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陈出新,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016-03-04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界山玉湖中心小学陈顺金

学苑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科学思维能力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界山玉湖中心小学  陈顺金

推陈出新,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界山玉湖中心小学陈顺金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包括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的能力,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开拓创新,鼓励学生善于思考、热于询问、勤于表达等。科学课的教师只要能根据学科特点,在尊重、爱护学生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恰当的素质教育培训,便能培养好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联想表达求异小学科学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而创造力是孩子科学素质体现的最明显的特征,也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陶行之先生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会思考会创造的人。”小学科学是一门紧紧联系着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的,操作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系统性的、科学性的培养,是必须要做的,也是有可行性的。

一、突破常规,创新思维的培养

1.发散学生思维,拓展思维宽度。

所谓发散思维,实则属于组成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寻求不同的思维方法,发散思维提倡从多个角度出发,不遵循常理地思考问题,在面对同样一个问题的时候,使用多种多样的思考方法和措施来处理。譬如,当老师指导学生观察的时候,要注意培养其观察的多样性。指导学生观察的时候,不要急于让学生迅速学成,而是要先让学生平静心绪,学习思考处理问题的各种可能因素与办法。

2.丰富学生联想,激活思维敏捷。

创新思维必须建立在丰富的联想、灵活的思维的基础上。有丰富联想的学生能通过一个问题立刻想到另一个问题、甚至想到更多问题。有灵活思维的学生善于迅速地依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迅速及时地调整原有的思路。指引学生进行有一定客观依据的,但是不着边际、奇妙变幻的联想,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教师在教学时,充分运用思维迁移,指导学生从一个事物,或者是一个概念,联想到与其相近、相类似的另外一个事物或者是另外一个概念。

3.突破学生常规,鼓励思维独创。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敢于突破思维常规,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设想,发表独特见解,鼓励标新立异,探寻具有创新意义的简捷妙法,使学生逐步养成独一无二的思维习惯。从而敢于超越传统的束缚,摆脱原知的羁绊和思维的禁锢,善于捕获信息加以重新组合,从而发现新事物,解决新问题,产生新成果,将切实的精神培养的意义变为现实。举个例子,在组织学生进行蜗牛观察活动的过程中,有一个学生大胆地询问,他想要将蜗牛放在水里,看它能否在水里生存,就算不能生存,他也想知道蜗牛能在水里活多久。甚至有一个学生大放豪言,说他长大后要创造一台大型的空气过滤器,消灭空气污染。

二、更新观念,创新思维的训练

1.“勤思善问”,激发学生有意识地创新。

学习的主人是学生,他们不是学习的听众,更不能让他们有消极的心理。不仅如此,学生还是主动寻求知识的主体,他们有探索未知的自主性,而非装载知识的被动的容器。关于创造,心理学有这样一个观点:“创造过程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自发的释放过程,适宜创造力发展和表现的条件是要实现和保障学生的心理环境。”综上,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地发挥出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可能地提高、调动起来,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完成的任务。教师要指引学生在思考、探索、实践方面都要具有一定的积极性与自主性,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应朝着富有创新力方向去营造。首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科学教学中最大的弊病是“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思考时,教师不要急于提供帮助,要激励学生运用内在潜能去自主探索、自主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解难”。教学过程中,碰见学生遭遇困难之时,教师不要直接给予答案,而是鼓舞学生面对困难,并开动脑筋,思考各种可能的解决办法。尤其是一些勇于创新,勇于标新立异的学生,教师更应当给予他们鼓励和表扬,并以此作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手段。“善问”,也当是教师着力培养的学生能力,关于它的重要性,李政道教授曾经这样对自己的学生们说:“最重要的是要会提出问题,否则将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因此,擅长指导学生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为培养创新能力做好准备,是教师所必须必备的能力。

2.“能说会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思维在外部的表现,就是语言,如果学生能够通过语言准确而合乎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那就能够促进其思维的发展。所以,训练学生的语言描述能力,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

(1)在描述中促进学生“听”“说”能力。教学时学生进行观察之后,都要进行观察现象的描述。那么在描述的过程中重点训练学生说得真实、全面、符合逻辑,逐步促进学生说的能力,同时让其他同学进行仔细地听,你观察到的现象与他描述的一样吗?你有什么想法?你想补充些什么?这样来训练学生听的能力。

(2)在语言描述的训练中,将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联想能力加以培训,令其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习资源,指引学生从其所观察的物品的各个方面,譬如形态、大小、颜色等,综合起来联想这个物品的用处。而观察人物的时候,则考虑从观察对象的说话方式,常用话语、动作姿态,以及神情变化等方面来推测观察对象的内心活动。观察动物的时候,则可以从该动物的外形、栖息地、生活习惯等方面来描述。而且,在训练语言描述能力的时候,要在事实的基础上,将学生们的想象能力发挥出来。

(3)在描述中提升学生求异思维。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求异思维,对学生能否大胆地从多重的角度思考同样的问题的能力,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求学生在描述事物特征或观察到的现象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观点,乃至,与一般同学都不一样的想法。譬如,在进行“我的大树”观察活动的时候,很多同学主要观察的是树的形状、树叶的样子,以及树上栖息着的小动物,但有个别同学,观察视角很独特,他们喜欢不拘泥于一棵大树,而是观察整个背景下,也就是校园里,这棵大树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3.“手巧心灵”,强化学生创新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孩子的智慧在孩子的手指尖上,手是孩子思维的镜子。正像人们常说的“心灵手巧”,其实“心灵”和“手巧”是相互促进的,手巧会使心更灵。由于手上的动作,同大脑里面的思维互动,是直接的联系,也是双向互动的联系,它们之间的联系越频繁,越紧密,就越能够促进两行都良好地发展。因此,在科学课堂上,要充分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创设环境,创新思维的发展

环境包括外显的社会环境和更重要的内在的心理环境。学生都是有自己个性,自己思想的人,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才能真正让学生的身心都得到保护,进而得以健康地成长。只有这样的学生,才会敢于想象,敢于表达,接着才会用于创新,并体验到创新后的愉快感。

1.尊重差异,创设融洽的课堂气氛。

教师不要把个人意见强加给学生,要坚持“无错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学生参与表达创新的机会,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唤起学生创新的兴趣。对学习落后的学生的发言以表扬和纠正为主,不要简单批评。面对学生,要尽量用相信他们的,鼓励他们的语言来交流,并帮助学生们建立起自信心。在班级中,要建立起平等互动的团结氛围,让学生们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们积极地思考,尝试使用发散性思维,试着创新。

2.多用鼓励,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不能一直高高地站在讲台上,教师要走下讲台,弯下腰来,和学生们进行沟通,同学生一起进行观察和探究的活动。在这些探索和探究的活动中,师生之间应当互相理解,相互支持,互相帮助,团结互助,同时也要互相尊重。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鼓励、共同促进。建立和谐的、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尝试创新的意识得到最大发展。

科学《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核心课程。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科学课又是一门起步较晚的新兴学科,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科学教育任重道远,这样的现实就更加要求科学课老师,尽心尽力,根据科学课业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素质教育,并且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思维。

猜你喜欢

科学思维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