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性知识、知识情境与图书馆空间建设

2016-03-04刘志国许静杨双琪徐永斌

现代情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第三空间隐性知识

刘志国 许静 杨双琪 徐永斌

〔摘要〕图书馆空间建设的本质是知识情境建设,知识情境建设的价值在于满足读者隐性知识获取和建构的需要。知识情境界定了图书馆空间的逻辑边界,是图书馆空间特殊性的具体体现,可以为图书馆空间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图书馆可以根据知识情境理论,通过建设原始知识场、系统知识场、知识交流场和知识练习场打造高水平的图书馆第三空间。

〔关键词〕隐性知识;知识情境;图书馆空间;第三空间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1.003

〔中图分类号〕G25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1-0015-05

〔Abstract〕The essence of library space construction is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context.The valu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knowledge context i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users tacit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construction.Knowledge context defines the logical boundaries of library spaceand is the embodiment of particularity of library space andit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library space construction.Library can build a high level third space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riginal knowledge field,systematic knowledge field,knowledge exchange field and knowledge exercisingfield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context.14refs.

〔Key words〕tacit knowledge;knowledge context;library space;third space

随着第三空间理论的兴起和应用,图书馆空间建设正受到图书情报界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的关注。图书馆空间建设的目的是为读者的知识获取和知识建构创设情境,所以其本质是知识情境建设。通过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逻辑分析可以发现,隐性知识具有情景依赖、路径依赖以及依附于人的特点,所以知识情境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读者隐性知识的获取和建构问题。按照世界经合组织(OECD)的观点,知识管理者只有在理解了知识的各种属性和其相互关系、作用的前提下,才能充分挖掘和管理好它所需要的知识[1]。因此,在图书馆空间建设的研究和实践中,首先需要对隐性知识、知识情境的内涵、实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图书馆空间建设的具体要素和运营方式,从而打造高水平的图书馆第三空间。

1图书馆空间建设的本质是知识情境建设

当前关于图书馆空间建设的研究主要受到美国社会学家雷·欧登伯格(Ray Oldenburg)的“第三空间”概念的影响。1989年,雷·欧登伯格在其著作《绝好的地方》中定义“第三空间”为:在家庭的居住空间(第一空间)和职场空间(第二空间)外的、不受功利关系限制的公共空间,如城市中心的咖啡店、图书馆、酒吧和城市公园等,并认为第三空间普遍具有“自由、宽松、便利”的属性,其目的是为了解决人们亟需的社交和信息交流空间等问题[2]。一般来说,“空间”指客观存在的物理环境,但第三空间理论中“空间”概念的本质是指“情境”,因为第三空间理论中“空间”的概念除了包括物理环境,还包括人、交流、信息、活动等要素[3],与《辞海》中“情境”的定义“人在进行各种社会活动时所处的特定环境,包括人本身与外界环境等相关因素”的表述是高度契合的,因此第三空间建设的本质是情境建设。

由于第三空间理论明确指出图书馆是典型的第三空间,所以该理论提出后受到图书情报界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在2009年8月召开的第75届国际图联大会的卫星会议上,“作为场所与空间的图书馆”和“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成为会议的主题。与会人员从图书馆建筑、信息资源建设等多角度讨论了图书馆成为第三空间的可能性和做法,第三空间理论在图书情报界引起广泛反响,并被认为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新方向和新目标[4],由此掀起了图书馆第三空间研究和实践的热潮。

当前学术界关于图书馆空间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借鉴第三空间理论探讨图书馆空间建设的价值及具体措施等方面,对推动图书馆空间建设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第三空间是对家庭、职场之外所有空间的统称,图书馆只是第三空间全集中的一个子集,所以第三空间理论所提出的“自由、宽松、便利”的观点只解决了图书馆空间认识中的一般属性问题而没有解决特殊属性问题,这也导致在当前借鉴第三空间理论探讨图书馆空间建设的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着“第三空间的一般属性消解图书馆空间的特殊属性、第三空间的一般文化形态消解图书馆空间的独特文化形态[5]”的危险。如基于第三空间“自由、宽松、便利”的属性,有人认为图书馆空间的价值在于给读者提供休闲和娱乐,也有人认为图书馆空间的价值在于给读者提供星巴克式的“世界性的生活方式”。这些问题之所以出现,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图书馆空间概念的逻辑边界缺乏清晰的界定,没有认识到图书馆空间区别于其他类型的第三空间的特殊本质,因此需要在现有关于第三空间认识论的基础上,根据图书馆空间的独特属性对其做出新的理论概括,以解决对图书馆空间的独特价值和独特地位的认识问题[5]。

形态、功能各异的多种类型第三空间的建设是为了满足读者多样化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其中一种重要的需求是读者对知识获取和知识建构的需求。特别是在创新成为主旋律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个体只有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和建构知识,才能不断提高个人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才能生存和发展。而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现实的角度来看,图书馆都是读者获取和利用知识的有效场所,是读者进行知识建构的核心机构。在各种类型的第三空间中,只有图书馆空间的物理建筑、部门设置、工作流程、人员配备、服务项目、规章制度和组织战略完全是为了保存和传播知识而设计的,是为了读者的知识获取和建构而服务的。当然,这里的“知识”要做广义的理解,既包括读者从图书馆空间中的图书、期刊、数据库和网络中获得的显性知识,也包括读者在图书馆中与他人交流、向馆员进行操作性学习以及通过环境体验所获得的经验类、认知类、技术类、情感类和信仰类的隐性知识。所以,只有把对图书馆空间的认识定位于知识空间即知识情境,才能帮助我们在包罗万象、错综复杂的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之中始终对图书馆空间及其研究论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才能防止“某些文化形态错误地主导图书馆空间,或者图书馆占据错误的空间[5]”现象的发生。

所以,图书馆空间独特的文化形态、特殊的社会职能和独特的学科知识体系决定了其知识情境本质,构成了图书馆空间与其他类型第三空间的根本区别,也彰显了图书馆空间的独特价值和独特地位,因此说图书馆空间建设的本质是知识情境建设。

2知识情境建设主要解决读者隐性知识的获取和建构问题知识情境是为了解决读者的知识获取和建构问题而创设的条件和环境。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6]。所谓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是指可以用正式、系统化的语言传播的知识,存在于各种类型的载体上,编码在手册、程序和规则中,便于传播、交流和共享。所谓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是未能用文字记述的难以交流的知识,它往往存在于人的大脑中,表现在手工技能中,通过行动表现出来。隐性知识包含了人的价值观、信仰、预见性、经验、技能和能力,因此具有文化、情感和认识的因素在里面,是个人和组织无形的知识财富。知识管理理论认为,隐性知识是知识的主体,一般情况下,越是隐性的知识越有价值,因为隐性知识是建立在很多信息的基础之上,在与大脑的耦合关联之上建立起来的,决定了对显性知识的获取与应用能力[7]。由于隐性知识具有难以获得、难以交流和共享的特点,难以被竞争对手被模仿和学习,因此被认为是形成个人和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8],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各种类型社会组织和个人高度重视的知识类型。

由于隐性知识的重要价值,因此获取和建构隐性知识自然也就成为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根本目标。应用知识管理理论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尽管读者的特点各异,他们利用图书馆的方式和具体目的千差万别,但在获取和建构隐性知识从而提高自身能力这一点上确实共同的:一个不识字的懵懂孩童,在家人的带领下来感受图书馆的氛围,可以提高孩子对知识和文化的基本认知,哪怕孩子自己也几乎不知道,但可以提高孩子的信仰类、情感类隐性知识水平;一位青年学子,在图书馆阅读书刊,从表面上看获得的是显性知识,而实际上提高的是学生的认知类隐性知识水平;一位研究人员,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检索到了自己需要的文献或者信息,解决了研究中的问题,最终可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提高的是认知类、经验类隐性知识水平;一位想提高信息获取能力的读者,在馆员的指导下,通过练习掌握了某种检索技能,提高的是其技术类、经验类隐性知识水平……即读者利用图书馆,要么是为了通过获取显性知识而获得隐性知识,要么是为了直接获得隐性知识,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所以不论读者的特点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方式如何,其最终指向确是共同的:隐性知识。

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具有高度的情境依赖性。显性知识由于具有客观化的属性,容易获取、交流和共享,对情境的依赖程度较小。特别是网络环境下,由于显性知识的高度泛在化,读者获取显性知识变得更加容易,对情境的依赖程度进一步降低。相比之下,隐性知识由于具有情景依赖、路径依赖以及依附于人的特点,难以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和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对情境的依赖程度更高[9]。首先,隐性知识难以形式化。显性知识能以语言文字、图像、程序代码或者音频、视频等编码方案形式化、标准化。隐性知识则难以表达、难以用公认的编码方案形式化,因此传递难度较大。Kogut和Zander[10]通过比较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编码特性,得出“隐性知识由于难于编码,其传播效果较显性知识困难”的结论。其次,隐性知识复杂性高。隐性知识既可以附着在工具、人、事务等不同的对象上,也可以附着在多种对象形成的关系中,因此十分复杂。Argote和Ingram[11]指出,隐性知识总是附着在某种载体中,与载体的依靠度较高,载体的多样性造就了隐性知识的复杂性,使得隐性知识难于理解、难以掌握其本质。再次,隐性知识难于传递。由于隐性知识难于形式化和复杂化的特征,使得其难于在学习主体间传递,无论是文字、图片或是声音等形式都很难准确表达其本质。Polanyi[12]认为,隐性知识并不是单一维度的,隐性知识可以分为认知方面的隐性知识和专业技能领域的隐性知识。对于专业技能领域的隐性知识,只能通过接触、实践才能渐渐体会知识的本质,典型的例子就是“干中学”;对于认知领域的隐性知识,可以采用不断交流沟通,通过构建学习主体间共同的“思维心像”来实现共识。因此,隐性知识的获取和建构离不开知识情境的支持。

3知识情境理论为图书馆空间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当前关于图书馆空间建设研究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由于缺乏具体、适宜的基础理论的支撑,使得图书情报界对图书馆空间建设的根本目标、包括的要素以及如何对这些要素进行有效组合和运营缺乏明确的认识。第三空间理论明确了空间具有的“自由、宽松、便利”的属性,对图书馆空间建设来说,还需要在这种属性的基础上根据读者知识获取和建构的需要确定空间应该具备的具体要素以及对这些要素进行组合和运营的方式,由此才能建设真正符合读者需要的第三空间。

猜你喜欢

第三空间隐性知识
探究第三空间视域下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英语水平的关系
如何处理初中信息技术中的隐性知识
从空间批评的角度看《偶遇者》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