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文化困惑及其对策研究*

2016-03-01陈海娇沈阳建筑大学辽宁沈阳110168

关键词:大学生

陈 兵 陈海娇 张 帆(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沈阳 110168)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文化困惑及其对策研究*

陈兵陈海娇张帆
(沈阳建筑大学辽宁沈阳110168)

摘要:当前,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部分大学生面临着文化困惑。本篇文章着眼于当前大学生面临的文化困惑的原因及其负面影响,从社会、学校、家庭、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设性解决对策,以利于大学生文化导向的优化和文化价值观的构建。

关键词:大学生 文化困惑 文化选择

当前,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日益复杂、激烈的背景下,如何化解大学生的文化困惑和民族文化认同危机,提升其文化自觉,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面临文化困惑的表现

当前,我国文化领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正以大众文化为包装,将西方的价值观念超越国界的对世界各国进行渗透;我国主流文化的中心地位被削弱,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受冷落,封建文化沉渣泛起,以休闲、娱乐消费为主要特征的大众文化,快餐文化方兴未艾等。受文化多元化的影响,我国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陷入了文化困惑,表现如下:[1]

1.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民族意识淡化。在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冲击下,一些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被扭曲,在他们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国家意识淡薄,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漠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所减退,民族归属感淡化等问题。与此形成的巨大反差是,不少大学生尽管对西方文化了解甚少,却趋之若鹜、盲目推崇,错误地认为经济的发达、科学技术的先进就等同于文化的先进,西方化就等于现代化,片面欣赏、追求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以看美国大片、吃西餐、听欧美流行音乐、过西方人的节日等为时尚,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部分大学生缺乏清醒的文化自觉和对本国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2]

2.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怀疑和疏离。面对社会各种文化思潮所提供的各不相同甚至相互冲突的信仰选择,部分大学生失去了价值选择上的方向感,丧失了基本的价值判断能力,对主流文化产生了明显的疏离感和否定感,导致了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扭曲。

3.审美情趣过于娱乐化、低俗化。由于高雅文化在大学校园的缺位,使微媒体文化、街头文化、短信文化与大众文化在大学校园迅速蔓延。大众文化的庸俗性与娱乐性,造成大学生审美情趣呈娱乐化、低俗化和大学校园文化媚俗化的现象。

4.文化知识结构失衡。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科技轻人文的倾向,加之文理分家、学科壁垒,造成大学生知识结构失衡,文科大学生的科技素养比较欠佳,理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相对匮乏。尽管近些年来这一问题备受社会关注,各高校和教育机构纷纷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但由于各种原因,高校重科技轻人文的现象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文化素养缺失和人文精神衰落严重影响学生个体的全面协调发展。

5.价值取向上知行不一或知行脱节。大学生文化接受的最终目的是要将内外的文化转化为个体的意识和行为,即达到“知”道与“体”道的一致性。但是,当前很多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和社会道德规范存在一种被动接受的心理,而没有把外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人的道德自觉和道德选择,致使部分大学生并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自觉履行道德责任、遵守道德规范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面临文化困惑的原因

造成我国大学生文化困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主流文化强有力的导向和牵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主流文化导向的弱化,必然造成社会公民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文化困惑。导致其文化选择上的偏差以及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危机。当前,造成大学生文化困惑的原因,表现如下:

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冲突加剧与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给我国主流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高速化,借助互联网、微媒体、文化交流合作、教育合作、劳工移民、国际旅游等途径,西方文化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瓦解着一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既有的社会结构和规范秩序,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特别是影响着最易受各种力量冲击的大学生们。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着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通过跨国投资、文化产品出口、强大的传播媒介和互联网等途径,传播其意识形态,试图以其文化价值观重塑世界。目前,全球数据传输和处理量的80%以上起源于美国;特别是利用网络迅速、快捷的优势,大量刻烙美国的印记文化信息,打破文化的时空界限传播至世界各地,直接威胁着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3]

2.文化多元化使我国主流文化导向力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前大学生是否面临着文化困惑,主要取决于社会主流文化的导向力是否强大。但从现状来看,当大学生陷入文化困惑之时,外界文化救助却是乏力的。一方面我国文化的创新力、凝聚力、控制力和引领文化时代潮流的能力有待增强。当前,在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猛烈地冲击着几千年来规范中国人道德行为的儒家伦理,传统的行为规范与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文化张力,使大学生处于矛盾的旋涡之中,陷入焦虑、彷徨、浮躁和困惑。另一方面,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弘扬,缺乏有效的渠道和系统的部署,使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与此同时,社会文化环境的局部恶化,也加剧了大学生的文化困惑,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有限的文化救助的功效。[4]

三、当前我国大学生面临文化困惑的负面影响

1.影响了部分大学生对我国主流文化的认同与选择。多元文化背景下,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汇聚碰撞,西方发达国家更是利用其先进的网络通讯技术,极力宣扬资本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竭力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凌驾于别国支之上。凭借着信息量的绝对优势,美英等西方国家依托其主导的全球信息传播系统,肆意地向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并开展旨在颠覆某一国家政权的政治宣传,或进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输出,这种思想能够像微生物一样,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毫无障碍地扩散到世界各地。我国正处于多元文化交融的阶段,随着外来文化大规模地流入我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等方面出现了激荡、融合。西方腐朽落后的价值观念、思想文化利用各种途径大肆传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导致其理想信仰迷失、价值观混乱,无形中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影响大学生对我国主流文化的认同与选择。部分大学生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往往以好奇的心态,不加分析鉴别地对待西方文化,甚至对自己接近于熟悉的民族文化缺乏兴趣。

2.导致了部分大学生文化价值取向的迷惘和功利化。大学生的文化选择是自身文化价值取向的表现,反映着自身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态度。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由于文化信息的多向贯通和舆论的多元表达,各种信息产生量的急剧上涨与信息流速的逐步加快,已经超出了大学生个人选择的能力。面对多元的文化,一些大学生表现出了无从选择、束手无策的状态。在接受各种文化方面,许多人还没来得及进行理性思考和判断,选择性地接受之前就已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了。此外,多元文化背景下,对成功者评判标准的功利化倾向对大学生存在一种文化价值取向上的诱导作用。所推崇的成功楷模,多为经济界人士及各类明星,助长了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在大学生中的滋生蔓延。大学生的文化价值取向呈现出价值目标的现实性、价值追求的个体化。价值选择的矛盾性和价值评价的功力化等特点。[5]

3.弱化了大学生的文化判断能力。大学生因其年龄阶段的过渡性和特殊性,自身缺乏科学、客观的文化判断能力,面对形形色色的多元文化,大学生往往不能全面、准确地辨别真伪,极易受到不良文化的误导,在文化选择上容易陷入人云亦云、跟着感觉走的从众误区。不少大学生对种类繁多的文化无从下手,对西方文化迷恋崇拜、对时尚品味过分追求的现象,也说明了他们在文化选择判断上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四、解决当前我国大学生面临文化困惑的对策

当前,大学生面临的文化困惑问题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正视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了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特点,加强对大学生的文化导向,提升其文化自觉。具体对策如下:

1.优化社会文化环境

(1)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优化文化发展环境。各级党委、政府要致力于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加强大众媒体的自律和管理,着重整治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文化场所。

(2)强化育人阵地建设,完善各种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一手抓整治、一手抓引导。努力用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文化需求,合理、科学地配置文化资源。

(3)优化文化传播渠道,提高文化传播质量。净化网络、传媒和手机信息,加大对网络、电视和手机文化的监管力度,遏制不良文化的传播源头。

2.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1)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开展文化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将单纯讲授灌输思想政治理论的方法转化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2)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集体主义疏导,构建主流价值取向。高校要分层次具体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对其进行道德理想、就业理想、生活理想等方面的引导,将集体主义教育渗透到学校开展的各项集体活动中,强化大学生对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认同感。

3.提升校园文化水平

(1)以校园物质文化为载体,充分发挥其保障、强化功能。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应符合“绿化、美化、净化、静化”的“四化”标准,应有益于大学生培养积极的文化价值观念,为大学生面临文化困惑是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2)以特色校园精神文化为载体,充分发挥其熏陶、感染作用。打造富有浓厚文化底蕴和凝练校园精神的校风校训,促进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和文化导向作用。

(3)重视制度规范教育,推行阶段性的实施策略。首先,高校要明确新时期制度文化建设的方向,增强大学生对校园制度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高校要推行阶段性的制度文化实施方案。推行认识、实施、内化三个阶段,促进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4.化解文化困惑,拓宽文化选择教育领域

(1)重视社会实践教育,实现当代大学生文化选择教育的知行合一。鉴于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社会阅历不足、动手能力较弱的现状,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这一隐性的“第二课堂”,使大学生把文化理论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做到知与行的统一。

(2)坚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强化文化选择的引导教育效果。家庭教育是文化选择教育的基石,家长对学生思想观念、爱好兴趣的变化最为敏感。因此,老师、家长要保持沟通,双管齐下,使家庭教育真正成为学校文化选择教育的有效补充和完善。

五、结论

多元文化背景下,既为当代大学生文化选择提供了条件,同时又对其文化选择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使很多大学生面临着文化困惑。有效化解文化困惑,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甄别力,是当前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问题。发展健康向上的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选择观,是消除大学生文化困惑的必然策略。

参考文献:

[1]钱文彬,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及对策【J】.新闻界,2013(3)

[2]陈秋兰,微时代高校德育工作创新研究【J】.荷泽学院学报,2013

[3]吴鹏泽,杜世友.中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2)

[4]赵倩影,郭跃军.“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报业,2013(18)

[5]周春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的创新【J】.江苏高教,2011(18)

陈兵,女,辽宁人,(1976——),沈阳建筑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

*课题来源:沈阳市社会科学课题《微媒体下大学生文化选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SYSK2015-09-05)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国际大学生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