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余杨桂辨治眼底疾病思路

2016-03-09王小川余杨桂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石决明眼底病化瘀

王小川,余杨桂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 510405)

余杨桂辨治眼底疾病思路

王小川,余杨桂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510405)

总结余杨桂教授诊治眼底疾病的思路。余杨桂教授提出疾病的基本辨证思路为病证结合,局部辨证为主,全身辨证为辅。强调眼底疾病以脾肾虚为主,眼底多见血瘀、痰结、湿聚之象,故多呈虚实夹杂证。健脾滋肾为眼底疾病的基本治则。眼底病虚实夹杂者,脾肾为本,痰瘀为标,当化痰行瘀;眼科血证强调分期论治,用药需活血不破血,止血不留瘀;重视引经药的应用,擅用石决明为引经药。以具有代表意义的消渴目病为例,认为消渴目病发病“以脾肾虚为本,痰湿瘀为标”,以滋肾、健脾、化瘀作为消渴目病的基本治法,创立滋肾健脾化瘀方加减治疗消渴目病,并以典型病例加以说明。

眼底疾病;病证结合;健脾滋肾;化痰行瘀;引经药;余杨桂

狭义的眼底疾病范畴可视为视网膜疾病,视网膜疾病包括视网膜神经组织及视网膜血管组织的病变。各种眼底变性类疾病及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可引起眼底病理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有视网膜水肿、出血、渗出、增殖、色素改变、视网膜新生血管及网膜下新生血管膜等。中医学认为,视网膜为瞳神深部组织,视网膜病属内障眼病,历代中医将其归属于瞳神疾病范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余杨桂从医45年,诊治思路以中医为主,擅中能西,中西医结合,对眼底疾病的治疗尤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其学术思想进行归纳总结。

1 辨证主张病证结合,局部辨证为主,全身辨证为辅

中医眼科学在千余年发展中形成了具有专科特色的辨证方法,五轮学说、八廓学说、六经辨证等形成眼科临床辨证理论基础,但各种辨证体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病证结合”诊疗体系在疑难性眼底病的辨证论治中具有优势。余教授认为以病为经,可了解疾病全程的发展规律;以证为纬,可反映疾病发展的各阶段。辨证时根据全身表现及四诊资料,结合眼底症状进行辨证,形成局部辨证为主,全身辨证为辅,病证结合的辨证体系,同时与时俱进,学习跟踪疾病的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及诊疗技术,进一步提高眼底病辨证的准确性及规律性。

2 健脾滋肾为基本治则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人身水谷之精微为脾所化生,肾主封藏而濡养脏腑。《圣济总录·眼目门》:“肾藏精,肝藏血,人之精血充和,则肾肝气实,上荣耳目,耳目聪明,视听不衰,二脏虚损,则神水不清,瞻视乏力,故令目黑暗。”盖目之为病,源于六淫者易治,源于七情者难治。肾精不足,致气血不能上升,脏腑失其条达,经络阻滞,通光之脉道闭塞,五脏六腑之精气不能濡目。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五脏六腑之精气皆赖脾运而上输于目,中气健旺则气血充盛,升降有序,脏腑和谐[1]。由此,余教授提出滋肾健脾为眼底病之基本治法,创滋肾健脾化瘀方作为治疗各类眼底病的主要方剂。

3 痰瘀同治,化痰行瘀

眼底病病程较长,久病多虚,虚可致瘀,因此虚实夹杂证多见,治以补虚泻实。《千金要方》:“目病多因脾胃有痰饮,渍浸于肝,久则昏眩,用以健脾胃,消痰饮,极有神效。”[2]“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若运化失司,津液不得敷布,则湿从内生,聚而成痰,滞于眼内可致云雾移睛,或见眼底之渗出、增殖性改变”[3]。《目经大成·十二因·因湿》:“若乃痰湿者,王节斋曰:痰之本,水也,原于肾。痰之动,湿也,由于脾。”[4]《血证论》亦指出“夫痰为津液所凝,而津液之生源于肾”[5]。余教授认为视网膜水肿、渗出、纤维增殖等病理改变,乃因脏腑经络失调,影响津液之生成和输布,组织发生水肿,日久不消,出现渗出物,属中医“痰证”范畴。《血证论》亦指出“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5]。在眼底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痰瘀可以相互转化,共同消长,出现因痰致瘀,因瘀致痰的痰瘀互结恶性循环。因此治疗时在滋肾健脾的基础上痰瘀同治,化痰行瘀,常以滋肾健脾合二陈汤为主加减,用药偏于温和而可取长效。

4 眼科血证强调分期论治

对于眼科血证,余教授认为出血期当以止血为主,适当加入祛瘀药,既可达到止血目的,又可防止留瘀,多用三七粉、旱莲草、大蓟、小蓟、仙鹤草、白茅根、炒大黄等;出血后期以祛瘀为主,适当加入止血药,防止再次出血,多用鸡血藤、丹参、三七、茺蔚子等养血活血药;痰瘀期则以祛痰散瘀、软坚散结为主,夹瘀明显加泽兰、益母草,痰湿重加法半夏、浙贝母。这样才能达到止血不留瘀、活血不破血、化瘀不动血的目的。余教授喜用鸡血藤、葛根、益母草等养血活血药,有瘀热者常用炒大黄祛瘀清热。

5 重视引经药的应用

目内结构精细,脉络幽深,玄府通利,精血上达,神光畅通才能视物精明。余教授认为目为上窍,轻扬之品才能引药上行,因此制方过程中必须合理配伍,从而达到药达病所目的。白蒺藜(刺蒺藜)味苦、辛,性平,入肝、肺、肾经,体轻宣散,可升可降[6],导师常取其疏肝解郁、祛风除湿之功,用作眼底病早期之水肿、渗出之引经药。余教授在配伍潜方时还擅用石决明为引经药。石决明为治疗眼病之要药,首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上品。其性味咸而微寒,入肝、肺二经,清肝明目,平肝潜阳,软坚滋肾。目为肝之窍,故以之引诸药入肝达目而奏效。石决明可用来治疗目赤翳障、青盲雀目、怕光羞明、视物昏花等各种虚实眼科疾患。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石决明亦具有降血压作用[7-8]。相当一部分老年眼病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等心血管并发症,有头晕目眩的症状,可配伍石决明以减轻其症状。

综上,眼底疾病以虚为主,也可虚实夹杂。虚常责之于脾、肾两脏。劳倦饮食,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不足,津液输布无权,使目失濡养,水湿上泛,或年老肾精渐亏,血少精亏,神衰目暗;邪实者或瘀、或湿、或痰。补虚应贯穿治疗始终,尤其在脾、肾或多脏同虚时,根据中医“虚则补之”的原则,结合眼底有血瘀、痰结、湿聚之象,当补虚泻实去其积滞。对年老体虚身兼多种疾病患者,要顾及全身状况,“补虚”以全身症状及舌脉为主要依据,“泻实”以眼底表现为主要依据。

6 注重日常调护与医患沟通

在日常生活调理上,余教授认为“久视伤目”、“久视伤血”,眼底疾病患者应避免过用目力。另外,中医认为“怒伤肝”、“忧思伤脾”、“恐伤肾”,因此治疗过程中,应情志舒畅,起居有序,性生活节制,这对配合治疗很重要。

及时有效的医患沟通可促进眼底病治疗的顺利完成。由于眼底病中医治疗大都服药时间长,如无良好医患关系,则很难使患者树立信心,坚持治疗以达疗效。余教授提出在与患者进行沟通时,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病情告之预后及治疗手段,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根据其玻璃体液化程度及眼内出血形态将服药取效时间如实告之,使其树立信心。(2)对伴发全身疾病患者要有整体认识。如对已放置支架,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在治疗其眼内出血使用“活血化瘀”法时要慎重用药;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血压情况、血脂水平要有全面了解;对有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对其血液透析状况要心中有数。总之,不能仅看眼治眼,一定要有整体观,这是中医治疗眼底病的优势。(3)对患者的家庭经济情况要有了解,在选择眼底病检查方法及治疗技术时尽量选择简、便、廉的方案。

7 验案举隅

林某,男,52岁,2005年3月23日初诊。双眼视力逐渐下降8年。自诉患消渴病12年,平时控制空腹血糖在8 mmol/L左右。但双眼视力逐年下降,视物模糊,伴潮热,盗汗,神疲乏力,纳差,大便溏,小便频数,舌暗、苔薄白,脉细。检查:右眼视力0.5,左眼视力0.6,均不能矫正;双眼底可见多处微血管瘤及点状出血,未见新生血管及增殖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提示:造影早期双眼视网膜散在点状高荧光,点状出血性遮蔽荧光,小片状毛细血管无灌注区,造影晚期双眼黄斑区局限性荧光积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提示:双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增加。余教授根据舌脉、症状及眼底表现,西医诊断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Ⅲ期),中医诊断为消渴目病,证属气阴两虚夹瘀。治以滋肾健脾化瘀,方以滋肾健脾化瘀方加减。方药如下:山萸肉15 g,黄芪15 g,石决明30 g,葛根15 g,僵蚕10 g,生地黄15 g,制乳香5 g,三七片10 g,葳蕤仁15 g,鸡血藤15 g,山楂10 g,大黄5 g,山药15 g,茯苓15 g。每日1剂,水煎服。连续用药4周后,患者双眼视力有所提高。检查:右眼视力0.7,左眼视力0.8,均不能矫正,双眼底微血管瘤减少,点状出血基本吸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提示黄斑视网膜厚度较前减少。余教授建议患者控制血糖,服本院制剂滋肾健脾化瘀片,每次6片,3次/d,定期复诊。随访9年,右眼视力1.0,左眼视力1.2,患者病情稳定。

按:余教授认为,在以广东为代表的岭南地区,消渴目病患者发病“以虚为本,痰湿瘀为标”,脾气亏虚,痰湿内生是本病发生的重要病机。与传统的“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机不同,岭南消渴目病具有多湿热的证候特点;消渴目病的证候组合形式复杂多样,阴虚内热证、气阴两虚证、湿热内蕴证、脾虚痰湿证、阴阳两虚证与各兼夹证的组合证型是岭南消渴目病的主要证型。消渴目病的证候在不同分期、不同病程时证候亦不同。在亚临床期与单纯期以气虚、阴虚多见,单纯期气阴虚证兼夹瘀证增多,增殖期以阴阳两虚及兼血瘀、痰湿为主;随着糖尿病病程的迁延,阴虚证、湿热证呈下降态,血瘀证、痰湿证、阳虚证呈上升态[9]。余教授认为滋肾、健脾、化瘀可作为消渴目病的基本治法,在此基础上进行辨证加减可起到执简驭繁之效。结合岭南地区湿热较盛的地域特点,治疗消渴目病之黄斑水肿余教授常用健脾益气活血、温阳利水中药,如黄芪、白术、苍术、三七、益母草、泽兰等;若硬性渗出多,则加祛瘀散结之品如鸡血藤、大黄、法半夏、浙贝母等。

[1]圣济总录·眼目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787.

[2]唐·孙思邈.千金要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85.

[3]廖品正.中医眼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0-18.

[4]清·黄庭镜.目经大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2.

[5]清·唐容川.血证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116-151.

[6]凌一揆.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00.

[7]徐国兴,林媛,王婷婷,等.石决明药理研究及眼科应用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09,9(12):2389.

[8]姜威,李晶峰,高久堂,等.石决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J].吉林中医药,2015,35(3):272.

[9]曾庆华.中医眼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97-200.

【责任编辑:贺小英】

R276.7

A

1007-3213(2016)05-0752-03

10.13359/j.cnki.gzxbtcm.2016.05.032

2016-04-26

王小川(1975-),女,副主任中医师;E-mail:wxch75@sina.com

猜你喜欢

石决明眼底病化瘀
石决明散溯源及运用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激光光凝联合血府逐瘀汤治疗眼底病的疗效及对视力的影响
《图说小儿眼底病》一书出版
细节护理对眼底病患者的实施效果及对改善患者不良情绪的作用
基于药效学实验的化瘀骨合片提取工艺筛选
HPLC法同时测定化瘀祛斑胶囊中4种成分
石决明散治疗丝状角膜炎的疗效观察
复方樟柳碱注射液对眼底病患者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治神经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