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一条活泼的鲶鱼

2016-03-04华南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中学部张晓琴

学苑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鲶鱼班级孩子

华南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中学部) 张晓琴

做一条活泼的鲶鱼

华南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中学部) 张晓琴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可以善用“鲶鱼效应”。尝试做一条活泼的鲶鱼,搅动一池春水,让学生在老师的带动下,变得活泼、主动、有生气起来。首先,认同孩子的思想和主见,从孩子的角度去制定调整班规班纪,化被动为主动。其次,整合小组力量,倡导小组合作,化个体为整体。再次,放低姿态,创意突破,用各种方式激发各类型的学生,化不能为可能。最后,因势利导,巧用校内外各项文体活动,调动一班士气,化活动为激励。

认同孩子小组合作激发热情调动士气

聪明的挪威渔民用一条鲶鱼激活了一船生性懒惰的沙丁鱼,从而获得了比别人高数倍的收益,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其实,聪明的班主任,有时候,也可以尝试做一条活泼的鲶鱼,搅动一池春水,让学生在老师的带动下,变得活泼、主动、有生气起来。

一、认同一种改变,化被动为主动

常常看到小学的课堂,师生互动非常之热烈,老师提问,学生的小手就像雨后春笋般举起来,你说我说大家说,一堂课上得好不热闹!常常看到小学的课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可以有书声琅琅的经典诵读,也可以有拳声霍霍的武术指导。而初中的课堂,少了些许敬畏,多了些许沉稳;少了些许质疑,多了些许细致。初中的学生,不再像稚气的孩童,热情地响应老师的课堂提问,而是,像沉稳的小大人般,懂得了记录和整理;初中的学生,不再专注地听从家长和老师的教导,而是,有了自己的习惯与见解,他们渴望表达,反对盲从与强势。从小学到初中,很多孩子会描述自己的“水土不服”:科目增多了,应考压力来了,不适应;学习方式调整了,以前的朋友离开了,不适应;家长的要求多了,关心少了,不适应……

作为新一届的孩子王,如何调动他们的热情,让他们从不适应中振作起来,主动去适应,主动去调整呢?

首先,我们要认同孩子的这种成长,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见,渴望去把控自己的人生与未来,但又不愿意面对随之而来的各种困难和变化。他们留恋童年时代的温情与惬意,又希冀少年时代的强大与自主。他们渴望长大,却又害怕长大。作为老师的我们,既要尊重他们的自主意识,不要把他们看成孩子,忽视他们的需求,又要关注他们的变化,保护他们脆弱的内心。

开学伊始,我先做思想工作,把孩子们当成小大人一样去谈心,谈理想,谈认知,谈目标,谈未来。让他们明白,初中的生活,不单单是来应对考试的,而是来学会“成长”的。所有的困难和障碍,都是成长中的必然,我们不光是心态上要做“小大人”,行动上也要成为“小大人”。脱离父母的羽翼,展翅翱翔,是目标,也是历练。

其次,我让孩子们参与班规班纪的制定,尊重他们的意愿,倾听他们的需求,让他们明白,我们都是管理者,有权利也有义务,为自己也为别人,严于律己,严于待人,让班级树新风,弘正气。

再次,我设立了班级内部的量化考核制度,以班规班纪为依据,从出勤、上课、作业、表现、考试等综合方面量化赋分,把学生的在校表现用分数的形式记录下来,避免了片面地评价一个学生,也避免了班主任忙于处理琐碎事件,疲于奔命的现象。

最后,我把考核的奖励制度定位在了座位优选、家校反馈和期末评先上,用孩子们最在乎的东西去刺激他们为自己的表现负责,勇于面对不足,敢于超越自己,用点滴行动来塑造最好的自己。

二、汇聚一股力量,化个体为整体

每个班级都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领头羊,但也不乏行为恶劣、成绩不堪的落后分子,如果让他们各自为政,不仅管理的难度大,而且学生自我改变的可能性也小,那不妨把他们组合起来,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好中差,优势互补,强弱帮扶。

首先,把班级成员分一分,可以依照量评,可以参考成绩,可以听取评价,尽量综合全面地考量一个学生。然后,把各组组长选一选,选出可以管理并带领小组走向辉煌的小组长,小组长贵在自愿,不用拘泥于成绩的好坏,只要有热情,有想法,有魄力,能者居之。再次,把各组成员配一配,在组长参与的情况下,在综合评价考量的参照下,均衡地选出各组成员,小组内既有需要帮扶的对象,也有可以领头的楷模。最后,鼓励组与组之间良性竞争,制定政策,鼓励先进,激励后进,让小组内的团结互助之风兴盛起来,让小组间的良性竞争热烈起来,让班级的整体风气提升起来。

通过小组整合之后,孩子们的个体汇成了整体,为了小集体的荣誉,他们会摒弃个人的私利,主动自觉地付出。比如要考试了,组内会自觉督促成绩差的那位同学,以期获得小组整体水平的提升。比如每周考核公示时,他们会自觉比较与其他组的差异,找出个人的不足,在小组内形成舆论,甚至行动来督促他(她),从而避免了老师对个人细碎的唠叨与说教。

小组成员长期坐在一起,上课时自发形成讨论组,分工明确,互相启发,探究研读,在无数次合作中形成默契,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而课后小组成员又可以通力合作,互相监督,互相配合,团队协作完成背书过关等基础项目。碰上了各科疑难问题,也可以求知问难,优势互补。

组长在协调中倡新风,既做好组员的安排分配工作,让组内效率最大化,优势扩大化,也做好倡导工作,鼓励组内成员踏实进取,摒弃恶习,力求使本组实力最强化。日积月累,让个体融入群体,让群体激励个体,班主任由上而下管理组长,组长由内到外开展工作,合作中改进,竞争中奋进,从而真正起到了激励每个人的作用。

三、激发一腔热情,化不能为可能

12岁的小朋友最爱什么奖励?我以前不知道,这学期,我开展了问卷调查,在排除其他不可能实施的项目之后,答案居然是——肯德基。这份“真知灼见”让我豁然开朗:原来孩子们的愿望如此简单,只是一个套餐,一次欢聚。个人有进步,奖励肯德基;小组有进步,奖励全家桶。

当然,每进步一点,就大吃一顿,这不现实。经过反复考量,集体研讨,我决定实施班级大富翁计划,美其名曰让学生既做物质上的富翁(能吃得起肯德基的富翁),也做精神上的富翁(获得了各种成长)。

这项计划包含两个内容:一分钟表扬(批评)计划和点券奖励制度。专设一分钟表扬(批评)时间,对学生进行具体表扬或批评,要求有理有据,令人信服,之后根据表现奖励或罚没点券。所获点券可以兑换物品,不同张数的点券,可以兑换不同价值的物品,包括肯德基和学习用品。可以单人兑换,也可以几人合伙兑换。

当学生每进步一点,我都奖励他(她)一个点券,这个进步,可以是我今天发言踊跃,也可以是考试满分;可以是拾金不昧,也可以是纪律良好。为了不和平日量评考核重复,这个点券奖励依据主要来源于自荐和他荐,鼓励同学们改变自我,突破自我。如果一个不爱发言的同学今天发言了,哪怕一次,也可以获得奖励;如果一个特爱讲话的同学,今天上课纪律良好,哪怕一天,也可以获得奖励……鼓励孩子们面对自己的不足,突破自己的弱点,持之以恒,点券才能不断累积。

这个制度实施以来,不少后进生变得踊跃起来了,虽然他们的改变不是一时之功,但点券之力胜过说教之功,主动改变胜过被动改正。一些在量评中很难出类拔萃的同学涌现出来了,他们可以用自身点滴的进步换取他人的肯定,增强了自信,改变了自我。同学之间也变得更亲密了,大家在“互相发现”中看到了彼此身上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互相督促中得到了成长。

四、调动一班士气,化活动为激励

不仅日常的管理上,我们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各类活动中,我们也要善于激发学生的热情。

12月是活动月,从12月5日的艺术节拉开序幕,先后举行了艺术节、元旦文艺汇演、趣味运动会三个活动,光艺术节一项,就历时两周,先后就语言类、书法类、绘画类、器乐类、手工艺类5大类8个小项展开了各项比拼。

我的政策是,先鼓励学生贵在参与,再帮忙协调,统筹安排。语言类、书法类,我能指导的都当个臭皮匠比划一番。绘画类、器乐类、手工艺类,我插不上手的,我就找上几届的作品给个参考,力求让学生不比则已,比就比出个子丑寅卯。

在我的最佳筹划下,我们班以75分的积分稳居第一,比第二名高出30多分,事后反思,并不是我们班整体实力强过别班,而是我们的重视与规划,起了很大效力。

当然,好的成绩也让学生相当受鼓舞,最初的质疑变成了自得,最初的胆怯变成了勇敢,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看到了自己无数的可能,找到了久违的自信。

接下来的趣味运动会,我采取了身先士卒的做法,跳大绳,我自己和学生一起练,既是锻炼,又是激励。孩子们看到老师跳了,非常开心,七嘴八舌地出谋划策,生龙活虎地上下翻腾,有的计时,有的报数,有的跳绳,好不热闹!

而重头戏元旦文艺汇演,我则反复琢磨,摒弃了最初的唱歌、跳舞、朗诵等传统形式,选择了小品表演,我的初衷是形式幽默,主题鲜明的小品容易在众多的节目中脱颖而出,而小品这种文学类的形式也比较适合我自己筹谋和排演。

反复斟酌中,最后选择了学渣努力求学,终成学霸的故事,既切近学生生活,也容易排演出喜剧效果。剧本创编时,我尽量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轻松娱乐的形式,力求让剧本笑点多一些,情节紧凑些。人物设定时,我尽量考虑了班级同学的个性特点,力求让更多的人能在小品中本色出演,以谋求最佳的表演效果。剧本初具大纲时,我公开在班级征集演员,近9成的同学都报名了,我既欣喜,也忧惧,喜的是越多人参与,越能够利用这次表演培养班级的默契和凝聚力,忧的是人数越多,剧本和排演的难度越大。

近一个月的艰难排练,我和学生一起纠每一个动作,对每一句台词,配每一段乐曲,做每一个道具,想每一个细节。中午、周末、放学后……无数次的牺牲休息时间,无数次的训练彩排,终于,付出终有回报,第一名的骄人成绩令全班欣喜不已。现场的掌声和笑声,是最好的鼓励和回报。孩子们在训练中增进的情谊,在比赛中收获的自信,在合作中培养的默契,是最好的奖品与激励。

或许我们不是专业的导演,也没有文武的全才,但每次活动,我们都尝试去挑战,都帮助学生去参与,这不就是班级最好的催化剂吗?

每个孩子身体里都潜藏着一个小宇宙,关键是我们如何去激发;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上进的欲望,问题是我们如何去调动;每个事件都可能成为异变的钥匙,等待我们去开启。

图书漂流活动,让孩子们捐赠一本自己的爱书,互换互看,轮番更新,活动中很多孩子找到了读书的些许乐趣,班上也掀起了一阵读书潮。虽然没有完全惠及所有人,但我相信,爱书真的是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事情。

教授《皇帝的新装》时,我问了一句:生活中,你会是那个讲真话的“小孩”吗?引发了孩子们的激烈讨论,从该不该讲真话,到要不要讲真话;从嘲笑文中人的自欺欺人到思考社会人的明哲保身;从童话到现实,从思考到思悟……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文学知识,也是对班级、社会、人生的启迪。

要让一群懒惰的沙丁鱼动起来,只需要一条活泼的鲶鱼。我们的学生,他们来时,已经是一块打磨过的顽石,已经有了自己的固性和惯性,就像是懒惰的沙丁鱼,不改变,就会死气沉沉,只有改变,才能活得更长久更有价值。

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必须要做那一条活泼的鲶鱼,打破学生身上既定的惯性,让他们的潜力爆发出来,让他们重新寻找、认识自己的价值,让他们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让班级变得更有生气,让教育变得更有魅力。

教育,不应该是墨守,应该是一种突围,我笃信。

猜你喜欢

鲶鱼班级孩子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让鲶鱼慌起来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Space X会是搅局“鲶鱼”?
陷 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