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在《减数分裂》第一课时中的运用*

2016-03-01泉州第五中学福建泉州362000

关键词:减数分裂减数数目

薛 玲(泉州第五中学 福建泉州 362000)



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在《减数分裂》第一课时中的运用*

薛玲
(泉州第五中学福建泉州362000)

*本文系2014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项目编号:JBS14582(福建教育院资助)《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高效课堂的生成离不开高效教学,是师生们共同在愉悦的课堂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设计的任务驱动下,自主建构、合作、探究,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获得知识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教师不应照本宣科,上演所谓的“教案剧”;而是应当提供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释疑。若要从根本上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就应该大胆地对传统的课堂结构进行改进,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以最合理的课堂结构达到最优的课堂效果。下面以《减数分裂》第一课时为例,阐述如何运用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形成有效教学。

一、深度解读教材,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减数分裂》向来是《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模块中最为关键的知识,在该模块乃至整个高中生物知识和能力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何上好这节课,引导学生内化“减数分裂”中的诸多概念,主动构建起“减数分裂”过程的知识链条和线索,一直是许多老师探索进行高中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它以学过的细胞学、染色体、有丝分裂等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精子的形成过程,以此为纽带可构建出减数分裂概念的核心,不仅承载着学生明确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的异同,也是理解第1章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细胞学基础。在进行此内容教学时,传统的教学方式依然是教师讲解为主导,将动态的分裂过程静态化,此种教学方式的弊端是学生被动地接受新知识,且静态的图象割裂了原本相互联系的知识,学生当下自认为学习效果良好,但由于对概念理解不够透彻,无法以不变应万变,做题时依旧存在一定的难度,造成该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此种教学方式致使学生养成了不爱思考、不爱问为什么的习惯,学生只注意事物的局部而忽视整体,没有注重从本质上来理解整个过程。因此,笔者认为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将重心放在指导学生设疑和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结合模型构建,让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观察、分析、比较、归纳,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要求。

二、巧妙开篇,引导思考,初步形成概念

抛出与人体息息相关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导入点:如果一对父母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的分裂方式是有丝分裂,子女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会发生变化吗?学生在原有知识储备的情况上很容易知道同一物种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同时教师介绍与孟德尔同时代的生物学家魏斯曼从理论上预测:在卵细胞和精子成熟的过程中,必然有一种特殊的过程使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恢复正常的染色体数目。以此开篇,学生思考之余对减数分裂就已经有了初步的概念,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笔者大胆地摒弃了以往常规的教学模式,即顺着减数分裂的过程逐一讲解知识内容,而是创造性地将教材17页的图2-2哺乳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图解直接呈现给学生,指导学生观察图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学生通过读图、识图、析图,掌握减数分各个时期细胞名称、数目变化及整个过程分裂次数等信息,之后整个减数分裂的过程已初步跃然于学生脑海中,同时学生探知减数分裂过程细节知识的欲望一发而不可收拾。

三、巧设问题串,突破重难点

笔者采用问题教学法,把减数分裂这一动态连续的过程进行分解,以第一次分裂为重点,匠心独到地采用倒推的教学手段,提出了围绕染色体在不同细胞时期的行为(如联会、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等)、概念(如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及染色体数目变化的一连串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以抽丝剥茧的方式解决七个问题。随着这种问题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的生动进行,学生在主动掌握精子形成过程有关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异同,内化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此环节所设置的探究问题层次分明,针对性强,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思考的综合能力,而且巧妙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设置了七个问题,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一课中已有详细介绍,由熟悉的知识点入手,易于学生接受,符合学生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的认知规律,具体问题如下:

问题1.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有没有复制?何时复制?该问题的提出是在教师主导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生在阅读教材17页图2-2找出答案后还应独立思考,自己发现、研究问题,探索知识。大部分学生得出答案后必然会疑惑:为什么最终需要减半的染色体要先复制,由此引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

问题2.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何时发生减半?减数分裂是个难点,单纯依靠教师讲解学生很难掌握,学生能否掌握的关键在于有没有对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进行掌握,该问题的提出很好地将学生聚焦到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上,以此展开,抛出本节课的重难点。

问题3.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怎样减半?该问题紧扣问题2,由表及里,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积极运用学习策略完成学习任务,问题的关键在于引出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的概念,为下一个问题的提出奠定基础,实现问题串的层层深入。

问题4.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怎样变化才能使各对同源染色体规则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是学生通过识图得出的结论,该结论隐含着问题4,将此问题适时地抛出,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

问题5.从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分析,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笔者从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中提炼出该问题,不再把单纯的知识传递当作主要的教学任务,而是特别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一个直接原因,一个间接原因,颇有难度,可以很好地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问题6.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怎样变化,使产生的每个精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之相同?该问题抓住了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的核心,学

生解决了该问题便掌握了减数第二次分裂,其高效性可见一般。

问题7.从染色体的行为来看,减数第二次分裂很像有丝分裂,但并非完全相同,请指出不同点。该问题旨在内化减数第二次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异同。

七个问题,个个直击教学重难点,合理整合教学内容,有效地将繁琐复杂的减数分裂过程分解,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为高效课堂的生成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四、模型构建,还原减数分裂全过程

模型构建过程的要求如下:用黄色和红色的橡皮泥制作2对同源染色体(2条长的黄色的染色单体、2条长的红色染色单体,2条短的黄色的染色单体、2条短的红色的染色单体),分别模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四分体)、中期和后期及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主要行为的变化,包括前期、中期和后期。学生按照要求完成模型构建,并请学生代表到上面来展示,其他学生进行质疑、评价。

该环节从教材的需要出发,采用模型构建的教学方法优化整合课堂结构,灵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利用提炼出的七个问题模拟整个减数分裂的过程,还原减数分裂的全过程,加深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让每个学习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真正获得益处,从而取得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指导下设计了层层递进、高效的问题串,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很好地突破重难点。同时为了还减数分裂一个完整连续动态的过程,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两次模型构建:即模拟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主要行为的变化,在学生上台展示的过程中及时进行纠错,与学生互动、交流,总结巩固精子的形成过程,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各时期细胞特点的理解和认识,在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的过程中取得了积极的教学效果,从而打造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猜你喜欢

减数分裂减数数目
正确的差是多少
移火柴
加、减法的巧算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五步探引”课堂教学模式下对《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运用
“沙盘实操”助解细胞分裂
学导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哲对宁诺尔》方剂数目统计研究
微课资源与模型的巧妙结合
牧场里的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