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古族史诗蕴含的审美评价

2016-03-07娜仁高娃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审美价值

娜仁高娃

(内蒙古师范大学 蒙古学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蒙古族史诗蕴含的审美评价

娜仁高娃

(内蒙古师范大学 蒙古学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摘要: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只有通过人的主体体验和主体评价才能转化为审美价值。阐述了蒙古族史诗作品集中体现出的蒙古族早期审美理想,审美评价以感知为尺度的评价和意象为尺度的评价为主。这种评价方式符合人类早期的思维特征。

关键词:蒙古族史诗;审美价值;审美评价

价值论是继认识论之后出现的重要哲学范畴,注重人的个体性,重申人的际遇、生命意义的重要性,是价值论诞生的理论基础。价值评价是以掌握世界本体和价值为目的的行为,是通过思维的创造性活动构建有意义的价值世界的过程。审美活动也是一种价值活动,是审美主体以情感体验感知审美的价值世界的过程。与其他价值属于实体范畴不同,价值属于关系范畴。审美活动只有通过人的主体体验和主体评价才能转化为审美价值。所以审美活动不单是一种心理感知,也是一种价值活动,是通过审美情感评价有意义的艺术世界的过程。

一、蒙古族史诗的审美理想

审美活动是人内心世界的一种感知形式,情感则是它主要的特征。情感体验包括感觉、知觉、想象、意识、体验、灵感等。审美活动是构建以情感形式存在的有意义的价值世界的过程。艺术世界的这种意义化情感,基于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在艺术作品中表现为命运观、历史观和生命意识、悲剧意识等形式,与人类漫长的生命过程相联系,也是人类自身存在的深层次探究。

评价要有尺度与标准,审美理想是审美评价的最高尺度,也是最高追求。人类艺术向我们证明真正的艺术作品具有永恒的审美价值,而艺术世界最能体现人的审美理想。我们对艺术进行美与丑的价值评价时,人类共有的超越个人与社会的审美理想会成为评价尺度。马克思论述古希腊艺术特征时说,那个不曾发展的社会虽然一去不复返,可他们的艺术感染力为何从不消失呢?是古希腊艺术最集中地体现了早期人类的审美理想。史诗体现了人类自我意识苏醒初期人与自然的对抗与交流。蒙古族史诗是蒙古族“传奇史”,是荣誉的“口碑”和“珍贵的遗产”[1]123,表现的是民族自我意识苏醒时期的理想世界。例如蒙古族史诗中描写的自然:“旁边的村庄/飘满酒香/前面的村庄/油脂满地/上梁的村庄/存满圣水/草原上的村庄/充满欢乐。”[2]68英雄也成为理想的最高典范:“生,要生得和红格尔一样;行,也要像红格尔一样行走。”[2]79史诗还将女性日月光辉般的容貌和才能做为最高的理想进行描述:“经幡缝制/象骨山丹质地的/神奇古筝/云虹美人/初次敲击时围众骨关节皆已松弛/二次敲击时白色大帐的门庭皆有翻飞之象。”[2]108作为充满审美理想的“诗意世界”,史诗集中体现了人类童年时期的理想形态,从而成为最经典的语言形式。苏联近代美学家卡冈认为,人与审美的关系是通过对理想的联想而实现的[3]128。审美理想溶于人的生命、命运等意识中,超越了社会和个体,将人们引向未来。

审美活动的主体体验不是物质的感性接触,而是形而上的价值世界的体验。审美价值活动以价值、审美主体体验、审美评价三个步骤实现。蒙古族史诗作品有感知标准、意象标准等评价方式。

二、以感知为尺度的评价

价值论的出现,对人的主观因素、情感、价值意识等进行重新评价提供了可能。审美主体体验是直觉的(灵感),也是“非逻辑”的。以感知为尺度的评价,是社会文化特殊情境里的情感反映。人的兴趣、情感、欲望处于自然阶段的时候不能成为价值评价标准。从文化学角度讲评价要经过人的感官的“拟人化”,人的“自然的感官”接受文化思维的灌输,形成“审美感官”时才能成为评价尺度。以感知为尺度的评价多用于形式美,例如对于绘画艺术的形式美,虽然是直接的感知评价,实际上已涉及到了人类漫长的文化沉淀过程,是“理性已被感性所沉淀”[4]的结果,因此感知才成为价值评价尺度。

艺术实践中以感知为尺度的评价在人类意识尚未完全发育时占据着主导地位。在人类早期,人与自然的对抗中人们更愿意用力量与体积、数量的无限来表达对自然的粗略认识,从而产生崇高的艺术风格。蒙古族史诗作品的艺术世界,人们用直观的感受来认识自然,这直观感受里绝没有精雕细琢的可能性,也不会产生此类美感。巴·布林贝赫教授曾说史诗的英雄形象是“不突出个体,而注重表达部落风采;不注重日常静态描写,而注重激烈战场的动态表现”[5]135。他们以直观的感受表现模糊的情感。史诗的英雄人物大多看不到内心世界的细致描绘,而只有外观的粗略刻画。例如英雄“降生的时候具备了凝聚力量,降生的时候具备了神奇智慧”[2]135,再如英雄的坐骑“从背面看,形如一座城镇,看雄壮的肌肉,方可认知为马。从前面看,形如一座山岗,看结实的嘴脸,方可认知为马”[2]168,感性直观的描述较多。蒙古族史诗雄壮的风格,也是与直观感受有关。史诗作为人类自我意识苏醒时期的作品,展现了生命最为本真的状态,所以感知为尺度的评价会多一些。在远古时期,人对自然的直观感受占主导地位,在艺术作品中直观感知的自然美成了美的最高理想。

三、以意象为尺度的评价

以意象为尺度的评价,不像感知评价那样直观的表现形象,但这种评价人们一直不自觉地沿用至今。意象是通过事物印在脑海里的距离、形状等信息进行的创造、锻铸和描述。它不同于直觉的形状,意象是抽象的,在感性形象上由想象创造,它的细致度差而可塑性强,可以依照思维规律来放大和缩小。因此,以意象为尺度的评价具有自由性、情感性和形象性。意象表现着现实与理想、情感与理智、概念与文化等多种因素,反映人内心世界的深层次文化心理结构。以意象为尺度的评价,可分为记忆性意象和创造性意象。记忆性意象以直观显现形象,特点是意象鲜活、清晰以及有现实生活的原型。创造性意象晦涩、模糊、细节不清,与记忆性意象相比更加虚幻、更深刻地反映评价者的理想。

那么文学作品的意象是如何显现的呢?在蒙古族史诗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审美评价的特点。蒙古族史诗中有众多的立体意象。这些形象大多属于创造性意象,具有模糊、混沌、缺乏对细节的认知等特点。这些意象是虚幻的,与其说是意象倒不如视其为创造某种气氛,从而更具感染力。例如史诗中经常出现“冰冷黑暗的湖泊”“滚滚逆流”“洪流巨石”等意象,从而“营造出凶险壮观的气氛,突出路途的险峻、战争的困苦”[6]67。这些意象,因其模糊性引发审美主体的无限联想,也可根据想象进行再创造。

根据这个含义巴·布林贝赫教授在《蒙古族英雄史诗的诗学》中将蒙古族史诗意象分为“雄壮意象、讽刺意象、隐晦意象、象征意象”等类别[5]187,而雄壮意象是史诗中常见的意象。雄壮意象虽没有细节的描述,但表现出来的感性形象是立体的、无限的。在人与自然的对抗中雄壮意象更贴切地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我的鼓励。当江格尔爬上圣洁的银白色山顶时映入他眼帘的是“广袤而黝黑的大海,顺逆两条巨流,如牛的黑色巨石,互相撞击着,发出红红的火焰,澎湃的浪涛如高山,汹涌地拍打下来……”[2]198,这些描述“扩大空间、拉伸光影、对环境进行野蛮化处理,于是神骏、勇士、魔鬼的对立笼罩一层恐怖、凶险的气氛”[6]99。这些意象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贯穿始终,以其超现实性,理想化而更虚幻地表达形象。意象反映主观意向、理想等思维状态,只是随着人类自身的完善与文明程度的提高,到现在人们以意象为尺度对事物进行评价时则更贴近生活,充满生活气息,因此诗歌意象已“从抽象的创造性意象转向描述性意象”[6]134了。

蒙古族史诗作为蒙古族经典语言形式集中体现了蒙古族早期审美理想,它所蕴含的感知为尺度的审美评价和意象为尺度的审美评价适合于人类早期的思维特征,从而使史诗成为不可重复的艺术典型。

参考文献:

[1] 弗拉吉米尔佐夫.蒙古社会制度史[M].刘荣俊,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123.

[2] 蒙古族民间英雄史诗选[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

[3] 卡冈.卡冈美学教程[M].凌继,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28.

[4] 巴·布林贝赫.蒙古族诗歌美学论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89.

[5] 巴·布林贝赫.蒙古族英雄史诗的诗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7.

[6] 苏尤格,哈达齐·刚.苏尤格、哈达齐·刚评论集[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王莉)

AestheticEvaluationEmbodiedinMongolianEpics

Narengaowa

(MongolianStudiesInstitute,InnerMongolianNormalUniversity,Hohhot,InnerMongolia010010,China)

Abstract:Aestheticactivitiescanbetransformedintoaestheticvalueonlythroughthesubjectiveevaluationandtheexperienceofhumans.ThispaperstatesMongolianepicsepitomizetheearlyMongolianaestheticthoughtsandthecriteriaofaestheticevaluationmainlybasedonperceptionandimagery,whichareexactlyinaccordancewiththethinkingofearlyhumans.

Keywords:Mongolianepics;aestheticvalue;aestheticevaluation

收稿日期:2016-04-22;最后修回日期:2016-05-08

作者简介:娜仁高娃(1972-),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研究。

文章编号:2096-1383(2016)04-0378-02

中图分类号:I202.2

文献标志码:A

猜你喜欢

审美价值
《黄河大合唱》在新时期的审美价值及重要意义
幼儿舞蹈对幼儿审美价值及艺术魅力培养路径浅析
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中“手”的审美价值
探析舞蹈评论的意义与审美价值
关于钢琴即兴伴奏艺术审美价值的探讨
数学课堂中的文化滋润策略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中国门神画之美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作好作恶者皆龙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