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时代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模式探究

2016-03-15徐永波

河南教育·高教 2016年2期
关键词:工作模式辅导员高职院校

徐永波

摘要:“互联网+”换代升级了传统产业、行业和业态,催生了新产业、新行业和新业态。“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辅导员需要准确把握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弥补传统工作模式中的无边界、无成就、无渠道和无评价等不足。辅导员“+”互联网思维,借力“互联网+”,构建研究学生、数字化校园、因材施教和育心四大平台,可更贴切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诉求,更便捷地指导和引领学生,更全面地为学生提供服务。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模式

一、“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力军,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线的组织者、教育者和实施者。他们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是学生学习生活上的坚定支持者,更是学生生活中无话不谈的朋友和知己。在“互联网+”时代的强烈召唤下,当代大学生的崭新特点和辅导员传统工作的诟病,促使高职院校辅导员不得不改革以往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创新工作途径和渠道,构建新的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

(一)“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

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和个性需求,是做好大学生教育教学工作的起点和基点,更是辅导员工作的原始基础和最终归宿。“90后”大学生是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主体,“00后”大学生亦屡见不鲜。“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1.“问题学生集中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学生拥有更多走进大学深造的机会和渠道,高职院校的生源危机问题日益显著。高职院校采取了多元化的录取方式,通过高招、单独招生和对口升学等方式择优录取新生,学生年龄、教育层次、经济基础、求学诉求等参差不齐,以至于有人说,职业院校是“问题学生的集中营”。不可否认,高职院校中智商低、情商低、逆商低、志商低的学生确实存在,但多数学生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只是他们知识水平不高、生活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弱、养成习惯差、独立思考少,他们更需要外界的关注、关心和关怀。

2.习得性无助

在社会中,高职院校不被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可,生存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树荫下”和“阴影中”,高职院校学生也自然不被社会正视、认同和看好,好似低人一等。在学业上,高职院校学生在高中被学校、考试、老师和同学“虐待”无数次,他们被冠以“高考失败者”的称号。在家庭中,他们没有带给家族“光环”“荣耀”和“面子”,反而成了街头巷尾的“典型”“谈资”和“笑柄”。他们多数带着成长受挫、人生迷茫、自责内疚等负面情绪入学,“伤痕心理”较为严重,已经形成了习得性无助。

3.“数字原住民”

当代的高职院校学生多数伴随、见证和体验着数字信息时代“尤物”(电话、手机、电视、电脑、互联网、iPad等)的出现、发展和优化升级。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数字产品已经走入他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身体上最重要的“器官”,如果谁要剥夺他们使用信息产品的权利,就如同拿走他们身体的重要器官一样,他们会六神无主、焦躁不安。

4.追求平等、崇尚个性、时常叛逆的一代

社会大众眼中的高职高专学生是刻苦勤奋、积极进取、坚信传统、尊老爱幼的一代。“不幸”的是,改革开放、历史变迁、家庭变化、社会进步等赋予他们更多元的选择和更多彩的机会,他们期望更多的民主、自由和自我,追求平等和公平,崇尚个性和差异,习惯创新和叛逆。这自然给高职院校教师特别是高职院校辅导员带来了深刻的不适、巨大的挑战和无限的可能。

(二)传统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模式的不足和缺陷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影响远,比较烦琐。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庞大、抽象、隐性和难以衡量的工作,他们的职责无极限、付出无终点,许多问题和不足相继出现。

1.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不明确,无边界

辅导员日理万机,工作千头万绪,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继站。辅导员成了“丫鬟”和“佣人”,听命于上级行政部门、学校各级领导的差遣,“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成了他们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

2.辅导员的工作成效不理想,无成就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成效事关学校的稳定与发展、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家庭的和谐与幸福,尽管辅导员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付出,但是结果不尽如人意。首先,辅导员的工作不易被学校认可。辅导员往往不能及时、优质、高效地完成部门和领导布置的任务,分不清轻重缓急。其次,辅导员的工作学生不接受。辅导员对学生的“管”远多于“理”,对学生的“堵”远多于“疏”,对学生的“辅导”远多于“控制”。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隐忧,直接表现为学生不听教育、不服管理、不满服务和不愿作为。再次,辅导员的工作家庭不理解。辅导员的工作千头万绪,突发事件众多,有时与家庭不能有效地沟通,致使辅导员家庭和学生家庭不能全面理解辅导员的工作。

3.辅导员的工作提高不明显,无渠道

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是破解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素质不理想、绩效不满意等问题的路径。高校都在研究和探索如何通过制定制度、强化领导、学习提高、考核激励等渠道构建高效的职业化辅导员团队,但因为受到制度、资金、时间等因素的制约,成效很不理想。辅导员只有正确认识当前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常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诉求,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切实纠正辅导员工作的失位、错位、越位、缺位,杜绝不作为、错作为、乱作为现象,才能建立起一个高效的辅导员工作团队。

4.辅导员的工作标准不清晰,无评价

完善、合理、科学的考核是制订辅导员薪酬体系和辅导员培训计划的依据,是提高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前提。但是当前考核职责难以把握,考核指标难以量化,考核机制难以健全,导致对辅导员工作无法考核或者不能有效地考核。没有考核,就没有评价;没有评价,就没有激励;没有激励,就没有提高。这就自然形成“吃大锅饭”现象,导致辅导员“干多干少一个样” “干好干坏一个样”。

二、“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模式创新

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已经普及,无处不在,高职院校辅导员不能再熟视无睹,更不应盲目排外,只有在“互联网+”上下功夫,认识“互联网+”,适应“互联网+”,进而引领“互联网+”,才能有效解决辅导员工作问题。当然,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互联网+”时代下仍然需要吸收传统教育的精华为其所用,不是盲目地砸烂传统彻底重建,而是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辅导员工作模式。

(一)辅导员如何“+”上互联网思维

顺应、适应和引领互联网潮流是教育领域无可选择的选择,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师是教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互联网只是工具和手段。在互联网与教育“亲密接触”的背景下,保持客观冷静,牢记教育的本质,坚守职业的信念,是每一位辅导员的责任和使命。“互联网+”时代下,辅导员需要借助更多互联网思维来贴近学生实际,创新工作方式。

(二)基于“互联网+”时代下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模式创新

时代、环境、学生倒逼辅导员创新工作模式。“互联网+”时代造就了以“学生”为核心、以“体验”为导向、以“服务”为本质的辅导员工作新时代,以“因材施教”为特征的“个时代”代替了“千篇一律”的“共时代”。新时代下的高职院校辅导员一定要创新工作模式,打造生命相遇的平台、心灵相约的平台、质疑问难的平台、技能内化的平台、探求真知的平台,构建辅导员工作的生态化。

1.研究学生平台

陶行知说,教育的全部秘密就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高职院校辅导员做好工作的首要基础就是要读懂学生和研究学生,了解、识别、分析学生的需求。辅导员需要通过多元的手段、渠道和方式,了解“数字时代”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交往习惯,熟悉数字化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采用信息化服务方式以适应“数字时代”学生的诉求,时刻注重需求导向,而不是蒙着头、关着门、闭着眼、掩着耳,脱离学生盲目管理。

2.数字化校园平台

把学生武断、盲目地隔离在数字化社会之外,是不能解决好当代的问题的。拥有数字化素养和数字化工作能力已经成为任何一个岗位的时代要求。建设“指尖上的大学”和数字化校园,让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增强信息素养,培养他们在信息环境下的生存技能尤为重要。在当今社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微博、微信和QQ等成为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的首选工具。我们要顺应科技进步的潮流,着眼于学生的需求,让手机走入管理,让互联网服务于管理,让“互联网+”走入辅导员工作的方方面面,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和效果。

3.因材施教平台

有选择的管理才是好的管理,能“因材施管”的管理才是好的管理。高职院校学生千差万别,辅导员在传统工作模式下难以有精力、时间和方法去做到因材施教。然而,“互联网+”有望让“个性化”教育成为现实,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不再是飘在天上的云,“互联网+”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肥沃的土壤。辅导员可以依据学生的经济背景、技能特长、心理特点、求学诉求、职业规划,借助移动智能终端、高校通信息平台、互联网平台开展个性化的教育和管理。

4.育心平台

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不应仅是补救性的,而应该向以排除正常障碍、帮助学生实现最佳发展为宗旨的发展性模式努力。陶行知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高职院校学生更渴望关爱和关注,他们皆可成才、皆可出彩。辅导员工作是对学生的管理,更是对学生的理解和服务。辅导员要爱生有责、爱生负责、爱生尽责,要跟上时代,学会“育心”。辅导员工作的最高境界,不是纪律的抵达,不是知识的抵达,不是就业的抵达,而是心灵的抵达。辅导员走近学生,就会踏入令人喜悦与感动的国度;辅导员走入学生内心,就会融入令人惊叹和幸福的世界。

正在发生的辅导员工作模式改革,并不是简单地把传统的管理转换为“互联网+”管理,而是用新技术解放人们本身就存在的学习能力和天分。“互联网+”加速了教育的自我进化能力,除了为教育领域播撒“红包”,也撒下了“炮弹”。“互联网+学生管理”有一个过程,还有一段相当长的道路需要我们去积极探索、尝试、体验和总结。

猜你喜欢

工作模式辅导员高职院校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刑事执行检察工作模式的理性构建
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机构的专业化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