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天综合判断对“休谟因果问题”的回答

2016-03-07牛振兴

关键词:休谟康德范畴

牛振兴

(内蒙古大学 哲学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先天综合判断对“休谟因果问题”的回答

牛振兴

(内蒙古大学 哲学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休谟问题”是西方哲学史上的著名问题。康德在分析、总结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关于知识的认识基础上,在考察数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现实基础上,提出了所谓的“先天综合判断”。他对“休谟因果问题”的回答,其实是一种回避和遮盖。

休谟;康德;休谟问题;先天综合判断

“休谟问题”是西方哲学史上的著名问题,但是对于什么是“休谟问题”是有争议的。从西方哲学史看,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它是“因果问题”;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则认为它是“归纳问题”。但本文的重点是从康德的视角下,对他如何回答“休谟因果问题”做出讨论,以达到深化对“休谟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一、“休谟问题”的提出和内涵

“休谟问题”是休谟在研究人类知识种类时提出的。休谟认为,人类的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观念关系(Relations of Ideas)方面的知识,包括几何、代数、三角,这类知识依靠思想的作用就能发现,具有高度的确定性;另一类知识是关于实际事情(Matters of Fact)方面的知识,这类知识具有或然性,依靠思想的作用无法发现,并且休谟进一步指出关于实际事情的知识是或然的,这类知识似乎是建立在因果关系上的。

休谟指出,“因果之被人发现不是凭借于理性,乃是凭借与经验”[1](P20),但是经验是不能扩展到未来的,因为在逻辑上是没有可靠基础的。对于如何在逻辑上证明因果联系具有普遍必然性,休谟给出三种证明方式:一是休谟指出因果联系不具有直观性。因为依靠经验直观我们无论如何是无法经验到因果联系的,我们仅看到两个紧密相连的现象而已。二是休谟认为,因果联系不能够适用演绎逻辑。演绎逻辑的推演要以矛盾律为基础,演绎逻辑的证明之所以具有普遍必然性,原因是需要证明的结论已经蕴含在前提之中。但是关于实际事情的知识都没有含着矛盾,所以演绎逻辑不适用因果联系。三是通过经验说明因果联系具有普遍必然性。休谟指出,一方面,关于过去的经验无论如何是不能推广到未来的,人的有限的个人经验是无法保证因果联系的普遍必然性;另一方面,实际事情知识存在的论证是建立在因果关系上的,但关于实际事情的知识是从经验中得来的,而一切经验的结论又恰好以“将来与过去相契为前提”[1](P27)。经验本以因果联系为基础,如果继续用以经验继续论证因果联系,就是循环论证。

休谟对因果问题给予“一种怀疑主义的解决法”,认为在根据经验而来的一切推论中,我们无法找到一个可靠的论证过程和坚实的逻辑基点。但是这并没有什么危险,我们并不必怕这些几乎为一切知识所依赖的论证失去可靠性,我们可以借别的重要而且权威的一个原则,来完成这个步骤[1](P32),“这个原则就是所谓‘习惯’或‘惯性’(Custom or Habit)”[1](P33)。休谟对因果联系做了心理学上的解释,使因果联系不再具有逻辑上的意义,把因果联系看成仅仅是人的一种主观联想和习惯。

“休谟问题”的提出对其后的哲学史影响很大。康德认为是休谟打破了他“独断论”的迷梦[2](P5),并且指出:“自从它(指形而上学)诞生以来,就这门科学的命运而言,还没有发生任何事件,能够比大卫·休谟对它的攻击更具决定性。”[2](P3)“休谟问题”使得整个形而上学将要遭受灭顶之灾,形而上学大厦将有倒塌的危险,为了挽救危局,这个任务历史地落到康德的肩上。

二、康德提出的“先天综合判断”

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争论的焦点在于知识的起源和确定性、可靠性问题。这些问题又以他们关于知识发展过程的对立主张表现出来。经验论认为,只有通过经验才能获得知识,但是没法保证知识的可靠性,经验论会导致怀疑论;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才具有可靠性,但是又没法使知识具有扩展性,唯理论会导致独断论。经验论和唯理论二者各执一端,一个离开理性思维论证感觉的可靠性,另一个离开具体经验主张理性的必然性。他们把在认识过程中的感性和理性孤立和对立起来,从而堵塞通向科学知识的道路。在康德看来,经验论和唯理论所追求的并不是真正的科学知识。在他看来,真正的科学知识必须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确定性和有效性。

康德认为知识以判断的形式表现,但是分析与综合判断以及先天和后天判断都无法说明数学和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性质,所以必须提出一种新的判断形式——先天综合判断。他认为数学“具有完全无可置疑的确定性,也就是绝对的必然性”,同时认为“一切数学判断,毫无例外都是综合的”;并且指出:“自然科学(物理学)包含着先天综合判断作为其原则”;康德依据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对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做出区分,并且提出所谓的“范畴表”等内容。

众所周知,康德对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学十分熟悉,曾多年讲授逻辑学。所以他依照“主—谓”词的逻辑关系,划分出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所谓的分析判断是指谓词已经包含在主词里面,谓词并没有给主词增加任何新的内容,仅仅是将主词里面已经包含的东西显示出来,具有分析的性质,是解释说明了主词里面的内容,所以它又可以叫作解释的判断。康德举例说,“一切物体是有广延的”,对这句话的理解从分析的角度就能理解,因为“广延”这个概念是与“物体”这个概念连接在一起的,可以在“物体”这个主词中分析出谓词“是有广延的”;所谓的综合判断是谓词增加主词的内容,使主词的内容更丰富,使主词增加新的东西。这类判断实际上是将谓词的内容连接到主词上,所以又可以称它为扩充的判断。他举出“一切物体是有重量的”,来说明综合判断。谓词“是有重量的”无论在“物体”这个主词里如何分析也没法得到,但此时谓词增加主词的内容,给主词“物体”增加新的内容[3](P35)。一般来说,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同先天判断和后天判断是对应的。先天分析判断和后天综合判断没有存在的必要,因为它们是重复的。后天分析判断也不可能存在,本身就是矛盾的。“先天综合判断会不会存在”,整个《纯粹理性批判》就是在回答这个问题。先天综合判断能否存在,关键在于对其性质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休谟从经验论的立场,论证因果关系仅仅是人的一种心里联想,是一种习惯,它不具有逻辑上的普遍必然性,它是一种主观性的东西。而康德论证先天综合判断恰恰就是为了说明经验知识具有逻辑根据,具有普遍必然性。所以,从根本上讲“先天综合判断”是否存在是一个逻辑问题,必须在逻辑上做出严格证明。

三、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在逻辑上对“休谟因果问题”做出回答

康德不赞成休谟的结论。他认为休谟之所以得出如此荒唐的结论是因为他缺乏整体性的考察,没有从整体性上考察这个问题,是站在一个部分的角度看待问题,但是站在局部考虑整体问题是不能说明整个问题的[3](P40-41)。康德在论证先天综合判断是否存在的逻辑进路大致是这样的:他认为仅有感性材料不能得到知识,必须经过知性思维的加工。没有感性,对象就不会被给予;没有知性,对象就无法思维。“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3](P58)。自在之物提供感性材料,主体自我提供认识形式,二者结合产生知识。经验知识通过主体自我的感性纯形式与感性材料相结合得以产生,但是它仍然是或然的知识,不具有普遍必然性。要想使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还必须借助于主体自我的知性范畴,即所谓的先天的量的范畴、质的范畴、关系的范畴、样式的范畴等四大类共计12个范畴。通过四大类知性范畴整理经验知识,所产生的经验知识已经具有严格的普遍必然性。所以经过这样的过程,先天综合判断在逻辑上就得以成立。这就是康德对先天综合判断在逻辑上成立所做的论证。

因果联系在休谟看来是没有逻辑根据的,这样自然科学知识就成为或然性的。但是康德却认为,时空观和因果关系的范畴不是人们从认识对象中取得的;恰恰相反,它们是认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运用时空观和因果关系等范畴去认识对象。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就保证了自然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质言之,休谟认为因果关系的逻辑根据有怀疑,而康德恰恰把应当怀疑的逻辑前提作为一种人的先天范畴予以肯定。康德提出先天综合判断:一方面,在于康德“对精确科学中存在着先天综合判断决没有丝毫的怀疑,正是这个事实导致他作出这种不正确的说法”[4](P100);另一方面,在精确科学的定义和命题很容易把定义与经验命题误以为是先天综合判断。因为定义按其本身的性质就具有独立于经验的有效性,所以误认为是先天的。但在这一类定义中,有相当多的约定表面上看来似乎并不是从定义中推导出来的,因而似乎是综合的;经验命题由于其对实在的有效性不是从定义中推出来的,看起来似乎具有无条件的有效性,“如果不作更加透明的考察,很容易错把它们当作先天的判断”[4](P100)。

与此同时,康德提出所谓的“先天综合判断”在于他不了解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本质。德国哲学家石里克说:“分析判断告诉我们的只是有关概念性关系而不是关于实在的知识。由此可见,先天综合判断存在的问题等于就是关于实在对象的必然性知识的存在问题。对分析判断的思考是一个纯粹的思维问题,因为这些判断是完全建立在概念的相互关系上的。相反,综合判断是建立在实在对象的相互关系之上的。”[4](P104)在这里,石里克精辟地指出先天综合判断存在逻辑上的严重问题。康德错误地理解了分析和综合判断的性质,把关于概念关系的分析判断和关于实在对象关系的综合判断混为一谈,他想把分析判断的先天性嫁接到综合判断上在逻辑上是根本行不通的。综上,虽然康德在分析、总结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关于知识认识基础上,在考察数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现实基础上,提出了所谓的“先天综合判断”,但是实际上他对“休谟因果问题”的逻辑回答,其实是一种回避和遮盖。

科学的新发展也在理论和现实上动摇了提出先天综合判断的基础。现代几何学中的希尔伯特几何学是一种纯粹形式的演绎体系,无须直观和综合;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认为几何学和空间的关系,仅能从经验上去选择,不能在先天上去预知;海森堡根据量子论的发展,提出测不准理论,说明因果律在科学上的应用是有一定的限制的[5](P10);康德所依据的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只是研究逻辑的形式,这就使得逻辑学无法获得客观的知识,而且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是“主—谓”式的逻辑结构形式,这样的结构形式,对于稍复杂的关系判断则无法处理,形式逻辑有其自身的应用局限。而数学中绝大多数是关系的判断,对关系判断的处理必须依靠现代的数理逻辑。

四、结语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休谟继承了经验主义传统并且将这种哲学做得自相一致,沿他的方向,不可能再往前。康德和黑格尔代表着一种休谟前型式的理性主义,用休谟的议论是能够把他们驳倒的。休谟温和的怀疑主义结论,让人既难以反驳又难以接受。他给哲学家们下了一道战表,但是直到现在没有一个能够称得上的对手[6](P200)。

[1][英] 休谟.人类理解研究[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2][德]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译.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4][德]石里克.普通认识论[M].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英]K.R.波珀.科学发现的逻辑[M].查汝强,邱仁宗,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6][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M].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责任编辑 刘馨元]

The solution to “Hume’s causal problem” by synthetic a priori judgement

NIU Zhen-xing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college of philosophy,Hohhot 010070,China)

The “hume’s problem” is a famous problem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Kant put forward the synthetic a priori judgement which is based on 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knowledge of empiricism and the rationalism,investigating of mathematical knowledge, natural science knowledge and the reality of Aristotle's logic. Actually his solution to “Hume’s problem” is avoided.

Hume;Kant;Hume’s;problem;synthetic a priori judgement

2016-06-27

牛振兴,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德国古典哲学、维也纳学派。

B08

A

2095-0292(2016)05-0004-03

猜你喜欢

休谟康德范畴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纯接受性的被给予?——康德论自我刺激、内感觉和注意
“不信教者”大卫·休谟:死如其生
休谟自然主义的两个面向
艺术百家
论休谟“必然性”概念的道德理论后果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
对康德空间观的误解及诘难的澄清与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