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解析与思考

2016-02-15

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歌剧民族创作

对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解析与思考

陕西 路 颖

项目名称:新时期中国原创歌剧研究编号:ZK12081

中国的民族歌剧起步和发展于最近的一百年左右,从早期的儿童歌舞剧到体裁成熟的《白毛女》再到走向世界舞台的优秀民族歌剧创作,中国的民族歌剧成功地将西方歌剧的形式与中国文化内涵相融合。本文通过对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历程进行梳理和解析,揭示了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的变迁对歌剧创作的深度影响,并对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进行思考。

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历史文化融合

一、中国民族歌剧的萌芽期

明清两代,大量传教士将西方文化与艺术传入中国,其中诞生于16世纪末的歌剧艺术便是典型一例。而当时中国主流的舞台表演形式仍然是传统戏曲。清乾隆年间,曾有外国传教士将意大利幕间插剧《好女儿》引入中国宫廷表演,却并没有引起大的反响。

19世纪末期,伴随着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政治活动,文化上的西学东渐也使得歌剧及美声唱法正式传入中国。20世纪初的“五四运动”倡导人们主动学习各种新的思想、知识、道德与文化。在歌剧创作上,艺术家基于中国传统戏曲的创作经验,大胆借鉴西方歌剧的创作手法,并将我国本民族的曲艺、文学、歌舞等艺术形式融入创作之中,从而形成了既有别于我国传统戏剧,又异于西方歌剧的新的艺术形式,因此被称为新歌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黎锦晖首创的儿童歌舞剧,包括《麻雀与小孩》、《神仙妹妹》、《小小画家》等作品,开创了中国民族歌剧创作的先河。

二、中国民族歌剧的成型期

30至40年代,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歌剧创作深受高涨的抗日民族情绪影响。艺术家们以中国军民团结抗日为主题,并不断地从创作形式上寻求突破。这段时期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作品大量的涌现,艺术家们的创作也日趋成熟。期间出现了不少优秀的歌剧作品,如1935年田汉、聂耳首创“话剧加唱”形式的舞台剧《扬子江暴风雨》、1938年向隅使用乐器伴奏配合民谣歌曲组合而成的歌剧《农村曲》等。之后,1942年黄源洛完全借鉴西洋歌剧模式创作出歌剧《秋子》,使得中国本土歌剧创作第一次与西方歌剧艺术形式正式接轨。

1945年由延安“鲁艺”工作者集体创作的歌剧《白毛女》问世。整部歌剧借鉴了西方歌剧的创作手法,并将我国板腔体、甩腔等地方戏曲元素,以及河北梆子等地方民歌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是我国歌剧史上里程碑式的巨作,标志着中国新歌剧的正式成型。自此之后,1946至1949年短短三年间涌现出《全家光荣》、《刘胡兰》等一系列优秀作品,这段时间被称作中国歌剧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而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鲁艺”艺术工作者们响应延安文艺座谈会中的号召来到陕甘宁边区后,深入体验边区军民生活。艺术家们以解放区军民生活为题材,在“小场子戏”的基础上吸收了传统戏曲、地方民歌及民间歌舞等元素创作出了一种新的表演形式——秧歌剧,为歌剧《白毛女》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和艺术上的铺垫与积累。

三、解放后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族歌剧创作逐渐转向颂扬英雄人物事迹、反映革命斗争生活,民族色彩和时代感更加鲜明。歌剧创作上沿用道白加唱与吟诵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并不断地挖掘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力求使歌剧更加符合大众审美。如《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星星之火》等。1957年“新歌剧讨论会”后,出现的《洪湖赤卫队》和《江姐》这两部佳作将我国民族歌剧创作推向了又一高峰。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民族歌剧创作处处碰壁,发展停滞。出于政治需要,这时期的歌剧创作在思想形态与内容题材等各方面都受到了严苛的束缚。作为代表的《沙家浜》、《红灯记》等八部样板戏均以“阶级斗争”为创作题材,并且其中的人物特征也显得极端脸谱化。歌剧创作者们不仅受到了对个性与创作风格的压抑与扼杀,往往还因为遭到政治运动的影响而被迫暂时离开了原先艺术创作的岗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自由艺术创作重新获得了政府与社会的认同。改革开放初期歌剧创作开始回暖,歌剧的选材与内容更加多样化,如1979年《启明星》选用历史题材、1980年《第一百个新娘》取材于新疆民间传说、1981年由施光南作曲《伤逝》描写了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的故事、而1986年《深宫欲海》则是取材于历史传记。但是,这时期歌剧市场却仍然比较冷清,去剧院看歌剧的群众并不多,直到1987年由金湘创作的歌剧《原野》将中国民族文化元素完美地融入西式歌剧创作技法之中,受到了当时国内外艺术界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原野》的出现打破了中国歌剧市场多年沉寂,将中国民族歌剧创作水平推向世界的高度。此后,90年代初改革开放进程加快,我国政府进一步鼓励文化艺术创作,使得《党的女儿》、《苍原》、《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多部民族题材的原创歌剧相继诞生。

21世纪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与商业化的演出的兴起使得大批优秀的中国民族原创歌剧作品相继诞生,如《悲怆的黎明》、《秦始皇》、《大汉苏武》等,反映出中国现代民族歌剧蓬勃发展的势头。

四、对当今中国歌剧发展的思考

纵观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史,自“五四”时期萌芽到1949年歌剧《白毛女》诞生,再到现如今与世界歌剧创作接轨的优秀民族歌剧《秦始皇》、《大汉苏武》等的接连出现,从兴起到如今发展成熟不过百年历史,期间中国民族歌剧在曲折中不断前行,既经历过三次高潮,也遭遇过“十年文革”的挫折与低迷。虽然与有着深厚底蕴的西方歌剧相比还略显稚嫩,但是这份稚嫩也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是受民族文化、政府导向、民众情绪、社会经济、创作机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而其之所以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并登上世界的舞台,正是因为我国歌剧创作者将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与西方歌剧精妙的创作技法有机的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民族性的多元化发展之路。相信在多方面共同努力下中国民族歌剧事业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繁荣的明天。

[1]汪毓和.中国近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128.

[2]刘爱珍.中国民族歌剧发展方向的回顾与思考[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

[3]肖金勇.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 2013.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文理学院音乐系)

路颖,女,声乐硕士,宝鸡文理学院音乐系讲师。

猜你喜欢

歌剧民族创作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走进歌剧厅
《一墙之隔》创作谈
多元民族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