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穗平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经验

2016-03-09胡学军李玉玲钟子劭指导黄穗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黄教授胃肠病胃脘

胡学军,李玉玲,钟子劭(指导:黄穗平)

(1.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120;2.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北武汉 430000;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广东广州 510405)

·名医传承·

黄穗平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经验

胡学军1,李玉玲2,钟子劭3(指导:黄穗平)1

(1.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120;2.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北武汉430000;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405)

总结黄穗平教授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学术思想和辨治方法。黄教授认为本病多由饮食不节、七情所伤、气机内郁、素体亏虚所致;脾胃虚弱为本,气滞、血瘀、湿阻、食积、痰结、火郁为标;治疗以通为要,以降为顺,以调理脾胃升降为法,治疗关键在于升脾降胃、健脾理气;寒热错杂者,治以辛开苦降;肝脾相关,活用柴胡汤疏肝理气、开郁散滞。

功能性胃肠病;升脾降胃;健脾理气;辛开苦降;黄穗平

功能性胃肠病(FGIDs)以慢性、持续性或复发性的胃肠道症候群为主要表现,而临床上缺乏可解释的病理解剖学或生物化学异常改变,表现为食欲不振、早饱、腹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便秘及排便困难等症状[1]。该病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该病发病机制不明确,西医疗法主要采用促动力药、抑酸护胃药、5-羟色胺类制剂或心理治疗,疗效欠满意。中医药在FGIDs的治疗上具有较好的效果,体现出了明显的优势[2]。黄穗平教授是广东省中医院消化科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脾胃病临床工作30余年,对此病在病机及治疗上有独到见解,现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无FGIDs病名,黄教授认为从中医整体观念角度,并根据功能性胃肠病的临床表现,该病可归属中医“胃脘痛”、“嘈杂”、“痞满”、“反酸”、“呕吐”、“反胃”、“泄泻”、“便秘”等范畴。黄教授认为本病多由饮食不节、七情所伤、气机内郁、素体亏虚所致;脾胃虚弱,纳降受碍,运化失司,无以传化气机、水湿,致使气滞、湿阻、血瘀、食积、痰结、火郁;胃气失和,升降失常,发为呕、痞、满、利。究其病机,脾胃虚弱为本,气滞、血瘀、湿阻、食积、痰结、火郁为标。

2 治疗方法

2.1健脾理气、升脾降胃为第一大法脾胃为后天之本,互为表里,脏腑络属。胃主纳、脾主运,胃宜降、脾宜升,两者升降相合,则气机畅通,水谷纳运有序。如叶天士曰:“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3]胃为水谷之海,具有“传化物而不藏”的特点,即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反升则逆。若升降失调,气机逆乱,则可形成诸郁滞,表现为痛、痞满;浊气不降反逆,表现为胀、吐、便秘等。

黄教授认为FGIDs病机不离脾胃虚弱,气机郁滞,运化失司,升降失常。治疗以通为要,以降为顺,以调理脾胃升降为法,关键在于健脾理气,升脾降胃。如《临证指南医案》中强调“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于升降二字,尤为紧要”[3],降则胃腑通畅,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降则传化无由,壅滞成病,故脾胃病用药,当顺脾胃升降之性,以通为主。又《医学真传·心腹痛》曰:“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4]即通过对致病之因相应以健脾理气、调气和血,使升降得调,出入有序,则疾病可除。

黄教授治疗本病常用方药:木香10 g(后下),砂仁10 g(后下),党参15 g,白术15 g,茯苓15 g,陈皮10 g,法半夏15 g,炙甘草5 g。在和胃降气的同时,重视健脾益气法,必施于补,寓补于通,通补并施。方中选用砂仁、木香、陈皮、法半夏等芳香辛散药,取健脾先运脾,运脾可调气之意,以达醒脾运脾之效。黄教授常配伍黄芪、升麻、柴胡等以升清阳降浊气;脾胃虚寒者可加干姜、吴茱萸、丁香、白蔻仁等以温中祛寒;湿浊内困者加苍术、厚朴、藿香合平胃散之意;食积气滞者加鸡内金、谷芽、麦芽、山楂、枳实等消食导滞。因气郁日久可化热,黄教授认为本病郁热多因气滞血瘀、脾胃虚弱而生,过用苦寒药势必损伤脾胃,治疗应在行气活血、健脾益胃的基础上少量酌情使用清热药,故气郁日久化热者加柴胡、黄芩以清郁热,且适可而止。其次,在运用通法时,黄教授认为气滞血瘀为标,多继发于脾胃虚弱,通过温补脾胃,振奋元气,可畅通气机,气行则血行,甘温益气寓于行气活血之内。黄教授常选用入肝经、辛散苦降且能行血分之气药,如郁金、延胡索、香附等,取脾升胃降有赖肝气冲和而顺达之义;在健脾养胃的前提下酌情选用三七化瘀且止血,以扶正以祛邪,祛邪不伤正[5]。

黄教授认为本病之泄泻病位在脾及胃肠,与肝肾相关,基本病机为湿浊内蕴,脾及胃肠运化失常。外邪或饮食损伤脾胃,或肝气乘脾,肾不暖土致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而发为泄泻。本病初起以实证为主,病久则由实转虚,或脾虚、肾虚,或虚实夹杂。治以健脾祛湿,尤注重保护胃气。黄教授常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因脾为湿困,中气下陷,故加入少许升麻、柴胡等升阳药,使气机流畅,恢复转枢;若脾肾虚寒者,则合用四神丸以温补止泻。

黄教授认为本病之便秘病机为大肠传导失常,与肺脾关系最密切。肺为华盖,主一身之气,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之强弱与大肠传导息息相关。然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升降之枢,脾气旺才能生金,才能升清降浊。正如《内经》所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故黄教授认为本病乃属肺脾气虚,升降之气窒塞,大肠推动乏力,清气不升而浊气不降,故治宜补益肺脾之气,升清阳,降浊阴,方选黄芪汤、补中益气汤加减。方中黄芪为君以补气升阳,党参益气健脾,加柴胡、升麻以助黄芪升提清阳,用大量白术配枳壳取“枳术丸”之意,可健脾气通便,配怀牛膝则升清气而降浊阴。因肾司二便,若肾气渐虚,腰酸尿多者,加用熟地黄、肉苁蓉、菟丝子、益智仁等以补肾缩尿以利大便。若气秘不行,大便干结者,加槟榔、厚朴破气导滞,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杏仁润肠通便。其中杏仁配枳壳可宣通肺气,上窍开泄则下窍自通矣。若脾阴不足,肠中燥屎难行者,加太子参益气生津,生地黄、麦冬、玄参等增液行舟[6]。

2.2寒热错杂者,治以辛开苦降黄教授认为胃肠病病机突出一个“滞”字。胃肠为空囊,无物不受,易被邪气侵犯而盘踞其中,邪气犯胃,胃失和降,脾亦从而不运,一旦气机壅滞,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可形成气滞、血瘀、湿阻、食积、痰结、火郁。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运化之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升浊降则气机调畅。脾胃功能障碍,致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常,病久郁而化热,热可伤津,而出现胃脘胀满、疲倦、纳呆、微渴、舌质淡而苔白腻或微黄等寒热错杂、虚实互见等证候。黄教授仿辛开苦降法,活用半夏泻心汤经方,使脾气得升,胃气得降,则湿浊除、气机通、中气旺、化源充。正如《伤寒论》曰:“伤寒五六曰,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谓:“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此痞满、呕吐、下利,与功能性胃肠病的一些症状表现一致。

2.3肝脾相关,活用柴胡汤证黄教授认为功能性胃肠病与肝密切相关。脾胃之升降适度,健运不息有赖肝之疏泄条达,若肝疏泄太过,肝强凌弱,横逆脾土,或疏泄不及,木不疏土,土壅失运,均可致脾失健运,出现脾胃病,所谓“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肝木横逆乘土而导致胃脘胀满、纳呆、便溏等症;肝郁日久,化热犯胃而出现胃脘灼痛、口干、吞酸、烦躁失眠等症;肝虚胃寒,厥阴浊阴上逆而出现胃脘疼痛、四肢不温、干呕、吐涎沫等症。此即“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若情志所伤,肝疏泄失常,肝气乘脾,均可导致脾失健运,大肠排泄糟粕异常,泄泻乃作。若情志所伤,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升降失调,大肠传导失职,粪便内停,久之为秘。正如《景岳全书·秘结》中所说“下焦阴虚,则精血枯燥,津液不行而肠腑干涸,此阴虚而阳结。下焦阳虚,则阳气不行,阳气不行则不能传送,阴凝于下,此阳虚而阴结也”。若情志所伤,肝失疏泄,气机不畅,经脉不通,不通则痛,发为腹痛;或肝郁日久,内耗阴血,肝阴亏虚,经脉失养,不荣亦痛[7]。

对于此证,黄教授治以疏肝理气、开郁散滞。对于肝胃失和所致的胃脘疼痛、嗳气、嘈杂、饱胀、两胁疼痛,黄教授擅用小柴胡汤、四逆散、柴胡疏肝散,选方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升降相因。气滞腹胀者加枳实、木香;湿阻者加苍术、厚朴;夹湿热者加布渣叶、火炭母;血瘀者加延胡索、郁金;食积者加神曲、山楂、谷麦芽、鸡内金;痰饮内结者加茯苓、生姜;胃脘灼热者加山栀子、蒲公英;泛酸者加海螵蛸、浙贝母;眠差者加合欢皮、夜交藤、茯神;腹泻者加藿香、白术、茯苓,以祛湿实大便;便秘者加用槟榔、沉香、郁李仁以降气通大便。若腹痛欲便,甚则腹痛奔迫,便质稀烂,便后痛解者,乃肝疏泄太过,肝强凌弱,肝脾不和,方合痛泻要方、芍药甘草汤以抑肝缓急。若腹中冷痛,肠鸣泄泻者,乃肝经虚寒,累及肾阳,脾失温煦,运化失常或阴寒凝滞,方合暖肝煎以暖肝温阳。

3 验案举隅

患者王某,男,64岁,于2015年9月24初诊。自述反复胃脘部隐痛5年,加重2个月。患者5年前出现上腹胃脘部隐痛,胃镜检查未见异常,不规律服用中药及吗叮啉等药物,症状时轻时重。2月前因饮食不慎再次出现上腹部隐痛,进食难消化,食后加重,伴胃脘部顶胀,纳欠佳,无嗳气反酸,遂慕名前来就诊。接诊时患者觉胃脘部隐痛,胃脘部顶胀,伴少许头痛,易疲倦,胃纳欠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腹部体查:全腹软,上腹部剑突下轻压痛,无明显反跳痛。门诊完善腹部B超示肝胆脾胰未见异常,胃镜、肠镜检查未见异常。黄教授诊断为功能性胃肠病,中医辨为胃脘痛,证属脾虚气滞,治当健脾和胃,行气止痛;方用健脾理气方加减。方药如下:木香10 g(后下),砂仁5 g(后下),党参15 g,白术15 g,茯苓15 g,陈皮10 g,法半夏15 g,炙甘草10 g,郁金15 g,延胡索15 g,香附10 g,海螵蛸20 g,14剂,每日1剂,加水盖过药面,煎至150 mL,早、晚饭后各温服1次。

2015年10月8日复诊:上腹部隐痛明显缓解,疲倦、头痛减轻,纳一般,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考虑脾虚不运,上方中加炒神曲15 g,再服2周。停药后1个月,电话随访,患者诉已无明显胃脘部不适。

按:本患者反复上腹部隐痛5年,加重2个月,伴胃脘部顶胀,易疲倦,纳欠佳,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黄教授认为该患者素体脾胃虚弱,因饮食不慎等原因加重气机郁滞,运化失司,升降失常,故胃脘部顶胀,隐痛,纳欠佳;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为脾胃虚弱之征,辨证为脾虚气滞型胃脘痛。治以健脾理气方,重在健脾益气,在此基础上,考虑到久病必夹瘀,加用辛散苦降且能行血分之气药如延胡索、郁金、香附等行气止痛,使升降得调,共奏健脾益气、行气止痛之功效。

4 小结

功能性胃肠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发病率、复发率均很高,对患者的生活工作造成较大的困扰。该病治疗上缺乏长期有效的治愈性药物和治疗方法。黄穗平教授基于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分析该病,认为本病多由饮食不节、七情所伤、气机内郁、素体亏虚所致,所涉及的脏腑主要为脾、胃、肠,病机不离脾胃虚弱、气机郁滞、运化失司、升降失常;治疗上以调理脾胃升降为要,关键在于健脾理气、升脾降胃;寒热错杂者,治以辛开苦降;肝脾相关,活用柴胡汤疏肝理气、开郁散滞。黄教授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经验为中医药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了参考。

[1]宋军,侯晓华.功能性胃肠病的新认识与新实践[J].中华消化杂志,2011,31(6):425.

[2]张声生,杨静.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胃肠病大有可为[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15(33):3457.

[3]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清·高世栻.医学真传[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5]胡学军,黄俊敏.黄穗平教授治疗胃脘痛经验[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23(2):9.

[6]黄穗平.梁乃津教授治疗单纯性便秘的经验[J].新中医,1996,28(10):11.

[7]黄穗平.梁乃津教授从肝论治肠易激综合征的经验[J].新中医,1996,28(5):9.

【责任编辑:贺小英】

R256.3

A

1007-3213(2016)05-0749-03

10.13359/j.cnki.gzxbtcm.2016.05.031

2016-04-19

胡学军(1970-),男,副主任中医师,研究员;E-mail:xuejunh70@163.com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自筹经费类科技计划项目[粤科规财字(2015)110号]

猜你喜欢

黄教授胃肠病胃脘
2020美赞臣科学营养论坛功能性胃肠病专场圆满成功
大道至朴,“怪医”仁心仁术治“怪病”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5月胃肠病预防须知
舒肝解郁胶囊在功能性胃肠病中的治疗价值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
半夏泻心汤合平胃散治疗糖尿病性胃肠病临床观察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