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有价值的写作

2016-03-05金瑞奇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作文题教师教学

◎ 金瑞奇



探寻有价值的写作

◎ 金瑞奇

大家都会承认,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两只翅膀,不可偏废。而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却是普遍重视阅读教学,所谓“读”占鳌头,花费精力巨大,研究成果不少,可写作方面则呈现这样的现象:教材“无序”、粗放,教师“无法”、随意,学生“无奈”、害怕。分析原因,涉及到教师的认识和能力、写作知识的开发、教材的编写、考试评价的方法等多个方面。我以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直以来我们的写作教学急功近利,应试成分过重,脱离学生的实际和写作的规律。学生缺少表达的冲动,迷失写作的目的,言说成果没有读者,不产生任何意义;作文沦为应付老师、只为考试的一种额外任务。一言以蔽之,这样的写作是没有意义、缺失价值的写作,是一种伪写作。

回归到本源探究写作的意义,才有可能找到突破现实困境的策略与路径。首先,教师需要转变对写作教学问题的认识。写作文,不是文字游戏,不是可有可无的。写作教学也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项目,不仅仅包含那些技巧和方法,还应肩负起培养全人、完善人格的目的,是语文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一句话:“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度过。”写作就是对生活的全面观照:观察自然与社会,反思我们的所见所闻,品味和想象我们应该拥有的美好。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与感受,与他人分享人生的喜怒哀乐,最终成就自身的完善以及对生存世界的意义建构。可以说,写作是自我存在的见证,是生命的一种形式。只有端正了对写作的认识,明确了写作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展开科学的教学实施。

其次,我们要从课程的高度思考写作的内容和体式。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总是过分关注了语言表达的形式,强调文采,套用好词好句,多用比喻和排比,堆砌三五个名人名句或者励志故事,写一些华丽动人但不知所云的文字。作文训练成了技巧的训练,教师指导重在传授写作的套路。不少教师偏爱文学,总是命制一些抒情散文的题目。以高、中考的题目举例,高考作文题“怀想天空”“行走在消逝中”“诗意的生活”,中考作文题“做一个行者”“穿过乌云的阳光更加绚丽”“美丽的绽放”等等。这样的题目明显有着命题者的偏向,容易导致学生凌空蹈虚,写一些滥情的文字。如何建立写作与生活的内在关联,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个世界,表达自我的感受和见解,让语言和生命产生和谐的共鸣,这确实是个大问题。我认为,中学生的写作一定要切合生活实际,与他们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特点相适应。为了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要开展多种体裁的写作训练。我个人将中学生写作粗略地分为感性写作、理性写作。感性写作就是个性化写作,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体裁,侧重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独特性、灵活性,关注联想、想象能力。感性写作在传统教学中比较重视,但需警惕文人化、技巧化,要在体验、感悟方面下功夫,要将指导和评价的重心从“怎么写”转到“写什么”上来,多从内容的维度考查学生发现自我、感悟世界的水平。理性写作,包括实用类、说明类、论述类文体,都是在特定任务情境下展现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也可以称之为任务型写作。这些文类的写作或说明事理,或发表观点,都需要有一定的规范,有比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了培养合格的人才,中学阶段这两种写作不可偏废。从教学现状看,我们要特别重视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培养理性的思维。相对而言,初中学生可以多一点感性体验,在体验中有所思考;高中学生可以多一点理性思辨,能对自然、社会、人生发出自己的声音。当然,这样的划分是为了方便说明,两者并不相互排斥,任务型写作也有个性化的地方,个性化的写作自然也不能没有逻辑思维。

因为两类写作有不同的功能与价值,教师要做的是根据不同的文类探寻教学的策略与路径。限于篇幅,我只谈其中两个环节:写作前的引发和写作后的反馈。有些教师往往认为作文课最简单,随便抛出一个作文题,简单提几句要求就让学生写。这种布量问题的做法,几乎不考虑学生的需求,严重挫伤了写作的积极性,造成学生不愿写、无法写又不得不写的尴尬局面。其实,作文教学备课的任务相当繁重,教师需要事先充分准备,选择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材料,研究写作的心理,对写作的内容和要求反复思考论证——素材是否有意义,文题是否简洁、无歧义,写作空间是否足够大,驱动的任务是否合适,要求是否过高过多等等。感性的写作要尽可能引用新闻、故事、图片、音乐、视频、文学作品等材料,形成富有冲击力的情境,撞击学生敏感的心灵,唤醒他们情感的积累,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使其有话可说乃至欲罢不能,形成非得下笔写下去不可的冲动。比如2012年杭州中考,以“一份满意的答卷”为题目,引导语:“亲爱的同学,现在你正坐在试场里进行着语文学科的考试,相信你经过三年的努力学习,一定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其实,我们在学习中、工作中、生活中……无不经历着一次次的‘考试’,倘若能交出一份份满意的‘答卷’,那么,在行进的路上,我们会走得更欢畅,更坚实。”第一句直面当下,给予考生积极的暗示,然后由实到虚,拓展“考试”“答卷”的内涵,做出正面的立意导向。导语加文题,使得学生容易下笔,有话可写,同时并不缺乏区分度。平时拟写的作文题力求新颖,点燃孩子的心,具有写作的触发点和落脚点,比如将“一件难忘的事”改为“那一次,我真想哭”,将“生活的启示”改为“那以后,我懂得了”。只有打动了学生,引导他们去体会,去感悟,去反思成长路上的每一步,写作才发生教育的意义。有些地区的中考尝试任务型的微型写作,如许多学校将“中考倒计时牌”作为九年级教室环境布置的重要内容之一,你觉得有这个必要吗?请发表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还有,阅读一则妈妈因女儿写“桃花”的作文却不知道桃花长啥样而包下一座山种植桃树的消息,要求写一则观点鲜明、言之成理、不超过150的评论。两者都是贴近生活的话题,鲜活而又有积极的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世界,对身边的事件和现象有自己的思考,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此,我还想探讨作文命制素材真实性的问题。有段时间,学生常常引用寓言类和心灵鸡汤类故事做考试作文素材,思想导向虽然积极,但材料往往不合情理,缺少生活逻辑,学生自然只好说套话,写假话。早年高考题“心灵的选择”说登山队员遇到冻僵的同伴,替他按摩,最后两人相携走出困境。医学专家说对于快冻僵或已经冻僵者,按摩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引起感染,造成皮肤破溃或坏死。再说“快冻僵的人”很难被救醒,即使被救醒,其健康状况也难以即刻恢复到起身行走的程度,所谓“两人搀扶走出困境”是令人难以置信的。2012年的全国新课标Ⅱ卷用油漆工顺手修补船底小漏洞,从而使船主避免海难的故事,也被人们指责为不合生活情理:油漆工能补船?顺手补好洞的小船能在海上安然无恙?在日常教学中也有不少作文题如“勤奋出天才”“失败是成功之母”等等,看似“高大上”,其实在逻辑上是不严密的。面对此类题目,学生只能揣摩命题者的意图,说千篇一律的套话,文章缺乏思想和个性,是可想而知的。此种写作,对学生的认识和表达没有任何意义。在为高中检测命作文题时,我有意引入真实的新闻材料:2014年2月,打工姑娘石芳丽骑电动车经过燕郊一个路口时,将老人韩健撞倒昏迷。石芳丽立即送老人就医,并辞去工作陪护老人。老人被感动,放弃索赔,还帮助她找到新的工作。消息传到石芳丽的老家,当地政府决定树她为典型,做出向石芳丽学习的决定,县长带队专程从广西飞到河北,看望她,代表政府向石家发放了慰问金。要求学生对当地政府的做法发表看法。考试结果出乎预料,学生们反响热烈。不少学生思维活跃,论述深刻而辩证,写出了难得的好文章。我想是因为来自生活的真实情景,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命题又没有预设倾向,为写作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另一方面,教师要强化写作后的评价和反馈,增加学生思维成果展示的机会,让他们真正感受自己的表达具有意义。要通过各种形式传阅、张贴、广播、诵读习作,利用互联网在博客、校园网络发表作品,尽可能地让写作有更多的读者,让更多的人参与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和表达的责任感。这是写作价值的体现,是个人言说的社会化过程。假设今天的写作内容即将在全校大会上朗读,或发表在明天的报纸上,被包括家长在内的众人阅读,学生下笔是否会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不断修改呢?现实却是多数情况下,写作文只有与教师单向的交流,只有一个分数评价,几句干巴巴的语句反馈。这怎么能提高写作的兴趣和激情,怎么能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呢?回归到真实写作,看写作教学的弊端也许更清楚。这一点,需引起语文教师的深思。

(浙江省杭州市普通教育研究室;310000)

诗文栖居

猜你喜欢

作文题教师教学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最美教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
高考作文题“撞衫”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