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成瘾学生的心理干预个案研究

2016-03-16胡云翔

环球市场 2016年26期
关键词:个案研究来访者心理

胡云翔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网络成瘾学生的心理干预个案研究

胡云翔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大学生网络成瘾是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但目前仍没有有效抑制大学生上网成瘾的治疗方法。该文是笔者对我校一名大学生所进行的个案研究,旨在倡导广大高校心理工作者发挥自身优势,对网瘾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干预,使他们能健康成长成才。

网络成瘾;心理干预;个案研究

一、网络成瘾

(一)网络成瘾的定义与类型

网络成瘾的概念最早由Goldberg提出。Armstrong对网络成瘾的概念做了较全面的描述,认为网络成瘾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表现在:⑴网络性成瘾,指沉迷于成人话题的聊天室和网络色情文学;⑵网络关系成瘾,指沉溺于通过网上聊天或色情网站结识朋友;⑶网络强迫行为,指以一种难以抵抗的冲动,着迷于在线赌博,网上贸易或者拍卖、购物;⑷信息收集成瘾 ,指强迫性地浏览网页以查找和收集信息;⑸电脑成瘾,指强迫性地沉溺于电脑游戏或编写程序。

(二)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

1.人格特征。网络成瘾者往往具有抑郁、焦虑、自尊、孤独倾向、感觉寻求高等特殊的人格特征。

2.家庭教养方式。与一般群体相比,网络成瘾高危群体在父母教养方式的监控、约束、严厉惩罚、忽视四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

3.同伴关系。研究表明,相对于同伴关系良好的同伴,同伴关系不良的青少年个体更容易网络成瘾。

4.学校及其他社会环境。目前有关社会支持与网络使用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结论:一种看法认为网络活动可以增加个体的社会支持感;另一种看法则认为网络使用会减少社会活动,降低个体的社会支持感。

二、案例分析

某某,男,河南某三本高校一年级学生,18岁。小学时曾在奥数竞赛中获奖,被特招入重点初中。进入初中以后,因为不适应等原因,成绩开始下滑。家长一直对其宠爱有加,有较高期望。孩子成绩的突然下降让他们感到着急,迫切希望情况能有所改善,在学习上对其施加了较大压力。来访者对自己的认知也出现了很多负面因素,认为自己能力差,不如别人,自信心下降,厌学。高考成绩并没有让该生和其父母满意。离开家上大学后,没有了父母的近距离照顾和管束,接触到了网络。来访者在网络游戏中得到极大满足,渐渐开始迷恋上网,并且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家长对孩子这种情况的出现很紧张,感到事态严重,一时间手足无措,卖掉电脑,并从金钱上限制来访者。来访者难以接受父母的做法,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与父母处于敌对状态。

(一)案例分析

1.来访者角度。本个案中,来访者在小学时一直成绩优秀,带给了他家长的宠爱、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羡慕。但是升上初中后,成绩的下滑使他经历了一个从优秀到不优秀的转折,过去曾经拥有的光环不再拥有,对一个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1)来访者在学校里不再享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特别关注,这是很容易出现自信心下降等自我认知上的负面转向以及情绪上的压抑等。

(2)在他最需要理解和帮助的时候,家长不仅没有及时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反而常常埋怨来访者不够努力。并对学业成绩这些来访者本来就很在意,一时间又没有办法提高的东西进行强化,给来访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压抑的负面情绪无处排解。与此同时,家长的一次次指责和批评,又一次次冲击着他本来就相当脆弱的自尊。

在这种情况下,来访者接触并迅速地沉迷网络是有情可原的。因为网络游戏带给他的不仅是游戏本身的视觉冲击和普通意义上的生活调节,更多的是满足了他心理上的缺失和需要。他在网络中寻找到了久违的成功感与被尊重感,这是对长期被指责、批评而产生的挫败感、失败感的一种极大的补偿。网络成为了他逃避现实和宣泄的途径。

2.家长的教养方式

(1)家长长期以来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过分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这种观念被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了孩子,使孩子逐渐认为,成绩是评价自己的唯一标准,是确立自尊的唯一支撑。所以,当孩子的成绩下滑时,他就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对自己全盘否定。这时的他在接触网络时,发现网络是一个释放和排解不良情绪的好地方。

(2)家长没能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家长对孩子施加压力时并没有意识到孩子所遇到的问题。处理方法又比较简单粗暴,让处于青春期的来访者感到不被理解和关心,从而产生了逆反心理,出现敌对情绪,以至于升级到暴力冲动。

(二)辅导目标与策略

既然问题双方都有责任,应双管齐下,采用个别辅导与家庭辅导相结合的策略。

1.对孩子个别辅导的目标

(1)提供理解与支持,降低其焦虑水平和敌对情绪。

(2)促进其对沉迷网络行为进行反思,意识到网络依赖背后的心理原因。

(3)进行自控能力训练。

(4)情感上理解和接纳父母。2.对父母个别辅导的目标

(1)适当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减轻自身的焦虑。

(2)改变教育理念,关心孩子的全面成长。

(3)了解孩子的需要,满足和引导孩子的合理需要,理性对待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4)在孩子矫治网络依赖的过程中,特别在反复阶段要有耐心和信心。

3.家庭辅导的目标

(1)父母与该生共同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沟通技巧。

(2)家庭成员之间建立既有亲情也有理性的关系。

(三)具体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约定每天上网3小时。在电脑上进行设置,3小时候自动下线关机。

第二阶段,减少上网时间,逐渐形成新的行为模式。家长多与孩子沟通联系,给予支持和鼓励,加深亲子关系。每天可以自由上网1小时。

第三阶段,彻底隔断与网络的接触。在此期间,来访者受到同学和老师的监督实施。

第四阶段,慢慢恢复来访者与网络的正常接触。

三、结语

要真正使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戒除网瘾,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共同努力。学校、亲戚或兄弟姐妹主要提供经济上的帮助,同学、网友、恋人主要提供情感和精神上的支持,父母、好朋友则是多面向的支持来源。因此,高校心理工作者要主动帮助网瘾学生或有网瘾倾向的学生寻求家庭、同学、教师以及相关心理咨询机构帮助、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使其走出网瘾,健康成长。

[1]林绚辉.网络成瘾现象研究概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 (1):26.

[2]顾海根主编.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与治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59.

[3]黄希庭,白纲,陈侠.关于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3):355-359.

胡云翔(1992—)女,回族,河南驻马店人,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研究生,心理学

猜你喜欢

个案研究来访者心理
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Chapter 5 An important visitor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Chapter 1 The beginning of things
相知碰撞、回归成长:同伴互助学习需求调查——基于D大学的个案研究
小学课程整合模式的个案研究
心理感受
放下“应该”,才得自由
安第斯高原卡哈马卡排箫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