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人功能训练应以低强度渐进式加量为宜

2016-03-07宋清华胡建平赵新平

运动 2016年20期
关键词:入选者组间受试者

宋清华,胡建平,赵新平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太极拳)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老年人功能训练应以低强度渐进式加量为宜

宋清华,胡建平,赵新平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太极拳)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目的:探讨行走能力较差老年人进行功能训练时的适宜负荷。方法:筛选行走能力较差的男性老年人60例为受试者,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20例,3组受试者的运动负荷分别采用如下方式进行训练:A组运动负荷采用大强度小量;B组运动负荷采用中强度重量;C组运动负荷采用小强度递增加量。经12周训练后,分别对3组受试者的身心感受及行走能力改善程度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A组受试者身心感受程度及行走能力改善效果最差,B组优于A组,而C组无论是受试者的身心感受还是行走能力改善效果均表现最优。结论:健身锻炼及功能康复训练是增强老年人体质改善其健康状况的有效手段,而采用科学合理的健身锻炼负荷对老年人来说尤为必要。研究提示:采用低强度渐进式加量的方式非常适宜于老年人的身心状态。

老年人;功能康复;训练负荷

众多研究已证实,发展肌力、改善协调能力或身体平衡功能是提高老年人肢体运动功能和改善体质的重要手段。为此,老年人健身热潮近年来日渐兴起,而在健身过程中往往因训练方法不科学致使自身伤害事故发生。故而如何针对老年人特殊的身心特征进行科学合理的训练指导尤为必要。基于此,本研究从老年人健身如何进行训练负荷合理搭配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和阐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资料

2015年9—10月间于本市新城区,筛选年龄65~75周岁行走能力相对同龄人较差的60例男性老年人为入选对象。入选标准:经对个人资料调查及下肢肌力和动态平衡能力检测,所有入选者的下肢肌力和身体平衡能力均明显低于同龄人;平时很少进行专门的肢体功能训练即无明显健身锻炼习惯,且近5年未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作,日常较少从事体力劳动;参与实验研究有充足的时间保障,且对本实验研究有足够的兴趣并能服从安排参与实验。排除标准:排除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及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精神疾病等不适宜实验训练的患者。所有入选对象均知情同意。将入选者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20例,3组间基本资料差异,见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互联网电子期刊及图书资料和科技期刊等纸质文献资料,掌握致使老年人行走能力相对较差的普遍因素及相关改善措施。为制订入选条件、研究方法的设计及对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的阐述与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针对本市新城区65~75周岁的老年男性发放问卷,问卷内容主要涉及身高、体重、日常健身锻炼状况、曾经职业、近5年体力劳动及身体健康情况等个人资料。共计发放问卷375份,回收371份,其中有效问卷342份。根据入选标准,共计209例老年人符合入选条件。

1.2.3 检测法 采用美国产BIODEX动态平衡测试系统对符合入选条件老年人的动态平衡功能进行检测,将综合动摇指数(。)纳入检测值;并采用美国产BiodexSystem3Pro型等速肌力检测仪检对双侧下肢肌力进行检测,选择30。/s的慢速测试方式,检测受试者膝关节肌肉的最大屈、伸肌力,取两者的平均值作为膝关节的最大肌力。结合检测数据经对入选对象进行观察及个人咨询,筛选主要因下肢肌力及身体平衡能力较差所致行走能力较差的60例老年人为入选者。

1.2.4 实验法 将60例入选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3组,每组20例。3组均采用骑功率自行车的方式进行功能康复健身锻炼。A组运动负荷采用大强度小量的训练方式:要求受试者骑车速度尽量以最快,即时心率130次/min左右,每组持续1~2min,组间休息3min左右,每次训练4组左右,每次训练时长20min左右;B组运动负荷采用中强度重量的训练方式:要求受试者骑车速度控制在中等,即时心率115次/min左右,每组持续5min左右,组间休息3min左右,每次训练4组左右,每次训练时长30min左右;C组运动负荷采用小强度递增加量的训练方式:要求受试者采用慢速骑车,即时心率100次/min左右,每组持续15min以上,组间休息3min左右,每次训练2组,每次训练时长35min以上。注:如上3组受试者的每次训练强度分别保持即时心率130次/min左右(A组)、115次/min左右(B组)和100次/min左右(C组),训练总负荷应结合受试者的个体感受,稍有恶心感应停止训练。如上3组受试者均隔天训练1次,共计持续训练12周。

表1 3组入选者基本资料比较

表1 3组入选者基本资料比较

注:均P>0.05。

257.6±39.72 251.2±36.40 249.8±38.52 A组B组C组20 20 20 69.2±3.24 69.5±3.17 70.0±3.41 169.3±4.85 169.7±4.81 168.9±4.92 65.1±5.25 64.6±5.17 64.8±5.34ab5.33±0.86 5.14±0.82 5.40±0.88

1.3 行走能力检测

60例受试者分别于入选后及经12周锻炼干预后,在同等条件下进行1km快速走和50m障碍快速走检测。1km快速走检测在塑胶田径场检测,记录每位受试者在一天早、中、晚各检测1次的时长,取平均值为检测值,检测值越长,提示行走耐力较差。50m障碍快速走检测在田径场中央草地进行,在50m直线距离上,每隔1m立一根标志杆,要求受试者绕杆前行,共计绕行20m,然后每隔0.5m设置20cm高的沙袋,要求受试者单脚或双脚踏过沙袋,共计前行20m,最后再设置宽20cm、高5cm、长10m的独木桥,要求受试者快速从桥上走过,每位受试者连续进行2次障碍走,取平均值为检测值,时间越长提示行走灵活性或平衡能力较差。

1.4 主观感受评估

经12周训练后,分别对3组受试者训练过程的主观感受进行问卷评估。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每次训练时的身心感受、训练后第二天的身心感受、经12周训练过程的总体身心感受,共计3个部分。其中前2个部分各包括身体疲劳感和锻炼愉悦感问卷内容,第3个部分另外包括睡眠质量、饮食变化情况和总体自我锻炼效果评价3个问卷内容。总计问卷内容9项,每个项目分为变好、无变化、变差或好、中、差,分3个等级评分,分别为3、2和1分,总分值9~27分,分值越高,提示受试者自我身心感觉越好。

1.5 统计学处理

将检测数据录入SPSS17.0数据库进行处理,数据以 ±s表示,3组间数据经方差分析后各组均数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时,只说明几个组的总体均数不同或不全相同,若要进一步了解哪2组间的总体均数不同,应进行多个样本均数间的两两比较,又称多重比较,本文采用Dunnett-t检验,适用于多个对照组与一个实验组的2组间比较,P<0.05时,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3组入选者基本资料比较

3组入选者基本资料经均数进行方差分析,均P>0.05,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2 3组入选者经12周训练前、后行走能力比较

由表2可知,3组入选者1km快速走能力较训练前均有明显改善,而50m障碍快速走除A组无明显改善改善外,其他2组均较训练前改善效果明显,见aP<0.05;从经12周训练后,3组间改善效果比较来看,组间改善效果A组、B组和C组呈明显递增趋势,且组间改善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见bP<0.05或cP<0.05。提示,3组训练方法对以耐力为主的行走能力均有改善效果,而C组改善效果最优,同时也提示A组锻炼方法对改善老年人的身体灵活性指标无明显效果,而B组和C组效果明显,但C组改善效果更优。

2.3 3组受试者身心感受自评问卷检测比较

3组受试者主观感受调查问卷评分检测数据,经统计学组间差异比较,发现3组间数据呈现明显递增趋势,且组间递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aP<0.05或bP<0.05或cP<0.01。提示A组受试者锻炼过程的身心主观感受最差,而C组则表现为最优,见表3。

3 讨 论

人到中年,人体体质及组织器官功能开始出现明显下降,而科学合理的健身锻炼是改善人体体质及延缓衰老进程的有效手段。众所周知,人到老年尤其到了高龄老年阶段,人体的各项身体机能衰退明显,身体所能承受外界刺激的能力也明显减弱。相关研究认为,进行功能康复训练即采用健身锻炼手段对老年人体质进行必要的干预非常重要,不仅可以对身体状况起到良好的改善效果,也可以大大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对提高老年人体质及精、气、神,效果明显。李金容采用太极拳锻炼的方式对30例老人进行了为其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训练干预,发现随锻炼时间的延续,老年人的身体免疫能力日趋改善明显;而卢涛等也采用太极拳锻炼的方式对老年人进行了下肢功能改善效果研究,8个月后发现老年人的下肢肌力、骨密度及身体平衡能力指标均得到了明显改善。而更多相关研究则从老年人功能康复训练的角度也进行了报道,如陆琦采用功能康复训练并生物反馈的方法对下肢功

表2 3组入选者训练前、后行走能力检测指标比较

表2 3组入选者训练前、后行走能力检测指标比较

注:3组与训练前比较,aP<0.05;A组与B组进行组间改善效果比较,bP<0.05;B组与C组进行组间改善效果比较,cP<0.05。

组别 人数 1km快速走时长/s 50m障碍快速走时长/s入选时 12周后 入选时 12周后A组B组C组20 20 20 485.2±68.21 479.5±65.06 494.0±71.37 469.7±66.40a455.4±62.71ab447.3±67.52ac19.46±4.29 19.81±4.33 20.06±4.60 18.70±4.31 17.39±4.20ab16.27±4.25ac

表3 3组入选者主观感受满意度比较

表3 3组入选者主观感受满意度比较

注:A组与B组进行组间比较,aP<0.05;B组与C组进行组间比较,bP<0.05;A组与C组进行组间比较,cP<0.01。

满意度(分) 16.65±4.77 21.24±5.02a23.19±4.50bc

能障碍患者老年人进行了实践研究,其研究认为,单一的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较难达到理想疗效,这应与高龄老年人肢体肌力、协调能力等机能衰退较严重有关,而以功能康复训练为主的联合疗法效果显著。而从本研究60例行走能力较差老年人经12周健身训练前、后的检测数据来看,也发现其行走能力指标较训练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可见,以健身锻炼为主的功能康复训练手段,着实对老年人体质可以起到相应的改善效果。

上述阐述中提到“科学合理的健身锻炼是改善人体体质及延缓衰老进程的有效手段”,所以健身锻炼手段的科学合理性,正越来越多的引起医患双方的广泛关注。尤其针对老人这一特殊群体,如何结合老年人的身体承受能力及身心状态制定科学合理健身锻炼手段,非常重要。运动康复理论报道证实,训练负荷是决定训练效果的关键环节,负荷较低的训练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而科学合理的训练负荷应包括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合理搭配。所以,如何结合老年人的身体状态制订科学合理的训练负荷尤为关键。基于此,本研究针对65~75周岁行走能力相对较差的老年男性进行了实践研究。从对行走能力的改善效果来看,3组老年人每次训练的总体负荷相似而量与强度的搭配不同,经12周训练后,无论是反应老年人行走能力的耐力指标还是身体灵活性指标,发现采用低强度渐进式加量的方式,效果最为明显。另从3组老年人主观感受自我评价的结果来看,老年人健身训练最不适宜采用强度较大的训练方式,而采用中低强度比较适宜。分析原因,也应与老年人特殊身体特征有关:老年人身体承受训练负荷的能力大大降低,尤其对训练强度更为敏感,大强度训练不仅让老年人体质瞬间产生难受感,也更易诱发身体损伤,故而会大大降低老年人训练的积极性;老年人身体的自我恢复能力也较低,尤其大强度训练更易诱发肌肉的疼痛感,即便进行隔天训练,不能快速消除的肌肉疼痛感也将不利于再次进行更好的训练;而采用低强度渐进式加量的训练方式,恰好可以避免老年人身体突然间不适宜的状态,这也正是C组老年人身心状态自我感受之所以最优的主要因素。

4 结 论

本研究提示:针对老年人特殊的身体条件,科学合理的训练负荷及其量与强度的巧妙搭配对训练效果非常重要,而采用低强度渐进式加量的方式较为理想。

[ 1 ]张俊青.力量训练方法和负荷结构的研究[ J ].体育科学研究,2000(4):28-33.

[ 2 ]黎涌明.高强度间歇训练对不同训练人群的应用效果[ J ].体育科学,2015(8):59-75.

G808

A

1674-151X(2016)10-136-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6.20.072

投稿日期:2016-09-16

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142400410395);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项目(2017-CXTD-03)。

宋清华(1976—),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大众健身理论与实践。

胡建平(1975—),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大众健身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入选者组间受试者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浅谈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受试者的护理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慢速训练法助力体弱人群
优化课堂展示操作 促进有效生成
多学科交融为生态政策把脉——记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杨武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重要的事为什么要说三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