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夷陵黄牛品种资源调查报告(三)
——夷陵黄牛肉用选育及产业化开发思路

2016-03-07沈洪学朱德江田彦孜

中国牛业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夷陵保种公牛

沈洪学,朱德江,田彦孜,熊 雄,马 晔

(1 .宜昌市畜牧兽医局,湖北 宜昌 443000;2.宜昌市畜牧技术推广站,湖北 宜昌 443000)

调查研究

夷陵黄牛品种资源调查报告(三)
——夷陵黄牛肉用选育及产业化开发思路

沈洪学1,朱德江2,田彦孜1,熊 雄2,马 晔2

(1 .宜昌市畜牧兽医局,湖北 宜昌 443000;2.宜昌市畜牧技术推广站,湖北 宜昌 443000)

夷陵黄牛是宜昌地区特有的黄牛品种,在产区有着悠久的饲养、使役历史,做好夷陵黄牛的品种资源调查、保护、开发工作,对宜昌地区养牛业的长足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对夷陵黄牛的产地与分布进行了详细介绍。

夷陵黄牛;产地;分布

夷陵黄牛是宜昌市独特地理环境下孕育的优良中型肉牛品种,其体质强壮结实,结构匀称,耐粗饲,役用、肉用性能优异,长期以来是当地农业生产的主要役力。随着农业机械化在农村的普及和肉牛品种改良工作的推进,夷陵黄牛已成为宜昌地区农民改良肉牛较为理想的亲本。因此,加强夷陵黄牛的品种资源保护,鼓励农民大力发展夷陵黄牛养殖,对于推进全市养牛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夷陵黄牛基本情况

1.1 体型体貌

夷陵黄牛被毛以棕黄色、板栗色、黑色为多,在调查的1 428头牛中棕黄色占66.5%,板栗色占12.8%,黑色占19.5%,其他占1.2%。体型中等,头窄而长、面目清秀,耳朵较小、微向前倾,眼睛清亮,鼻唇镜微向上翘,有笋角、羊角,分别占58.5%和23.4%,颈部较短,骨骼粗壮,结构匀称,前肢正直,后肢呈弧形多内靠,躯干腰背平直,腹部圆大,肩峰发达(占样本总数的67.76%),充实饱满,尻部向下倾斜,尾长过飞节,尾帚大,前蹄半圆形,后蹄稍尖。

1.2 生长性能

通过对比2015年1 170头各年龄段夷陵黄牛个体体尺测量数据(其中公牛293头,母牛877头)与1980年60头各年龄段夷陵黄牛个体体尺测量数据(其中公牛30头,母牛30头)。体高、体直长、胸围均有小幅增长,管围基本保持稳定,成年公牛平均体重增长109 kg,增幅40.3%,成年母牛平均体重增长87 kg,增幅37.3%。3岁成年牛与平均初生重对比,公牛增重16.4倍,母牛增重14.4倍,出生重、增长率均明显优于同期恩施黄牛(平均出生重公犊13.39 kg,母犊13.80 kg,3岁时体重公牛210.60 kg,母牛186.09 kg)。

表1 夷陵黄牛1980年与2015年个体体尺调查对比表

表2 夷陵黄牛不同年龄体重对比表

夷陵黄牛1岁时绝对增重:公牛91.94 kg,母牛80.16 kg,相对增重公牛增长了5.65倍,母牛增重4.48倍。2岁时与1岁时比较,绝对增重公牛51.4 kg,母牛42.21 kg,相对增重公牛增长0.31倍,母牛增长0.32倍。3岁时公牛体重210.60 kg,母牛体重186.09 kg。由此可见,夷陵黄牛具有优异的哺乳性能及哺乳期生长速度。1岁以后,生长速度虽有所降低,但增长基数仍高于绝大部分黄牛品种。

1.3 役用性能

夷陵黄牛是当地农民的得力助手。它体型适中,强壮有力,善于爬坡,吃苦耐劳。其肩峰发达,四肢粗壮,彪悍健美的形象一直镌刻在源远流长的宜昌农业生产史中。其主要用于犁田,集中于每年春秋两季,全年使役时间约100天左右,每日耕地面积则依土壤性质、板结度、耕作项目、天气条件而定,一般体质的牛可耕田2 000 m2/d,平均耕地300 m2/h。因核心产区土壤贫瘠,土壤粘重,海拔落差大,地块分散,以坡地、小块梯地、旱地为主,故河南夷陵黄牛、陕西秦川牛、江汉水牛不适应当地生产环境,平均耕地不足200 m2/h,连续耕作能力也远逊于夷陵黄牛。现今随着机械化耕作时代的到来,夷陵黄牛的役用性能趋于消减,增重速度加快,个体明显增大,肉用性能突显。

1.4 繁殖性能

公牛一般18月龄性成熟,开始有爬跨行为,但不坚阳,24月龄爬跨时,可见阴茎勃起,并有冲动等交配动作,可配种。母牛一般24月龄性成熟,但不规律,30月龄可以初配。公牛3~7岁配种能力最强,精子活力平均可达0.8以上。母牛终生能生产牛犊7~8胎,12岁左右开始淘汰,母牛发情多集中于9~11月份和第二年的3~5月份,有明显发情症候,如不安、鸣叫,外阴红肿,流出粘液等。放牧饲养时,经常抬头观望,奔找牛群,喜与公牛接近,并爬胯它牛。发情周期为18~24 d,发情周期平均为21 d,持续期18~72 h,平均持续期为3 d。怀孕期为270~285 d,平均怀孕周期为275 d。产后第一次发情,多数牛在一个月以后,但与饲养管理和使役情况有关。总体来说,繁殖性能稳定,大部分牛能三年产两胎。

1.5 肉用性能

1.4.1 肉质优良

本次屠宰的夷陵黄牛主要表现为肉色鲜亮,肌纤维细而密,油润,脂肪分布均匀,育肥后呈现大理石花纹,肉质较细嫩,风味独特,膻味小,适口性强。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市场销售价格达40元以上,高于良种牛售价34元,每头毛利润高2 000元以上。

1.4.2 产肉率高

本次试验牛只完全来自于放牧或者役用牛群, 屠宰前未经肥育, 且膘情中等偏下,皮薄骨细,失水率低,产肉率较高,成年牛体重可达400 kg,平均屠宰率为47.1%,屠宰后净肉率为38.9%,胴体产肉率为82.6%,骨肉比为1:4.8。

2 夷陵黄牛品种选育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后,当地居民通过使用拖拉机、旋耕机耕地与黄牛耕地成本进行对比,发现机器的采购、维护、油耗费用比黄牛饲养费用低20%,因此夷陵黄牛曾在这20年间迅速减少,只是保存了很少一部分繁殖性能高,使役年限长,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的优秀夷陵黄牛种群,这段时间的本交过程,促使夷陵黄牛血统得到纯化。在2010年以后,由于我市提出大力发展牛羊产业的号召和秸秆青贮技术的推广,黄牛的肉用价值已基本取代役用价值,更多的养殖户开始追求夷陵黄牛初生重、增重快、肉质好的生产性能,特别是夷陵黄牛在增长速度、屠宰率、净肉率,优质肉比率、肉质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地方品种优势,对中高档牛肉生产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实践证明是中高档牛肉、肉牛生产不可替代的优秀母本。但随着社会上肉牛杂交改良力度的加大,夷陵黄牛血统愈来愈混杂,纯种夷陵黄牛数量急剧下降,使得夷陵黄牛保种及开发利用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增加纯种母牛数,势必造成我市乃至社会的肉牛开发生产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将逐步失去这一珍贵的品种资源。随着人们生活观念及膳食结构不断变化,人们对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如日本、韩国、意大利等在国内都有符合本国人民口味的当家肉牛品种,质量好,价格高。日本市场上,和牛牛肉的价格要比国外进口的牛肉价格高2~3倍,意大利皮埃蒙特牛肉则比其它牛肉高出30%。目前,国内优质牛肉所占的比重不超过20%,湖北省也仅在随州开发出优质牛肉,优质牛肉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急需增加纯质夷陵黄牛肉供量。因此,加强夷陵黄牛种质资源保护,完善夷陵黄牛良种繁育体系,开展优质肉牛规模化生产和示范带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进一步加强夷陵黄牛品种保护和利用,加快夷陵黄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通过品种保护,选育提高、示范生产、技术推广与应用,不断增强肉牛业高新技术的辐射,促进区域畜牧业经济发展,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为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3 夷陵黄牛保种、选育思路

3.1 建立夷陵黄牛保种体系

3.1.1 建立夷陵黄牛保种核心群 依托湖北丰联佳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设市级夷陵黄牛核心品种资源场,在主产区选购优质种公牛10~15头、种母牛150头,开展品种选育,采取“以用代保”方式保护地方良种。完善系谱和技术管理档案;制定科学选配计划,严格选种选配,控制近交系数;后代按标准严格选留,确保逐代遗传稳定,肉用性能不断提升。

3.1.2 建立夷陵黄牛保种群 在枝江、当阳、夷陵、宜都等黄牛主产区划定夷陵黄牛保护区,组建保种群,并相应建立各自的保种场,确保夷陵黄牛种公牛35头以上、能繁母牛8个血系400头以上,实行统一配种,统一防疫,统一登记,统一管理和技术指导。3.1.3 建立社会保种区 在夷陵黄牛保种场临近的枝江、当阳、夷陵、宜都等四个县市,建立社会保种区。其中,枝江、夷陵各选8个乡,当阳、宜都各选4个乡,共计24个乡作为重点保种乡。选择后躯较发达、乳房发育良好、早熟增重快的优秀母牛,进行良种登记,免费供应特、一级夷陵纯种牛冻精,开展本品种选育。保种区内,实施强制性行政干预,严禁使用其它肉牛冻精进行冷配和外血导入。

3.1.4 建立夷陵黄牛冻精冻胚保种基因库 在夷陵黄牛育种中心核心群中,选择健康无病、生产力正常、3~6岁符合夷陵黄牛标准等级的种公牛5头,种母牛10头。种公牛按照《牛冷冻精液制作程序》,采制冻精颗粒2 500份,冻精颗粒(细管)质量技术标准符合《牛冷冻精液国家标准》。种母牛依照同期发情、超数排卵、人工授精、冲胚采集、检胚分级、冷冻保存等程序,采制优质胚胎200枚,全部达到I级可用胚,在核心场建立地方夷陵黄牛基因库。

3.2 开展本品种选育

3.2.1 选种 组建夷陵黄牛良种繁育核心群。严格按照夷陵黄牛肉用选育标准进行选择和组群。种公牛外貌评分不低于一级。总体要求是无论公与母,外貌上必须尽量符合肉用牛特征:出生重大(25KG以上),生长速度快,繁殖性能优良,母牛泌乳性好,优质肉部位和产肉量较多部位发育状况良好。夷陵黄牛等级的评定按“夷陵黄牛标准”进行体尺测量和外貌评定。

3.2.2 选配 组织后裔测定和选择系祖。按l头公牛配16头母牛进行同质选配,所生公犊通过培育和后裔测定选五留一,建立若干个不同类型的品系,选出各自系祖。

3.2.3 品系配合 培育夷陵肉牛新品种。通过品系间的异质选配(品系问杂交),使每个品系问的优点集合在一起,然后横交固定,形成品种初级群体(约500头)。

3.2.4 扩群 形成大规模的夷陵肉牛新品种群。通过三年时间采用“公司+农户”肉牛产业化开发模式,采用冷配、胚移、顶交等方法,大范围扩展品系规模。

3.3 开发优良杂交组合

定向委托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和华中农业大学,始终坚持“二元杂交能干好就坚决不用三元杂交”的基本原则,探讨各种杂交组合的各项性状指标,充分利用杂交优势,优选杂交组合模式,为宜昌市及周边地区肉牛规模养殖和肉牛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3.4 夷陵黄牛产业化开发对策

1)正确认识夷陵黄牛,大力宣传夷陵黄牛。应将夷陵黄牛正确定位为具备培育中国品牌肉用牛及高品质牛肉的良好基础,同时还要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

2)明确选育目标,培育高技术密集型夷陵黄肉牛。夷陵黄牛虽具有一些优良性状,但也存在一些影响肉用性能的缺陷,需要进行选育或导入外血加以纠正,选育过程中保留其现有的优良性状,克服其存在的缺陷,通过科学论证和实践确定适宜导入的品种,同时还要考虑建立夷陵黄牛统一养殖标准。

3)保种与开发并重,创出夷陵黄牛的品牌。夷陵黄牛在保种选育工作中应该坚持保种与产业化开发相结合的原则,要依靠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对夷陵黄牛进行深层次开发,打造具有独特风味的夷陵黄牛名牌产品。在产业化开发上要向企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向加工、流通延伸,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养牛业为突破口,尽快形成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牧工商综合经营的技术效益型产业。

4)创建夷陵黄牛饮食文化体验店,夷陵黄牛肉品质是否优质高档,只有通过吃才能体现出来,产业链最后一环商业开发的成功,会逆向逐级盘活肉牛的各级产业链环节,最终起到反哺肉牛养殖业的作用。

5)集中资源,培育健全夷陵黄牛产业化组织体系。肉牛产业化的基本模式应为“产业组织+经济实体+养殖户”,在这一模式中,真正起龙头作用的是产业组织,这一模式的基本含义是产业组织兴办实体(如公司、饭店、基地、市场、合作社、协会),通过经济实体向农户提供的社会化服务来带动农户发展肉牛业,通过社会化服务实现农户与市场的连接。

Investigation Report on the Resources of Yiling Yellow Cattle Breeds

SHEN Hong-xue1, ZHU De-jiang2, TIAN Yan-zi1, XIONG Xiong2, MA Ye2

(1.AnimalHusbandryandVeterinaryofYiling,YilingHubei443000,China;2.AnimalHusbandryTechnologyExtendingStationsofYiling,YilingHubei443000,China)

Yiling yellow cattle, the unique cattle breeds in the Yichang area, has a long history in breeding and causative. The investigatio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Yiling yellow cattle breeds have importan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attle industry in Yichang region. Therefore, the origin and distribution of Yiling cattle were introduced in details in this paper.

Yiling yellow cattle; origin; distribution

2016-06-10

2016-06-20

沈洪学(1966-),男,湖北天门人,局长,主要从事畜牧兽医行政管理工作。

S823

A

1001-9111(2016)06-0078-03

猜你喜欢

夷陵保种公牛
贵州省种公牛站
“川山×蜀水”原种保种技术及效果
牛保种现状及对策研究
夷陵之战(下)
夷陵之战(上)
公牛赞
浅谈晋南牛的保种与开发技术
夷陵黄牛的保种及杂交改良利用
公牛历险记
公牛变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