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裂帛”一声知何似
——《琵琶行》教学反思

2016-02-15

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身世琵琶行京城

“裂帛”一声知何似
——《琵琶行》教学反思

甘肃 高文蓉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音乐鉴赏的名篇,其中有很多精致典雅的经典意象,而“裂帛”最容易被人忽略。解读文本,从“裂帛”这个被毁灭的美好意象入手,勾连比较琵琶女和诗人的生活经历的相似之处,从而让学生体味作者深刻复杂的情感,借以提高学生情商。

一、妙解琵琶语——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音乐鉴赏的名篇,备课时查阅了大量资料,收集导学案做了学情分析,请同学们找出诗歌中最喜欢的音乐描写的句子加以赏析,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在“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铁骑突出刀枪鸣”等诗句,却很少关注“四弦一声如裂帛”,这个并不精致典雅的比喻被有意无意忽略了。帛,是珍贵的丝织品,裂帛,是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被撕裂了,这就是鲁迅说的悲剧。(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即以此作为突破点,讨论“如裂帛”背后所承载的感情意蕴。引出全诗感情的中心“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让音乐描写于诗人内在情感相互勾连。

二、深味感伤情——深于情,长于诗

提出问题: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遭遇、命运?顺势请同学们先分角色朗读最后三个段落,再带领同学进入诗歌三四段有关琵琶女和诗人各叙身世的相关内容,比较二人命运的相关之处,一个曾是名满京都色艺双绝的艺人,另一个曾是才华横溢人人艳羡的诗人,而现如今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作商人妇,另一个因直言进谏而遭贬黜,让同学们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那种悲惨命运有了更深领悟。

琵琶女“自言本是京城女”,诗人“我从去年辞帝京”,都来自于京城,诗人为何要强调“京城”?请同学们讨论。在讨论中,同学们明确,京城是分别是他们展示自己技艺或政治理想的舞台。在这里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又作了延伸,京城是政治中心,是诗人实现“兼济天下”济世安民平天下政治理想、政治抱负的舞台,被贬黜离开京城,离开了政治的中心,来到“黄芦苦竹绕宅生”的浔阳城,被边缘化,曾经的宏大社会理想,伟大的政治抱负也就随之化为泡影,从人生繁华走向落寞。

琵琶女自序身世是实写,同学们在原诗中有原句可以加以总结提炼。诗人曾经的辉煌诗中是虚写没有言明,在教学中补充《新唐书白居易传》的相关内容。白居易未及弱冠就因《赋得古原草送别》广受赞誉,大有诗名,十年间三登科第,历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经历可谓才华横溢少年得志。再联系诗歌创作背景,诗人表面因武元衡被刺,越级言事而被贬,实质是“但伤民病痛,不知时忌讳”创作了大量讽喻诗得罪了当朝权贵。补充内容增大了课程容量,也让学生知人论世,对诗人的创作背景有更深入理解,有助于学生体会诗人被贬谪之后的抑郁,痛心。诗人被贬谪之后的生活,通过让学生阅读第四自然段,从中找出最能体现现在生活的一个字,同学们找出“谪居卧病浔阳城”的“病”字,“黄芦苦竹绕宅生”的“苦”字,“杜鹃啼血猿哀鸣”的“哀”字,“往往取酒还独倾”的“独”字。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引导。病不仅仅是身体之病,更是心灵之病;苦是生活环境,更是内心感受;哀是内心感受,独是现实际遇。诗人备受沦落之苦,饱尝世态炎凉。

请同学讨论:琵琶女“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眼泪为何而流?同学们联系前文,总结琵琶女是回忆曾经的美好生活,和现如今婚姻不幸,不被重视,不被理解的痛苦,属于自伤身世。对比讨论:“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白居易谈诗歌创作时说:“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白居易的眼泪既是因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又是伤感自己遭贬,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更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感慨的深情外现。

三、谁解琵琶声——有情之乐,无言之诗

诗人和琵琶女就像硬币的正反面,两人命运交互暗淡,又相映生辉,是音乐将两颗受伤的灵魂联系起来,音乐是他们精神的避难所。诗人和琵琶女两个情随事迁,身世有着跌宕起伏的变化,引领学生探讨品味:琵琶曲旋律变化和诗人、琵琶女情感起伏有着怎样的对应?

先请同学们朗读正面描写音乐的句子,感受音乐旋律的变化。同学讨论得出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开始进入一个小高潮,从“间关莺语花底滑”开始音乐变得舒缓,再到声音的短暂停止“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再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是音乐的高潮,雄浑激昂动人心魄,最后到“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就变得撕心裂肺的痛苦,到此音乐戛然而止,产生了“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余音袅袅不绝如屡的效果。

讨论:这种声之抑扬,强弱变化,是否和诗人情之起伏相互对应?同学们感受到珠落玉盘是急切愉快的调子,就暗和琵琶女和诗人辉煌的往昔,而到幽咽凝绝声音变得低沉抑郁,就像琵琶女暮去朝来颜色故的现在生活,“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音乐停止了,诗人的情感没有停止,反而更加浓烈勾出被贬谪伤痛的回忆“幽愁暗恨生”,在之后铁骑突出激愤难平,是诗人压抑情感的巨大宣泄,最后“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是诗人痛苦到极致,宏达社会理想政治抱负破灭,一次次上书言事,一篇篇针砭时弊的“讽喻诗”都没能阻止整个中唐社会的衰弱,这是白居易个人悲剧,更是整个时代的悲剧。这一声“裂帛”正是情感聚集到一定程度,爆炸似的轰然释放,撕毁美好的幻灭。

最后,小诗一首作为结束:

“裂帛”一声知何似?

为何慢捻复挑深透?

为何大珠小珠轻悠?

为何银瓶乍破惊魂?

为何裂帛一声心碎?

沦落天涯,病榻独酒,

舟中琵琶,

难道不是手中羊毫急就?

闲时思旧事,

欲饮泪先流。

斟满这杯苦酒,

慢慢饮愁。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五十九中)

猜你喜欢

身世琵琶行京城
小小数迷泽西之0的曲折身世
幽音待清景,唯是我心知——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浅析《琵琶行》的音乐美
尘世的烟岚
数学符号的“身世”
数学符号的“身世”
京城之夜,文化之夜
关于辽上京城营建的几点浅见
琵琶行
吴绪经水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