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自然保护区自然遗迹就地保护状况调查

2016-02-20钱者东张昊楠徐网谷蒋明康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建议

钱者东,高 军,张昊楠,徐网谷,夏 欣,王 智,蒋明康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42)



中国自然保护区自然遗迹就地保护状况调查

钱者东,高军①,张昊楠,徐网谷,夏欣,王智,蒋明康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江苏 南京210042)

摘要:通过对中国1 458个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等资料的分析,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内自然遗迹的就地保护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将自然遗迹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区共220个,所保护的自然遗迹涵盖了3大类12类35个亚类,占总大类的100%,总类的92%,总亚类的76%,自然遗迹就地保护网络体系已初步形成。同时就我国自然保护区内自然遗迹保护存在的发展速度缓慢、空间布局不均衡、类型结构不合理和认识程度不够等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自然遗迹;就地保护;建议

根据GB/T 14529—93《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我国将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划分为自然生态系统、野生生物和自然遗迹3大类[1]。目前对于自然遗迹,学术界尚没有公认的定义,不少地方将其等同于自然遗产,而GB/T 14529—93则将自然遗迹进一步分为古生物遗迹和地质遗迹2个类型。笔者认为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中所指的自然遗迹范畴要小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自然遗产的概念,而与国土部门提出的地质遗迹在内容上大致等同。

自然遗迹是在自然界演化的历史时期,受各种因素作用形成并遗留下来的自然产物,是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2]。随着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保护好各类自然遗迹,成为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客观要求。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对自然遗迹进行系统保护的国家,建立了世界上第1个自然保护区——黄石公园,即把间歇性喷泉和美丽的地质景观作为主要保护对象之一。随后,美国又建立起大峡谷、卡尔斯巴德和夏威夷火山等一系列国家公园,在境内初步形成了自然遗迹保护网络。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建立了一批国家公园,其中不少是以独特的自然遗迹为核心的[3-5]。

我国地域辽阔,时空条件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在亿万年的演变中留下了丰富多彩的自然遗迹,其中不少在世界上具有很高的典型性、代表性和稀有性,极具保护价值。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自然遗迹保护的主要形式之一。我国第1批自然遗迹类保护区建于1980年,分别为山旺古生物化石、长兴地质遗迹和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其中山旺古生物化石自然保护区是第1个古生物遗迹类型自然保护区,长兴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是第1个地质遗迹类型自然保护区[6]。30多a来,我国自然遗迹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对促进我国科学研究、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7-10]。但迄今为止,我国尚没有对自然保护区内自然遗迹的就地保护状况进行系统调查与梳理,各类自然遗迹受保护状况不明。该研究通过对全国1 458个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等文本资料的分析,首次在全国尺度上对我国自然保护区内自然遗迹的就地保护状况进行总结与分析,以期为今后我国自然遗迹保护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1相关自然保护区建设状况

截至2014年底,我国(不含港澳台地区,下同)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 729个,总面积14 699万hm2。对自然遗迹就地保护而言,地质遗迹和古生物遗迹2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是其就地保护的主阵地。除此之外,不少其他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也包含了自然遗迹相关内容。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同,其他类型的保护区大多未开展自然遗迹调查确认工作,自然遗迹在保护区内的分布往往难以准确界定。因此,笔者在自然遗迹就地保护状况分析过程中,针对非自然遗迹类保护区,主要考虑其是否将自然遗迹列为主要保护对象,如果列入即认为得到保护。

根据上述原则,通过对1 458个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等文本资料的分析,对我国自然保护区自然遗迹的就地保护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截至2014年底,全国以自然遗迹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共220个,其中国家级71个,省级93个,市级25个,县级31个。除此之外,其他自然保护区中也可能分布有自然遗迹,但因未将其作为主要保护对象,也缺乏相应的调查,因此该研究未予分析。

空间分布上,由于自然地理和环境因素的差异,加之各地资源调查程度与保护形式不一,我国自然保护区所保护的自然遗迹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除山西和安徽2省外,其他地区均有以自然遗迹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区分布。其中,内蒙古数量最多,达27个;山东、四川、广东和云南等8个省份在10个以上;贵州、江西、海南和江苏等8个省份虽有分布,但数量均少于5个(图1)。

不包括港澳台数据。

图1各省级行政区以自然遗迹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区数量

Fig.1Number of nature reserves that hold nature relics as main objects of protection in each related province

2自然遗迹分类依据

GB/T 14529—93在对自然遗迹类型进行划分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古生物遗迹的特殊性,将古生物遗迹和地质遗迹作为2个并列的类型考虑。而根据原地质矿产部1995年发布的《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地质遗迹主要类型包括:有重要价值的地质剖面和构造形迹,有重要价值的古人类遗址和古生物化石遗迹,有重大观赏和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有特殊价值的矿物、岩石及其典型产地,有特殊意义的水体资源,典型的地质灾害遗迹等。根据该规定,古生物遗迹属于地质遗迹的一种。由此可知,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自然遗迹与国土部门提出的地质遗迹在内容上大致等同。

国土部门是我国地质遗迹的主管部门,多年来在地质遗迹保护领域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在地质遗迹分类方面,先后在《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1995年)、《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2002年)、《重要地质遗迹调查技术要求(试行稿)》(2010年)等规章和标准中提出了相关分类体系,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11-12]。该研究中的自然遗迹分类参照《重要地质遗迹调查技术要求(试行稿)》中的地质遗迹分类方案,该方案结合我国地质遗迹管理现状,并以学科、成因及特征为主要依据,遵循科学性、自然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将地质遗迹归为3大类13类46个亚类。

对照该分类标准,220个自然保护区所保护的自然遗迹涵盖了3大类12类35个亚类,占总大类的100%,总类的92%,总亚类的76%,自然遗迹类型丰富而齐全。

3各类自然遗迹就地保护状况

3.1基础地质大类

基础地质大类自然遗迹分为地层剖面、构造剖面、重要化石产地和重要岩矿石产地4类,其中重要化石产地类自然遗迹在48个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保护;其次是地层剖面类,在32个保护区得到保护;构造剖面类自然遗迹在13个保护区得到保护;重要岩矿石产地类自然遗迹仅在4个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保护(表1)。

地层剖面类自然遗迹中,以层型(典型)剖面分布最广,在30个自然保护区被列入主要保护对象。对照地质年代表,以纪为单位,我国自然保护区内保护的层型(典型)剖面涵盖了除志留纪和三叠纪以外所有地质年代的地层剖面。此外,被称为“金钉子”的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在我国共有10处,其中3处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保护。

表1基础地质大类自然遗迹就地保护状况统计

Table 1Statistics of the nature relics in the basic geology category underin-situprotection

类亚类自然保护区名称地层剖面全球界线层型剖面浙江常山黄泥塘“金钉子”、长兴地质遗迹层型(典型)剖面天津蓟县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河北柳江盆地地质遗迹、泥河湾、青崖寨,内蒙古兴和地层剖面、脑木更第三系剖面遗迹,辽宁本溪地质遗迹省级、本溪地质遗迹市级、成山头海滨地貌,吉林大阳岔,山东浮来山、山旺古生物化石、长清寒武纪地质遗迹、泰山,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雨花台,河南郑州黄河湿地,湖北西陵峡东震旦纪地质剖面,广东南雄恐龙化石群,广西六景泥盆系地质、南边村地质剖面、北流大风门泥盆系、罗富泥盆系剖面、大乐泥盘纪,贵州革东古生物化石,云南梅树村剖面,陕西黄龙铺-石门地质剖面、东秦岭地质剖面,宁夏石峡沟泥盆系剖面,青海可可西里地质事件剖面河北柳江盆地地质遗迹、浙江长兴地质遗迹构造剖面断裂辽宁本溪地质遗迹省级,山东泰山,河南宝天曼,湖北武当山,重庆小南海,云南苍山洱海、云龙天池,西藏纳木错,青海湖褶皱与变形辽宁本溪地质遗迹省级,河南宝天曼,重庆小南海,青海湖不整合面河北柳江盆地地质遗迹、青崖寨,辽宁本溪地质遗迹市级重要化石产地古人类化石产地辽宁本溪地质遗迹市级古生物群化石产地云南澄江动物化石群,山东山旺古生物化石,贵州革东古生物化石,辽宁朝阳古生物化石群、成山头海滨地貌、朝阳凤凰山、义县古生物化石,宁夏石峡沟泥盆系剖面,河北丰宁古生物化石、柳江盆地地质遗迹、泥河湾,甘肃盐池湾古植物化石产地北京朝阳寺木化石,辽宁本溪地质遗迹省级,山东马山,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古动物化石产地内蒙古准格尔地质遗迹、鄂托克恐龙遗迹化石、巴彦满都呼恐龙化石、四子王旗哺乳动物化石、二连盆地恐龙化石、阿左旗恐龙化石、马鬃山古生物化石、西鄂尔多斯,辽宁北票鸟化石,吉林大阳岔、大布苏,山东浮来山,江苏上黄水母山,福建宁化化石,黑龙江嘉荫恐龙化石,河南南阳恐龙蛋化石群、南阳恐龙蛋省级,河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龙王井鱼化石地质遗迹,广东南雄恐龙化石群、茂名恐龙化石、河源恐龙化石,重庆天坑地缝、小南海,四川安岳恐龙化石群,云南脚家店恐龙化石,新疆卡拉麦里山古生物遗迹化石产地内蒙古鄂托克恐龙遗迹化石、马鬃山古生物化石,湖北见天坝,四川安县海绵礁,甘肃刘家峡恐龙足迹群,海南铜鼓岭重要岩矿石产地典型矿床类露头黑龙江宝山玛瑙石,广东高要砚坑采矿遗址辽宁本溪地质遗迹省级,广东高要砚坑陨石坑和陨石体辽宁滑石台

构造剖面自然遗迹中,断裂、褶皱与变形其实是广泛存在的一种地质构造基本形态。现实中许多山体是地表岩层受垂直或水平方向的构造作用力导致岩层弯曲或破裂而形成的。但由于较为常见,大多数保护区未予重视。断裂在9个自然保护区被列为主要保护对象,褶皱与变形则在4个保护区内得到保护。

重要化石产地自然遗迹是在我国自然保护区内受保护较多的一类自然遗迹。该类自然遗迹中,古动物化石产地亚类涉及的保护区数量最多,达27个,其中12个以恐龙化石为主要保护对象。其次为古生物群化石产地亚类,涉及的保护区数量为12个。需要指出的是,重要化石产地类自然遗迹中,几个亚类往往难以彻底分开,许多情况下同一个自然保护区内既存在古动物化石,又存在古植物化石,同时也分布有古生物遗迹化石。此次调查根据各自然保护区列出的主要保护对象进行统计。

重要岩矿石产地自然遗迹在保护区内分布较少。典型矿床类露头和采矿遗址亚类均在2个自然保护区被列为主要保护对象,陨石坑和陨石体亚类在1个保护区得到保护。

3.2地貌景观大类

地貌景观大类自然遗迹分为岩土体地貌、水体地貌、构造地貌、火山地貌、冰川地貌和海岸地貌6类(表2)。其中,岩土体地貌类自然遗迹在73个保护区内得到保护,涉及的保护区数量最多;水体地貌类自然遗迹在35个保护区内得到保护,居第2位;其余依次为冰川地貌类(30个)、火山地貌类(23个)、海岸地貌类(17个)和构造地貌类(3个)。

岩土体地貌自然遗迹是在我国自然保护区内分布最多的自然遗迹类型。该类自然遗迹中,碳酸盐岩地貌(岩溶地貌)亚类在我国西南地区广泛分布。该地区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或多或少保存有岩溶地貌景观,但将其列入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仅有35个。碎屑岩地貌亚类包含丹霞、雅丹和砂岩峰林等多种类型,在20个保护区内得到保护。花岗岩地貌亚类目前主要分为花岗岩峰林和穹窿状花岗岩体,在12个自然保护区被列为主要保护对象。将沙漠地貌亚类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区有8个,主要分布于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我国水体地貌丰富多样,在不少湿地生态系统类型以及部分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内都有分布,但上述保护区更多强调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没有或者较少考虑保护区在自然遗迹方面的价值,因而将水体地貌自然遗迹列入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较少。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保护的水体地貌自然遗迹主要包括河流、湖泊、瀑布和泉4个亚类。其中河流地貌亚类被14个保护区列为主要保护对象,5个自然保护区将湖泊地貌亚类列为主要保护对象,7个自然保护区将瀑布亚类列为主要保护对象,将泉列为保护对象的保护区有16个。

将构造地貌自然遗迹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仅有3个,均为峡谷地貌,分别为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广东乳源大峡谷和河北银河山自然保护区。

火山地貌自然遗迹分为火山机构和火山岩地貌2个亚类。我国有16个自然保护区将火山机构列为主要保护对象,12个保护区将火山岩地貌列为主要保护对象。

冰川地貌自然遗迹分为古冰川遗迹和现代冰川遗迹2个亚类,均在17个自然保护区得到保护。

海岸地貌自然遗迹分为海蚀地貌与海积地貌2个亚类。其中有11个自然保护区将海蚀地貌列为主要保护对象,将海积地貌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有7个。

3.3地质灾害大类

地质灾害大类自然遗迹包括地震遗迹和其他地质灾害2类,均在2个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保护。重庆小南海自然保护区和宁夏党家岔自然保护区将地震遗迹列为主要保护对象,均属于堰塞湖亚类。本溪地质遗迹市级自然保护区和重庆小南海自然保护区将其他地质灾害列为主要保护对象,本溪地质遗迹市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的地质灾害遗迹属于泥石流亚类,小南海自然保护区保护的地质灾害遗迹为崩塌、滑坡遗迹。

4讨论

4.1主要问题

根据对自然保护区内自然遗迹就地保护状况的调查分析,目前我国有220个保护区将自然遗迹列为主要保护对象之一,保护了3大类12类35个亚类的自然遗迹,分别占总大类的100%,总类的92%,总亚类的76%。这表明以地质遗迹和古生物遗迹类型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区为补充的自然遗迹就地保护网络体系已初步形成。与此同时,虽然自然保护区在自然遗迹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自然遗迹类保护区发展缓慢。当前我国自然遗迹类保护区仅占自然保护区总数的4.21%,且近6 a数量维持不变,发展几近停滞。虽然近年来各级地质公园的建立对自然遗迹保护工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相对而言,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要求更加严格,且法律依据更为充分。因此,在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所在地建立自然保护区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意义。

表2地貌景观大类自然遗迹就地保护状况统计

Table 2Statistics of the nature relics in the topographic landscape category underin-situprotection

类亚类自然保护区名称岩土体地貌碳酸盐岩地貌北京石花洞,河北柳江盆地地质遗迹,辽宁成山头海滨地貌、本溪地质遗迹市级,黑龙江五大连池,江西竹山洞,江苏徐州圣人窝,浙江白岘洞山,山东鲁山,湖北洈水溶洞温泉地质遗迹、隐水洞、神农架、梭步垭石林,湖南木子圩岩洞、羊角塘岩洞、猛洞河、火岩,广东阳山东山、怀集桥头燕岩,广西崇左白头叶猴,海南猕猴岭,重庆天坑地缝、小南海,四川光雾山、米仓山、百里峡、诺水河、黄龙寺,云南广南八宝、建水燕子洞,陕西米仓山,甘肃贵清山、敦煌西湖,新疆卡拉麦里山、阿尔金山花岗岩地貌内蒙古赤峰红山、平顶山-七锅山、红格尔敖德其沟、乌兰哈达地质遗迹,黑龙江大通河、汤旺河石林,福建太姥山杨家溪,山东鲁山,河南小秦岭、金刚台,湖北大别山,新疆阿尔金山碎屑岩地貌河北嶂石岩、青崖寨,内蒙古伊和乌拉,湖南通道万佛山、索溪峪、天子山、张家界、便江,广东丹霞山、五指石,云南陆良彩色沙林、元谋土林、南涧土林,西藏札达土林,甘肃黄河石林、敦煌雅丹、安西极旱荒漠、太统-崆峒山,宁夏火石寨丹霞地貌,新疆罗布泊野骆驼黄土地貌吉林大布苏沙漠地貌宁夏灵武白芨滩、沙坡头,新疆阿尔金山,内蒙古东阿拉善、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巴丹吉林沙漠湖泊,青海湖戈壁地貌新疆阿尔金山构造地貌峡谷河北银河山,广东乳源大峡谷,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水体地貌河流辽宁本溪地质遗迹市级、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吉林湾湾川,上海九段沙湿地,山东黄河三角洲,河南郑州黄河湿地,湖北大别山、神农架,四川黄龙寺,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颈鹤、雅鲁藏布大峡谷,陕西合阳黄河湿地,甘肃张掖黑河湿地,新疆哈纳斯湖泊、潭湖北大别山,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颈鹤,青海诺木洪、青海湖,新疆罗布泊野骆驼瀑布辽宁本溪地质遗迹省级,江西老虎脑,河南小秦岭,大别山、神农架,四川黄龙寺、九寨沟泉内蒙古热水地热资源、中水塘温泉、阿尔山石塘林-天池,吉林靖宇,黑龙江五大连池、南山林木,山东泗水泉林水体,浙江承天氡泉,湖北洈水溶洞温泉地质遗迹、大别山,四川贡嘎山,云南腾冲火山热海,西藏搭格架喷泉群,青海可可西里、青海湖,新疆阿尔金山火山地貌火山机构河北小山火山,内蒙古乌兰哈达3号火山锥、乌兰哈达5号火山锥、阿尔山石塘林-天池,吉林伊通火山群、靖宇、龙湾、长白山,黑龙江镜泊湖、五大连池,浙江大盘山,山东山旺古生物化石、马谷山、胶州艾山,广东西樵山、湖光岩火山岩地貌内蒙古阿尔山石塘林-天池,辽宁本溪地质遗迹省级,吉林四平山门中生代火山、长白山,黑龙江镜泊湖、五大连池、沾河,山东山旺古生物化石、马山、依岛,西藏日喀则群让,新疆阿尔金山冰川地貌古冰川遗迹内蒙古辉腾锡勒、平顶山-七锅山、黑里河、赤峰青山地质遗迹,山东峄山,湖北神农架、九宫山,湖南浏阳大围山,四川彭州飞来峰、泰宁玉科、海子山、亚丁、九寨沟,云南苍山洱海,陕西太白山、小南海,青海循化孟达现代冰川遗迹四川泰宁玉科、小金四姑娘山、亚丁、贡嘎山、九寨沟,云南白马雪山、轿子山,西藏纳木错、珠穆朗玛峰,甘肃祁连山、盐池湾,青海祁连山、三江源,新疆博格达天池、托木尔峰、塔什库尔干、哈纳斯海岸地貌海蚀地貌辽宁海王九岛、金石滩、成山头海滨地貌,山东崆峒列岛,浙江象山红岩、花岙岛,福建三十六脚湖,广东潮安海蚀地貌、海山海滩岩田,广西合浦儒艮,海南铜鼓岭海积地貌天津古海岸与湿地,河北黄骅古贝壳堤、昌黎黄金海岸,山东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福建平海海滩岩沙丘岩、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广西合浦儒艮

(2)自然遗迹就地保护空间布局不均衡。我国部分省份(如山西和安徽)尚没有相关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分布,而山西的太行山区以及安徽“两山一湖”地区均是自然遗迹资源十分丰富的区域[13-14]。此外,青海、西藏、新疆等省(区)地域辽阔,自然遗迹类型丰富,但相关自然保护区数量较少,与区域自然遗迹本底资源不相匹配。

(3)自然遗迹保护的类型结构不合理。部分类型的自然遗迹如岩土体地貌和重要化石产地等在几十处自然保护区得到保护,而仍有少数类型的自然遗迹如岩石剖面类以及典型矿物岩石命名地、变质岩地貌等亚类目前在自然保护区内尚没有得到保护。

(4)对自然遗迹保护的认识程度不够。这一情形在非自然遗迹类保护区中尤为明显。非自然遗迹类保护区的侧重点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但不少保护区内同时也存在着具有较高价值的自然遗迹,应当得到保护。此外,即便在一些自然遗迹类保护区中,也存在对自然遗迹保护认识程度不够的情况,主要表现为不少保护区更注重自然遗迹的观赏价值,而忽视对具有较高科研价值自然遗迹的保护。

4.2建议

(1)做好自然遗迹调查工作。开展系统全面的自然遗迹调查与评估,是实现其有效保护的前提。我国自然遗迹类型丰富,但不少区域尚未开展过详实的调查统计,难以提供科学、全面的基础数据,相关自然保护区建设也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因此,应做好自然遗迹调查工作,为自然保护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加大自然遗迹类保护区建设力度。根据自然遗迹调查结果,对其进行就地保护空缺分析,选择具备稀有性、典型性与代表性的区域,新建一批自然遗迹类保护区,优化保护网络空间分布格局和类型结构。

(3)加强其他类型保护区自然遗迹保护工作。针对非自然遗迹类保护区,如果区内分布有具较高科研、观赏和经济价值的自然遗迹,保护区主管部门应联合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保护区内的自然遗迹予以调查确认。经认定后,将自然遗迹纳入主要保护对象,依其特性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4)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根据自然遗迹特点,完善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统一明确的管理制度。定期邀请国土部门或相关科研院校开展自然遗迹保护方面的专业技术培训。采用旅游讲解、广播、电视以及赠阅资料等方式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全社会自然遗迹资源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GB/T 14529—93,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S].

[2]邓学军.江苏省的自然遗迹与保护研究[J].中国地质,2000,48(3):39-41.

[3]赵逊,赵汀.从地质遗迹的保护到世界地质公园的建立[J].地质论评,2003,49(4):389-399.

[4]COWIE J W,WINBLEDON W A P.The World Heritage List and Its Relevance to Geology[C]∥Proceedings of the Marvexnconference.London,UK:Geological Society,1994:71-73.

[5]EDER W."UnescoGeoparks":A New Initiative for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arth′s Heritage[J].Neues Jahrbuch für Geologie und Paläontologie Abhandlungen,1999,214(1/2):353-358.

[6]方克定,黄民智.我国的自然遗迹保护与自然遗迹类保护区建设[J].环境科学研究,1998,11(6):47-51.

[7]赵冉,曹书武.善待地球,重视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25(4):19-22.

[8]董颖,曹晓娟,郭湘艳.中国地质遗迹资源保护[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0,21(2):114-117.

[9]刘海龙,潘运伟.我国地质公园的空间分布与保护网络的构建[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9):1480-1488.

[10]李虹,姜勇彪.中国地质遗迹保护现状和展望[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3):250-253.

[11]国土资源部.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需求和工作指南[Z].2002.

[12]国土资源部.重要地质遗迹调查技术要求(试行稿)[Z].2010.

[13]吴跃东,向钒.安徽“两山一湖”地区地质遗迹资源评价[J].地质通报,2007,26(2):231-240.

[14]曹秀兰,韩军青.山西地质遗迹评价研究初探[J].地下水,2010,32(3):168-170.

(责任编辑: 许素)

Status ofIn-situConservation of Nature Relics in Nature Reserves in China.

QIANZhe-dong,GAOJun,ZHANGHao-nan,XUWang-gu,XIAXin,WANGZhi,JIANGMing-kang

(Nanjing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Nanjing 210042,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comprehensive scientific surveys of and, overall planning for the 1 458 nature reserves in China and their analysis, status of in-situ conservation of nature relics in nature reserves were assessed. Results show that a total of 220 nature reserves have set the nature relics found therein as major objects of protection. The protected nature relics encompass 35 sub-groups in 12 groups of 3 categories, accounting for 76% of the total sub-groups, 92% of the total groups and 100% of the total categories. An in-situ nature relics protection network system has primarily come into shape. Meanwhile, problems in in-situ protection of nature relics in the nature reserves, like low in development, imbalance in spatial distribution, irrational in type structure and inadequate in knowledge, are addressed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nature reserve;nature relics;in-situ protection;suggestion

作者简介:钱者东(1986—),男,江苏海安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保护区管理。E-mail: zhedongqian@sina.com

通信作者①E-mail: gaojun@nies.org

基金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环境保护部专项 (HBSY0915)

收稿日期:2015-09-10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6.01.003

中图分类号:X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831(2016)01-0013-06

猜你喜欢

自然保护区建议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我的学习建议
高考二轮复习的几点建议
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
建议答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