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歌手是谁》浅析音乐类综艺节目的新模式

2016-02-28吴嘉伦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悬念环节

吴嘉伦

(南京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从《歌手是谁》浅析音乐类综艺节目的新模式

吴嘉伦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摘 要:目前国内节目引进国外版权众多,既有模式创新带来的耳目一新,也有本土化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歌手是谁》这个节目形式创新地将益智竞猜与音乐真人秀巧妙结合,但在节目环节的设置上过于丰富而显冗杂,在节目元素的设计上过于全面而重点不明。通过与同类节目的对比,结合策划学相关知识会发现,该节目没有真正领会节目的核心诉求,并将手段与之匹配对位,这是国内很多引进节目本土化改造时的通病。

关键词:悬念;环节;诉求元素;手段元素

《歌手是谁》是由北京卫视和优酷土豆,以台网联动方式播出的大型音乐推理互动节目,将韩国的《看见你的声音》进行本土化改造,主打“眼看为虚、耳听为实”。新鲜的音乐节目模式确实吸引了部分观众,但是节目策划的诸多环节都出现了明显的问题,节目收视率并不乐观,与爱奇艺同类节目《偶滴歌神啊》相比,也逊色不少。从节目策划的形式、内容、以及相关元素设计上也能分析出这个音乐类综艺节目新模式的优劣。

一、新的节目形式:益智竞猜与音乐真人秀的巧妙结合

《歌手是谁》为引进节目,在节目形式上值得肯定。音乐类综艺节目在形式上长时间集中于选秀竞赛类节目,如湖南卫视的“超女快男”系列及《我是歌手》,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其节目内核都是音乐比赛,只是通过不同的节目包装,环节设置,元素搭配呈现不同效果。然而,这类音乐节目在实质上并没有任何差异,难免让观众审美疲劳,难以形成新的收视热情。

《歌手是谁》把竞猜类节目与音乐真人秀结合起来,嘉宾通过选手各种形式的展示猜测选手到底是“音痴”还是“歌手”。这让节目充满音乐、益智、搞笑、悬疑等各类综艺元素的同时,也能让观众可以零门槛一起参与竞猜,与节目形成实时互动,让节目具有大众性、亲民性、竞争性。而“悬念”成为了这种音乐类综艺节目的最大看点,从审美角度来说,欣赏悬念被解开的过程会给主体带来极大的精神上的愉悦、心理上的快感,获得极大的满足。[1]而与音乐比赛中的“谁能获胜”的悬念不同,《歌手是谁》中的亦真亦假,充斥在节目的每一个环节中,悬念之于观众会一直持续,并且通过其他的人物设置,后期剪辑,将这种“悬念”层层深入,并逐渐推向高潮,从而让观众获得极强的参与感。

二、新的节目内容:环节设计过于丰富,稍显冗杂

《歌手是谁》与原版节目相比,增添了很多环节,但有些环节设置与节目原始诉求毫无关系,甚至产生冲突。如刘谦变魔术,选手两个环节都需要对嘴假唱,嘉宾通过假唱获得优先权等,这些环节的设计都值得商榷。

首先,魔术表演其实与音乐节目的本质并没有太多关联,即便是想通过魔术告诉大家“不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会因刘谦的独有属性而喧宾夺主,让节目内容变得不明确,看起来像是一台联欢晚会。

接着,第一轮让选手对着原唱歌曲进行假唱稍显多余,因为这不能够成为辨别选手是“音痴”与“歌手”的条件,夸大了表演成分而忽视了音乐成分。而让会唱歌的明星嘉宾也进行假唱表演,更是本末倒置,同样也是策划中忽略以音乐为节目核心的表现,以至于明星嘉宾需要生硬地完成从歌手到演员的角色转换。

看似丰富的环节设置,其实是对原版节目的随意扩充,并没有抓住其精髓,反而让节目的节奏显得拖沓冗长,也让观众不明所以。再加上在后期剪辑上也没有理清节目结构,对于节目中关键点把握不精确,导致观众在观看了一定时间后,会产生乏味混乱的感觉。

三、新的节目元素:矩形节目关注区域的优劣

节目的本土化改造,还体现在节目元素的新增。与原版节目相比,《歌手是谁》增加了一位心理分析师——刘谦,每期还多了一位嘉宾,这使得在舞台设计上,形成了一个矩形关注区域,这样做似乎确保了《歌手是谁》能够拥有足够的节目亮点。

然而,事实上并没有出现预期中的多点开花,反而让该有的角色亮点不足,新增的角色稍显多余。原版节目中只有一名主持,而《歌手是谁》中有一个半。由于主持人整体的娱乐感和临场的综艺反应不足,所以在节目中的大多数时间,刘谦的控场能力明显优于主持人,导致主持人的定位不够明确,大部分时间只能听到主持人“ 嗯”、“是”、“对”这种对刘谦说话的赞同,稍显单薄,存在感不强。

《歌手是谁》中的嘉宾设置也比原版多了一位,两位嘉宾都要进行点评,猜想甚至竞争,这样本来应该是节目重点的选手,在表现时间上大打折扣,节目重心也变得模糊不清。

而心理分析师刘谦的存在,与同样给嘉宾提供建议的鉴音团的作用产生冲突。鉴音团更注重娱乐效果的表达,与提供细致线索的刘谦相比,于嘉宾而言没有价值,以至于节目中大多数时间主持人和嘉宾都对鉴音团不闻不问。而在第一环节中,设计了鉴音团与选手一起表演假唱歌曲,也模糊了鉴音团的作用,与原版节目中设置鉴音团,是为了提供或真或假的建议,扰乱判断,增强节目悬念的目的背道而驰。

想要面面俱到却定位不明,就容易形成重点不突出的情况。手段元素和诉求元素的随意堆砌只会让原本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二者应该要相互匹配和对位。[2]

此外,在舞美灯光设计、导播摄像的配合、后期剪辑方面,《歌手是谁》都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歌手是谁》也是节目本土化改造的一个典型案例,在没理清节目内核的前提下,随意删改增添节目内容,忽视手段元素和诉求元素的关系,只会让原本新颖突出的节目形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歌手是谁》只有认真探究其节目内容、节目元素的合理性,才能让创新的节目模式不是空有形式的外壳。

参考文献:

[1]陈月华.试析当今电视节目策划中的悬念意识[M].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8-121.

[2]张绍刚.电视节目策划笔记[M].新星出版社,2010:1-259.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5-0118-01

作者简介:吴嘉伦,男,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三年级,院学生会主席。

猜你喜欢

悬念环节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巧设悬念增魅力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没有悬念的对决斯巴鲁森林人 VS 上汽大众途观L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必须重视的几个环节
智英赛:曹岩磊爆冷破断王林娜加冕无悬念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投资管理应把握和关注的几个主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