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问 为学生的质疑助一臂之力

2016-02-14江苏

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九色鹿疑难自然段

江苏 赵 宏

促问 为学生的质疑助一臂之力

江苏 赵 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现能力,针对孩子质疑的难处,引导学生潜入文本,精心进行促问,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问题互动 质疑能力

一轮又一轮的教学改革,从很多方面都对我们的观念进行了更新。我们老师要在教学中做好引导者,引导学生潜入文本,发掘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学生不会提问时助孩子一臂之力,即教孩子如何质疑,促问便由此而生。

一、读课题时促问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文眼,拿到一篇文章首先要读课题,对课题进行质疑探究,这也是我们教学中最常抓住的促问点。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的题目会让学生生发出很多的疑问:这是人物所说的一句话,那么这是谁说的呢?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的?这是一条什么鱼?这条鱼最终有没有放掉?等等,这些都是学生读题后所能生发的疑问。学生如果能在读题时便自觉生发疑问,然后带着疑问读文,那他们的阅读就会增添出许多探究的意义。

引导学生抓住课题质疑,学生不难提出问题。我们老师所要做的是在教学中常常提醒学生加以质疑,久而久之形成读书时拿到文章就能抓住课题进行质疑,养成自觉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探究的好习惯。

二、扣重点段促问

文章的重点段往往是这篇文章的重心所在,段落中所蕴含的问题往往就是学习整篇课文所应解决的问题。抓住了重点段的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其他小的问题往往便会迎刃而解。如学习《西湖》一课时,我便抓住课文第一段“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而西湖则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说西湖是镶嵌在天堂杭州的一颗明珠?课文是怎样描绘出这颗明珠的光彩?再如学习《珍珠鸟》这一课时,可抓住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质疑:为什么“我”会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呼唤?为什么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美好的境界”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这些紧扣重点段所生发的问题只要解决了,整篇课文也就都读懂读透了。

三、抓促问

小学课文的学习离不开对语的把握,很多课文的重难点都是抓

加以突破的。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要注意抓住文中的

对学生加以启发,从而挖掘出有利于突破重难点的问题。如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读课题时,我便启发学生:用你的慧眼去观察发现,题目中的哪个词引起了你的兴趣?有机灵的孩子一下子便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课题中用“励志”,而不是“立志”?抓住这个

,引出这个问题去学习课文,会让学生对徐悲鸿当时学画的意义有更深的了解。再如学习《普罗米修斯盗火》这一课时,我抓住“盗火”启发学生生发疑问:普罗米修斯当初为何不去借,不去向天神宙斯乞讨,而要采用这种不光彩的手段——盗火呢?这一问题会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人物作深层次的探究。

四、于矛盾处促问

有些课文在写作时往往会有一些看似矛盾的描写,其实暗含着特殊的含义。这些矛盾处很能激发学生的疑虑,抓住这些矛盾处促问,学生在自问自探中便会到领略到其中的特别之处。在学习《九色鹿》这一课时,课文描绘调达带着国王的军队前来捉拿九色鹿时,对山林中的情景进行了这样一段描述:“山林之中,春光明媚。九色鹿在开满鲜花的草地上睡得正香。”在此处启发学生仔细品读,便会发现其中的矛盾:明明国王的部队要来捉拿九色鹿了,情势十分危急,为什么还要进行这样一段优美的描绘呢?这样促发学生生疑,便会更深刻地领悟到文章的写法,并会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寻疑难处促问

一篇文章往往会隐藏着一些不易察觉的,但在认识上却有难度的疑难处,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会容易忽略掉这些疑难点,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有一双慧眼来察觉到这些疑难点,并在教学中适时点拨学生认识到这些富有深刻含义的知识。如学习《天安门广场》一课,细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时可以促问:读读课文这一自然段,你有困难或疑问吗?这样启发学生细细品读文字时便会发现这两个疑问点:(1)为什么全国人民“无比向往”天安门?(2)为什么说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从而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上下文内容及所搜集的资料体会文中语句所蕴含的深意。仍然是这一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这句话运用了双关手法,学生们在品读时往往不会注意到其中的深意,若在此点拨一下:在此处发现什么疑问吗?孩子们便会不由得发问道:“难道仅仅是只是写‘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吗?其中会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让学生生发疑问后再去探究,从而明白五星红旗代表的新中国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蓬勃向上,日益强大。这样对句子的理解会更加深刻,远比让老师简单的“告诉”要有效。

另外,留白,是文章写作中常用的手法。留白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探究欲望,使文章意犹未尽。因为留白,便容易生发疑问,抓住留白处促发学生质疑,会探究出文章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内涵。如学习古诗《江雪》,在理解古诗的意义之后可启发学生:此时你最想知道什么?孩子们立刻质疑:为什么老渔翁要在如此寒冷的大雪天,独自一人在江面上钓鱼?这时适时为学生补充柳宗元当时的情境及写作背景,便会极大地丰富诗的内涵。此外,我们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到作者在写作表达上的独具匠心。如《桂花雨》一课,课文第一自然段中除了写桂花,还提到了梅花,在此可促问:读了这一自然段,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们会问:课文除了桂花还写了梅花,为什么?针对这个问题探究时便会明白作者的写法:通过比较的方式,突出了桂花朴实无华,但香味迷人。

我们常常会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促问”不可小视。有效进行促问,会使学生敢问,会问,善于质疑,勇于探究,从而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全面促进学生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洪泽县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九色鹿疑难自然段
九色鹿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大型辞书疑难字考释七则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秋天
大型字书疑难字新考
美丽的秋天
九色鹿
星星树
快乐的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