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传言语境下的网络暴力

2016-02-28张旭辉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1期
关键词:网络暴力六小龄童孙悟空

张旭辉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



网络传言语境下的网络暴力

张旭辉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

摘 要:六小龄童是83版《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扮演者,也正是六小龄童的存在让我们对孙悟空的形象认知不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和故事里。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所有看过《西游记》的观众对于孙悟空的第一印象必然是六小龄童的扮相。但是2016年的春晚前期,六小龄童却成为了网络舆论的漩涡,简单来讲就是观众对于猴年看大圣的期待超出寻常,而期望破灭之后形成了一系列的网络暴力事件。

关键词:六小龄童;孙悟空;网络暴力

随着猴年春晚临近,关于春晚节目的消息也在成批出现,而其中著名表演艺术家六小龄童在微博上晒出了自己一张“美猴王”的扮相,于是就有传言传出六小龄童与某明星合作表演《猴戏》,但由于节目未通过审核,六小龄童无缘央视春晚等系列话题。话题一出瞬间引起网络热议,网友纷纷以“敢问导演你小时候是看西游记长大的还是看TFboys长大”之类的话语炮轰春晚导演吕逸涛,而TFboys也受到牵连。随后,六小龄童本人在微博上澄清网络传言不属实,且表示如果春晚需要他,他会义不容辞。我们在这个事件中看到了一个老表演艺术家的高尚情操与道德使命,但是同样的也在这场网络大战中看到了网络的负面影响——网络暴力。

1 网络暴力概述

从概念上来讲,网络暴力,是指互联网环境下,网友对于某些事件所发表的网络言论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理性的讨论范畴,不仅在虚拟空间上升到了对当事人道德审判的层面,甚至于许多网友不理智的行为在线下的现实生活中也对当事人的生活造成了非常负面的影响。网络的出现带来了高速的信息传递,并且加快了社会发展的进程,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人们已经无暇去重新认识网络本身存在的意义,更多地将负面情绪统统扔在网络上,进而形成在积极的网络使用下的一种网络的阴暗面,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翻新,网络暴力的矛盾也在不断显现,无论是“人肉搜索”还是“道德绑架”,许多的网友将现实社会的规范、道德都拿来衡量网络事件,但是却又不肯给予网络事件以客观的评价。现代的互联网交流平台与其说是交流平台倒不如说是负面情绪的垃圾站,而由这些负面情绪所滋生的网络暴力则是摆在我国互联网发展道路上的一个亟待解决也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2 六小龄童事件引发的网络暴力

从六小龄童事件来看,网络暴力大多源自于网友理想型愿望无法得到实现,在网上呼吁有共同想法的网友,进而产生一种思想上的共鸣,并以此来激起“民愤”,形成讨伐大军。暂且不论六小龄童的事件的真实性如何,网友在猴年期盼大圣回归这件事情本身的出发点是好的,六小龄童本身年岁已高,或许下一个猴年很可能再想演猴王、大圣就不可能了,于是网友呼吁六小龄童上春晚,圆大家一个猴王梦,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这并不是网友开启炮轰模式的理由,也不能成为网络暴力的起源。因为理想、梦想本身是要受到现实诸多因素的限制的,春晚本身是一台大型全国综艺节目,不能够单单以网友的主观意愿来进行编排。再者,当六小龄童的事件逐渐发酵,最终成为形成一种冷暴力,人们就应该思考想一想,自己到底是因为六小龄童无缘春晚而叹息,还是美好的愿望没有实现而愤怒,想必大多数参与到网络暴力事件的网友都是后者。其实对于六小龄童而言,猴年春晚是一个非常良好的舞台,但是上与不上都是六小龄童与春晚两者之间的事情,与网友和其他人都没有任何关系。

3 六小龄童事件展现出的网络阴暗面

从六小龄童事件我们看到了网络暴力,从网络暴力我们看到了互联网时代已经开始出现了大面积的阴暗,这种阴暗其实一方面来自于网络的监管力度不严,使人们将网络言论看得过于随意,没有严格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言论。人们既想用现实生活的要求去约束虚拟数据,又要求虚拟数据能够满足现实生活的需求,这本身就是一种畸形的互联网思想。另外,由于现实生活的竞争不断增加,对于民众来讲,互联网是一个非常良好的倾诉平台,而负面思想的共鸣所产生的效应要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大,所以才会滋生出许多类似于“网络暴力”“道德绑架”“人肉搜索”等一系列原本在现实社会受到社会伦理、法律管制的行为,现在人们都拿到网上来进行。所以,六小龄童事件其实再次呼吁政府净化网络环境,还给人们一个和谐、平等、客观的交流平台。对于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来讲,必须加快网络实名化的发展进程,只有当网络与现实真正的接轨,人们才能够真正获得一个公平、公正的网络交流环境。3 结论

网络需要的是一个澄净的心和一份永恒的期待。虽然六小龄童没有在除夕之夜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与广大的观众朋友见面,但是在辽视卫视春晚的舞台上,六小龄童用《金猴闹春》极富魔幻色彩的3D舞台效果为人们重现了一个生动的美猴王形象。或许现实并不像人们期待的那样,但是六小龄童的节目同样精彩纷呈,所以没有必要过分地将期望强加在网络之上,因为只要期待,大圣永远会在人们身边。

参考文献:

[1]张瑞孺.“网络暴力”行为主体特质的法理分析[J].求索,2010(12).

[2]谢俊贵.网上虚拟社会建设:必要与设想[J].社会科学研究,2010(6).

作者简介:张旭辉(1990-),女,山东东营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猜你喜欢

网络暴力六小龄童孙悟空
秒变孙悟空
快递来了个孙悟空
我和孙悟空的一天
网络暴力的危害及产生根源
“网络暴力”
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分析
挨饿的“美猴王”
酱爆西游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