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中的嵌入

2016-03-01张菊芳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秦腔文化遗产景区

张菊芳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外事旅游学院, 湖北 襄阳 441050)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及特征

以秦腔为例,秦腔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史称“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36年刊行的《辞海》秦腔条释文:秦腔是明代中叶以前,在陕西、甘肃一带的民歌基础上形成,发展过程受到昆曲、弋阳腔、青阳腔等剧种的影响,音乐板腔体,明末清初流行全国各地,对许多剧种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成为梆子腔系统的代表剧种。[1]也有传说认为,秦腔发源于天水,秦穆公时,有人将此民间小调带入秦国国都咸阳,由于秦穆公喜欢便在宫廷流行,并流传到民间;到了唐朝,随着社会的安定和富足,以及李世民的喜爱,秦腔发展加快,并基本定型。这些传说中加入了历史人物的因素,更加形象。

秦腔的形成历史,基本代表了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性,归纳有以下几个特征。

1.历史性: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逐步丰富,又逐步式微,影响变小,就是所谓的濒危,这也是称之为“遗产”的原因。

2.实践性:适应当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服务于时代的;既取材于实践,也作用于实践。从秦腔的经典剧目《铡美案》《岳母刺字》《白蛇传》《三娘教子》《皇姑打朝》等都可以看出,这些文化在娱乐中,还承载着记忆历史、传承文明的功能。

3.传承性: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探索完善,加工创新。很多唱法和形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是“活态”的,但又能找到最基本的根基。

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口头性的特征。特别是在发展前期,更是依靠师徒传承。随着发展,影响大的文化逐步有了书面传承,而对于一些范围小、影响小的,到现在依然是口头传承,有的甚至失传。

二、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成为“遗产”,就是已经不能成为时代的主流,已经进入“生命周期”的尾声。为了留存文明记忆,直到近百年来,国内外对文化有意识的保护才逐步展开,世界很多国家,包括中国都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从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文化研究的热点;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直到2011年才颁布。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联系在一起,也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共生”事物。出现有两个因素: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旅游这个载体,获得市场和社会认同,在旅游开发中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生机和活力,拥有赖以生存和传承的条件,甚至发扬光大的资本;另一方面,旅游业借助非物质文化满足游客的猎奇感,丰富旅游内容,提升旅游内涵,提高旅游地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获得更大的旅游效益。

(一)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的主要模式

1.旅游景区已经形成,逐步植入文化(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旅游质量:巴特勒生命周期模型理论认为,旅游地发展不可能永远处于同一个水平,而是随着时间变化不断演变的,具体分为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作为旅游地,从“生命”角度讲必须有针对性地去延缓衰落,特别是作为观赏类景区。从实践看,观赏类景区普遍存在由于产品老化导致游客急剧下滑的现象,近年来类似黄山、泰山等老景区均存在这些问题。相对而言,如孔府、武当山等兼具人文历史性质的景区则巩固期相对较长,这些景区由于负载了历史、文化因素,不仅能吸引中远程游客,而且有不少回头客源。而植入文化,则可以极大延长旅游景区的巩固期。比较典型的张家界“天山狐仙”、桂林“印象刘三姐”等为代表的实景舞台剧,都由当地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名剧改变而成。而这些文化的补充,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景区的价值。

2.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长远,自身带动形成旅游:这类模式主要以赛龙舟、庙会、灯会为主,与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景区有一定的区别。比如,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沙火宫殿庙会,依托一座祭祀火神的庙宇,在政府推动下,每年举行迎春庙会,整条街张灯结彩,从正月初一一直持续到元宵节灯会,成为长沙的著名旅游产品。秦淮灯会、自贡灯会也属于此类型。也有的地方创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等,成为当地的一个旅游景点。

3.出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需要,纳入旅游景区或直接开发为旅游资源:比如,韩国就特别注重商业宣传和通过现代观光旅游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为了吸引外来游客,一些民俗节庆和祭祀活动都被开发成重要的旅游资源,端午节期间去韩国看龙舟的游客就有百万之众。在我国,云南丽江地区通过旅游开发弘扬纳西古乐和东巴文化。我国一些濒临消失的少数民族传统习俗通过旅游开发得以恢复和传承等,都是将非物质文化资源进行旅游运作的成功模式。

(二)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1.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注重创新,无法很好地融入现代旅游:有的文化部门、传承人拘泥于古人的东西不能变,过分强调“原真性”,不敢创新、不愿创新、不善创新,不能把一些新的文化和精神涵义及时赋予这些遗产,不敢对这些形式进行全新的诠释,忘了这些文化本身都是“活态”的,从来都不是静止的。

2.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度商业化,徒有“形”而没有“神”:一些地方过于追求眼前利益,只看重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和对地方形象的宣传作用,为尽快出效益,采取杀鸡取卵式、掠夺式或者篡改式的开发,缺乏有效的保护手段和措施,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出现了将传统文化庸俗化、低级趣味化和过度商业化的现象。这种做法可能带来短期利益,但从长期看,对于当地旅游的影响也是非常有害的,更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中的嵌入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个国家、民族现存的文化记忆以及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的独特的发展标识。让其留存、传承考验我们的智慧;让其发挥作用甚至发扬光大,更加考验我们的智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结合,是保护传承、发挥作用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途径之一。国内外的许多成功案例实践证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旅游品牌、艺术、审美、体验价值,在塑造和加强区域旅游形象、拉长旅游产业链条、促进旅游娱乐和旅游购物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3]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关键要正确地处理好旅游开发和文化保护的关系,找到平衡点和合理的模式,达到二者的和谐共生。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嵌入旅游的原则

1.实践原则:从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辩证看,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关系可以说是这种文化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非物质文化通过旅游“原真”传承,“创新”发展;或者由于过度商业化导致“失真”,甚至如专家所讲“内涵和价值最终被扭曲”,这些都应该理解为历史的、实践的必然。作为政府部门,有责任通过其他措施留存这些记忆,但对于社会如何选择应尊重发展规律,政府可以引导但不应强制,也不必有大的担忧。“变了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能为社会接受,那也可以称之为另外一种文化;如果不能为社会所接受,势必会逐步淘汰。

2.适宜原则: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找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商业化的途径。就是与景区、景点,或者是所附着物的结合点,与所在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协同,相辅相成、和谐统一。比如,目前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大产品化模式,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化、实景或舞台演出化,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特别是实景演出更要注重与周边的和谐,否则很突兀的出现,无法长久,也无法产生更大效益。

3.市场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能否见到成效,既取决于自身的旅游价值和商业属性,也取决于所处环境的旅游市场各要素对遗产的认可程度。在选择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市场因素,预见市场变化。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嵌入旅游的途径

1.深入研究:对本地全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普查、梳理,全面了解和掌握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借鉴“数字九寨”管理信息系统的做法,采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等方式,真实、系统和全面整理记录,分类建立档案和数据库,作为旅游开发的有形可视资源。同时,把保护传承人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给予传承人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合理的物质利益,使传承人的自我价值得以体现,有效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保存、挖掘、申报、研究深化等基础工作,不能及时产生经济效益,所以该项工作必须由各级政府来完成,或者采取政府购买方式委托市场主体来完成。

2.合理开发:科学论证历史、科考、教育、文化、审美旅游价值,根据实际情况分类开发。关键是做好文化创意而不是简单的商业化运作,既要坚守传统,又紧盯市场,顺应社会发展要求。在保护传统文化要素的基础上融入符合当代审美情趣的要素,设计研发具有时代感和现代气息的文化旅游产品,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鲜活的灵魂。旅游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产业,是不以某人、某地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以吸引人、娱乐人为目标的,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必须用市场化的思维和方式开发,主体应由市场来完成。政府可以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下给予适当引导,但不宜干预过多,否则容易扼杀市场活力。

3.顺势发展:用历史的胸怀看待发展,充分相信社会的作用,优胜劣汰。当然在发展过程中,市场主体可以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或者采取适当方式引导游客,主动创造需求。

[1]百度文库.秦腔 百度文库.[EB/OL].(2015-06-16)[2015-11-08].http://wenku.baidu.com/link?url=Bm6-zRGGLUdaANDA85cQ_M8qTxlFG-2hxyAirdwWZ6KSxMrkbs6XXVp6H1k4pjXsiRjKwz-i-BbB0wWgk9LbGRKu8Td77lOEDYA0huEPL3O.

[2]李军,陈志钢.旅游生命周期模型新解释——基于生产投资与需求分析[J].旅游学刊,2014(3):63-65.

[3]尤海平.新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2010(3):16-17.

猜你喜欢

秦腔文化遗产景区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与文化遗产相遇
在“秦腔现代化与现代秦腔实践之路”研讨会上的发言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摘牌』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摘牌”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某景区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