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海观‘诗有渊源’”之成因探析

2016-03-06

关键词:中州宝丰渊源

朱 姗

(北京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 100871)



【河洛文化】

“李海观‘诗有渊源’”之成因探析

朱 姗

(北京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 100871)

清代河南小说家李海观因其长篇章回小说《歧路灯》而广为研究者所关注,然而,目前学界对李海观诗作的研究十分薄弱。清代学者杨淮辑《中州诗钞》卷十四称“(李海观)与新安吕寸田往来,讲论诗学,故诗有渊源”,是今人引述李海观诗学成就的重要史料。然考李海观年长吕寸田20岁,从李、吕二人年齿、经历判断,此说不无疑点。杨淮提出“李海观‘诗有渊源’”的背后有深刻的外在、内在和主观原因,值得深入探析。

《中州诗钞》;杨淮;李海观;吕公溥;李于潢

20世纪80年代以来,清代河南小说家李海观因其长篇章回小说《歧路灯》而广为学界所关注,关于李海观家世、生平、创作的考察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目前学界关于李海观诗作的研究十分薄弱。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李海观诗集《绿园诗钞》残存半卷(今存河南省图书馆),研究者在材料上不得不面临“无米之炊”的困境。在其长篇章回小说《歧路灯》中,亦极少出现涉及诗歌创作的篇幅,所涉诗作(如回末诗)基本以说教训喻为主,艺术成就极为有限。目前,李海观诗作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栾星《李绿园诗文辑佚》辑佚李海观诗歌二卷,居功甚伟[1]67-91;杜贵晨《李绿园与歧路灯》介绍李海观诗作,称“总的看来,格调近腐,缺乏抗争精神,所以成就不高”[2];吴秀玉《李绿园与其〈歧路灯〉研究》亦曾对《绿园诗钞》的版本及诸方志著录李海观诗作情况进行了考证[3]。在上述概述性的介绍之外,关于李海观诗歌的进一步研究尚待展开。

事实上,早在清道光年间,河南学者杨淮所辑《中州诗钞》卷十四“李海观传”,曾对李海观的诗学造诣有极高赞誉。“(李海观)与新安吕寸田往来,讲论诗学,故诗有渊源”,“而宝丰诗实传自绿园,肇之孙于潢,又足继其传。淮也幸生斯地,得少通韵,语者皆绿园之流泽也”[4]341。这一评价多为后世《歧路灯》研究者所征引,是今人了解李海观诗歌创作的重要史料。《中州诗钞》作为清中期以降影响最为广泛的河南诗歌总集,其立论背后有深刻原因,下文将逐一论述。

一、《中州诗钞》“李海观‘诗有渊源’”说献疑

据杨淮《中州诗钞》称,李海观的诗学渊源可明确追溯到与“新安吕寸田”讲论诗学。今考“新安吕寸田”即吕公溥,字仁原,号寸田,新安监生,事迹及著述见河南省图书馆藏清乾隆刻本《寸田诗草》卷首袁枚《寸田诗草序》、杨淮《中州诗钞》卷十五“吕公溥传”[4]373、《(民国)新安县志》卷十三《艺文志》[5]1028-1029、1035等。然而,《中州诗钞》此论并非毫无疑点。首先,考李、吕二人生年。李海观生于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公元1707年,据栾星《歧路灯研究资料·年谱》[1]39),吕公溥生于雍正五年丁未(公元1727年,王永宽据清吕田撰《诰封奉政大夫江苏通州直隶州知州寸田吕公墓志铭》考证[6]),李海观年长吕公溥20岁。从二人年齿看,似不存在常理上的师承渊源关系。其次,考李、吕二人交游。据李海观《绿园诗钞》、吕公溥《绿园诗钞序》[1]132-134、吕公溥《寸田诗草》及栾星《李海观年谱》[1]39-65考证,目前已知的李、吕二人交往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时段:第一个阶段是雍正年间。李海观《戊戌春正月坐横山惜阴斋与中牟胡蕖船吕廿二寸田话山水》诗自注“余初至横山,寸田尚幼稚”[1]75;由吕公溥生年判断,此时当在雍正年间,而“寸田尚幼稚”,当无“讲论诗学”之可能性。第二个阶段是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据吕公溥《绿园诗钞序》载,乾隆二十七年壬午,二人“晤于大梁旅社,匆匆别”[1]132-134,在时间上亦无“讲论诗学”之可能。此后,李海观“舟车海内”二十载,其间是否与吕公溥会面、诗文往来,尚无确实材料可资考证。然吕公溥《寸田诗草》并无这一时期与李海观的往来诗词,其《绿园诗钞序》亦未提及此时期与李海观之交往,似可资旁证。第三个阶段是乾隆四十二年至四十四年。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李海观至新安教书,吕寸田来访。同年七月,吕寸田为李海观的《绿园诗钞》撰序。由此直至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前后李海观南返宝丰,是李、吕二人交往的密切时期。据栾星考证:“乾隆四十二年丁酉,李海观七十一岁,在新安县北冶镇之马行沟,做教书先生。整理一生诗稿……同年,吕公溥来访。……七月,吕公溥为写《绿园诗序》。”[1]59-60在这一时期,吕公溥接触了李海观长篇章回小说《歧路灯》的创作,并参与了《歧路灯》的评点[7];而在李、吕二人诗作中,也有对二人交游的记录。李海观《绿园诗钞》有《戊戌春正月坐横山惜阴斋与中牟胡蕖船吕廿二寸田话山水》一诗,便是乾隆四十三年,李海观与吕寸田交游所作,诗称“髯痴(自注:寸田别号髯痴)今逾五十二,何得仍呼我小友。”而在吕寸田《寸田诗草》中,也有《赠李孔堂二首》(“吾乡风教至今醇”“云岭虚悬待叩钟”),可见李、吕二人颇有交游,杨淮所谓“与新安吕寸田往来,讲论诗学”或即指此。但是,乾隆四十四年,李海观已73岁,诗作风格、诗学造诣亦早已趋于定型,即便与吕公溥“讲论诗学”,对个人诗学观念的影响亦微乎其微。可见,无论是从李、吕年齿,还是二人交游经历而言,《中州诗钞》所谓“李海观‘诗有渊源’”一说,都不无疑点。

二、“李海观‘诗有渊源’”说的外在、内在、主观原因

杨淮作为李海观同邑后学,自称“淮也幸生斯地,得少通韵,语者皆绿园之流泽也”[4]341。又据《中州诗钞》卷二七“李于潢传”,杨淮与李海观孙李于潢交游甚密[4]638,对于李海观生平本应极为了解。《中州诗钞》称李海观“诗有渊源”一说,背后必有原因。笔者认为,杨淮的立论主要基于如下考虑。

(一)外在原因:明末清初至清中期新安吕氏的诗学薪传

新安吕氏是豫西著名大族,从明末清初至清中期,代有闻人。自明末清初学者吕维祺至其五世孙吕公溥、吕公滋兄弟,五代共有进士七人(分别为:吕公溥五世祖吕维祺,万历四十年进士;吕公溥曾祖吕兆琳,顺治十八年进士;吕公溥祖父吕履恒,康熙三十三年进士;吕公溥叔祖吕谦恒,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吕谦恒子吕耀曾,康熙四十五年进士;吕公溥父吕守曾,雍正二年进士;吕公溥堂弟吕公滋,乾隆三十七年进士)。此外尚有举人、贡生、监生数十人,堪称显赫。与此同时,新安诸吕的诗学薪传,也奠定了其在河南诗坛的重要地位。吕公溥祖父吕履恒《梦月岩诗集》、叔祖吕谦恒《青要集》被《中州诗钞》誉为“今《梦月岩集》,风行海内;《青要集》亦为能人达士所赏”[4]254。沈德潜《清诗别裁集》称“光禄诗烹炼,兄元素司农诗古雅,新安二吕并重于时”[8]898。杨、沈所论,并非言过其实。自清初至清中期,新安诸吕与诗坛名家多有交游,如:

方 苞

清雍正间,吕肃高(按:吕公溥族兄弟)重编祖父吕谦恒《青要集》,方苞为之撰《序》及《评语》。《评语》称:“《青要集》兼初盛唐人之长,而风骨酷肖子美。”[9]224

《青要集》卷首引方苞《志铭》:“余与公子耀曾为同年友,而公与余尤志相得。”[9]221

《新安县志》卷十二“列女传”:吕燕昭(按:吕公溥侄)妻“桐城县方苞侄女,知书能文,燕昭之学多得内助力以成功名。”[5]973

沈德潜

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四月,沈德潜为吕耀曾(按:吕公溥叔父)撰写墓志铭。(据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皇清诰授资政大夫户部总督仓场右侍郎朴岩吕公墓志铭》拓片)

袁 枚

清乾隆间,袁枚为吕公溥《寸田诗草》作序。(据河南省图书馆藏清乾隆刻本《寸田诗草》卷首)

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三:“己未年余乞假归娶,见吕观察守曾(按:吕公溥父)于完颜臬使署中。读其《松坪集》,乐府最佳。”[10]

另据吕公滋《介亭诗草略》:吕公路殁于粤,吕公滋将吕公路遗稿《介亭诗草》及其父吕宣曾《柏岩诗集》“携至金陵,复质之简斋袁太史、复斋庄先生,皆称善”[11]447,乃付梓。

正如杨淮《中州诗钞》称:“新安吕氏为中原望族,学术之醇、科第之盛甲于全豫,而诗学犹有薪传。一门扬风扢雅,刻羽引商者至数十人,皆有专集行世”[4]458、“吕氏昆弟数十人,皆灵运惠连之选”[4]337。新安吕氏在清中前期中原诗坛完全可占据一席之地。

在新安诸吕中,吕公溥被誉为“诸吕后劲”[4]373,与吕公滋并有诗名。但是,李海观与新安吕氏的交游,并不限于吕公溥一人。在目前所见文献中,吕公溥叔父吕仰曾、吕公溥堂弟吕公滋皆与李海观交往密切: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九月,李海观参与横山“九老诗会”,“九老”之一便有吕仰曾,吕公溥诗称“吾家阿叔七十二,绿园同庚胶漆投”[1]119;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李海观与吕公溥共同参与修订了吕公滋《硕亭诗草》(据河南省图书馆藏清刻本《硕亭诗草》校订姓氏),《硕亭诗草》收录《访李兄孔堂》一首,称“访问鱼山路,相逢笑语频。君为名下士,我是故乡人”。可见,与其说李海观“诗有渊源”是源于与吕公溥“讲论诗学”,不如说是李海观通过与新安诸吕的交游,得以接触新安吕氏几代人的诗学传承。杨淮认为李海观“诗有渊源”的外在原因或即出于此。

(二)内在原因:李海观诗风与诗学造诣

纵观李海观存世诗作,古体诗古直遒劲,近体诗醇厚雅健,各有所长。在古体诗中,《光和砖》写东汉古砖:“黝色粗质顽于石,棱锷廉刿铁比坚。……总为程邈李斯后,晋索唐韩此其前。延熹光合建安际,著名碑版相蝉联。……若云此非大手笔,胡能瘦硬古而妍?”[1]71可谓铺排有度,大气遒劲;又如《优人王四歌》,写渝州优人王四不为贼人演出,携妻女自尽殉国故事:“王四携得酒一壶,入门痛将妻女呼:且来同尽一杯酒,生死别离此须臾。贼来索梨园,众必以我进,我亦雷海清,誓不辱贼刃。但得完尸死,奚必问槥梫。”[1]73以时事入诗,刻画生动,堪称佳作。此外,《禽言》六首仿汉魏民歌,语言俚俗直白,如“我弟尔哥,我弟尔哥,爹妈终日笑呵呵。昨朝忽的含怒色,行不得也哥哥”[1]80-81,诗风轻巧可喜,有民歌韵致。

如果说李海观古体诗大体仿汉魏六朝诗风,那么,其近体诗则显然以唐诗为宗,这与明清时期诗坛的宗唐风气一脉相承。李海观近体诗对仗工稳,追求深远意境,有唐人风韵。如“钟声城外寺,灯影水边村”(《尉氏早发》)[1]84、“月皎松图壁,风寒鸟梦柯”(《天津丙德麾夜坐》)[1]84、“万山争落日,一壑束长风”(《清平县》)[1]85、“老觉文章终有价,宦唯山水不曾贫”(《丙申今有轩梦余口占》)[1]90等等,皆含蓄有韵致。亦有以全篇取胜者,如《陶然亭同江南杜梅坞少年》《黄州》《喜雨亭》等,堪称李海观诗中佳作。然李诗之弊,在于部分诗作极重说教,从而损害诗之韵致。如“儿辈极知农务急,尚嗔痴少肯偷闲”(《村叟》)[1]85、“非为椒房缔贵主,唐书孝友传中人”(《碾手[平]村访唐驸马郑潜曜坟第》)[1]86等,这亦是不可否认的。

李海观古风追求古直遒劲,近体追求醇厚雅健,符合清河南诗坛推崇汉魏三唐的诗学风尚,且与新安吕氏、特别是吕履恒至吕公溥祖孙三代诗人的主张一致。吕履恒《梦月岩诗集》“诗宗盛唐,尤称作者”[11]441;吕燕昭《寸田诗草跋》称“曾伯祖司农公著《梦月岩诗》,叔祖方伯公著《松坪诗》,皆严唐宋之分”。吕履恒之子吕宪曾(章范)、吕宣曾(扬祖)、吕守曾(待孙)皆以唐诗为宗,清人任兰枝评吕宣曾《柏岩诗集》称:“吾师少司农《梦月岩集》无美不备,洵集诗学之大成。三公子各得其一体,章范得其浑厚,待孙得其秀润,扬祖则得其清刚者也。”[11]445浑厚、秀润、清刚,皆为唐诗风韵之体现。至吕公溥,更是以汉魏三唐为宗。袁枚《寸田诗草序》称:“今按寸田之诗,其生平得力处,直从《竹弹歌》《绥山谣》诸乐府滥觞而来,三百篇犹其后焉者也。……乐府五言,古音琅琅,迥绝攀踟。至于七古之遒逸,五排之宏富,五七律之雅健,五七绝之清幽,则有从三唐诸家融贯得之,可谓诗中雄霸矣。”虽然,过于模仿唐人而失其神韵,是新安诸吕之通病,《四库全书总目·〈梦月岩诗集〉提要》称:“嫌其调近七子,辄加窜易。”[12]但是,着力模仿汉魏三唐诗风是新安诸吕的共同诗学追求,是毋庸置疑的。

在清代河南诗坛追求三唐风范的诗学风气下,李海观“每独抒所见,虽风韵不逮诸吕,其别具生面,扫尽陈言,亦非寻常诗人所能及”[4]341。正是共同的诗学追求,使李海观得以与诸吕互动、交流。李海观诗风或许曾在早年受到新安吕氏的影响,这已不可详考,但毫无疑问,在乾隆四十二年至四十四年(公元1777—1779年)期间,年过七十的李海观诗风早已成熟之时,其诗学理念可以与吕公溥为代表的新安诸吕趋于一致,并得到新安诸吕之认同,这或许正是李海观“诗有渊源”说的内在原因。

(三)主观原因:《中州诗钞》对宝丰诗传源流之构建

据杨淮《中州诗钞》卷十四“李海观传”:“宝丰前有吴侍讲、王农部,皆称风雅百有余年,其讲论几于无征。而宝丰诗传实自绿园,肇之孙于潢,又足继其传。淮也幸生斯地,得少通韵,语者皆绿园之流泽矣!”[4]341清中期以降,宝丰诗坛成就最高者当属李海观,因此杨淮有“宝丰诗传实自绿园”之说。这一论断得益于两个重要条件:

其一,李海观嫡孙李于潢的诗学造诣。李于潢为李海观十一孙,字子沆,号李村,宝丰人,道光五年拔贡,有《春绿阁笔记》《方雅堂诗集》《蕉雪词》《汴梁竹枝词》等传世,事迹详见《(道光)宝丰县志》、《中州先哲传·文苑传》、《中州诗钞》卷二七“李于潢传”、《(民国)新安县志》等。李于潢诗作以唐诗为宗,这与李海观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刘大观《方雅堂诗集序》称:“子沆受庭训,足以涵养性灵。”[11]509《中州诗钞》称其“早濡家学,以故十二三岁时,即能歌古文词”[4]638。显然注意到了家族诗学传统的巨大影响。关于李于潢本人诗作取法盛唐的做法,钱仪吉《方雅堂诗集序》称:“子沆之诗有唐人《才调集》之遗风。”[11]509刘大观《方雅堂诗集序》称:“其五律如‘一鸟随帆尽,长天入水宽……’则高、岑之雄阔也。如‘沧江一夜雨,万绿入春烟……’则王、孟之淡永也。如‘峰峦归素手,天地老朱颜’则少陵之高浑古健也。如‘泉随樵蹬折,山到寺门深’,则随州之超逸幽旷也。如‘慑兰销艳骨,泥絮定禅心’,则香山之沉着通彻也。字字抉唐髓,不降格入于宋派,亦近今之罕遘矣。”[11]509堪称确论。李于潢作诗以才思敏捷著称。蒋湘南《于潢墓志铭》称:“子沆……与诸同仁放舟大明湖中,纵饮浩歌。子沆醉甚,诗来,左荡桨右把笔,每倚一花,即赠一绝句。吮毫书花瓣上。风起舟几覆,呕吐尽作,且吐且书,不可止。读其诗,逸韵与波光相荡也。数其花得一百二十三朵。”[11]510-511(按:此事亦见杨淮《中州诗钞》卷二七[4]638)正是在李于潢的继承下,李海观诗作得以在宝丰发扬光大,也正是李于潢的“才气高迈”、“一时宗工”[4]638,客观上使李海观在宝丰诗传构建中被置于相对重要的地位。

其二,杨淮对李海观诗作的接受。作为宝丰后学,杨淮自称“淮也幸生斯地,得少通韵,语者皆绿园之流泽矣”[4]341,这是李海观诗作在宝丰流传的可信史料。同时,杨淮与李于潢关系极为密切,据《中州诗钞》卷二七:“子沆世居鱼齿山下,……距淮家五十余里。春秋佳日,子沆即相过从,煮酒论诗。淮推子沆为前辈,而子沆即以长者自居。每论诗,以淮为孺子可教。”[4]638杨淮通过“煮酒论诗”等交游活动受知于李于潢,并将其推为前辈,那么,李海观作为李于潢祖父,势必受到杨淮的推崇。杨淮极力强调其本人受知于李于潢的诗学传承,不无自我标榜的主观意愿。更为重要的是,明末清初至清中期以降,新安吕氏在科举、著述、诗歌创作诸领域发挥了巨大影响力,在中州诗坛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李海观这一关键人物,以及“宝丰诗传实自绿园”、李海观“与新安吕寸田往来,讲论诗学,故诗有渊源”的论断,杨淮明确构建了宝丰诗坛与新安诸吕间的直接联系,实质上提升了宝丰诗坛的文学地位及影响力,实不无彰惠桑梓之意。

通过李海观与新安诸吕的交游,以及李海观对宝丰诗坛的影响,杨淮一方面通过推崇李海观诗而自我标榜,另一方面,他也构建了宝丰诗作与新安诸吕的直接传承关系,这对于编纂《中州诗钞》的杨淮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这或许正是杨淮“李海观‘诗有渊源’说”的主观原因之所在。

三、结语

囿于现有文献材料,李海观、吕公溥何时何地“讲论诗学”,讲论的具体命题,皆已不可考辨。但是,杨淮称李海观“与新安吕寸田往来,讲论诗学,故诗有渊源”这一看似不符常理的论断背后,却有深刻的原因:从明末清初至清中期的河南诗坛看,新安吕氏有良好的家学传承和论诗传统,在河南诗坛地位举足轻重,而李海观的确与以吕公溥为代表的新安诸吕颇有交游,是杨淮立论的外在原因。从李海观个人诗风看,李海观古体诗效仿汉魏,近体诗取法三唐,与新安吕氏严格唐、宋之分,吕履恒至吕公溥三代诗人效法唐诗风范的美学追求趋于一致,因此得以被新安诸吕接受,这是杨淮立论的内在原因。从宝丰诗史源流看,李海观孙李于潢的诗学造诣“才气高迈”“一时宗工”,这使李海观在宝丰诗史建构中被置于相对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杨淮本人与李于潢过从甚密,通过“新安诸吕—李海观—李于潢”的传承关系,杨淮提高了宝丰诗坛的文学地位及影响力,这对其自身编纂《中州诗钞》、乃至自我标榜,实不无裨益,此或为杨淮立论的主观原因。

杨淮《中州诗钞》“李海观‘诗有渊源’”说,对后世方志、传记颇有影响。《中州先哲传·文苑传》即沿袭此说:“负诗名,与新安吕公溥往来讲论诗学,吕氏自侍郎履恒光禄谦恒以下,世以诗传,故海观诗有渊源。”[1]120现今《歧路灯》研究者亦多引述此论。然而,对于这样一个流传甚广的论断,实不乏各种疑点,却少有学者进行关注、辨析。在“李海观‘诗有渊源’”这一不无疑点的论断背后,不仅反映了清中期以降新安诸吕的文化影响力,还涉及了李海观本人以汉魏三唐为宗的诗学理念,甚至还应考虑到杨淮本人为荣惠桑梓、自我标榜而有意抬高李海观诗学渊源之可能,值得深思。

[1]栾星.歧路灯研究资料[G].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

[2]杜贵晨.李绿园与歧路灯[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27.

[3]吴秀玉.李绿园与其《歧路灯》研究[M].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6:98-100.

[4][清]杨淮,辑.张中良,申少春,校勘.中州诗钞[G].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5][民国]张钫,修.李希白,纂.新安县志[M].《中国方志丛书》第439册据民国27年石印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

[6]王永宽.明末至清代新安吕氏家族世系与支派考略[J].中州学刊,2012(1):145-150.

[7]朱姗.新发现的吕寸田评本《歧路灯》及其学术价值[J].明清小说研究,2014(4):126-141.

[8][清]沈德潜.清诗别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9][清]吕谦恒.青要集[M]//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265册. 影印清雍正十三年刻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

[10][清]袁枚.随园诗话[M]. 顾学颉,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450.

[11][民国]李敏修,辑录.中州艺文录校补[M].申畅,总校补.李宗泉,徐金法,申少春,主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

[12][清]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97:2570.

A Discussion on the Origin of Li Haiguan’s Poems

ZHU Shan

(ChineseDepartment,Pek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

In Yang Huai’s “Zhong Zhou Shi Chao”, Li Haiguan, also known as the authur of “Qi Lu Deng”, is described as a poet whose poems can be clearly traced back to Lyu Gongpu. However, according to Li and Lv’s birth years, Li is two decades elder than Lv, which makes Yang Huai’s record more sophisticated. The article mainly focuses on a study of Yang Huai’s remark and Li Haiguan’s poems, and gives a detailed demonstration of the external, internal, as well as the subjective reasons of Yang Huai’s record.

“Zhong Zhou Shi Chao”; Yang Huai; Li Haiguan; Lyu Gongpu; Li Yuhuang

10.15926/j.cnki.hkdsk.2016.04.001

2016-03-16

朱姗(1987— ),女,北京人,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宋元明清文学研究。

I222.7

A

1672-3910(2016)04-0005-05

猜你喜欢

中州宝丰渊源
明代中州文学社群考论
宝丰酒的1989
《中州大学学报》征稿启事
西夏“城主”及其渊源考
“画藤”与“结瓜”——做人不做“卖瓮人”,也不可学“中州蜗”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一群土专家的“集结”——宝丰村的“技术员”也能治好农业“杂症”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STAR FLOWER WATER 百年“明星”两岸渊源 1929年产量超过1000万瓶
中州棋王赛3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