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事背后是人生
——《去年的树》文本解读

2016-02-15

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树根灯火火柴

故事背后是人生
——《去年的树》文本解读

广东 高嘉鹏

假如几百年、几千年后,我的作品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同,那么,我就从中得到第二次生命。

——新美南吉

捧读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童话故事《去年的树》,不禁使人慨叹友情可长存,人生却无常。《去年的树》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凄婉动人的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鸟儿天天给树唱歌,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当冬天来临时,鸟儿和树不得不分别,临行约定,明年再相会!但是等到第二年春天来临时,树却不知去向。鸟儿苦苦寻找,方知大树被砍倒,运到工厂加工成了火柴,火柴即将燃尽,只有火柴点燃的灯火还在亮着。鸟儿对着灯火唱起了去年的歌。读完《去年的树》,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份淡淡的忧伤。全文仅五百余字,作家惜字如金,好像是有意为之,给读者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这篇童话与之前学过的主题直白的童话作品不同,作家新美南吉只是把这个鸟与树的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并没有明确告诉我们他想说明什么道理,个中的意味全凭我们自己去体会。对课文的解读,依纲靠本之外,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领悟,因而呈现千姿百态的课堂。

“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开课之初,老师可以抓住关键词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鸟儿与树相守相伴的幸福。一个天天唱,一个日日听。唱者快乐,听者开心。这份对彼此间快乐的分享,成为鸟儿与树一生中最为美好的时光。那“一唱,一听”是简单至极的交流和沟通,也是不用多言的相知与默契。这段生命历程注定成为大树幸福的注脚。如胶似漆、形影不离的友情,也注定成为森林里一道最美的风景。

他们都以为无忧无虑、卿卿我我的日子会持续下去,可是——

“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来到了。鸟儿必须离开树,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环境所逼,为了生存,鸟儿不得不离开树飞去遥远的南方。这对于鸟儿来说,无疑是一条充满荆棘的路,等待着她的将是漫道雄关。仿如一叶轻舟去,人已相隔万里山。孤独失落,身心疲惫,还有前面未知的各种凶险,这显然不是一次愉快的旅程;对于守在老地方的树来说,寒冷的冬天即将到来,他也将在凛冽的北风中苦苦等待,这也肯定不是一段开心的日子。

“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离别时的话犹在耳边,相互约定,相互叮咛,相互安慰……读到这里,不妨让学生展开想象:好朋友分别时会嘱咐、叮咛些什么呢?

谁都以为,快乐幸福的日子会一直延续下去。哪知道从此一别,天各一方,只有漫漫长夜和无尽的思念陪伴自己。于是不禁想:在我任教班也有较多学生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思念亲人之苦,他们感同身受。在此可以让学生进入角色体验,思考树和鸟儿会怎样想念对方?他们会在心里想些什么?日盼夜盼,终于盼到——

“春天又来了。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鸟儿又回到这里,找她的好朋友树来了。”

依此可让学生想象:鸟儿在飞回的途中,会想些什么?心情怎样?那是一次怎样的飞行?

可是,当鸟儿飞回来时,她的好朋友树却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立在那里。正如古诗有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鸟儿看到这情景,她会想什么?她的眼神会变得怎样?愕然?惊讶?绝望?树被砍倒、拉到工厂,又被切成细条条儿做成了火柴。课文平静地叙述着树的遭遇,但是读者都知道,这平静的语气下昭示着多少人生的变故与无奈,隐藏着多少人生的漩涡与感慨。世事无常,谁能左右?想当初谁又能预料到会是这样的结局!我不相信!我不相信!我不相信!鸟儿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我一定要找到好朋友树!于是便有了鸟儿对树根、大门、小女孩的追问,对好朋友的追寻。这里可以让学生继续想象:鸟儿尽管刚刚经历了长途跋涉,几乎筋疲力尽,却又马不停蹄,展开寻找之旅。此时她心里在想什么?请学生分角色朗读、体验:鸟儿是用一种怎样的声调、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问树根、大门和小女孩的?可怕而揪心的回答一次次打击了她,鸟儿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耳边仿佛听到了什么?

那一刻,鸟儿的啜泣声久久回荡在山谷,眼里满是哀伤。那一刻,鸟儿仿佛听到了树痛苦的呼唤,看到他被机器切成细条条儿做成了火柴。鸟儿竭尽全力向村子里飞去,泪飞顿作倾盆雨,眼前一片迷蒙。

在寂静而昏暗的村子里,一间低矮的茅草房里透出微弱的灯光。在一盏煤油灯旁,坐着个小女孩。鸟儿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鸟儿怎样的看?为什么这样看?她是在辨认。这是谁?是我的好朋友树吗?不,这不是。我的好朋友树是那么高大挺拔,枝繁叶茂。但这的确又是我的好朋友树啊!这灯火不是他,却是由他化成。不觉之间,闪烁的灯火仿似映出了树从前的样子。

于是,一支歌声飘出屋外,那是去年鸟儿唱过的歌,现在却没有了欢快的旋律,变得如泣如诉,变得凄婉忧伤,变得哀怨世事无常。长歌当哭,终成永别。新美南吉的童话作品就是这样,总是以死亡、离别、怅惘为结局。作者在童话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不可避免的处境的体验和悲剧感。新美南吉一生中经历了太多的离别与病痛,年仅30岁便英年早逝。但是,他知道人要有一种正视离别、正视生命逝去的勇气。所以,对于树的离开,鸟儿用歌唱化解悲哀,这歌声里就有一种对抗人生无常的力量,那是歌颂曾经相依相伴的美好,也是超越死亡的真情流露。

“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鸟儿飞向何方?新美南吉并没有告诉我们答案,可能是飞向树根,告诉他自己离别后的境遇;或者是飞去寻找树种,在树根旁种下树的后代,重续快乐时光……文章写到“鸟儿飞走”后,就戛然而止了,留给读者极具开放性的结尾。这又是提供给学生展开想象,进行随堂练笔、读写结合的好时机。

有一个文学评论家说过:“这个童话故事非常简单,简单到连三岁的幼儿也能听懂,然而才高八斗的大学问家也为之动容。”到底是什么感动了人们,我自己认为还是一个“情”字,不管是学生认为的友情,还是成年人认为的爱情。这种情忠贞、单纯、认真,至死不渝。这有待学生在人生旅途中慢慢品尝体会。掩卷沉思,小鸟历尽千辛万苦,百转千回终于找到了化成灯火的树,她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当初的承诺,做一个诚信的人。我想更多的是因为她心里牵挂着那棵树,心里想着她的朋友,是对朋友一如既往的关怀,是对朋友的一往情深,是为了一个春天美好的约定。回想在课堂上,面对四年级的学生,教师不可能把自己对课文的体悟全部传递给他们,《去年的树》也是一个需要随着学生的成长不断去阅读领悟的故事。但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阅读的视野开阔了,才有可能为学生打开更多认识文学作品、认识世界的窗口。

(作者单位:广东省怀集县桥头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树根灯火火柴
世界上最深的树根
灯火有刺
巧夺天工
远远近近的灯火(外二章)
树干和树根
夜校灯火
火柴变变变
树枝和树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