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变局中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与突破

2016-02-28杨红林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1期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应对对策发展现状

杨红林

(作者单位:四川仁寿广播电视台)



媒体变局中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与突破

杨红林

(作者单位:四川仁寿广播电视台)

摘 要:电视民生新闻作为中国电视行业新闻改革不断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以其强大的品牌效益提高了电视台的整体社会影响力和行业竞争力。然而,伴随着新媒体的强势崛起,电视民生新闻报道发展也受到了阻碍,如何摆脱困境是电视媒体人面临的重要考验。本文针对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现状,从新闻理念、传播方式、内容整合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现状;应对对策

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主要是报道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起到信息服务、舆论监督等作用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1 发展现状

电视民生新闻,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获得了百姓的普遍赞誉和喜爱。但是民生新闻发展到今天,已逐渐失去了初期的热情、遭遇到了发展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传播内容影响节目品质

内容肤浅琐碎、缺乏深度和整体把握。电视民生新闻诞生之初,以快速赢得受众好评,特别是道路堵塞、漏水堵水、打架斗殴、老人走失、失物认领等一些琐碎零散的事件报道,很快能都得到有关部门或当事人的反馈;还有家庭纠纷、邻里纠纷、街谈巷议等,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丝毫没有改变。

内容庸俗化,迎合低级趣味。个别电视民生新闻认为“趣味比深度重要,故事比道理重要”,为了迎合受众眼球,在制作方式上,对一些过于暴露的镜头没有严格用马赛克处理,或对老百姓随意抓拍,过分强调视觉冲击力;在叙述方式上,以故事化、煽情化、刺激化的新闻模式叙述,过度渲染造势;在播音主持上,过于粗俗化,大量采用方言播音。这些电视民生新闻把主要精力用于为受众寻求新闻的娱乐和消遣上,从而忽视了新闻的输导和教育等社会功能。

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一方面体现在各级电视台纷纷制作形式雷同的民生新闻节目。另一方面则体现为同一电视台的不同频道也相继推出民生新闻节目,这造成了这类节目的过度泛滥于同质化,严重影响了观众的收看热情。

1.2 传播手段遭遇新媒体强烈冲击

新媒体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传播的互动性、高速性和随时性等方面。电视民生新闻以单向线性传播为主,而新媒体的互动性培养了新兴的受众群体,这个群体对电视民生新闻这种单向传播模式表现出极强的不适应性。新媒体在传播手段上的优势,不仅分流了电视受众,而且造成民生新闻收视率、收视份额以及影响力的下滑。

1.3 传播对象忽略农民群体

民生新闻中的“民”泛指人民大众,其中应包括城市市民和农村居民。然而现在的电视民生新闻常常将农民和市民两个群体隔离开来,农民很少成为民生新闻的叙事主体,造成了目前民生新闻农民失语的尴尬。

2 发展对策

目前,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既有内容困境、题材困境,也有收视困境、话语困境。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能不能利用互联网工具,让民生新闻在传播技术、传播理念上转型升级,让电视民生新闻取得新的突破?笔者认为,电视民生新闻只要充分依靠本土化这一核心优势,主动积极与新媒体融合,拓宽报道视野,强化引导及服务,把握实效性,坚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就一定能实现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突破与创新。

2.1 强化本土,注重服务,创造自己的特色

互联网时代,传统电视媒体比任何时候都清楚,只有做出真正有个性、有特点、有思想的节目,才能重新获得受众的青睐。电视民生新闻要依托电视节目主流信息的权威性,要强化自身的地域特色与服务宗旨。民生新闻节目一定要根植于本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从小事件、小主题入手,让节目与老百姓走得更近,使观众产生亲切感,从而增强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要强化民生新闻的服务性,细化服务诉求;要坚决杜绝庸俗化、低俗化现象。要重视农业类民生新闻,报道方式上要照顾农民的文化水平与接收能力,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与画面,由小见大。

2.2 内容为王,以内容赢得发展优势

民生立场是民生新闻真正的内核所在,而不是简单的指新闻来源的民生化。与人民群众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事件、信息都可以从民生角度进行解读和报道,强化自身的服务性和贴近性。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马利说到:“信息场越庞大,优质的内容越可贵。对于媒体,其核心竞争力是生产优质产品的能力,最根本的东西是信息和思想。”电视民生新闻在内容选题方面要以民为本,将为百姓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电视民生新闻既要关注“小民生”,也要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法规以及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举措等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民生角度去解读和品评,突破居高临下的话语表达方式,多让人民群众发生、多以群众立场看待问题,从而更好地实现自身的民生特点,也更加贴合节目的基本宗旨。

2.3 更新观念,加速与新媒体的融合

面对新媒体的突飞猛进,传统媒体固步自封是没有出路的,电视民生新闻应充分认识到媒体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动向,充分借助新媒体力量,完成新的转型。除了以往的电话互动、短信互动、3G直播连线等多种形式外,移动互联网也已经全面介入我们的节目构架中。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到电视民生新闻中,强调新技术的充分利用,分步实现媒体融合。具体来讲,现阶段要强化对微博、微信的利用,实现节目宣传与二次播出。此外利用互联网论坛、QQ、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强化与观众互动,维系稳定的收视群体,从而实现新老媒体地联合发力,在保证信息传播服务的基础上,实现收视率和市场份额的增长。

2.4 加强教育培训,打造新型采编播队伍

培养一支具有传统新闻素质和底蕴,又具备互联网思维的新闻工作者队伍是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之本。首先要做的是节目主持人的培养。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除需具备民生意识和民生立场外,还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同时改变自身的传统思维模式,是自己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民生新闻中去,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其次,要培养记者成为能够娴熟地运用多种新闻报道方式的“多面手”,可以胜任写作、采访、摄像、制作音频、视频、发送微博和微信等工作。打造的新型采编播队伍要始终遵守职业道德,有社会责任感,不为博眼球、赚收视率而丧失自己的客观立场。

3 结语

突破传统新闻思维的瓶颈是为了适应新媒体发展带来的冲击。现阶段的传统民生新闻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基本需求,因而当下就是媒体应该思考与变革的时刻。正如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陈华所说:“媒体人要多思考,在新媒体强势抢滩的今天,如何守住传统媒体赖以生存的阵地,怎样把新媒体的资源加以利用,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整合,是民生新闻做大做强亟待解决的问题。”民生新闻无处不在,在未来的工作中,依然需要我们的民生新闻工作者,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努力提升节目的品牌价值,不断塑造民生新闻的公信力,扩大民生新闻的影响力。这些将是民生新闻从业者更高的目标,也是民生新闻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李舒,胡正荣.民生新闻现象探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6).

[2]谢灏.浅谈如何提升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竞争力[J].新闻世界,2014(6).

[3]尤道远.城市台时政新闻节目的民生化嬗变[J].当代电视,2014(1).

[4]张鹤.从“表达民意”到“引导民心”——电视民生新闻突破的途径选择[J].新闻战线,2010(3).

[5]尧弘.全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的坚守与创新[J].新闻研究导刊,2015(5).

猜你喜欢

电视民生新闻应对对策发展现状
少数民族地区电视民生类新闻采访策略分析
媒介融合下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从2016年全国Ⅰ高考书面表达看应用文写作特点
中学体育教学师生关系障碍及对策
浅谈电视民生新闻的优势、问题与发展前景
从“杂货铺”到“精品店”:电视民生新闻的定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