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思想的经典性与当下性*

2016-03-15闫兰娜

河北传媒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鲁迅研究国民性鲁迅

闫兰娜

(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18)

鲁迅思想的经典性与当下性*

闫兰娜

(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18)

鲁迅研究一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对鲁迅及其作品的评判往往显示出一个时代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当今时代,应以客观、公正的学术态度,严谨地看待鲁迅经典思想,探究鲁迅研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文艺价值。

鲁迅思想;当代意义;经典化

鲁迅研究一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最初盲目“学鲁迅”到后来有着觉醒意味的“鲁迅学”的漫长过程中,人们对鲁迅的研究逐渐有了自主的觉醒并应和时代的特点。在新的背景环境下,鲁迅思想应该走下神坛,变成一种经典,一种值得当代人回味咀嚼的经典,由此才能更具有普世意义。

一、鲁迅思想综述

(一)鲁迅早期思想

鲁迅思想是中国20世纪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发源于近代西方的各种民主启蒙思想、科学意识,对鲁迅富于个性化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鲁迅希望从这些先进思想中找到救治旧中国的药方。鲁迅从达尔文“进化论”衍生出的人类社会学思想中吸取了较为合理的部分,尤其注意到生存斗争,倡导通过个人努力和奋斗获得权力。鼓励、相信社会的进步,相信万物的更替。人类的精神发展在鲁迅看来也极为重要。他主张教化庸众,提倡在精神上对民众改造,以精神革命推动整个民族的进步。

“立人”是鲁迅早期思想中不可忽略的部分。立人思想旨在“尊个性而张精神”。也就是说,鲁迅提倡个性的塑造、尊重人性,反对压制人性、奴化人格。立人思想就是一种早期解放思想。鲁迅意识到,只有个人的觉醒才能带来民族的觉醒。这是鲁迅思想的根基所在。

(二)改造国民性思想

改造国民性是贯穿鲁迅一生的理论主张。在鲁迅的作品中,国民性特指汉民族所具有的民族性格、民族风采、民族情调等文化心理特质。鲁迅以直面人生的勇气和对人性的忠诚,以及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准确把握,对国民性进行鞭辟入里地批判。从美学角度讲,这是一种文学审丑行为。20世纪初期的中国充斥着很多“阿Q”式的人物。他们浑浑噩噩、懵懵懂懂,让人同情又遭人唾弃。他们的存在证明着百年前的神州大地之上相当数量国民的低下素质和愚昧落后,以及社会的病态、荒诞、畸形和丑陋。在这样的政治文化背景下,鲁迅以民族的自我反省和民族的自我拯救为目的,以“还丑以丑”为方法,创作了一系列的剖析国民性弱点的作品。

(三)人学思想

鲁迅的人学思想也就是“致人性于全”的思想。鲁迅曾经感慨道:“孤独的精神的战士,虽然为民众战斗,却往往反为这‘所为’而灭亡。到这样,他们这才安心了”[1],并且断言:“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暴君治下的臣民,大抵比暴君更暴。”因此,鲁迅的创作抱着启蒙的目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的人学思想首先源于他对中国国民性全面而深入的剖析。他运用人的本体论的观点对中国社会具有不同社会本质的人群做出归类划分。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病根的诊断有纲有目。纲目即面子问题。他对“面子主义”这种虚伪的道德观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指出人一旦好面子,就会变得自欺欺人、妄自尊大、重名轻实,最后造成做人就像做游戏的结果。

二、鲁迅思想的经典化

鲁迅的思想世界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但是长期以来教育上单一化、绝对化对鲁迅的讲解,使得青年人心目中的鲁迅是一种非黑即白、正反对立的政治符号,很难看到鲁迅思想的经典化价值,甚至对鲁迅及其作品产生排斥、畏惧、反感的叛逆心理,从而无法认同鲁迅思想的当代意义,导致鲁迅与当代青年人渐行渐远。实际上,重温鲁迅作品就会发现,鲁迅思想并未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老去,相反,依然活在当下社会。今天的中国文化和社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是鲁迅曾经关注、思考过的。现在存在的很多问题,鲁迅先生早已为人们指出。这说明鲁迅这位作家具有高度的预见性、洞察力和概括性。经典是经过长期的适应和高度的概括后确定下来的思想,有着长期的适应性和思想的超越性,不会随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改变。即使时代在变化,鲁迅的经典地位也不曾改变。张福贵曾经做出过判断:“鲁迅的核心思想和当下的社会文化现状有十分确实的适应性,应该进一步把鲁迅思想的价值增值、提升、扩大,达到彰显鲁迅核心思想价值的目的。”[2]

三、鲁迅思想的当代性

鲁迅思想启发人们在价值层面上对“人”的重新发现。新时期文学是伴随着政治上的拨乱反正而逐步展开的,随着政治环境的改变,文学在积极地寻找自己独特的话语方式的同时,对人进行了重新发现和重新批判。这是新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在鲁迅的哲学思想中,立人是一个核心主题。他主张人的自由发展和主体意识,并认为历史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和主体性,这里的“人”摆脱了一切束缚,实现了“掊物质而张灵明”。因此,当文学走过百花齐放,走过十年“文革”,走过改革开放的起起伏伏,鲁迅那“以人为本”的思想、那追求自由解放的呼声,还在一遍一遍召唤着人们。

鲁迅思想引起人们在文化层面上的人性探寻。面对深广的民族忧愤和个体的生命体验,鲁迅形成了他的“改造国民性”思想。这一思想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其一是深刻反省和批判了以“儒道互补”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其二是理性地审视与考察了西方文化。这种思想影响了新世纪文学的反省。文化的改革与进步不应仅是政治性的,而是应更多地考量我们民族文化自身。

21世纪是中国现代化道路前进的时代,人们迫切要求社会变革,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因此,鲁迅自然而然成了这个时代的亮点,其思想的光辉和人性的光芒给人启迪。时间在流逝,时代在变化,鲁迅的批判仍然具有现实性和存在意义。鲁迅的许多核心命题,比如“黑色染缸”“看客”“拿来主义”“精神胜利法”“瞒和骗”“面子问题”等等,统统在人们的耳边敲响警钟。阅读鲁迅,反思当下,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

四、鲁迅研究大众化、日常化意义

过去,人们研究鲁迅主要是把它作为文学史上的重大课题,可是,“任何历史研究和重新评价都是为了寻求对象的当代意义,通过当代人的阐释而使其价值重新定位。……追寻鲁迅文化选择上的当代意义就应该成为当下鲁迅研究的主要任务。并不能因为过去和现在对鲁迅思想和价值工具性的肢解而放弃这一追求。鲁迅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现在与未来。”[3]。近年来,各种重评鲁迅的思潮可谓一浪高过一浪。只是,人们似乎更多关注鲁迅在中国历史变迁和社会变革中的价值,而相对忽略了鲁迅作为一位文化伟人对人们日常生活和人生道路的指导意义。

阅读鲁迅作品,可以发现很多鲁迅的名言都是有感于日常生活和人生规律的。关于天才,他认为,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孕育出来的,所以,没有民众就没有天才。关于时间,他说时间就是性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从这些观念中,可以深切感受到鲁迅对于时间的珍惜。同时,他把对时间的浪费上升到人际关系的高度,更为青年人珍惜时间、珍惜生命敲响了警钟。鲁迅认为: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一段话,仔细读来,就会发现,是有感于日常生活并提炼于对平凡生活的感悟之上。对还没有离开学校的众多青年人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启迪作用。

鲁迅不应该被时间的洪流埋没。他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现在和未来。应该扩大和升华鲁迅文艺思想留下的精神财富,提炼出他的核心观念,追寻其经典思想的当代意义,让鲁迅等经典作家的思想与当今的价值观结合在一起,这是经典作家作品实现其当下价值的文艺路径之一。

[1]鲁迅.这个与那个[M]//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40.

[2]张福贵.经典化理解——当下鲁迅研究不可缺少的主题[J].北京:鲁迅研究月刊,2004(7):27.

[3]张福贵.“活着的”鲁迅——鲁迅文化选择的当代意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

(责任编辑:邢香菊)

2016-07-13

*本文为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资助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文艺路径”(编号:2015030322)研究成果。

闫兰娜,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鲁迅研究国民性鲁迅
鲁迅研究中的“大问题”与“小问题”
鲁迅,好可爱一爹
《鲁迅研究文集》
《晚清至五四的国民性话语》
《鲁迅研究年刊》的传播与影响
鲁迅《自嘲》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近年来鲁迅国民性思想讨论再认识※
论面向国民性重塑的现代国民教育*
国民性真的不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