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医教育过程中的多元与兼容思维

2016-03-12王继红赖新生李素荷

河北中医 2016年2期
关键词:针灸疗法中医教育

王继红 赖新生 李素荷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推拿学教研室,广东 广州 510405)



中 医 教 育

论中医教育过程中的多元与兼容思维

王继红赖新生1李素荷1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推拿学教研室,广东广州510405)

【摘要】我们从中医治病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认识到中医治病手段丰富,中药、针灸和推拿等每种治病手段都有其独特的临床价值,但也有其主要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在面对现代医学等其他学科知识的发展和冲击时,中医教育不应受专业局限,而应树立多元化和兼容思维,充分认识每一种治疗手段的优势与不足,取长补短,发挥中医治疗手段的整体性。

【关键词】教育,中医;多元分析;针灸疗法

中医治病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其临床价值毋庸置疑,现在大家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继承和使用中医来治疗疾病的问题,而人才培养是继承的关键。中医教育是培养中医人才的最重要环节,可以认为中医教育水平高低决定着中医发展的未来[1]。中医治病讲究“天人合一”,强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中医起源于远古时代,时过境迁,现在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较之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医学知识体系和疾病谱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迫使中医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在医学教育中牢牢地占据一席之地。

1中医教育要充分认识到中医治病手段的丰富性,各种治疗手段的互补和兼容性,避免片面化、单一化

中医治病手段丰富,按照治病途径可分为内治和外治,按照治疗手段的性质可分为药物和非药物。药物主要是指中草药,非药物是以针灸、推拿为代表,包括火罐、刮痧、气功和热敷等多种手段。应用中草药治病至少应该在神农尝百草之后始有,现代意义上的中药治疗应该始于张仲景创立辨证论治体系,而之前治病主要使用针灸和按摩[2]。针灸又称砭石疗法,是因为远古时代没有金属器具而只能用石头来针灸,现代意义上的针灸至少应该是在金属器具出现之后才有。可以推断远古时期工具简陋,针灸器具的工艺水平低下,不可能把天然的石头加工成现代意义上的针灸针具,换言之远古时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针灸。所谓的砭石疗法其实是用石头在人的体表按摩,石头犹如现代推拿临床上常用的牛角、按摩棒等辅助器具,是一种按摩的辅助工具而已。从这点来推断推拿、按摩是比针灸更早的治病手段,针灸治病的很多理念应从按摩而来。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将针灸与推拿合为一个学科并命名为针灸推拿学,即有此理。教育部设此专业之本意应是对于此专业而言,针灸与推拿应并重,同时也可以认为中医治病始于外治,从外到内,“通则不痛”“寒者热之”等从内论治的很多理念可能亦从外治而来。目前,教育部将中医教育分为中医和针灸推拿两大专业(后期可专业方向分化),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中医内治和外治2个专业,全国各中医院校在设置2个专业的课程种类和学时比例时,内与外的界限也比较明显,加之目前医院临床科室设置受西医分门别类的影响,学生后期临床实习时条块分割、彼此界限分明的专业化思想愈发突出。中医讲求整体思维,整体思维不仅体现在对疾病病因病机的分析判断和运用药物辨证立法处方上,也体现在治疗手段的选择上。《素问·异法方宜论》曰“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由此可见中医治病自古就是 “各得其所宜”,根据“病之情”而发挥各种治疗手段的优势,才能“病皆愈”,非单一而治。因此,在进行中医教育时,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临床实习,都要充分认识到中医各种治疗手段的互补性和兼容性,对这一点认识的不足会导致中医教育的片面化,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单一。在教育过程中不必刻意将中药、针灸和推拿等各种治疗手段进行对立比较以分清孰优孰劣或孰有用孰无用,这种比较除本身毫无意义外,实际上陷入了一种思维误区,是单一的思维模式所致。在中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站在更高的台阶,采用多元化兼容思维,充分认识中医各种治疗手段的优势和不足,取长补短,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充分发挥中医各种治法之特色优势,只有这样才能更充分地发挥中医的临床价值。

2中医教育应突破专业局限,应站在整个中医、整个医学层面上,发挥医学整体思维

自张仲景创立辨证论治体系开始,中药方剂治疗在临床上就占据主导地位,长此以往人们对中医的其他治法日渐疏远陌生。《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多数时候按摩与导引合称即源于此,说明对于“痿厥寒热”病症的治疗最宜选用“导引”和“按跷”这2种治疗手段,即手法治疗和功法治疗。所谓功法,帛书记载上古时期称为“大舞”,源于人类锻炼身体的本能需求,本无意识,经过长期实践后逐渐按照一定的要求和规律有目的地去“大舞”,此为功法之始。后来引入医学领域,叫“功能锻炼”“医学练功”,在现代康复领域叫“运动疗法”,可疏通经络,滑利关节,增强人体正气,其“动”的作用独特,实际上均为人类治病的有效手段之一。“痿厥寒热”病主要发于运动系统,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经络系统也可对“痿厥寒热”病进行有效治疗,药物内治善于调节脏腑气血功能,因此在中医教育过程中应尊古而不泥古,但也不应该基于临床现状尊药物和内治而轻其他治疗手段方法。根据目前临床的实际状况,对于“痿厥寒热”类疾病在进行点按手法治疗后再施以针灸,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功法锻炼,再给予药物内服治疗,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有效体现了中医治疗的整体性。因此,在中医教育过程中应贯彻多元与兼容思维,避免因专业化而导致治疗的片面化,引导学生善于应用各种中医治法,在临床上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素问·九针论》曰“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喝,治之以甘药。形数惊恐,筋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可见针灸、中药和推拿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三大主要手段。单论针灸其实都可以细分为灸刺、针石和熨引等多种治疗方式。任何一种治疗手段都有其优势但又有其不足,因此在中医教育过程中不应仅局限在单一的技能和理论教学上,应站在整个中医、整个医学层面上,发挥医学整体思维,以疾病为出发点,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去思考中医教学,思考各种治疗方法在整个医学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临床适用性,从某一角度去观察这种教育可能偏离了专业教学,这样培养的中医人才更有利于中医的发展,更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这是因为在临床之前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做到了知彼知己,充分认识了中医各种治疗方法的技术特点和治病特长,比较各自的优势与不足,认识到每一种治疗手段非万能但也不是虚空,不需要盲目夸大其作用但也不要怀疑否定,每一种疗法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后必然有其自身的医学地位和价值,这样的培养模式将跨越专业局限性,使中医学生的知识面更为全面,临床时更为从容和自信,其实也就培养了学生更好的临床生存能力。

3中医教育应具备国际视野,不媚外、不排挤,吐故纳新,使中医教育永葆活力

以针灸为例。在中国知网(CNKI)上检索近8年针灸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以“针治疗”为检索式共检索到281篇,剔除机制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和选穴规律等而属于临床研究的论文142篇,再以“针配合”为检索式共检得56篇,以“配合针”检索仅得3篇。56篇中选题多为“针灸配合康复[或运动疗法(PT),或作业疗法(OT),或其他]治疗……的临床研究”,仔细分析这些选题其实就不难发现目前针灸教育存在的问题。需要撰写针灸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人,至少说明多数学生已经研习针灸多年,是本专业学位教育中的高层次人才,而一旦做研究进行选题时,首先想到的是“针灸配合某某疗法治疗什么病”,而不是“某某疗法配合针灸治疗什么病”,表面看只是文字顺序的颠倒,但实质问题却是在治疗一个疾病时以哪种治疗手段为主体的问题。本是用针灸治疗了几千年的疾病,在面对从国外传入的康复治疗手段时,在没有进行全面的比较研究之前就首先将其定位为“针灸配合……”,而这些治疗手段与针灸相比,无论其历史沉淀、临床疗效和实践检验等多方面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这种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就是针灸学生对针灸的不自信甚至虚无,这需要搞针灸教育的人进行深刻反思。当今教育,学生面对多元化知识的学习过程不可避免,因此作为针灸教育者不应回避这些事实,应积极主动地去面对、去学习、去观察,从不同角度分析,进行多元化思考,从而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针灸教育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教育者的思维模式引导着学生具体的学习行为,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这里提及的多元化思维还应该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而不应仅局限于中药、针灸、推拿、康复和其他中医临床各科等领域的技术和手段上。凡是与中医有交叉的学科,凡是能够对中医产生碰撞的知识体系,无论中医、西医,无论医学还是理学、工学、法学和信息技术,都应纳入多元化思考的范畴,比较研究,以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和病理改变为出发点,分析各种治疗方法在疾病中的价值作用,寻找各种疗法的最佳切入点,为疾病寻找最佳的治疗方案。古语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医的医学价值经历了几千年临床实践的检验,当面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发展和冲击时,中医教育不需要回避和固守,应该发挥其固有的从容和自信,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比较研究,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吐故纳新,相信中医教育一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文庠,薛洪汇,吴勉华,等.全球化视域下的中医药院校教育[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2):99-102.

[2]张炎.回溯一百七十万年针砭路—解读中医起源[J].生命世界,2010,(4):8-13.

(本文编辑:习沙)

doi:10.3969/j.issn.1002-2619.2016.02.050

作者简介:王继红(1969—),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现代教育技术在推拿教学中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19(2016)02-0318-03

(收稿日期:2014-05-04)

1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针灸学教研室,广东广州510405

猜你喜欢

针灸疗法中医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8种针灸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网状Meta分析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便秘不想吃药?试试针灸疗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针灸疗法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针灸疗法治疗抑郁症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