APP下载

从概念到话语:“新常态”传播的三个阶段

2016-03-16吕承昭

关键词:新常态常态话语

吕承昭

(四川外国语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重庆 400031)



从概念到话语:“新常态”传播的三个阶段

吕承昭

(四川外国语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重庆 400031)

[摘 要]作为经济学术语的“新常态”在被习近平总书记公开使用与阐释之后,成为当前治国的基本理念。在这场由政府主导、大众传媒实施的话语构建中,“新常态”通过“意义阐释”“意义赋予”“意义沉淀”三个阶段完成重构与再造,并确立了在国家话语系统中的位置。

[关键词]“新常态”;传播;话语

[DOI]10.16261/j.cnki.cn43-1370/z.2016.03.002

面对“阶段性转型”的新现实,如何从“批判现实主义”立场出发,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理论的高度把握、剖析、梳理、认知和理性批判“现实文本”,提高发展新时期、新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对现实的解读、指导、评价、预测能力,形成全社会的“新发展共识”,并在这种“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新现实的“新改革观”,以推进中国社会结构在新的发展阶段的“结构性平衡和再平衡”,实现社会治理结构在宪法原则和价值规范下的良性运行,[1]被认为是当前中国理论创新的艰巨任务。对于一个新的传播时代来说,一个民主的理论是必须的——它能够忍受并充分考虑到人类知识的复杂,并能将这些知识自觉主动地运用于政治的目的。[2]“新常态”理论正是在此指导下,从国家的高度对所面对的新现实从理论上作出的回应。“新常态”从一个经济学概念到国家话语子话语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新常态”在中国语境下的建构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概念的解释、意义的赋予与沉淀、话语的确立。大众媒介在建构“新常态”话语的这三个阶段中不断对“新常态”的内涵进行阐释与再阐释,“新常态”话语的意义与内涵就在阐释中浮现、强化并沉淀。

一、第一阶段:概念的解释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使用“新常态”一词之后,新闻媒介对“新常态”的关注大多来自对当前中国经济状况的关心与描述,“新常态”仅仅作为经济学领域专业词汇在新闻内容中出现。此时“新常态”传播的重点在于对“新常态”一词的解释,关于“新常态”的报道基本围绕着“新常态是什么”“中国新常态特点”这两个问题而进行,如何让受众了解“新常态”,中国经济为何进入“新常态”,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有何特征,是传播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撰写始发稿件对“新常态”进行报道的媒体相对集中,仅《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国经济时报》、新华网等几家媒体。就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一表述出现后第3天,《第一财经日报》从当前中国经济呈现出的特点与危机对“中国式的新常态”进行了分析与评估,报道中引用了多方观点。首家系统地对作为经济学术语的“新常态”进行阐释的媒体是新华网。2014年5月28日新华网发文《“新常态”来源考》对“新常态”概念的来源进行了简要梳理,并对“新常态”的中国特性作了简要阐述。2014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五版发表文章《在“新常态”孕育发展新机遇》,文章中使用“破茧成蝶”“由大到强”这样富含重生与质变意味的词来解释“新常态”对于中国经济的意义。同时,这是《人民日报》首次以“新常态”为关键词系统地对之进行解读与阐释,标志着“新常态”在国家话语中的建构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即对中国语境下“新常态”意义的建构。

二、第二阶段:意义的赋予

“新常态”在国家话语系统中经过前一阶段的传播已受到各方关注,进入第二阶段后,主流媒体对“新常态”开始全方位解读,赋予“新常态”在中国语境下的特殊含义,“新常态”完成在中国的符号化过程,成为一个符号。

这一阶段中,“新常态”在媒体中的出现频率陡然增高。作为主流媒体的《人民日报》是党和政府的发声筒,暗含着未来政策走势。在政治传播中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具有政治理论方向的权威性及传播方向的引导性,是舆论引导的开路先锋和权威领地,它的报道与评论反映了党中央的态度,是其他媒体对政治理论进行分析、解释的基础和依据。因此,在中国政治系统之下对“新常态”传播进行考察,《人民日报》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2014年5月以来,《人民日报》关于“新常态”的报道对考察“新常态”概念到“新常态”话语的转变具有镜像作用。其报道的变化反映了“新常态”在国家话语系统中怎样被建构,如何从经济学概念转变为国家话语体系中的元话语,成为新的话语语境,并如何影响着新的话语建构。

《人民日报》2014年7月、8月关于“新常态”的报道,从数量上来说远比第一阶段多。7月23日起,《人民日报》开辟新专栏“新常态新亮点”,对“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形势和特点进行全方位解读。在“开栏的话”中编者写到:“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在河南考察时指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面临一些新的困难,也展现出一些新的亮点。从今天起,本报将陆续报道全国及地方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成就、新经验。”[3]该专栏之后连续12天刊登文章,以“新常态”下全国各个行业各个地区经济特点为内容,对进入“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进行全面介绍。

在12天的共23篇报道中,《人民日报》在报道方式上以消息与评论相结合,客观事实与权威解读评论相辅佐,从不同行业视点对“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特点进行详细报道。其所涉及话题均为受众关注的热点、焦点话题,在阐释“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特点的同时,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和经济改革之必须埋下伏笔,让受众从知识层面上了解“新常态”,从心里层面上接受“新常态”。例如《人民日报》2014年7月30日、31日连续两日对全国楼市房价的报道,以邀请房企高管领导撰写文章发表观点的方式,向受众解释我国房价在经历过一路高歌之后,在政策的合理调控之下已经平稳回归到健康发展空间之内;并就受众对房价是否会再次回飙的疑问以及对地产界是否会因市场趋于饱和而发生崩溃的担忧,在文中从市场专业视角和政府政策理论视角进行回答。之后,《人民日报》2014年8月5日、6日、7日在头版发表《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上、中、下三篇评论员文章,作为对中国语境下“新常态”特点的权威归纳与陈述,把“新常态”概念在中国的意义沉淀下来,将“新常态”概念在国家话语系统中的建构推向下一个阶段。

这一系列报道的叙述模式表现出“现实理性”与“建设情怀”的二元话语特点。“下滑”与“稳定”,“困难”与“希望”,“挑战”与“机遇”,“长期状况”与“合理形态”,含义与情感色彩截然相反的一组词语被组合在同一个句子中构成转折式的表述,将关注的焦点从兵临城下的严酷现实转移到合理推断中的未来之上,焦虑、担忧和不安被替换成安心、动力和建设激情。“动静自如”“破茧成蝶”等词汇的选择,则是以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形势的推断为前提,话语的共时性与历时性共同存在,现实情况的客观陈述和未来前景的理论判断,在词语、段句的组合中排列成为一个整体。而当这些具有强烈情感取向的语言单位被提取出来,投放到语言的组合轴上以转折的句式被强调的时候,词语的意义就被无限放大,“乐观局势”“美好未来”的信息被凸显出来,成为文本描述中“新常态”最显著的特点。

中国语境下“新常态”的含义在一系列阐释与修辞中意义逐渐沉淀下来:经济增长速度缓慢,但属正常状况;增长速度持续下跌,仍在合理空间;多行业发展遇瓶颈,然而挑战带来新机遇。总之,中国的“新常态”是发展必定面临的阶段而并非衰退,是全新的平台和机遇,是经济更上一层楼的必经之路,是需要积极主动去把握的契机。

三、第三阶段:话语的确立

在第二阶段传播中,“新常态”概念的含义已经清晰,“新常态”从一个经济术语概念转换为一个话语符号。在第三阶段,“新常态”完成了在国家话语系统中话语建构的最后一个步骤,即身份的确定,确立在国家话语空间中的位置。在11月举办的2014年亚太经合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发表的主旨演讲中对“新常态”进行了系统论述,这一论述的发表标志着“新常态理论”在中国落定。“新常态”从被国家领导人引用的经济术语转变成一套系统的理论,成为“新常态”话语。领导人传播将其纳入国家话语系统之中,领导人在重要的政治场合中完整系统的阐述完成了其话语建构的最后一步,“新常态”作为中国国家话语系统的位置得到权威的认定。

“新常态”在中国的传播基本上可以视为以领导人传播为始,大众传播与组织传播协同完成的政治传播行为。“新常态”话语构建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也离不开大众传媒对其话语意义的阐释与重新构建。“新常态”话语的确立并非一步到位,意义的解释,内涵的赋予,话语的确立,在紧密牢固的传播链下分步完成。倘若将中国特殊的政治传播机制视为推动“新常态”传播的动力,那么大众传媒就是完成对“新常态”话语建构的实施者。

语言学家韩礼德认为选择就是意义,词汇的历史也让我们看到,对象表征言说的选词并非是任意的。对词汇的选择这一行为本身就已经暗含了各自不同的意义指向和主体意图。“新常态”理念背后是一整套全新的政治理念,通过“新常态”概念的解释及意义的赋予,“新常态”必然且已然随着政治的大船,在体制的作用下成为国家性的话语实践,逐步将其携带的各种意义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将成为且俨然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作为一种真理被学习、被认可。

(责任编辑 陶新艳)

[参考文献]

[1]竹立家.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新发展——理解“新常态”下的理论创新与改革[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5(1):28-33.

[2]W.兰斯.本奈特,罗伯特.M.恩特曼.媒介化政治:政治传播新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216.

[3]编者按.开栏的话[N].人民日报,2014-07-23(03).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454(2016)03-0009-03

[收稿日期]2016-04-15

[作者简介]吕承昭(1990-),女,重庆潼南人,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文艺与传媒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传播。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国家话语体系建构中的‘新常态’范畴初探“(编号:CYS15184)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新常态常态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