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路径
——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6-03-01蔡泽寰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专业建设教育

蔡泽寰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襄阳 441050)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和举措,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现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服务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培养了大量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成为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中坚。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坚持“立足襄阳、面向湖北、辐射周边,主动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和“依靠行业、服务社会、育才树人、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不断完善“1233”办学模式、“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四位一体”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大力弘扬以“厚德、笃学、慎思、敏行”为核心的学校精神,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着力推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走出一条办学质量好、社会效益高的健康发展道路,已跻身“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全国文明单位”行列。

和正处于发展黄金期的职业教育一样,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也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如:如何加强党建工作,更好地发挥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以及党员干部的引领、示范作用;如何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大背景下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办学活力;如何持续加强内涵建设,创建品牌和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如何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层次等。面对这些问题,必须切合学校实际,对接党代会工作报告、学校《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和“中国制造 2025”,规划学校中长期发展的路径,才能把学校全面建设成为“省内领先,全国一流”的优质高等职业院校。

一、对接党代会工作报告,推进学校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全面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为学校跨越发展保驾护航

坚持党对学校的领导,发挥党委把握方向、总揽全局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党建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使其成为带领师生发展事业的坚强战斗堡垒;以选好用好教育管理好干部为重点,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

1.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发挥校院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的作用,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转化为加快发展的正确思路和推动发展的有效措施。

加强党性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全体党员干部践行好干部“五条标准”、争做“六个表率”。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加大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力度,强化干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不断提高学校领导班子把握大局的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依法办学、依法治校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强化二级学院党组织和行政主要领导对本单位师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责任,完善考核机制。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并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2.加强组织建设,增强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实施“基层党组织体系优化工程”,进一步明确学校各级党组织的工作职责,理顺管理关系;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强化专业实体基层党组织的作用,系统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实施“党务干部队伍健强工程”,进一步推进“五好”领导班子和党务干部队伍整体建设,大力推进“双带头人”(党建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型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实施“党员素质提高工程”,提高党员发展质量,重视在教学科研管理骨干、专业带头人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党员;改进、创新培训方式和体系,加强教育培养;科学设计、努力搭建党员创优平台,建立完善基层党组织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发挥带头作用的工作机制,努力使党员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业务精英。实施“党建品牌创建和制度创新工程”,继续深入推进党员“岗位建功立业”、“两访两创”和“三联三促”等活动,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加强作风建设,汇聚推动改革发展的正能量:建立健全作风建设制度体系和督察机制,强化各级党组织作风建设的领导责任和主体责任。认真落实“三严三实”要求,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六条意见,从严治理庸懒散奢。强化党员干部的自律意识,以优良作风推动实践、促进工作、成就事业。

4.加强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严格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明确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抓好廉洁自律、勤政廉政建设,加强管理和监督。

5.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推进依法治校:加强党代会、教代会和工代会建设,完善党务、校务公开制度,有效提高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水平。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和离退休人员的积极作用。重视民生改善,着力解决师生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努力建设平安和谐校园。

(二)坚持深化改革,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现代高职院校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按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及相应的标准体系,提高办学水平。完善办学理事会和学术委员会,成立两级教学委员会,推进专家治学和民主管理,提升科学决策、战略规划和资源整合能力。优化机构设置,全面明晰学校职能部门、院(部)科室、专业实体各类成员的工作标准与岗位职责,并以此为依据科学有效地考核个人和团队工作绩效。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有利于教学单位独立高效运行、鼓足发展后劲、提升办学效益的体制机制,支持二级学院自主发展、特色发展。建立教学单位、专业实体优胜劣汰、自我调整的良性竞争机制,激发内在潜能,增强发展活力。逐步完善、实施专业实体相对独立的人事管理制度、相对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自主支配的经费使用制度、“学校、专业、企业”共同参与的考核与监督机制等,推动专业实体自主运行、自我发展。

(三)坚持内涵发展,强化示范引领,打造区域职业教育中心

1.围绕产业办专业,科学规划专业发展:针对襄阳“一个龙头、六大支柱”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健全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转型为动因的专业预警和淘汰机制,集中力量建好特色专业(群)和品牌专业(群),确保80%以上的专业能够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80%以上的毕业生在本地行业企业对口就业。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知识学习、技能培养与品德修养相统一,全面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的培育。深入推进“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主动适应生源结构变化,完善相应的课程标准和课程设计,形成分层分类培养格局。全面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进一步推进教学管理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度。完善产业技术进步驱动人才培养改革机制,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制度,引导用人单位直接参与课程设计、评价和改进。

3.加强多层次人才培养,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加强中高职衔接研究,完善五年制高职,办好本科层次高职教育试点。注重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提高毕业生“专升本”比例,实现职业教育上下衔接、左右贯通的目标。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创新成人教育和培训模式。

(四)坚持人才强校,优化高素质师资队伍,打造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智库”

制定教师守则,以师德建设为首位,以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重点,完善建设机制,创新培养模式,加强政策激励和制度约束,增强教师的职业素质。开展好“红烛奖”、“五四青年奖”和“十佳师德标兵”等评选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弘扬优良师德教风。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高水平兼职教师,优化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结构。

(五)坚持突出特色,强化文化内涵建设,推进校园建设

加强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注重本土文化和特色研究,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地方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系统设计、全面推进文化校园建设,浓厚校园文化氛围,不断增强师生员工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激励每一位师生员工努力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拼搏奉献,为全面建成“省内领先、全国一流”优质高职院校营造良好环境。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

加快数字化、信息化进程,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建设结构合理、运行高效、安全简约的校园网络,加快支持协作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智慧学习环境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建设移动校园平台,为培育校园文化、传播学校形象提供多平台支持。

二、对接《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推进内涵建设和项目落地

全力推进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是在高等教育二次大众化变革中把握机遇、创建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更是后示范时期学校建设的突破口。学校要以落实《行动计划》为抓手,力争在整体办学实力上获得新提升,在重点项目上取得新突破。

(一)提升办学活力

1.完善“三会”运行机制:完善“三会”政府策动、契约约束、利益驱动的常态化运行机制,建立工作例会制度、信息通报制度、内部奖惩制度,推进合作办学规范化、常态化运行。

2.深化专业实体化改革:以实现四个“一体化”(即专业管理教学、教育、产学研、就业一体化;专业功能教学、生产、研发、服务一体化;专业队伍教师与技术骨干一体化、学生与员工一体化;人才培养产、学、研一体化)为目标,以专业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运行机制建设为内容,提高专业建设效率,打造特色品牌专业。

3.开展混合所有制高等职业教育试点:推动学校开放办学,以办学模式创新、专业发展为切入点,探索合作举办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或专业)。

4.推进集团化办学进程:积极探索建立基于产权制度和利益共享机制的集团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扩大湖北汽车工程职业教育集团合作成效和影响。联合正大集团等知名企业及相关职业院校,合作成立湖北现代畜牧业职业教育集团;联合襄阳市内优质幼儿园,组建襄阳市幼儿教育集团;推进“中职—高职(专科)”衔接培养的体制机制改革,建设襄阳职业教育集团;加强区域高职院校资源共建共享,推进鄂西圈高职教育联盟建设。

(二)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1.推进示范专业点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推进国家及省级示范专业点建设。充分发挥国家示范(骨干)专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办好社会需求量较大的专业,新增社会公共服务类专业、文化传承类专业。

2.开展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在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农业等领域,积极申办现代学徒制试点。结合专业自身特点,建成以“公共课程+核心专业课程+教学项目”为主要特征的适合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专业课程体系,基本形成“政府、企业、学校”三元合一的学生实习管理体系;探索创建“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3.大力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开发:以数字化校园为载体,构建国家、省、学校三级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积极推进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力争建成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1~2个,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2~3个,校级专业资源库6个;持续开展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工作,新建2~3门在线开放课程,新建100门校级网络课程,使校级网络课程达400门;新增3~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新增2~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4.实施精品课堂工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持续实施精品课堂工程。把课程改革成果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优化教学内容,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和个性化学习中的作用,提高教学效度。

5.持续推进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引进企业设备、技术、管理,共同建设3~5个高水平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1~2个国家特色专业技术研发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国家服务企业创新示范基地。以“校中厂”和“厂中校”为核心,建成一批集教学、生产、培训、技术服务、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集岗位轮训、见习、顶岗实习、就业功能于一体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三)提升学生价值

1.健全“三全育人”运行机制:大力推进“以爱为核心,以职业为切入点”的“四位一体”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不断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管理和量化考核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四类”教师的不同育人功能。

2.系统设计学生教育方案:从“学校、院(部)、专业”三个层面设计具有学校特色、院部特点和专业个性的学生教育方案,精心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一是在学校层面,针对学生可持续发展必备的能力、素质,设计通识性的活动项目;二是在院部层面,结合专业群和行业发展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以及各院部的特色,设计专业大类通用性的活动项目;三是专业层面,结合岗位(群)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和学生未来岗位晋升和迁移必备的能力、素质等,设计具有专业个性的活动项目。

3.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品牌工程:建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依托襄阳市大学科技园,建立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整合校内外资源,完善服务模式,积极推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对自主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建成校级创客空间平台30个,新增省级创客空间2~3个,国家级创客空间1~2个。

4.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工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结合专业特点,系统设计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构建既传承大爱文化,又服务职业发展;既有通识性素质培养项目,又有专业通用性和个性化项目的教育方案,形成对学生从入校到离校的完整教育体系。按学程,分层分级分段分时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打造深受学生喜爱的“品牌社团”和“品牌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发展平台。

(四)提升教师素质

建立五年一周期的教师轮流培训制度,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专题研修、访学、实践锻炼和学术交流活动;全面实施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计划,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落实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制度,优化教师社会服务工作量的评价与考核办法,施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制定和执行不低于国家标准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建立绩效工资内部分配向“双师型”教师适当倾斜的制度,建设“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提高教师“双师素质”,2018年“双师”素质专业课教师占比90%以上。健全考评标准和激励机制,建立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技能竞赛制度,大力推进和实施“132人才工程”。支持45岁以下专业骨干教师攻读技术应用类在职博士学位。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每年引进一定数量的博士,大力引进“楚天技能名师”和“襄江能人”等企业优秀技术人才,扩大兼职教师队伍规模,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五)提升科研水平

重点围绕襄阳地区产业发展,推进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机构建设,新建1~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4~5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新建2~3个校级研究机构,积极探索科技研发平台管理体制机制,促进我校科研水平上新台阶。根据襄阳市城市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求,结合我校专业及科研优势,引进院士(或千人计划专家、二级教授及以上)1~2名,设立机械类、农业类专业院士(专家)工作站,以项目开发和建设为切入点,带动学校科研能力提升。组建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科协,以科技活动为载体,促进科技普及工作,提升师生创新能力。

修订学校《科研项目及科研经费管理办法》,鼓励广大教师围绕襄阳城市建设开展科技攻关、地方文化传承、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专题研究,积极申报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全国教育规划办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积极申报省、国家科技部门的攻关计划项目。

(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构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积极开展社会培训。以襄阳社区教育学院为载体,开发适合市民学习、具有地域特色的社区教育课程,建设“襄阳社区教育网”,将襄阳社区教育学院创建成为国家社区教育示范区。与行业部门共建职业农民培训基地,承担襄阳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根据企业提升员工技能素质的需要,依托学校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承接技能培训项目。以湖北省特殊教育中心为载体,承接国家、省级特殊教育培训项目,形成培训特色。

结合区域产业特点,以襄阳市大学科技园为平台,利用校内外优质资源,加快建设区域技术研发平台、行业企业共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区域科技企业孵化中心、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建立人才与产业对接机制,搭建学校行业产业专家与企业联络沟通的“立交桥”,合作开展技术研发与科技攻关。建成5~7个应用技术研发团队、技术服务与产品开发中心,新建襄阳市技能大师工作室1~2个,力争在孵企业达到120家,将大学科技园建成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七)培育特色校园文化

凝炼和弘扬以“厚德、笃学、慎思、敏行”为核心的学校精神,建设与襄阳“一城两文化”相呼应的特色校园文化。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弘扬先进,凝聚力量。积极推进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营造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郁的学术氛围、严谨的职业精神和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着力加强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品牌社团建设,塑造“大爱文化”品牌,打造好“道德讲堂、爱心义演、学雷锋志愿服务队”等品牌活动,讲好襄职故事,传播襄职声音,展示襄职形象。

(八)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引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在教学标准建设、课程建设、教师互派及学生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密切与美国福克纳大学、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及屏东科技大学等类型相同、专业相近的高水平院校的合作关系,开展教师短期研修及学生互换工作,为师生的国际化视野拓展和素质提升搭建优质平台。

(九)健全教育质量评价机制

建立各专业学生实验实训技能抽考制度,保证实验实训核心项目逐人逐项考核过关。完善评教督导体系,建立由学校督导委员会、院部、学生三方组成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和信息交流平台。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体系,以初次就业率、年终就业率、本地就业率、中小微企业基层服务比例、自主创业比例、雇主满意度、母校满意度、专业大类月收入、理工农医类专业相关度为指标定期开展追踪调查,提供不断改进培养质量的真实数据信息。建立人才培养质量面向教育部和学校合作办学理事会定期发布制度,让政府和社会公众有效地监督、更加全面地了解学校。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诊断改进制度,以学年度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为基础,聚焦各项人才培养工作要素,开展诊断和持续改进。建立社会参与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引入高校同行、用人企业、研究院所等多元的“第三方”力量,评价教学质量。

三、对接“中国制造2025”,推进复合型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

(一)深化“三对接一贯穿”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工业4.0”、“中国制造 2025”发展的新形势,持续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围绕“娴熟的专业技(术)能+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紧密对接地方产业升级发展需要、行业用人标准、企业岗位技术领域任职要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与行业企业紧密融合,“多方参与、全程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有效实现专业与地方产业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任职要求对接、课程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接。

一是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增设机器人方向。围绕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时间节点,加快推进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做强工业自动化专业,培养掌握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生产装备技术的人才。

二是成立机械类专业群。调整、整合建设数控技术、模具和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加入3D打印技术,强化工艺、工具(如UG)、多轴编程等专业核心技术的学习,面向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培养设计、工艺、编程及PLM管理的技术人才。

三是加强基于“中国制造2025”职业岗位的课程研究。成立由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教育专家主导的制造类、装备类专业群基础课程研究室,强化与岗位任职要求对接的基础课程研究,优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素核心课程体系。如设置机械原理(设计、制造)、工业自动化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互联网技术、程序设计、电工电子应用技术等课程,制定课程标准,确保课程质量,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深化“三级平台”教学模式

一是以创新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为重点,改革、整合人文工具课程,搭建通识能力平台。将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及互联网技术、创新创业方法、社科类等课程纳入必修课,开设满足学生对接未来的公共任选课,满足学生的爱好和个性化需求。同时,结合专业大类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个性化改革。如:大学语文课程兼顾人文教育和语文能力,融语文阅读、表现力训练、通用文体写作为一体;创新创业课程按照“激发创新意识、培育创新能力、孵化创新产品”的阶梯式模式分学年推进;计算机应用及互联网技术结合专业类型,重点传授互联网与数字化技术在专业上的应用。

二是按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相关职业能力,系统设计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限选课程,搭建专业通用能力平台。结合专业大类的特点,推行基于专业群框架的课程体系改革。即面向未来职业发展接口,设置专业群基础课程,划定专业(或方向)核心课程,设置一定比例的选修课程。根据专业特点,设置相应的专项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目标,并融入专业课程教学。

三是按照技术领域任职的专门要求,如相应的综合技术操作能力、技术管理能力、技术诊断能力和设备维修能力等,搭建专业特殊能力平台。

(三)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一是实行学分互换制,增加专业之间的渗透和贯穿。核定必修课程数量,增加模块化选修课程的比重,设计各类专业实践项目(含素质拓展项目、技能竞赛项目、创意设计项目等),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鼓励学生选修课程模块和参与实践项目开发活动,实现实践活动与选修课学分的互换。

二是创设虚拟仿真环境,强化数字化工具应用。积极推进《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省级信息化试点项目建设,创设逼真的沉浸式虚拟仿真环境,为学生建模、创新、创业提供支撑;强化建模软件、仿真加工软件、仿真软件及企业管理软件的学习和应用。

三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重点在制造类、装备类等专业群,推进慕课、微课、在线课堂、手机课堂等课程信息化建设力度,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率,提升学习效度。

(四)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一是加强现有实训设备的数字化改造,提高设备利用率。如:把数控实训中心DNC联网,实现设备与机房、PLM实训室与服务器的紧密联接,逐步实现数控实训中心的网络化、数字化。

二是推进工业机器人实训条件建设。与中日龙(襄阳)机电有限公司合作,重点在集成与应用领域,共同推进工业自动化实训室建设,即机器人操作、机器人离线编程及机器人集成;积极推动教师参与欧安电气、江山华科等机器人集成商的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活动,推动设备的自动化改造,提升教师数字化工具的使用能力。

三是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主动谋求与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如海尔集团、顺络电子、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依托企业数字化车间,校企共建智能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猜你喜欢

专业建设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