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文献中的藏香

2016-02-19王宝红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藏香西藏

王宝红

(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清代文献中的藏香

王宝红

(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自明清以来,特别是在清代,作为西藏及其他藏区向清廷的贡品与商品,藏香被源源不断地输入内地,清代文献中记录了不少有关藏香的资料。藏香是藏区为数不多的手工业制品之一,由多种药材和香料制成,具有清新空气及药用等功效,主要用于祭祀、拜佛和养生等。藏香及藏区土产的输入,不但增进了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也促进了藏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梳理清代文献中有关藏香的记述,追溯清代藏汉民族交流的历史印迹,可以为今天藏汉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提供思路。

清代文献;藏香;汉藏文化交流

在我国,焚香的习俗始于西汉。[1]汉武帝时通西域之后,西域异香纷纷传入中国。时至清代,西藏地区以及其他藏区出产的一种手工业产品——藏香,随着汉藏文化交流的深入,亦源源不断输入内地。清代藏学汉文文献中,保存了不少有关藏香的记述。梳理这些资料,对于了解藏汉民族文化相互交流与传播的进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藏香的形制、品类

藏香是藏区为数不多的土特产之一,明代文献中已有西藏向中央王朝进贡藏香的记载。据《英宗实录》卷三六〇载:“天顺七年十二月己酉,乌思藏剌麻闰内伯……等来朝贡马及佛像、貂鼠皮、氆氇、香。”[2](P181)贡香中有一种叫作青木香,“洮、岷等处番僧族贡铜佛、画佛……青盐、青木香……凡十六种,此西戎之贡也。”[3](P618)藏语称香为“萡(spod)”,[4](P133)清初汉文文献中称作“蛮香”或“土香”。《西藏记附录·自成都省城至西藏程途》:“过此由杨柳深坑一路,共七十里至打箭炉。(……病不服药,惟延喇嘛念经,燃酥油灯,焚蛮香,旋唸蛮经,旋饮蛮酒,所供者则牛肉花菓之类。)”[5](P51)清雍正间王世睿的《进藏纪程》中载乌斯藏“造土香,市珍珠、珊瑚……氆氇、氈毯之类”。[6](P70)乌思藏、乌斯藏是元明两代对西藏前、后藏的称谓。自雍正年间开始,清政府把西藏的行政区域分为康、卫、藏、阿里四部。从康熙朝开始,“西藏”之称不绝于册,并开始简称“西藏”为“藏”。因之清代文献中始有“藏香”之称。

清代西藏的寺庙与民间均制作藏香。乾隆初年张海的《西藏纪述》中写道:“西藏各货汇集,如……藏佛、藏香,扎什伦布为最。”[7](P227)清人陈克绳的《西藏竹枝词》中有诗句:“贝多罗树叶长鲜,采入沉檀百和研。一气氤氲流万里,瓣香只合拜班禅(藏香以班禅院中制者为上,取诸香屑杂以异树之

皮)。”[8](P3647)均说的是当时后藏扎什伦布寺所造香质量上乘。其他藏传佛教寺庙里也有藏香的生产。《里塘志略》卷下载:“藏香……真者焚之烟凌霄汉,盖以珍宝屑成之。世之馈遗货卖者,皆非大招所造也。”[9](P658)“招”是藏语jo bo的音译,[10](P611)“寺庙”之义;“大招”是藏传佛教的大寺庙。

藏香是用各种药材和香料的细屑混合加工而成的,“杂诸香物及红花为面,大者如手指,细者如发,分红、黄二色,香气馥郁而酸涩,岁贡进为异香云。”[11](P28)部分名贵的香品中含有珠宝碎屑。“香询土人,云以老柏节末为之,每枝长二尺许,平常用者每百枝价二两五钱,如紫色者价在一两内一百枝。若招中富人及四近之头目来礼活佛,则碾碎珠宝石和香末为之,价重,不可轻得。”[12](P41)作为香料之一的地柏产自西藏,“硕般多以西有地柏,枝干盘曲,沿地而生,藏香之料即此。”[6](P73)“硕般多”为藏音汉译地名,在今西藏东部洛隆县境内。清沈叔埏《藏香酬袁春圃方伯》诗:“说班多以西,地柏俨盆盎。取料皆此树,枝樛连蜷状。红者何物成,番红花争映。”[13](P32-33)其中的“说班多”同“硕般多”。红花也是制香原料之一。《西藏纪游》卷一:“红花不知产于何地,藏中人云出于甲喀尔大西天。其味甜香,藏香中必用之物,人皆称为藏红花。询之番民,则云藏地并不产此。”[14](P5)“甲喀尔大西天”即今印度。据《钦定廓尔喀纪略》卷四十九:“该营官复将所收盐斤,向巴勒布商人易换制办藏香之香料及纸张、果品等物,运交商上。”[15](P749)可知藏香的部分原料来自巴勒布国(今尼泊尔)。

藏香有香饼、香炷之分。“藏香出西藏,作团成饼者良,如香炷者次之。色紫黄,气甚猛烈,焚之香闻百步外者佳。”[16](P30)常见的是线香,数十枝或百枝捆束在一起。“藏香长二三尺,细如缕,有红色、黄色,每数十枝或百枝以绒束之,番人爇以礼佛及迎送官长,状如束刍。”[14](P54)也有丸状香。“藏香中有一种白色小丸子,焚之气颇幽爽,亦系番僧所贡,不知何名,其香气嗅之,可治老人肠燥,气虚便秘。”[16](P32)香枝有粗细之分,“大者如手指,细者如发。”[11](P28)据《西藏奏疏》卷七“年班进贡”:“达赖喇嘛领金册,另备叩谢天恩贡物:……壮藏香二十五束,细藏香二十束。”[17](P155)其中的“壮藏香”即香枝较粗的线香,保存时多根捆扎在一起,以束计算。

常见的藏香“有红藏、黄藏、紫藏之分”[11](P30),也有白、黑色的,白香又称为吉吉香,“吉吉”为藏语dri zhim的汉语音译;黑香藏语称为苦库gu gul。“藏香……又有黑白香,白香亦名吉吉香;黑香亦名唵叭香。”[18](P419)黑香即唵叭香,是藏香中的名品。“唵吧香取松脂煎之成黑色,香微烈。”[11](P28)“唵叭”是藏传佛教僧侣及信众口唱的咒文,故以之借称西藏所产的香,字又作“唵巴”。《西藏赋》:“松脂檀末,苦库唵巴(苦库,黑香也。唵巴,白香也。皆松脂所为,类芸香。)”[19](P185)也有绿色香。“藏香只有紫黄二色为正品,其所云红绿黑白诸色,皆属他香,近亦罕见,姑存其说以备考。”[16](P30)

藏区各地生产的藏香质量优劣不一,以清代后藏盛安贡恰地方所产质量最优。《西藏赋》:“藏香贵盛安贡恰(盛安贡恰,后藏所属地名,此处所制红黄香最沉速)。”[19](P185)又《西藏纪游》卷二:“藏香以后藏入贡者为佳,有红黄二色,其细者一种名盛安工卡最盛,香内以馣吧、吉吉诸香加藏红花为之,故香甜触鼻。前藏色拉寺香亦佳。其余馈送者料薄价省,皆不甚道地。其大如笔管者,每支价值一金,不可多得。”[14](P55)藏香有真伪之分,赝品在市场上亦有流通。“藏香……伪者名京香,不入药用。有出打箭炉者,不及西藏出者第一。”[17](P37)

四川巴塘亦有出产,“巴塘产……藏香(紫、黄二色,粗细二种)。”[20](P17)清代四川、陕西、甘肃的地方官员,每年要向朝廷进贡一定数量的藏香。“四川督年贡进:黄藏香一千枝,红藏香一千枝,唵吧香三匣,吉吉香三匣……陕甘督年贡进:紫藏香一千枝,西安挂面二箱,黄藏香一千枝……”[21](P312)在云南,也有藏香生产。“藏香出中甸,中甸多喇嘛,黄教、红教尽居于此,成村落,且出活佛。……甸人能作此香,如线香,甚纤细,长二尺,百茎为束。滇中贵之,以为通神明。”[22](P72)中甸在滇、川、藏三省区交汇处,今云南迪庆州的香格里拉。

二、藏香的流通

藏香是西藏地区为数不多的手工业产品之一。西藏各地生产的香物,以租赋的形式上缴汇集

于寺庙。“达赖喇嘛所属前藏地方,较为宽广,每年番民交纳,系各以粮石或氆氇、藏香……等项作为租赋。”[23](P245)并有专人管理,“其氆氇、藏香,及税课罚赎之项,各处布施之物,并番民故后例交一半服饰物件,俱交商上库内,另有商卓特巴二名管理。”[24](P317-318)

藏族群众缴纳给寺庙的香枝,除供寺庙消费外,大部分作为朝贡物品流通到内地。藏香是西藏、青海等地僧侣、王公、台吉的年班贡物中的必备物品,自明时已如此。“西番与蜀相通,贡道必由锦城,有三年一至者,有一年一至者,其贡诸物有唵叭香。”[25](P114)在清代中晚期的方志、笔记及官方奏牍中,这类记述颇夥。“今达赖喇嘛、颇罗鼐喇嘛为一班,班禅喇嘛为一班,各间年一次,遣额尔沁进贡,缮唐古忒字表,恭请圣安,以伸诚敬。其所进之物,乃藏香、藏杏……等物。”[24](P37)朝贡者向清廷进贡藏香、马驼等土物,可以得到清廷的大量赏赐。“西藏、青海贡藏香、毾、马、驼,其享使颁赉如内藩焉。”[26](P335)嘉庆《四川通志》卷九十六载杂谷厅维州辖右营属“所管番寨十寨,番户共一千五百余户。每三年轮班朝觐,派土舍头人代往。贡物鸟枪、腰刀、藏香、哈达……等类。”[27](P3059)同治五年《敕谕达赖喇嘛来使谒陵颁赏》:“今遣堪布敬献奏表,佛尊,哈达、藏香等物,并请朕安。”[2](P1833)作为贡物的藏香,品类繁多。《松溎桂丰驻藏奏稿·前藏专差巴雅尔堪布由川赴京进贡折》载:“谨将前藏商上呈进贡物敬缮清单,恭呈御览:……红壮藏香六十束,黄壮藏香六十束,红细藏香六十束,黄细藏香六十束,白香二箱,黑香二箱……”[28](P431)驻藏大臣也有采办进贡藏香的职责。《讷钦驻藏奏牍·译咨达赖采办贡香备价领取》:“照得本大臣自到藏任事以来,至今已逾二载,尚未呈进贡香,拟俟将来回京时,再为照章补进。惟此项香支外间无从采买,自应咨由商上购觅,以免令费周章。为此合咨贵达赖喇嘛,请烦查照,饬令管香司事,检取上等黑色大贡香五十束,并将价值若干先为开示,以便备价领取。”[28](P963)藏区向清廷贡奉藏香之事,在清代诗歌中亦有描写。如清吴世涵的《西僧坐床歌》:“徼外化人效职贡,数珠藏香骏马驮。”[13](P215)自清以至民国时期,内地亦形成了一个很大的藏香消费群体。《中华全国风俗志·藏民之职业》载:“又有以诸种香木制成绵香,名曰藏香,多输入于内地。”[29](P862)到清末民初时,藏香已名闻天下,当时流传于上海的《九州十八府物产歌》中就有“广信蜡烛西藏香(西藏所制藏香,名驰天下,广收香木,研末为膏,搀入金沙麝香,燃火其端,奇香四溢)”的描述。[30](P688)

清乾隆二十四年,在西藏的市场上,“哈达、藏香、茶叶……积犹棘薪。”[20](P19)西宁的市场上也有销售。“西宁之西五十里曰多坝,有大市焉,细而珍珠玛瑙,粗而氆氇藏香,中外商贾咸集。”[31](P78)有些是经藏商零星贩运进入内地的。“藏人入贡,首先入川,所携各品,沿途销售……他如藏香及红花药品,则不足详述矣。”[32](P89)也有内地商人不畏入藏道路艰险而长途贩运至内地的。据清末张其勤的《炉藏道里最新考》载:“初五日,由喇嘛丫前进,缘涧而上崖,下有僵尸数具,血迹模糊,闻系陕客贩香者,昨为夹坝劫杀于此。”[6](P393)驻藏士兵在回程时亦携带藏香。“盖是时诸将在行者,羊马成群,香皮细毡珍毳之属不胜驮载,下至士卒,皆腰有精金,藏佛藏香,以贴其家。”[33](P31)到清末时,输入内地的藏香及其他藏区特产的数量就更大了。《清稗类钞》中载:“四川打箭炉为汉、夷杂处入藏必经之地,百货完备,商务称盛。……及藏商输入之红花、藏香各食物等为大宗。”[34](P2336-2337)

无论在藏区还是内地,上流社会或平民阶层,都可用藏香作为馈赠的礼物。“凡喇嘛见官长,手呈哈达,而以藏佛、藏香、氆氇为馈。”[14](P37)清同治间李玉湛的《墩汛竹枝词》是一组描写德钦藏族生活习俗的诗,其中就有这样的描述:“人情厚处可多嘉,馈赠从来不吝赊。通货享仪循旧例,藏香藏佛藏红花。”[35](P189)在内地,藏香作为贡品进入皇宫,清帝常以之馈赠给尊贵的大臣或客人。《续修云林寺志》载:“庚戌年,恭逢高宗纯皇帝八旬寿诞,奉抚宪奏明,进京祝寿,敬礼无量寿佛忏,钦赐藏香、福字黄缎等物。”[36](P47)清洪亮吉《伊犁纪事诗》:“将军昨日射黄羊,亲为番王进一汤。百手尽从空里举,更凭通事贡真香(外番以藏香为贵,有所敬则献之)。”[37](P6812)其中描述了驻守伊犁的清军将领把藏香馈赠给哈萨克贵族的情景。

藏香在清末亦流通到域外。六世班禅在京城

参加乾隆皇帝七十寿庆时,曾赠予朝鲜使臣“铜佛、氆氇、哈达、猩猩毯子、藏香等物。”[38](P185)据清末吴崇光的《川藏哲印水陆记异》载,在哲孟雄(今锡金)的华人开设的旅馆里,作者“又赏房主人藏香一捆,住一宿给房金十二元。”[6](P359)藏香的制作方法亦传入内地。“王景略曾为织造寅公制藏香,其方云得自拉藏,予求其法,附载于此……”[16](P30)

三、藏香的功用

藏香本是藏传佛教信徒供奉神灵的必备品,在西藏,藏香被“番人爇以礼佛及迎送官长”。[14](P54)清宫崇佛,宫廷内礼佛、祭祀及日常生活中也大量使用藏香。清代贵族豪富之家在节庆日或祷祀时也要焚烧藏香。据《燕京岁时记·藏香》载:“所谓藏香,乃西藏所制。其味浓厚,得沉檀芸降之全。每届岁除,府第朱门,焚之彻夜,檐牙屋角,触鼻芬芳,真香中之富贵者也。”[39](P92)

内地官府祭祀河神、海神时也用到藏香。乾隆皇帝曾“谕军机大臣曰:‘李奉翰等奏,河水安澜工程巩固一摺,览奏欣慰,以手加额,皆上赖河神默佑,顺轨安流,兹特发去藏香一百枝,交李奉翰等敬谨收贮,随时拈香叩谢用答神庥。’”[40](P174)海上行船时遭遇恶劣天气亦用藏香祀神:“寅刻风转辰巳,舟不能行。急起,焚藏香,祷于天后。”[41](P181)

据史籍记载,在唐代,青木香已在青海一带使用,用于避瘴。《北史》卷七十六:“五年,车驾西巡,将入吐谷浑。子盖以彼多瘴气,献青木香,以御雾露。”[42](P2594)在明时,青木香也是青海的藏传佛教僧侣送给朝廷的贡物之一。藏香亦是居家卫生防疫用品,可以“辟邪兼辟寒,却秽同却瘴。”[13](P32)具有清心安神的功效,“凡房帷产厄、天花危笃,焚此香即平安。”[22](P72)

清代内地至西藏交通极其不便,藏香在内地传播的过程中,因其不易得而成为馈赠珍物,起着沟通民族情感的作用。清杨燮《锦城竹枝词》:“大头人顶有蓝红,奉化馆前言语通。藏佛藏香兼氆氇,先来松茂道衙中。”[43](P640)藏香对于普通人来说,更是珍奇之物。《清稗类钞》中载:“雍正时,杭州周亦庵孝廉自日下归,以乌思藏香一枝赠丁敬身布衣敬。其色绀紫,出以示人,观者皆叹为得未曾有。”[34](P6042)丁敬身在腊八日将这枝香送到灵隐寺,上千名僧人聚于寺庙,为此做了一场盛大的佛事。乾隆时,江南文人沈叔埏的母亲染病,江宁布政使袁鉴送给他数束藏香,使得其母病情好转,藏香的神奇功效引发了他对西藏的极大兴趣。他查阅书籍,获得了不少关于西藏的地理、民情、宗教、历史以及藏香的知识,并写下了一首《藏香酬袁春圃方伯》的诗。可以说,藏香在内地的传播,给内地人提供了一个了解西藏的窗口,加深着内地人对于西藏的认识。

藏香是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藏香制造业的发达得益于藏传佛教的需要。自元明以来,伴随着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藏香逐渐成为重要的香品;伴随着清廷对西藏管理的加强,藏香声誉大增。这一时期,边地的朝贡人员及商人将藏香等土产及手工艺品带到内地,又将内地的绸缎、器具等带回西藏,不但加强了藏汉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而且促进了西藏及其他藏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时至今日,藏区至内地交通便利,藏香已成为常见之物,然而,梳理清代文献中诸多关于藏香的史实,探讨清代以藏香为纽带的藏汉文化交流现象,追溯这一时期藏汉民族交流的历史印迹,也可以为今天藏汉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提供思路。

[1]陈竺同.汉魏以来海外输入奇香考[J].南洋研究,1936(2).

[2]转引自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

[3]徐应秋.玉芝堂谈荟[A].四库全书(第883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姚莹.康輶纪行[M].北京:中华书局,2014.

[5]佚名.西藏记[A].丛书集成初编[Z].北京:中华书局,1985.

[6]转引自吴丰培.川藏游踪汇编[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

[7]张海.西藏纪述[A].丛书集成续编(第240册)[Z].中国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

[8]陈克绳.西藏竹枝词[A].中华竹枝词[Z].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

[9]陈登龙.里塘志略[A].西南稀见方志文献(第48卷)[Z].兰

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

[10]杜继文等.佛教小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11]陈克绳.西域遗闻[A].西藏学文献丛书别辑[Z].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

[12]李凤彩.藏纪概[A].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成(汉文版第96册)[Z].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13]转引自赵宗福.历代咏藏诗选[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

[14]周霭联.西藏纪游[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

[15]清方略馆.钦定廓尔喀纪略[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

[16]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17]孟葆.西藏奏疏[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

[18]马揭、盛绳祖.卫藏图识[A].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成(汉文版第95册)[Z].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19]和宁原著,池万兴等校注.《西藏赋》校注[M].济南:齐鲁书社,2013.

[20]肖腾麟.西藏见闻录[M].清乾隆二十四年刻本,1978年中央民族学院油印本.

[21]吴振棫.养吉斋丛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2]檀萃辑、宋文熙等校注.滇海虞衡志校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23]清会典馆.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理藩院[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

[24]佚名.西藏志卫藏通志(合刊)[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

[25]周嘉胄.香乘[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26]昭梿.啸亭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7]杨芳灿等.四川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7.

[28]吴丰培等.清代藏事奏牍[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

[29]胡朴安.中国风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

[30]转引自赵永良等.江南开发论文集附录江南风俗志[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2.

[31]冯一鹏.塞外杂识[M].借月山房汇钞本.

[32]徐心余.蜀游闻见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33]程穆衡.金川纪略[A].中国野史集粹3[Z].成都:巴蜀书社,2000.

[34]徐珂.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5]赵银棠辑注.纳西族诗选[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

[36]沈镕彪.续修云林寺志[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6.

[37]转引自钱仲联.清诗纪事10乾隆朝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38]朴趾源.热河日记[M].上海:上海书店,1997.

[39]蔡富敦察.燕京岁时记[M].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

[40]庆桂等.高祖实录(影印)[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1]李鼎元.使琉球记[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42]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3]李谊辑校.历代蜀词全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 索南才让]

[校 对 赵海静]

K875.2

A

1003-8388(2016)05-0030-05

2016-03-22

王宝红(1970-),女,陕西宝鸡人,现为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汉语词汇。

猜你喜欢

藏香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尼木藏香飘万里
我们一起去西藏
不只是一种味道
“高原明星”藏香猪
藏香猪的生物学特性及饲养管理
神奇瑰丽的西藏
藏香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