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奶牛群体改良工作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6-03-07邱昌功梅楚刚王洪程昝林森

中国牛业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牛场牛群奶牛

邱昌功,梅楚刚,王洪程,昝林森*

(1.陕西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陕西 西安 710014;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陕西奶牛群体改良工作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邱昌功1,梅楚刚2,王洪程2,昝林森2*

(1.陕西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陕西 西安 710014;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本文立足奶牛遗传改良和生产性能测定工作实际,就近年来陕西DHI工作的主要成效、采取的主要措施等进行了归纳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5个方面提出了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建议,有助于提升全省奶牛遗传改良工作效率和水平。

DHI成效;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工作对奶牛群改良、选种选配、高产群建立、日粮调控、预防疾病、提高牛奶产量和质量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实现牛场现代化管理的根本保证。本文就陕西省近6年的DHI测定工作加以总结,希望对全省奶牛遗传改良工作有所帮助。

1 工作成效

2008年,陕西省成立了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中心,是当时农业部批准的全国18所中心之一,2009年3月正式开展测定工作,截止2015年底至今已6年有余,全省奶牛群体改良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1 参测单位不断增多,参测牛数不断扩大。至2015年12月底,常测单位由最初的13家增加为52家,参测牛数由最初的不足5000头增加到33610头,月均测样2万余头。

1.2 牛奶单产和质量不断提高,涌现了一批8000 kg以上的高产优质牛场。长期坚持DHI测定的52家牛场中,2015年305天平均产量7935.9 kg,其中8000 kg以上的有12家,平均乳脂率4.00%。乳蛋白率3.19%,脂蛋比1.25,平均体细胞数35.4万/ml;其中现代农业开发总公司奶牛五场、咸阳草滩奶牛二场、常兴奶牛场单产接近10 t,发展态势良好(见表1)。

表1 2011~2015年常测指标对照表

1.3 乳房炎、瘤胃酸中毒等奶牛常见病的发病率不断减少,牛奶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通过开展DHI指导牛场管理,奶牛常见病、多发病得到了有效的预测和防控。宝鸡和氏杜阳牛场由于长期坚持参加DHI测定改良牛群,305天平均产奶量从2010年的6000 kg提高到现在的7214kg,体细胞由最初的60万降到20万以下;隐性乳房炎发病率降到5%以下,乳房炎发病率不到1%。乳脂率、乳蛋白率、脂蛋比全部合格,三年瘤胃酸中毒的发病率不到0.5%。陕西建兴奶牛场从2009年一开始就坚持参加DHI测定改良牛群,泌乳牛平均单产从2009年的7359.64 kg上升到2011年的9004.38 kg,乳脂率3.6%、乳蛋白率3.2%,脂蛋比1.12;体细胞三年分别为20.56万/ml、31.92万/ml和41.71万/ml;乳房炎和瘤胃酸中毒发病率分别小于2%和1%。宝鸡澳华牛场从初期7000 kg上升到现在的8600 kg,体细胞则由80万降到50万。

2 工作措施

1)加强宣传做好培训工作。利用电台、电视、报刊、杂志、科技下乡科技之春等宣传工具,多方位宣传DHI工作对奶牛的改良作用和现实意义,得到了广大奶牛养殖户对DHI的认知和重视。

7年来,全省共举行有关DHI的技术培训100多场次,聘请国内外有关专家对养殖场户的场长和技术人员以及市县级技术人员进行多次免费培训,培训人员1000人次以上。从奶牛档案的记录上报、奶样采集、报告解读以及与DHI有关的技术,包括疾病防治、测定仪器校验维护等方面都进行了技术培训。

2)配合应用DHI技术,积极推广奶牛全混合日粮技术(TMR)和牛场管理软件。在帮助牛场技术人员学习和掌握DHI技术的同时,积极推广应用推广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念。在推广DHI的同时,也向牛场介绍和推广奶牛全日粮混合技术和牛场管理软件。目前,全省已有50多家规模牛场使用TMR技术,11家牛场使用牛场管理软件。凡是使用了这两项技术的牛场,单产都获得了显著提高,平均单产达到7000 kg以上,瘤胃酸中毒明显减少。

3)抓点示范,以点带面。在推广DHI技术时,先确定了建兴、科元和草滩奶牛二场为第一批示范点,从技术上充分支持,以后扩大到10家牛场,均取得了明显成效。

4)主动深入牛场开展技术服务,尽快解决牛场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每新增一家牛场,技术人员都会主动深入牛场开展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素质和操作能力,以便牛场能够充分满足DHI工作的需要。

3 存在问题

1)个别牛场采样仍然不规范,代表性差。主要表现在计量仪器不统一,如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计量仪,也有用非正规厂家生产的简易计量仪,有用计量瓶的,也有直接从奶牛乳房直接采样的,取样时混合不均匀,样品的代表性就较差。例如,有的牛场送的样品乳脂率最低时只有0.5%左右,最高时高达6.0%以上。按规定采样日须早中晚采3次样,有的嫌麻烦只采1次样充作3次样使用;有些大型牛场不愿意买正规厂家生产的价格较贵的计量仪。那些既没有经过正规计量部门校验,也没有经过成果鉴定,价格低廉的简易计量仪每台售价只有300元左右,通过对这类计量仪收集的奶样测定结果与大罐样比较,测定平均值一直与大罐样均值相差甚大,乳脂率测定值比大罐样值高1.7个百分点,并且所有的乳脂率值都在3.5%以上,大多数在4.7%左右;蛋白率则高出0.1个百分点。

2)牛只档案更新不及时、不准确,测定报告利用率不高。一方面,参试牛场牛只档案更新不及时、信息不准确,往往给测定报告编制造成一定困难,只有与参试牛场反复核对多次才能最终生成正确的报告。另一方面,由于技术、专业水平不同,牛场对测定报告的分析理解不同,因而采取的改进措施不同,收到的效果也不同。从面上看,上8000 kg的牛场并不多,所有参测牛场的平均单产跟兄弟发达省市还有差距。

从总体上分析,主要是各场技术人员对DHI报告的分析应用能力有限。有些牛场只看乳成分不管体细胞,有些牛场只注重体细胞不管乳成分,也不分析奶量变化曲线与当前日粮的营养水平的关系,更不研究体细胞变化曲线与挤奶卫生及乳房炎防治情况的关系,以及与奶损失的关系等。大多数牛场都没有根据奶产量和泌乳阶段分群饲养,在日粮的调整方面做得不够精细,在选种选配方面没有长远而具体的计划。

3)人员变动比较频繁,影响了DHI工作的延续性和扩展性。有些牛场因为人员变动交接工作不到位,新人多数不懂奶样的采集方法和报告的分析解读原理,结果所采的奶样缺乏代表性,测定报告没人解读或解读错误,造成牛场效益提高不明显。有些牛场换了技术负责人,结果新人根本就不懂DHI,也不愿意参加测定,工作时断时续。同时,人员变动也影响了原有人员对这项工作的进一步深入钻研和扩展,也就影响了牛场生产水平的继续提高。

4)奶牛利用年限短,经济效益差。许多牛场的奶牛差不多平均利用2-3胎就淘汰掉了,很不经济,奶牛一般最高产量的胎次为第5胎,前3胎主要是回收成本,以后的胎次才算赢利,所以奶牛的经济利用效益不高,损失浪费较大。目前培育的高产牛群不是高产长寿群而是“高产”短寿群。这与体型外貌鉴定工作以及DHI报告的合理运用跟不上有很大关系。

5)规模化发展迅速,但DHI工作滞后。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奶业发展趋势来看,标准化规模化牛场将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全省规模牛场数量增加较快,目前200头以上的牛场共有405家,其中千头牛场15家,500头牛场65家;200头以上的牛场共存栏牛18.37万头。陕西DHI中心目前常测牛场52家,参测奶牛有3万多头,月平均测定样品2万份,目前仅一台综合测定仪,而且已经运行了近7年,故障率较高,影响了DHI工作的正常运行。

6)牛场严重缺乏苜蓿干草,是制约奶牛高产优质的重要因素之一。苜蓿是优质蛋白饲料,蛋白质含量在18%以上。生产上,苜蓿干草不仅是优质粗饲料,还能部分替代精饲料,减少瘤胃酸中毒、牛瘤胃臌胀病发病率。目前,大部分牛场给产奶牛饲喂的干草仅平均3kg左右,而且多数以麦秸代替苜蓿。正常情况下苜蓿干草的需要量为每头5kg以上。在测定结果上反映的是牛奶质量较低且不稳定。

7)育种工作和DHI工作的衔接不够紧密。一些牛场选种选配、牛群改良、良种登记、育种目标制定等方面缺乏组织和长远规划。DHI技术仅用于管理牛场,没有充分发挥对奶牛育种工作的长期指导作用。特别是体型外貌鉴定工作滞后,牛群的外貌鉴定缺乏高产、长寿选育指标。

4 对策建议

1)加强技术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正确采样、正确及时记录生产过程的各项数据,并结合牛场实际正确分析、解读和运用DHI测定报告。在培训过程中,一定要把DHI和提高产量、改进质量、预防疾病结合起来推广,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

2)加大DHI推广力度。应把DHI和TMR技术、牛场管理软件使用、奶牛外貌鉴定技术,生鲜牛乳无害化生产等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广。尤其要把DHI工作与牛场核心群建设、选种选配、分群饲养等结合起来。这些技术都是奶牛场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必备技术。力争“十三五”期间使全省80%以上的规模牛场(存栏200头以上)都加入DHI测定系统,通过使用TMR技术、牛场管理软件、外貌鉴定等技术,使这些牛场都有自己的选育核心群,同时使90%以上规模养牛场加入陕西省奶牛数据平台管理系统,统一监测和管理。

3)尽快成立奶牛育种协作组,加强经验交流。建议由省畜牧主管部门牵头,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技术依托,以省市畜牧技术推广单位和规模牛场为骨干,组成省级奶牛育种协作组。制定全省奶牛育种规划和中长期选育目标。省家畜改良站、奶牛中心、DHI中心和规模牛场协同工作,从产奶量、牛群品质、牛奶质量等方面加快选育步伐。同时,要在育种协作组的指导下,加强技术应用和经验交流。

4)建设全省奶牛高产核心群,采取动态开放式管理。利用DHI测定结果、体型外貌鉴定成绩和繁殖配种记录,制定高产核心群的具体指标和要求,并将长寿指标(即群体寿命)纳入其中。将现有的高产牛群通过奶牛信息管理平台统一汇编整理、汇总,创建全省高产奶牛核心群。凡入选高产牛群的母牛档案、所在牛场、系谱资料、生产档案、兽医防疫档案、外貌鉴定结果等都必须齐全,且上网公布。核心群采取动态开放式管理,符合条件要求的奶牛方可进入核心群,不符合条件要求的必须及时淘汰出局。

5)创建奶牛种公牛选育体系,加快牛群遗传进展。高产核心群生产的小公牛经过遴选后可作为后备小公牛来定向培育,每年应从中选出50-100头好的个体参加全国后裔联测,后测成绩出来后,再从中选出20头作为种公牛使用,种公牛的管理也应是动态开发式管理,建立末位淘汰制,成绩好的入群,差的淘汰;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加快牛群遗传进展,不断提升全省奶牛群的品质和产量。

Progress,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f Dairy Herd Improvement in Shaanxi Province

QIU Chang-gong1,MEI Chu-gang2,WANG Hong-cheng2,ZAN Lin-sen2*

(1.AnimalHusbandryTechnologySpreadTerminalofShaanxiProvince,Xi’an,Shaanxi, 710014,China;2.CollegeofAnimalScienceandTechnology,NorthwestA&F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China)

Based on the genetic improvement and production performance testing of dairy cattle,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main achievements and measures of DHI in Shaanxi province, and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Meanwhile, on this basis, this article had put forward five strong pertinenc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efficiency and level of dairy genetic improvement in Shaanxi province.

achievement and measure of DHI; problem; suggestion

2016-05-15

2016-05-25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D12B07);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2011KTCL02-11)。

邱昌功(1954-),男,福建上杭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奶牛、肉牛遗传改良及养殖技术推广工作。

*通讯作者:昝林森(1963-),男,陕西扶风人,教授,博导,主要从事牛遗传改良与产业化工程等方面教学、科研及技术推广工作。

S823

A

1001-9111(2016)06-0070-03

猜你喜欢

牛场牛群奶牛
乍暖还寒时奶牛注意防冻伤
洛绒牛场
洛绒牛场
夏季奶牛如何预防热应激
肉牛舍自走式牛场清粪车的研究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在内蒙古小牛群铜多金属矿的应用
与牛共眠
奶牛吃草
《奶牛的家》
DHI参测牛场星级管理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