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电影《博莫娅莫》的编剧艺术

2016-02-28刘树刚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1期
关键词:线索民族元素微电影

刘树刚

(作者单位:阿坝州广播电视台)



微电影《博莫娅莫》的编剧艺术

刘树刚

(作者单位:阿坝州广播电视台)

摘 要:微电影《博莫娅莫》不仅展现出了故事性、民族性和艺术性,而且在剧在创作形态、故事表述、艺术表现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从该剧的线索和民族元素出发,探讨该剧的编剧艺术。

关键词:博莫娅莫;微电影;民族元素;线索

《博莫娅莫》是阿坝州广播电视台独立摄制的首部微电影,时长30分钟,于2015年7月摄制出品。《博莫娅嫫》(以下简称《博》剧)讲述了年轻的羌族姑娘在亲情与现实的不断考验中追寻人生梦想的故事。电影融入阿坝特殊的民情风韵和地域特色,斩获第三届亚洲微电影节金海棠好作品奖,第三届华东6省1市暨全国部分省市电视台微视频(微电影)作品大赛二等奖。

《博》剧是阿坝州广播电视台对微电影的首次尝试,在电影的编剧、拍摄等方面没有任何经验可以积累和借鉴。电影的主创人员包括演员都是台里从事宣传报道的专业技术人员,算是微电影创作的草根力量。但是凭着对艺术创作的一股冲劲、热情和对家乡故土的热爱,摄制人员不断摸索、探讨和磨合,圆满地创作出真实反映当代阿坝火热发展,民族性格与故事发展巧妙融合的较为优秀的电影作品,这是阿坝在电影创作中迈出的重要一步。

《博》剧在阿坝州马尔康市、黑水县、茂县等地拍摄,画面精美,充满浓郁的藏羌民族风情,有着极强的青春气息和满满的正能量。整部片子故事主题鲜明,情节紧凑,戏剧冲突设置合理,体现了一定的艺术水准和审美意识。

1 两条主线相互映衬,明线清晰明朗,暗线升华主题

微电影虽短,但“五脏俱全”。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要将故事艺术合理地呈现,就得考量剧本的水平。作为一剧之本,一个较好的剧本就已经为这部电影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石。

片名《博莫娅莫》意为娅莫的青春。电影讲述了年轻的羌族姑娘娅嫫大学毕业后,放弃富裕家庭的舒适和安逸,瞒着家里人来到生活条件相对艰苦的嘉绒藏区高半山村小当了一名乡村老师。大山里的清贫生活和对未来生活更高的追求,使娅嫫遭受了来自家庭和思想信念的双重考验。在身与心的煎熬中,藏族记者达尔基、学校同事和当地村民分别用爱情和真情给了娅嫫极大的鼓励和温暖。娅嫫最终坚持了最初的理想,继续留在了藏寨村小。

《博》剧主题十分明确,就是通过小人物的生活故事突出表现当下阿坝高原坚韧、朴实的人们和这片土地的美好发展。剧本采取了两条线索来对主题进行烘托。一条明线是年轻的娅莫跟随自己的心愿来到艰苦的藏寨村小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情怀的曲折;另一条主线则隐藏在故事的发展讲述中,是不再年轻的村小校长在基层教育一线的坚守和付出。

作为一部风格简洁明朗的青春励志微电影,《博》剧的这条明线很清晰,较为紧凑地讲述了娅莫来到山村小学经历的曲折磨砺,而通过这些合理的戏剧冲突,比如娅莫的家庭对她理想的百般阻挠,娅莫对校长的误解到敬佩,山村百姓对校长的难舍情怀等来刻画了一个坚守山村教育十几年的基层老师的真实形像。正是校长的这一高贵品格感染和打动了娅莫,让她坚守了自己的梦;校长朴实的形像和品格也感染和打动了观众。隐藏在故事发展中的这条暗线升华了主题,而这正是这部微电影作品想要带给人的感召和思索:在世俗社会中,我们应该怎样来坚守自己的信念,追寻自己的梦想?而这纷繁社会中,总有这样一些普通人用他们的平凡之举,感动着我们去坚守信念,追寻心灵美好的悸动。

主题是作品的灵魂。关注什么?颂扬什么?批判什么?揭示什么?虽然每一部微电影作品风格迥异,但呈现的主题都应该十分鲜明。不论长短,不论白描简洁还是浓墨重彩,不论平缓还是跌宕,不论写实还是蒙太奇,微电影作品在艺术地再现生活的同时,都融入了主创人员对社会的思考,对人性的关注,都融入了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价值取向,而这就是作品鲜明的主题。鲜明的主题靠清晰的线索、张弛有度的故事情节和合理的戏剧冲突来烘托和突显。《博》剧线索分明,在安排故事情节、设置戏剧冲突时遵循生活常态,而不是为了制造冲突生搬硬套一个情节,较为自然和流畅地展现了阿坝民族地区年轻人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风貌。

2 作为民族题材作品,《博》剧合理、艺术地表现了民族元素

民族题材的电影作品往往注重表现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因而在题材的选择、内容的讲述、主题的烘托上容易偏向于民风民俗场景的大规模、无序展现,或是把主题定位在对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的猎奇上,制造噱头。这些细节和场景毫无逻辑地被生硬地拼凑在作品里,令作品碎片化,弱化了作品主题,硬生生地破坏了作品的整体节奏和艺术欣赏。

作为一部民族题材的微电影作品,《博》剧以平等的视角、常人的眼光去看待少数民族,去审视和对待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剧本把中心放在了普通少数民族个体的故事阐述上,去展现民族地区人的生存、发展,进而去关注和颂扬优秀的民族性格和品质。剧本没有一味刻意地去表现民族文化、地域特征,而是把民族元素自然地融入到了故事讲述中,民族风情、文化和地域特色成为了电影自然的组成部分。

譬如:娅莫受到家庭的阻挠,达尔基邀她到静穆的苯教寺庙听她倾述;娅莫在羌寨里穿着民族服饰受到西部志愿者的感染,下了到山村小学教书的决心;在藏寨里,娅莫与她的母亲发生激烈的争吵;校长在山村幽长的小道上与娅莫的肺腑交心等等,在这些片段的自然联结中,通过场景、留白等表现手法,民族特色随着娅莫的个人生活经历和戏剧冲突自然流露,让人感觉到民族文化、地域特色就是整部片子不可分割的部分。失去这部分,微电影的意境也会黯然失色几分,整部片子的艺术审美也会降低几分。

由于长期在民族地区生活,《博》剧主创人员十分熟悉并尊重民族习俗,在把剧本定位于颂扬青春力量的主题后,不片面追求高、大、全,而是用真诚的态度,把握创作逻辑,进行艺术再创作,因此整部作品最大限度地既真实又艺术地展现了民族区的生活原态,既真实又艺术地展现了民族地区人们的信仰追求,既真实又艺术地展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风情和特色。

对民族题材的表现不跟风、不浮躁、不夸大,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地艺术再创作,有选择性地展现民族特色,让民族元素与故事情节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这是《博》剧成功的一个关键所在。《博》剧的这种创作模式和创作态度不啻为一种务实的探索,也给类似的民族题材作品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综上所述,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电视台的微电影处女作,《博》剧在创作形态、故事表述、艺术表现等方面都一定的可取之道。它所展现出的故事性、民族性和艺术性,再一次充分说明了民族地区微电影创作素材的多元和独特,说明了根植于生活,根植于生活的这片热土,创作的作品必然会受到业内和观众的肯定和好评。

猜你喜欢

线索民族元素微电影
浅析艺术设计中民俗元素的应用
电影《钢琴师》中音乐设置与剧情关联探究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民族元素在文创产品中运用的教学改革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
改变与回归
“微电影”的作用研究及传播意义
艺术设计教学中民族元素的引入及渗透
国外微电影的“力量”表达
融入民族元素的《创意化妆》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