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建设

2016-03-07崔银河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优秀文化

林 丹,崔银河

(大连理工大学 人文学部, 辽宁 大连 116024)



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建设

林丹,崔银河

(大连理工大学 人文学部, 辽宁 大连 116024)

摘要:全面认识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是建设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北方草原走廊民族精神体系包括本族认同价值观念、民族伦理道德观、民族创新基本价值观、和谐共生民族理念、践行开放民族精神五个维度。认为建设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需要挖掘和阐发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精华及其当代价值观念。立足时代与实践,提出建设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根本路径是强“魂”健“体”,主导路径是建设国民教育网络体系,实践路径是建设文化产业带动体系,集中路径是现代交流传播体系。

关键词: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

从历史地理学划分,北方草原走廊应以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各草原地域为主体,包括东三省部分地区以及宁夏、甘肃高原地区。从远古至近代社会,上述地域的生态环境、自然概貌、民族聚居、人文习俗等,有着许多本质上的共同基点与相似属性;上述地区各民族长久以来一直以北方草原为其生存地域,以游牧文化为基础。今天的北方草原走廊则应将范畴划定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牧区地域内,其他省区则由于原属草原地域的地貌明显改变或者其行政区域的重新划分而不能再称之为草原地区,因而也就不应归属于北方草原走廊*新疆、西藏、青海、甘肃这些省区已被学术界划定为西北草原区、青藏草原区,不再属于北方草原走廊。。本文所指民族文化则是一个特定概念,是指北方草原走廊地域生存的各民族历经数千年所生成的本族文化;其中被广为传承与得到其他民族认可、欣赏与喜爱的文化内容与形式则是该民族优秀文化。具体到本论文所要阐述的观点,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内涵主要指千百年间一直生活在北方草原走廊地域的蒙古族、满族、达翰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各少数民族创造出的本民族文化的精髓,像蒙古族经典史诗《江格尔》、蒙古诵经、蒙古族长调、呼麦,满族古代神话、满族服饰(旗袍),鄂伦春族狩猎文化、桦树皮文化,以及各民族极具特色的节庆文化。上述既是各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同亦是北方草原文化的经典,这些文化精髓在渐进的积累过程中不断发展、成熟、由世代生活在北方草原的各民族百姓自觉地传承了下来,最终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本族文化。

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深厚基础和重要支撑,如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提升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创造活力,成为目前文化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学术议题。基于此,一方面要切实理清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神特质和崇高价值,促进民族优秀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契合,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另一方面从实证角度分析与研制、建设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科学路径,为推进文化产业、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社会竞争力及繁荣复兴中华文化提供特定的精神动力与文化导向。

一、全面认识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

全面认识北方草原走廊民族文化,是建设北方草原走廊民族文化的前提和基础。但并非所有北方草原走廊民族文化都是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资源要素,甄别其中的精华(文化财富)和糟粕(文化包袱),发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这是建设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前提基础和必要条件。

全面认识北方草原走廊民族文化,需要深刻系统地梳理北方草原走廊民族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这是建设北方草原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前提条件。每一个文化区的人群和社会具有大致相同的生活方式、民俗习惯、精神信仰和共同语言等特征。这些特征是各个民族人群和社会相对独立的生存环境的反映,从而也造就了他们之间的文化差异。草原地区不同的民族生态环境中形成了不同民族文化适应模式,如草原游牧方式,草原-森林游牧与采集狩猎混合方式,草原-森林边缘种植、畜牧、采集混合方式等。在共同区域、共同文化作用下形成了区域-文化集团,即民族共同体,产生了共同的民族文化,形成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北方草原走廊民族的传统文化是该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本质的特征,它凝聚着这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的智慧、理性、创造力和自我约束力。在适应本民族特殊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建设与完善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需要加大对北方草原走廊民族文化的整理、开发,处理好民族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赋予民族文化以时代精神;综合归纳民族文化的精华,使其互相补充,取长补短。

全面认识北方草原走廊民族文化,需要科学准确地评价北方草原走廊民族文化,厘清民族文化与优秀民族文化的关系,这是建设北方草原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要基础。北方草原走廊民族文化涵盖对象是指整个内蒙古自治区地区繁衍生息的蒙古族、满族、锡伯族、达翰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朝鲜族、回族及汉族等多个民族时代累积、具有传统意义的人类文化,是区别于外来文化、现代文化而言,主要指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包括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代一代的积淀,其影响于现在以至未来的那些具有根本性的内隐与外显要素。北方草原走廊民族文化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十分复杂,我们要认真对待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把评价北方草原走廊民族文化放到一定的高度来认识,为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思想资源和保障。以政治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评价标准、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审美标准塑造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独特的价值魅力。紧扣“时代精神”之脉,立足当代实践和人的生活世界,从整体上、总体上对北方草原走廊民族文化作出相对独到、客观和公正的评价。

全面认识北方草原走廊民族文化,需要批判地继承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正确认识民族文化、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充分认清民族文化的复杂性,这是建设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必然要求。早在5000年前,中国北方草原走廊民族就有了草原游牧文明,构成中华民族先祖之一。中国著名人类学家李济先生曾经指出:“我们更老的老家——民族的兼文化的——除了中国本土以外,并在满洲、内蒙古、外蒙古以及西伯利亚一带: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列族列宗栖息坐卧的地方。”[1]北方草原走廊民族文化以其内涵的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产生着深刻影响,为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步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当今时代,面对传统文化的内部流失和西方文明的严峻挑战,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所蕴含的基本精神与深厚底蕴更加彰显出其独特优势和当代价值,为当今人类解决社会问题与矛盾困境开启了一扇智慧之门。具有经世处事大智慧的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不仅彰显出中国乃至世界曾有的巨大影响力,以及对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而且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源泉;此外,还是今后中国继续发挥影响力,对人类文明作出新贡献的最重要的“软实力”潜力优势所在。

二、挖掘和阐发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精华及其当代价值观念

建设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也是基础性的工作就是“加强对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归纳与提炼北方草原走廊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注重对历史事实的收集、统计、整理、分析,把北方草原走廊民族文化基本精神变得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把北方草原走廊民族文化纳入动态研究、功能研究、社会发展战略研究的视野,努力实现北方草原走廊民族文化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推出一批对文化传承创新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

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基本精神,包括本族认同价值观念、民族伦理道德观、民族创新基本价值观、和谐共生民族理念、践行开放民族精神五个维度,细分为忠勇仁义、自我认同、人本主义、尊长孝亲、 轮休生养、综合创新、生命崇拜、兼收并蓄、征服共容、开放务实十个方面。这些文化精华对于推动人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是非观、义利观、人生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积极意义。这里以“人本主义”和“综合创新”为例作一分析。

早在成吉思汗统治北方草原时期,就形成了“天力论”文治思想。天力论是与有神论相对立的思想理念,从而形成以无神论为特征的“人本主义”。成吉思汗的“天力论”改变了天人的对位,从而形成“天人合一”的人本思想的萌芽。成吉思汗之后蒙古族统治者忽必烈则在“天力论”的基本思想观上提出了“应天至诚”观,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突破了萨满教义天命观的禁锢,他提出“应天者惟以至诚,拯民者莫如实惠”的思想理论,从“以诚配天”思想发展为“应天至诚”观,进而使“道协天人”演变成为一种人本哲学。这种带有强烈无神论气息和色彩的以人本主义精神理念为核心的草原走廊民族政治文化理论主张,其要义就在于,既承认事物的客观规律性,同时强调客观规律的可认知性和可掌控性,即承认人和人的智慧可以认识、掌握和运用事物的客观规律。因此,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代的人本思想不可能在国家制度和法律层面确立“人”的主体地位。今天我们传承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借鉴古代的“以人为本”,需要在国家制度和法律层面牢固地确立“人”的主体地位,这意味着中华民族向一个高度文明和高度民主社会的跨越。

中国古代,与“人本主义”理念相联系,还有“综合创新”。北方草原走廊民族在长期的草原游牧过程中,创造出独特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类型,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道德价值观等传统。在多次迁徙的洗礼后,草原民族文化仍能保持本族的文化特征,也是由于其承认各种文化模式之间的差异性,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积极学习借鉴各民族先进文化,纳他人优良之处为己用。这种以博采众长、积极创新为体现的综合创新文化观在草原文化的发展史上占据着主导地位。“蒙古族综合了中原的火药制作和阿拉伯人的物理学知识,组建了世界第一支炮兵部队。蒙古族还翻译了大量中原儒家经典著作、史学著作、文学著作,从藏语翻译了《大藏经》《格萨尔》等宗教、文学作品,丰富了本民族的精神文化,促进了社会的发展。”[2]北方草原走廊民族文化综合创新还表现为域内民族文化锐意吸融域外民族有益文化成分,这种文化吸融涉及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宗教、认知观念等领域,具有历时长久、地域广阔、内容繁多等特点。“早在成吉思汗时就接受过汉族道士丘处机的意见,摒弃了单纯的军事占领理念,把打天下与巩固天下结合起来,实行了关系到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军事思想的大转变。到忽必烈时期,还通过意大利旅行家马可·孛罗的来访等,引进了西方的数学和其他科学知识,促进了蒙古族和全国的科技进步。”[3]这也佐证了北方草原走廊民族极其善于把这种文化吸融与主体创新相结合并应用到本地区的生产、生活中,最终将它们融入本土文化之中。这种经过吸收和融合创新而成的新文化,在北方草原走廊民族变动时期、稳定发展时期乃至进入中原时期都呈现出其规模和质量、以及向上发展的特质。今天,我们传承北方草原走廊民族文化仍然需要倡导“创新意识”,但并不是简单地传承古代“创新”理念,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提升发展,使之具有新的内容,体现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这一目标上。

毋庸置疑,在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建设问题上,应该充分地挖掘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独特的文化资源,概括出由基本理念、核心价值、行为规范、理想信念等构成的文化经典,汇集成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传统,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血脉和灵魂。通过语言、文字以及各种具体的文化活动将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渗透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不断强盛的精神家园,展示中华民族的性格、气节和气魄。

三、建设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具体路径

建设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不同方面进行努力。在文化开放和文化融合大视野下,提出建设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具体路径,推进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业态、科技创新,焕发北方草原走廊民族文化内在动力和生机活力,建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建设格局。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建立是不同文化发展路径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本路径、主导路径、实践路径、集中路径构成“四位一体”建设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发展战略,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每个路径所起的作用是多样的,在不同文化环境下也是变化的。其中根本路径处于归根结底的决定地位,主导路径在系统中处于主要和引导地位,实践路径发挥促进功能,集中路径起到强化作用。具体研究思路如下。

根本路径是推动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的崇高精神价值广为传扬、深入人心(强魂),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茁壮成长、健硕有力(健体)。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地承万物的气魄,因兼收并蓄而博大精深,因求同存异而源远流长,因历史悠久而底蕴深厚,因推陈出新而独领风骚。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日益多样化,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只有适应新形势新变化,不断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才能使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推进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挖掘与阐释其艺术形式等。”[4]紧密结合与时俱进的精神和日常生活的需求,对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与创新,挖掘其时代品质,培育其时代精神,让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积极因素成为中国先进思想文化的有机组成。

主导路径是建设国民教育网络体系。国民教育的特点一是完整性,它具有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架构,是人们接受教育最基本的途径,也是文化传承最基本的途径;二是民族性和时代性,它是一种带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强烈时代精神的公共教育。建设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离不开国民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善于把民族优秀文化融入国民教育。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了“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等,这些要求揭示了文化传承、创新、发展都必须作用于人,要内化为人的文化素养,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把民族优秀文化内化为人的文化素养的主导路径,无疑是发挥国民教育网络体系的作用。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民族优秀文化课程内容,加强民族优秀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加强国民的民族文化教育,树立国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实践路径是强化认同效果,建设文化产业带动体系。北方草原走廊民族文化是草原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是草原民族文化的结晶,承载着北方草原走廊民族民众在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社会文明,以及其与自然、社会之间的一系列劳动实践活动的成果。这些传统文化表现了北方草原走廊民族多样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具有地域特色鲜明、体验性强、休闲功能完备等特点,可以开发休闲功能突出、高参与性的文化产品。北方草原走廊民族文化展现了北方草原走廊民族民众卓越的智慧和超凡的创造力,可以在保护、推广的同时,着重转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转变单一保护为整体保护、转变静态保护为动态保护。基于此,将分散于北方草原走廊民族各地价值较大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建造以体验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北方草原走廊民族文化为中心的主题公园,既有助于北方草原走廊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又利于草原文化的传承及其文化传播功能的实现。另一方面,以非遗作为北方草原走廊民族文化的核心文化符号,通过不断丰富产业链元素,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进行北方草原走廊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和利用的产业化经营,就是对文化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有效传承和不断积累文化资本。可以通过借鉴国内外生产的新形态,积极推进文化内容创新,提炼非遗项目的核心文化符号,从而带动旅游业、手工业、服务业、餐饮业、演出业的发展,实现产业化经营,努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尽可能丰富产业链元素,涉及范围越广,北方草原走廊民族非遗项目的影响力越大,传播效果越好,参与度越高,产生的价值也越大。具体而言,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产业链包括公共服务体系、技术介入、实体产品等多个层面。其中公共服务体系可以细分为平面、电视、网络媒体的立体宣传,普及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产品评估咨询,保护项目研究基地和培训基地等;技术介入细分为提炼核心文化符号,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等;实体产品细分为旅游景区,影视和演艺作品,博物馆或文化馆,纪念品等多个方面。每个层面、每个方面的不同网点都可以根据具体的北方草原走廊民族非遗项目的特点对接实现民族优秀文化产业化进程。在此基础上,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产业链之间的对接和协调还需要依靠科学规范的运营模式和政府、市场的监督执行;文化产业链建设与发展要坚持有主有次、有轻有重、有缓有急的基本原则;通过配套发展,依托实体产品,从而实现标准化经营。例如以锡伯族文化、满族文化为主题建立一个便于运作的实体项目,即旅游景区或博物馆,非遗项目就是它们的主题文化,通过餐饮、交通、演出等产业进行主题化包装,既突显了非遗的文化符号,也能实现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可持续性。

集中路径是促进开放交流,建设现代交流传播体系。开放包容、兼容并蓄是北方草原走廊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具体表现在北方草原走廊民族在承认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取向,理解文化多元的合理性;同时,又能使本族文化与异质文化相互融合,促进民族文化形成一种和而不同的良性发展。可以说,正是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北方草原走廊民族文化才获得了新鲜的血液,不断提升和发展自己。当前,在建设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进程中,“我们应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宽阔的视野对待世界各国的文化,积极参与不同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吸收借鉴一切有利于推动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国民文化生活的

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5]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北方草原走廊民族故事,传播好北方草原走廊民族声音,阐释好北方草原走廊民族文化特色。积极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改造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方式,不断丰富文化的生产方式和表现形式,特别是高度重视网络等高新技术的运用,使优秀民族文化不断得到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济.中国民族的形成[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48:45.

[2] 无极.略论草原文化的地位、特色和精神[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93-96.

[3] 何天明.北方草原:中国古代草原文化的集成区[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06(2): 32-37.

[4] 崔银河.生命哲学与地域文化[M] .香港:中国窗口出版社,2009.120.

[5] 刘毅.新世纪民族文化传播研究[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41.

(责任编辑王莉)

Inheritance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Excellent Ethnic Cultures along he Northern Grassland Corridor

LIN Dan, CUI Yin-he

(Faculty of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Dalian Technology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24, China)

Abstract:The excellent ethnic cultures along the northern grassland corridor are the solid foundation and important support of the Chinese nation.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excellent cultures of these ethnic groups is the premise an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ir excellent culture inheritance system. Their identification value of their own groups, the ethics of their ethnic groups, the basic values of national innovation,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and the practice of open national spirit constitute their national spirit. The paper states that mining and describing the excellent cultures of these ethnic groups and their contemporary values is the ke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ir excellent culture inheritance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ime and practice, the authors propose that strengthening their ‘bodies’ and ‘souls’ should be the fundamental path, building the network system of national education be the dominant path, constructing the driven system of cultural industry be the practical path, and constructing the dissemination system of modern exchange be the centralized path.

Key words:ethnic groups along the northern grassland corridor; excellent culture; inheritance system

收稿日期:2016-01-22;最后修回日期:2016-05-1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XMZ048);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5CZX002)。

作者简介:林丹(1982-),女,辽宁大连人,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化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西方思潮及其影响研究。 通讯作者:崔银河(1962-),男,辽宁海城人,内蒙古民族大学特聘教授,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部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文化、大众传媒与文化研究,E-mail:cuiyinhe66@sina.com。

文章编号:2096-1383(2016)04-0294-05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志码:A

猜你喜欢

优秀文化
《文化塑造人生》框题教材分析与研究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罪犯心理矫治中的价值与应用
高校思政教育运用传统文化的对策研究
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吸收优秀文化促进身心健康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
试论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阅读教学中优秀文化传统的渗透研究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社会职责及作用分析
坚持群众路线 改进高校机关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