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保留密度秃杉人工林生长和林下植被研究

2016-03-11苏贻攀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秃杉蓄积量生长量

苏贻攀

摘 要:为了解不同保留密度秃杉人工林生长和林下植被状况,对保留密度分别为1 600株/hm2、1 800株/hm2和2 000株/hm2的秃杉人工林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保留密度越大,秃杉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林分总蓄积量均越小,林下植被的种类也越少,植物多样性指数越低。其中以保留密度为1 600株/hm2的秃杉林的生长量和蓄积量最大,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最高。

关键词:秃杉;保留密度;林下植被多样性;生长量;蓄积量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3-04-92-02

密度是影响人工林生长的一个主要因子,当人工林郁闭后,密度成为唯一可控的营林措施,因而人工林经营中常常通过密度调节来改变人工林的结构,达到速生丰产的目的[1-2]。秃杉(Taiwania cryptomerioides)是福建省德化县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经过多年的实践表明,其在德化地区表现出适应性强、生长较快的特点。目前,对于秃杉林造林,如何进行合理的密度管理以保证其良好的生长速度以及协调的小生境的研究仍较少。为此,笔者在德化洪田林场对1995年生的秃杉林进行了不同保留密度的试验研究,探索具有较高生长量和良好生长环境的秃杉林密度,为秃杉人工林的经营提供参考。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点设在德化县林业实公司洪田林场,试验地位于德化县桂阳乡洪田村3林班5大班40小班,地理坐标为东经118°20.324′、北纬25°48.973′。海拔在650~680m,坡向东南,土壤为黄红壤,地类属于Ⅲ类地,土层较厚,腐殖质较薄。试验地原先是天然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树种组成8马2阔,于1994年3月办证采伐,采伐采用皆伐的采伐方式。试验地主要植被有芒萁骨、拔契、桃金娘、盐夫木等。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和造林抚育管理 试验地于1995年2月进行秃杉造林,造林采取挖明穴60cm×50cm×40cm进行整地,株行距2m×2m,密度为167株/667m2,造林树种10秃杉,无施地肥。苗木是德化葛坑国有林场调供,苗高25cm、地径0.30cm以上,裸根苗造林。造林后连续5a进行全面劈草幼林抚育及2014年进行一次全面劈草森林抚育,幼林抚育时劈除一切杂草、芒箕骨及杂灌木,1998和2000进行过2次施肥,造林后无抚育间伐。2016年1月,根据试验林疏密程度,设置不同保留密度小区,进行不同保留密度试验林调查研究,保留密度有1 600株/hm2、

1 800株/hm2和2 000株/hm2共3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共设9块试验小区,每个小区面积为400m2(20m×20m)。

2.2 统计分析 2016年1月对每个试验小区进行每木检尺,测定每株活立木的树高和胸径,求算平均值,计算平均单株材积,计算公式为:

V秃杉=0.000058061860D1.9553351H0.89403304

在每个试验小区中沿对角线设置5块2m×2m的样方,在样方内测定灌木、草本的种类和数量,求算植物多样性。植物多样性公式:物种Simpson指数D=N(N-1)/∑Ni(Ni-1);Shannon-Wiener指数H=-∑Ni/Nlog2Ni/N;物种均匀度J=N(N/S-1)/∑Ni(Ni-1)。式中Ni表示某个种的个体数目,N表示所有种个体树木总和[2]。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保留密度秃杉人工林生长量分析 通过对不同保留密度秃杉人工林生长量测定结果(表1)可知,随着保留密度的增大,秃杉生长量和蓄积量表现出下降的规律。保留密度为1 600株/hm2的秃杉林与保留密度为1 800株/hm2和2 000株/hm2的秃杉林相比,其平均树高提高了3.1%和7.1%,平均胸径提高了9.4%和26.7%,平均单株材积提高了26.6%和68.8%,平均蓄积量提高了12.7%和35.0%。说明保留密度越大,生长量和蓄积量越小。经方差分析,不同保留密度的秃杉林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存在显著差异,平均蓄积量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平均树高之间差异不明显。这是因为保留密度小的林分,单株活立木有充足的营养空间和吸收到较多的养分,单株木生长快,林分生长量和蓄积量就比较大。而密度大的林分,林木间争夺生长空间和土壤养分,分配到每株林木的养分有限,因而单株木生长较慢,林分生长量低,而且尽管林分株数多,但总的蓄积量依然较低。

3.2 不同保留密度秃杉人工林植物多样性分析 根据3种保留密度林分中灌木和草本进行种类、数量调查结果(表2)可知,保留密度越小的林分,林下植被越多。保留密度为1 600株/hm2的秃杉林,其林下灌木均匀度、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与保留密度为1 800株/hm2的秃杉林相比分别提高了2.1%、6.0%和4.3%,与保留密度为2 000株/hm2的秃杉林相比分别提高了5.9%、13.6%和15.1%;保留密度为1 600株/hm2的秃杉林,其林下草本均匀度、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与保留密度为1 800株/hm2的秃杉林相比分别提高了0.8%、6.8%和2.5%,与保留密度为2 000株/hm2的秃杉林相比分别提高了5.3%、9.8%和5.2%。说明林下植被丰富程度随林分保留密度的减少而增加,林分密度对林下植被生长发育有较大的影响。这是因为林下植被基本上是阳生植物,林分保留密度大,林内光照不足,林下植物的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影响,林分密度小,林内光照足,林内植物的生长旺盛,植物的种类也丰富。

4 结论与讨论

经对造林20a且保留密度分别为1 600株/hm2、

1 800株/hm2和2 000株/hm2的秃杉人工林生长情况以及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表明随着保留密度的增大,秃杉林生长量和蓄积量均下降,而且植物多样性指数减少。

在人工林经营中,密度是可以进行人为控制的营林措施。从秃杉人工林不同保留密度生长量和林下植物调查结果看,在秃杉林经营中要根据林分生长情况及时进行必要的疏伐,将病腐木、被压木以及林分中其它生长势弱的林木伐除,为保留木创造更大的生长空间,改善保留木的生长环境,从而有利于促进林分整体生长量和蓄积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建有.大花序桉密度效应的初步研究[J].绿色科技,2014,5:86-88.

[2]卢丽蓉.闽北山区鹅掌楸人工林密度效应的初步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5,6:9-11.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秃杉蓄积量生长量
闽南山地秃杉混交造林效果初步研究
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长规律分析
北大河林业局森林生长量、枯损量调查与分析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秃杉种群结构及分布格局特征
一元立木材积表计算蓄积量误差的探讨
秃杉造林技术及实施要点
宜春区域南方红豆杉生境及其生长量分析
林分蓄积量估算方法研究
华山松中幼林抚育和未抚育对生长量的影响
森林蓄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