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解诗词教学中理解“用典”的难题

2016-02-14江苏

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渔歌用典孟浩然

江苏 刘 立

破解诗词教学中理解“用典”的难题

江苏 刘 立

结合诗词教学实践案例,从深入诠释术语,破解粗浅理解“用典”的难题;系统把握知识,破解片面理解“用典”的难题;充分比较还原,破解错误理解“用典”的难题三个方面就诗词教学中理解“用典”的问题作初步探索,旨在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

高中语文 诗词教学 理解“用典”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语文的古代诗词教学明确要求:“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古代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优美的古诗词是汉语言文化和人文思想诗意而完美的结合,所以,古诗词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为高考拿分上,而应定位在“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的目标上。

我国古代诗词之所以博大精深,意蕴丰富,与历代诗人运用“用典”表现手法是分不开的。所谓“用典”顾名思义就是诗人使用典故,或引用史实故事(用事),或化用前人诗句(引言)用来表达某种愿望或情感的修辞技法。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的那样,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其中“据事”“援古”是作者“用典”的表现手段,“类义”“证今”是作者表达思想情感之所在,只因手段的曲折与巧妙,才有效果的含蓄与婉转。“用典”能给读者在词里行间留下联想与思索,从而使诗词形象生动、诗句含蓄典雅,意蕴内涵丰富、意境言近旨远,大大提高了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然而正因为对“用典”的理解需要挖掘作者本身思想情感的细微隐秘之处,所以这恰恰正是古诗词教学中理解“用典”的难题,也是引导现代学生与古代作者对话的困难所在。下面结合古诗词教学实践案例,就突破理解“用典”的难题,提高学生的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作初步的探索。

一、深入诠释术语,破解粗浅理解“用典”的难题

在学习《与诸子登岘山》一文时,其中有“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一句,学生一般只会关注“用典”字面本身所呈现的意思。“羊公碑”尚且存在,于是学生自然而然地联想起“朝代兴替、自然永恒,物是人非”等一串诗歌教学中的常见术语。粗浅理解似乎很贴切:“羊公碑”尚在谓之“永恒”,或曰“物是”,而“羊公”已逝就是“人非”。更有学生引用原文提出质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首联议论不也佐证了这些术语解释的正确吗?然而,这种术语标签化粗浅理解的迷惑性正是其貌似合情合理,深入诠释却是漏洞百出。

首先,“羊公碑尚在”是否可讲“自然永恒”。根据文下注释“羊公碑”是百姓纪念羊祜在此的政绩卓著才为他立的碑,孟浩然登临岘山见“羊公碑”感慨落泪真是因为感慨“自然永恒”吗?这样的理解不能说完全错误,但至少说是肤浅片面的,它忽视了“尚在”感慨背后的心理动机,是主观的臆断。“尚在”的对立面是“不在”,那么什么是“不在”?孟浩然担心的“不在”是什么?如此追问再结合文中注释思考,不难发现孟浩然应制科考未能取仕的背景,孟浩然的担忧是自己终将湮没无闻,而历史中的羊公登临此山也曾有过这样的担忧。当然,同样担心无闻,二者境遇的不同还在于羊公已为官,而孟浩然无官可做却想要有所作为。因此,对于这个用典的解读一定要从孟浩然写作的心理动机出发,分析出他求仕不遇,志向难酬的苦闷。

其次,“朝代兴替”并非是本诗的真正主题。李白诗云“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是在咏叹“朝代兴替”,但孟浩然写本文时时值盛唐,且此诗重心在于对个人遭际的感慨,并非蕴含“朝代兴替”之意。至于“物是人非”,“人非”二字无法落实,更显得解释草率。

反思学生当时作出“朝代兴替、自然永恒,物是人非”的解读,是受语文学习中思维定势积习的影响,即没有深入诠释术语,在缺失基本逻辑关系下来粗浅理解“用典”,解读文本。这既体现了学生在习得一些术语后似是而非的运用问题,也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一知半解问题,这需要教师智慧地利用课堂新生成的教学资源,及时引导学生深刻反思,做到有理有据地理解用典技法,切忌片面肤浅。

二、系统把握知识,破解片面理解“用典”的难题

诗词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与学的知识不对称,许多教师自以为不成问题的问题,恰恰是学生难于理解的问题,如学生知识碎片化、知识迁移困难等难题。

突破知识碎片的难题,需要师生将“用典”修辞知识系统化归类整理,以正确区分“用事典故”和“引言典故”,促进学生自主迁移运用,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例如,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第一单元“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中就存在诸多“用典”,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梳理:属于“语典”的有《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中“离堂思琴瑟”;《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淑气催黄鸟”;《春江花月夜》中“何处相思明月楼”等。属于“事典”的,仅在教材最后一个单元“龙腾虎掷”的稼轩词中就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句为“事典”;“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当然在最初的教学过程中,未必要几首诗同时比较,但在单元教学收尾时,就很有必要归纳整理,以期学生不再孤立地看待一首诗,一个技法,而是能在比较和整合中逐步形成关于“用典”的相对完整的理解。

突破知识迁移性缺失的难题需要师生落实“以诗解诗”的有效做法。“以诗解诗”并不新鲜,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会无意识的自觉运用。不过在破解理解“用典”的难题时,这一做法又被赋予了不容忽视的意义和新的拓展延伸。例如在解读王维的《酬张少府》尾联“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时,学生也试图进行知识的迁移:基于“渔歌”二字,常能解读到王维主张归隐不问世事,但这样的理解显然是粗浅地迁移了字面意义,未能深入挖掘需要迁移的既有知识。其实,“君问”是张少府问,“穷通理”是“仕隐进退的道理”,张少府询问王维关于仕隐进退的道理,而王维似乎笑而不答,只以“渔歌”作答,那么“渔歌”的含义仅仅是归隐“渔父”的标志吗?“渔歌”化用《楚辞·渔父》典故:“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该典故给读者勾勒出一幅画面:一渔人一小舟,烟波浩渺,渔歌回响,悠然远逝。这画面寄托了诗人“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上船跟我归隐去吧”的豁达情怀。而王维的“不答”实则是换一种方式的回答。理解这里的用典不能停留在“渔歌”上,而应迁移已学过的文章中的具体内容,“水清濯缨,水浊濯足”不仅表明了王维对张少府询问的明确态度,更潜在蕴含了对当时政治社会环境的批判。这样的解读可以称为“以文解诗”,这是对“以诗解诗”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不论是解决碎片化还是克服知识迁移的难题,都需要系统把握知识,切忌零碎片面理解“用典”,以实现诗词教学的完整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充分比较还原,破解错误理解“用典”的难题

还原是还原作者“用典”的历史真实,该典故在历史上可能是多元的,它所发散的信息是非常丰富的,如果不还原就容易造成“标签化”解读。比较是比较诗人和历史人物的心理动机和情感差异,也可比较“此诗”与“彼诗”,“此诗”与“彼文”,只有比较才能找到诗人和历史人物内心“频率”的“共振点”,发现其准确内涵。

元好问《论诗绝句》中有两句名诗:“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理解“用典”这一技法,正是我们试做“郑笺”的过程。尽管有人说解读文本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我们应当首先找寻“作者的那一个哈姆雷特”,或者起码需要排除的是有些对“哈姆雷特”肤浅、碎片化、缺乏迁移性的理解。对于“用典”的理解也正是如此,只有基于作者创作的现实,充分比较和还原作者现实时空与典故历史时空的心理动机与情感,在这两者间寻找共振点,找到情感的共鸣才能确证作者本人所要传递的真实情感。否则,就容易产生标签化和片面性的理解。譬如同样引用屈原的典故,因作者的时空独特性,用典的效果就完全不同。杜甫《天末怀李白》中“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句也涉及到屈原的典故,但它全不像上文提到王维《酬张少府》诗那样主张隐逸,而是充满对李白遭受不公待遇的不平呐喊,而他们的相同之处则都是对时代政治环境的抨击与批判。因此,理解“用典”的个性化是共振点的不同导致的。其实诗词教学中也常常出现同样的典故不尽相同的解读,学生的错误表面上被称为机械化或望文生义,或不懂变通,但反思教学过程,在师生不对等的参考信息面前,在简单地记诵常见术语的应试教学法面前,又怎能仅仅苛责自己的学生呢?

周汝昌先生说“以我之诗心,鉴照古人之诗心,又以你之诗心,鉴照我之诗心。三心映鉴,真情斯见;虽隔千秋,欣如晤面。”斗胆借鉴周老先生之理解,“用典”是诗歌创作者借用古人之言古人之事以“鉴照”其心,而解读者又以读者之心“鉴照”作者之心,“三心映鉴,真情斯见;虽隔千秋,欣如晤面。”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刘立,男(1987-)汉族,江苏太仓人,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二级教师,苏州大学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在读,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渔歌用典孟浩然
舟中晓望
用典与墓志文字考释举隅
雷家民作品
抓好“渔歌”这张文化名片
习近平用典
春晓
秋浦渔歌
汕尾渔歌的考察与研究
漫谈诗词“用典”
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