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语文味”的缺失与回归

2016-02-15

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语文味语文课语文课堂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语文味”的缺失与回归

江苏 夏明静

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语文课堂教学万象丛生,“语文味”越来越淡,讨论、探究、多媒体充斥着语文课堂,却缺少了应有的琅琅的读书声、亲近文本的体验和感受语言的魅力等语文课上应该出现的内容,针对这些现象,笔者建议解读要回归文本,体悟要结合生活,教师要尽显魅力。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文味缺失回归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语文课究竟教什么?怎么去教?什么样的语文课算得上有“语文味”的好课?下面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就初中语文课堂“语文味”的缺失与回归作粗浅的探讨。

一、语文课堂“语文味”的缺失

(一)课堂教学模式简单套用

就语文学科而言,时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很多,有“三、五、七模式”“语文目标教学模式”“语文训练教学法”……毋庸置疑,这些新模式为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但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绝对的,都有其特殊的适应性,尤其是面对初中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中考的考纲要求、教学的复杂内容、师生的素质差异、教材的多样选择,如果简单套用就很容易缺失“语文味”。

(二)课堂教学方法为应试服务

新课改并没有改变中考分数至上的导向,初中语文教学方法仍然带有很强的应试功利性。如用繁琐的分析讲解,复杂的语基知识,海量的模拟习题,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和领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只能在装装门面的公开课上见到,这种重视应试技术训练而忽视个性和创造力发展的教法,肯定没有“语文味”。

(三)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解读”

语文教学中出现学生脱离文本主旨,任意解读的“误读”倾向。如《愚公移山》中愚公挖山不止,破坏生态平衡;《背影》中父亲严重违反交通法规;解读《归去来兮辞》时,学生结合课业负担过重的现实,读出想过陶渊明那样隐逸生活的意愿。面对这种主观臆断的“个性化解读”,怎么能有“语文味”。

(四)万象丛生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非语文课的现象,形式上的刻意求新求变渐渐冲淡了语文素养提高的本真要求,使语文教学变了味。甚至因文本中存在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就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生物课、班队课等,失却了语文教育的本色。语文课也因此陷入凝重的理性和空洞的说教,没了“语文味”。

二、反思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文味”

于漪老师说:“语文教师要坚守母语教学阵地,指导学生认识母语的特征与作用,体会它的丰富的文化内蕴,培养他们对母语的感情。”程少堂老师说,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这些观点中都包含一个很重要的意思——语文课要有语文味。

万象丛生的语文课堂,“语文味”似乎离我们愈来愈远。琅琅的读书声被“热烈”的讨论取代;亲近文本被“小组交流”置换;没有了从文字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多了用眼花缭乱的多媒体画面吸引学生眼球;教什么、怎么教都由考试说了算,导致以题海充塞课堂,以机器满堂灌输的乱象,真所谓“语文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

三、呼唤语文课堂“语文味”的回归

失落的,需要找回;破碎的,需要重构。当课堂教学偏离新课标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时,让语文“回归本真”就成了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回归语文教学本真就是要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在语文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程红兵老师说:“语文是什么,我们常常把它复杂化,其实语文本来很朴实,爱读书,勤思考,会用语文表情达意,就这么简单。”怎么回归?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回归文本

因为语文的“语文味”,是生长于文本之中的。

在对内容的理解上,要亲近文本,要重视文本阅读。阅读是亲近文本的有效方法,对文章的感知靠读,感悟靠读,理解靠读,情感的熏陶还是要靠读。语文味是读出来的,反复地读、思考着读、美美地读。让学生通过听(听老师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多种形式的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语言,在读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文章,从而形成正确的语感、丰富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

故此,语文课的“语文味”需要在亲近文本中体现,文本的人文性需要在亲近文本中体验。因为只有在学生与文本、作者、教师进行心灵碰撞,对话互动中,“语文味”才能够焕发,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得到升华。

(二)联系生活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离不开社会生活,更离不开实践运用。现实世界是语文的丰富源泉。语文课的“语文味”需要在联系生活中突现,语文的魅力与激情也需要在发现、感受、体会中感悟。没有厚重的生活积累,一切解读都将成为跑马观花、浮光掠影之举,不能将语文教学和生活相结合,就不能从表层的文字中发掘深层的内涵,就谈不上在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三)魅力教学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离不开一个“文”字。文就是要有文采,有文采就是美。如果离开美,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就将是一张失血的脸,显得苍白无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求美。教师必须充分展示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对语文之美有了切身的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把这种理解和感悟通过有兴味的、有成效的教学活动,传递、转化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去,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从而产生学习的内驱力。教师要做语文之美的良导体,以自己的善教换来学生的乐学。

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语言是思想的花朵,是情感的枝叶,是盛载智慧的容器,是语文素养得以飞翔的翅膀。语文教师要以语言教学为基本,在提升语文教育陶冶人文情怀功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的过程中,让“语文味”的清香弥漫课堂。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1.苏州大学文学院/镇江新区大港中学)

夏明静,女(1984-)汉族,江苏镇江人,镇江新区大港中学一级教师,苏州大学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语文味语文课语文课堂
可怕的语文课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语文课上做游戏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