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亚文化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如何实现对青年的思想引领

2016-03-15郭喻楠

河南教育·高教 2016年2期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思想引领路径探析

郭喻楠

摘要:研究青年亚文化,能真正地了解学生的特点,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引领。探索青年亚文化背景下高校共青团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是破解高校共青团工作困境、增强高校共青团工作实效的关键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思想引领;路径探析

一、高校青年亚文化

《教育大辞典》对亚文化的解释为:亚文化是总体文化的一部分,是对主导性文化的补充。任何群体,凡在某些方面与社会主导性价值不同,形成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活方式、语言、价值体系,体现鲜明的集团、全体个性、语言、凝聚力的文化形态,即为亚文化。据此分析,青年亲身参与并创造了属于青年自己的文化,其中某些部分是具有边缘性、颠覆性和批判性的,可称之为“青年亚文化”。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精英群体,是青年亚文化的主要受众,青年亚文化现象在高校中普遍存在。高校青年亚文化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追求轻松、自由、愉悦和感官刺激,如录制小咖秀等搞怪视频;第二种是身心躁动不安,宣泄个人情感,如沉迷网络游戏;第三种是无道德准则的社会反叛行为,如嘲讽集体荣誉。总体而言,高校大学生群体参与和创建的青年亚文化,打上了属于他们“90后”的烙印,相对于主流价值观而言,具有边缘性、批判性和对抗性。他们追求个性,勇于表达自我,推崇快乐至上,但缺乏理性的思考,缺少社会经验;他们的价值观更加理性且现实,更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人格的自由独立,社会理想和社会责任感趋向薄弱。

二、高校青年亚文化现象的成因及其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影响

高校青年亚文化现象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青年亚文化多出现于社会转型期。目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社会转型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受到多种文化的熏陶和不同观点的影响,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第二,高校学生是“指尖一族”“社交一族”,在新媒体时代,监控环境相对宽松,互动中负面信息更容易传播,在充满负面情绪的空间里,面对舆论压力,与多数意见不同的更为理性的观点会选择沉默,即传播学中提到的“沉默的螺旋”。第三,青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期,也是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思想冲突最剧烈的时期,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较大,加之个人社会阅历较少,青年容易出现价值冲突和迷茫,青年学生成为易感人群,容易产生负面认知和偏见,出现对主流价值的抵触甚至对抗。

青年亚文化深刻影响青年的集聚方式、思考方式、行为方式,对高校共青团工作而言,挑战和机遇并存。一方面,青年亚文化与高校共青团工作存在一定冲突。青年亚文化崇尚个人主义,高校共青团工作推崇集体主义,这直接导致高校共青团工作在组织、动员过程中出现组织者热情高涨,但参与者极不情愿的两极分化现象;青年亚文化倾向于选择多样性,高校共青团工作强调统一性,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高校共青团活动的影响力和组织的号召力;青年亚文化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而高校共青团宣传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另一方面,青年亚文化与高校共青团工作可以整合。高校共青团组织应当直面冲突,客观分析,开展研究,不应漠视青年亚文化,或一味打压青年亚文化。青年亚文化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种力量,倒逼高校共青团工作改变观念,变革“自上而下”的工作方式,开始关注青年群体的特殊性,挖掘青年群体的真正需求,更加尊重青年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有效、深入的对话。青年亚文化的风格多样性、个性化,不乏生机和活力,对高校共青团传统工作而言,是有益补充。高校共青团可汲取青年亚文化的精华,对现有的活动形式、载体路径进行创新,设计出更符合青年群体特点、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进而提高共青团工作的活力和影响力。

三、青年亚文化背景下高校共青团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析

高校共青团应发挥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对青年亚文化进行引导整合,增强思想引领工作的实效性,破解当前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困境。

(一)重新塑造团干形象

首先,团干要从平等的视角看待问题,与青年进行对话,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才能有效发挥团干的主导性。其次,团干要更新话语体系。团干要分析高校青年的话语特征,更新话语体系,更生动、更接地气地将党政所需、青年所求、共青团能为传播好。

(二)经营好新媒体阵地

青年亚文化在网络上最活跃,微博、微信是他们的“地盘”。高校共青团要建设好、经营好新媒体,实现对青年亚文化的积极引导。一方面,高校共青团组织要注重及时观察青年的思想动态,畅通青年诉求渠道,培养“向上向善”的意见领袖,提高青年的媒介素养,形成主流价值的有效覆盖,抓好思想引领工作;另一方面,高校共青团组织要搭建多维度、多层次的服务平台,延伸工作手臂,丰富工作手段,更好地服务青年。这些平台不仅要建起来,用起来,还要火起来,真正成为让青年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温暖的集聚地。

(三)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活动

高校共青团对青年进行思想引领,要充分研究青年的特点和需求,进而培育有效的载体,选择有效的路径。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开展活动前,要进行必要的调研,重视青年受众的体验,提供让青年尖叫的服务,才能提升青年对共青团工作的满意度、忠诚度、黏度。

(四)开展公益活动,培养青年的社会责任感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打动人,除了正义的号角和内心的爱。开展公益活动,尤其是微公益,可有效增强青年的社会责任感。例如:郑州大学的志愿服务团队长期关注自闭症儿童。3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自愿加入该团队,坚持到偏远的福利院做志愿者,并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数据分析,进行爱心义卖,不仅帮助儿童康复,而且帮助家长渡过经济难关。在志愿服务中,这些学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与同龄人相比,他们更加珍惜大学生活,也更乐于传递爱,奉献社会。

在青年亚文化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开展思想引领工作任重道远。高校共青团需要进行相关调研,开展实用性研究,不断探索有效途径;需要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提供资金、场地等保障,最终建立长效机制。

猜你喜欢

青年亚文化思想引领路径探析
基层检察院检委会规范化建设路径探析
探究新时期高校教师对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保障机制
立足校情 聚焦心理 管理升级 实干兴校
立足校情 聚焦心理 管理升级 实干兴校
新时期共青团思想引领的路径探讨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青年消费主体性的建构
新课标下的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路径探析
互联网+背景下的渝东南家庭农场发展路径探析
警惕青年亚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侵蚀
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本土色彩与跨界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