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友善弱化现象探析

2016-02-14文建龙

知与行 2016年9期
关键词:弱化冷漠弘扬

许 荣 ,文建龙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20009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友善弱化现象探析

许荣 ,文建龙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200092)

友善作为交往的润滑剂不仅影响着个人幸福感,也与社会的和谐息息相关。由于资本逻辑下人们社会生活物质化、友善价值观不能深入人心、友善回应体制不健全、网络媒体丑化友善关系等等,在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方面存在着精神空虚、道德冷漠、社会信任危机、生态危机等等友善弱化现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实践证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不允许友善弱化现象泛滥,应通过挖掘友善价值观的传统底蕴和现代内涵,批判继承传统友善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仁爱”思想积极性一面,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推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以提高个人幸福感,构筑美好的精神境界,缓解道德冷漠危机,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友善关系,从而化解社会友善弱化现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价值观;友善弱化现象;化解

在现代汉语里,友善通常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和睦。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基本准则和道德规范。在现代社会里,友善在人际关系中起着调和剂、润滑剂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友善与爱国、敬业、诚信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提了出来。显然,将友善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要求大力提倡与弘扬,这是有利于增强人际和谐关系和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然而,就目前的中国社会来看,经济全球化、信息多样化对人们思想带来的冲击,以及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发展方式和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所引发的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致使道德冷漠、人情关系冷淡等友善弱化的现象愈演愈烈,暴露出了社会道德焦虑下的严重的友善弱化问题。深入研究和培育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对于化解友善弱化现象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当今我国社会友善弱化现象的表现

友善弱化,是指在应该实施友善的情境中行为主体选择性地给予或不给予他人尊重、帮助、关心、宽容等的现象,也可以指行为主体友善情感的麻木、冷漠、淡薄[1]200。如今,在我国,友善弱化现象在人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表现。

(一)友善弱化现象在人自身的表现。友善弱化在人自身的主要表现为精神空虚。精神空虚是人们精神懈怠的表现。大凡精神空虚者,都有一些共同特点,如:对工作缺乏兴趣,要求不严;缺乏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缺乏爱心,冷漠无情;急躁、烦躁、浮躁,心理失衡;信念不坚定,缺乏责任感、使命感,缺少昂扬向上的精神和意志等。在我国,由于西方腐朽思想以及我国封建传统落后思想的影响,加之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和资本逻辑的深入人心,使得一些人忽视了对精神生活的崇高追求,他们信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为了追求金钱,可以什么都不顾;为了享受,他们可以放弃一切道德原则。这种情况的泛滥,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人性的异化,使得社会上的一部分人越来越金钱化、物质化,使他们无法摆脱对物的依赖,造成精神空虚,严重背离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

(二)友善弱化在人与人关系上的表现。友善弱化在人与人关系上主要表现为道德冷漠。道德冷漠是指社会存在的人们对道德的漠不关心的不良现象。从表面上看,道德冷漠只是人们对应负责任的推拒,实质上这是对人性的否定,有着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友善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在维系社会人际关系和谐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事实和实践都反复证明,在社会生活中,作为美德的友善只宜强化而不宜弱化。友善一旦弱化,就意味着人际关系紧张和个人的道德责任感的淡化。当今社会,正是由于一些人的友善弱化,造成了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显得极端冷漠、极端自私或极端物质化、功利化。正是由于友善弱化,使得他们主动推拒责任,面对道德问题意识麻木,感受不到道德的神圣召唤,无视他人的痛苦。如此,社会道德冷漠危机是不可避免的惨痛结局。“复旦投毒案”和“小悦悦事件”就是友善弱化所导致的典型的道德冷漠现象的具体表现。

(三)友善弱化在人与社会关系上的表现。在人与社会关系上,友善弱化主要表现为社会信任危机。近些年,关于“老人摔倒到底该不该扶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这个话题所反映的正是社会的信任危机问题。应该说,我们社会里绝大部分人面对老人摔倒,心里都会认为应该去扶一把,他们也明白,扶起摔倒的老人的举动是一种有道德的行为。然而,遗憾的是,在今天,一旦有老人在他们身边摔倒,他们不是毫不犹豫地去扶老人,而是首先想到这位摔倒的老人会不会将摔倒的责任原因赖在自己身上,由此产生出一种在助人为乐上的心理或精神恐惧,这是极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反映出我们社会严重的信任危机。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社会就有人故意摔倒而把摔倒的责任完全赖在前来帮扶的人身上的例子,这种现象严重败坏了社会道德,致使人们见到歹徒作恶不敢挺身而出,见到老人摔倒不敢伸出援手。久而久之,就会使得人们在行善时犹豫不决或者根本就害怕行善。近些年,公交车纵火案、暴力恐怖案等等群体性案件多有发生,这是不法分子友善弱化、人性冷漠的极端表现形式。

(四)友善弱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友善弱化表现为生态危机。在历史上,中国古人一直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应该善待自然。在这种世界观、价值观的支配下,他们“畋不掩群,不取麛夭;不竭泽而渔,不焚材而猎”(《淮南子·主术训》)。中国古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很值得我们效法和深思。当然,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人们显得不够友善,不仅仅是当今中国社会的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西方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在资本逻辑操纵下,他们拼命向自然攫取,造成了许多公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出于追求金钱、满足一己私欲等目的,对大自然毫不客气,致使自然界的均衡状态遭到了严重程度的破坏。这就是人们在生态上的友善弱化的表现。

二、当今我国社会友善弱化的原因

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发展方式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拜金主义的盛行忽视精神追求,加之正处于改革时期的中国友善回应机制的不健全、网媒歪曲导向等等引发社会友善弱化现象。

(一)资本逻辑下人们精神生活的物质化导致友善价值观难以深入人心。在传统社会里,人为了更好地适应自然,往往会结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血缘共同体,进而逐渐发展为地缘共同体。无论是血缘还是地缘共同体,人们之间相互亲密、相互依赖、相互信任、互相帮助,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但是,进入工业社会以后,资本起着改变世界的巨大作用,它使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使大量的自由劳动力集中到资本生产过程当中;它把所有人与现代机器相结合,使得人际的交往关系变得功利化、物质化、金钱化、货币化。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的感情淡化了,友善弱化了。在资本逻辑视域下,人们生活目的变成了最大限度地追求资本和财富的增长。这种情况导致人们消费的低俗化和对物质生活的过分追求,从而忽视了对自身精神需要的满足及个人发展的追求。不可否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社会伦理道德或者人们观念的进步速度赶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使得友善价值观不能深入人心,不能自觉地转变为人们的道德自律并落实到具体的社会生活中。

(二)友善回应机制不健全引发友善实践的不作为。友善作为一种道德,它是需要人们在实践中积极回应的。否则,友善这种道德在社会上就难以生存和发展,甚至还有萎缩的可能。所谓友善回应机制,是指人们在正视自身、他人、社会和自然存在的前提下,协调自身以及自身与他人、社会和自然彼此之间关系以便更和谐地生存和发展的行为方式。显然,社会越是文明,就越需要建立并健全友善回应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克难阶段,社会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仍不健全,关于这一点,在道德回报机制和友善回应机制上显得尤为突出。所谓道德回报,“就是社会给予行为主体的道德行为的善或恶的评价”[3],而友善回应则是道德回报中道德善行应该得到的奖励。只有友善行为得到了应有的回报,才能增强社会主体行善的积极主动性,否则,必然会造成友善弱化,严重影响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社会正常运转的秩序。因此,道德回报的社会机制必须健全起来,否则就会给行善者带来一定的道德风险,进而影响人们友善实践的选择。在我国,友善回应机制很不健全,表现在人们在行善时往往会遭到一些人的冷遇甚至嘲笑。我国社会一些人不敢扬善抑恶、奉行明哲保身的人生态度,不能说与我国社会友善回应机制不健全没有关系。

(三)网络媒体导向不正确导致人们漠视社会友善关系。当今时代,网络媒体异常发达,已经进入自媒体时代。在这种时代,博客、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等网络社区风靡全球,极大地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自媒体借助互联网大行其道,使得会使用网络的人们都能制造和传播信息。这既有有利社会发展的积极一面,又有不利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从积极方面来说,它有利于发扬民主,有利于人们参与社会治理活动,自然也有利于传播正能量;就消极方面来说,由于它是自媒体,它所发布的海量信息的内容积极与否、健康与否等等很难保证,对于道德高尚的人来说,他们使用自媒体,对社会传播的可能基本上都是正能量,但对于道德水准低下的人来说,他们使用自媒体,往往会给社会带来消极影响甚至会严重危及社会秩序。一些媒体及其发布的信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是导向不正确。一些媒体有意无意地放大道德悲情,丑化社会友善关系,没有起到正确引导舆论的积极作用,致使人们的道德怀疑感增强,甚至让人们认可“讲道德吃亏,不讲道德沾光”的消极局面。一些网络推手寻衅滋事,为了获得点击率,不惜哗众取宠,丑化道德模范,错误引导民众对舆情的正确判断,丑化社会友善关系,致使人们的社会信任感大为降低。

三、我国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社会存在的友善弱化现象,与我国社会的友善价值观缺失密切相关。正是由于我国社会的友善价值观缺失,才使得我国社会普遍地存在着人自身的精神空虚危机、人际的冷漠危机、社会中的信任危机及人与自然的生态危机等现象,它们严重腐蚀着我国社会主义的形象和肌体,阻碍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开展。因此,在我国大力培育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有其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能听任友善弱化现象泛滥。我国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是其题中之义。友善弱化不仅影响个人的价值观取向和幸福感,不利于国民素养的塑造,还会严重影响文化认同,引发社会道德危机等。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变动和改革的时期,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仍非常突出。因此,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努力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不仅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必要步骤,也是应对当前我国社会友善弱化危机的重要举措。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实践不允许友善弱化现象泛滥。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也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还要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显然,友善弱化现象是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违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允许友善弱化现象泛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排斥友善弱化现象泛滥。因此,不允许友善弱化现象泛滥,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实践决定的。之所以这样说,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属于制度上层建筑,它决定了需要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符合广大人民要求的价值观与之相适应。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的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弘扬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实践则为我们弘扬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实践要求我们加大力度培育和弘扬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提高公民幸福感、归属感的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

3.友善弱化现象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所不允许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内在的包含有高度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它要求人们具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和高尚的道德水平与之相适应。因此,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抵制友善弱化现象泛滥是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要求。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四个全面”的发展目标,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中国梦是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主要内容,是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梦,是和平、友善的梦。在这种背景下,友善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了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价值力量和精神力量。可见,在我国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增强人们的幸福感,构筑美好的精神世界。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中,这种情况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高要求。它要求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更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正好契合了这种需求。因此,通过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让全国人民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关注自身的精神世界,体会友善这种珍贵的个人品质所带来的愉悦,在与人为善的过程中收获幸福,这本身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从功利主义角度出发,友善是可以成为核心价值观的,因为“在‘友善’中,自爱和他爱得到了完美的结合,自利与他利之间也构筑了通达的桥梁”[4]。今天,我们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目的就在于让人们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关注他人的利益,在自利与他利的和谐关系中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获得共同的快乐。

2.有利于缓解道德冷漠危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人是社会的人,具有社会属性,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505人们离不开彼此的社会交往,人需要通过这样的社会交往来获得自身的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在实现了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后,人们对社交和尊重的需求也会逐渐增多,而通过友善价值观在全社会的弘扬和培育,则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及社会关系,增添人际信任,缓解社会道德冷漠危机,从而形成稳固社会关系的价值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道德冷漠危机时有表现。因此,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是极具针对性的精神文明建设举措,它能起到缓解道德冷漠危机和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积极作用。

3.有利于改善人与自然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人类社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对自然的破坏并不显著。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以后,人们在利益的驱动下,不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导致自然环境的严重恶化。这种情况即使到了今天仍然没有得到缓解。之所以这样,说到底,是人的观念错误、行为错误造成的,是人们忽视自然伦理和对自然生态的不友善所造成的。自然生态上的友善,指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自然生态为友,遵循人与自然发展规律,尊重、善待和保护大自然的友好状态。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纳入到五位一体的布局,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培育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从观念上层建筑层面提出了人们在利用自然时应持有的正确态度,从而引导人们完善生态制度。显然,在我国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4.有利于稳固社会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人民政府的重大目标和追求,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休戚相关。这里的“和谐社会”既包括人的身心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包括人与社会的和谐,还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等多重内容,它还理所当然包括了这诸多和谐之间的有机统一和必然联系。从心理学和伦理学的角度看,这诸多的和谐,都与人自身的友善价值观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人一旦缺乏友善价值观,不但身心难以和谐,与他人、与社会也无法和谐,与自然也不可能和谐。因此,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及社会危机,有利于增强和建立稳固的社会关系,从而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通过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化解友善弱化

在我国培育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对于化解友善弱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意义。那么,怎么通过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来化解友善弱化呢?

首先,挖掘友善价值观的传统底蕴和现代内涵,批判地继承传统友善价值观。中国传统友善论以儒家“仁爱”为核心思想,以血缘亲情为纽带,认为人与人的交往关系是一种“推己及人”的美好感情,它既重视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关系,也提出了“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理念,非常重视这种和谐统一的美好状态,从本质上看,这其实是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显然,中国传统友善论放到今天这样的社会里,仍然具有理论说服力和现实意义。从一定程度上说,在今天的现代社会中,人们把自然当作社会发展的工具,对自然进行无休止的毫无节制的索取,致使生态文明遭到严重践踏,造成了我们今天在生态建设上的友善弱化现象,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对传统友善价值观的反叛和践踏。同样,我们今天社会的友善弱化所导致的道德冷漠现象,无疑也是我们对传统友善价值观的反叛和践踏。

其次,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仁爱”思想积极性的一面,注重自身道德修养。中国传统友善论虽然是建立在封建等级秩序之上的,是一种“差等之爱”,讲究的是一种差序性或者私有性的交往格局,即“推己及人”的交往格局。这种主张既有符合人性的一面,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具体来说就是,人们讲“仁爱”,往往是先从父母等最亲近的人开始的,在这种基础上,再做到推己及人;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最亲近的人(如父母)都缺乏仁爱之心,要求他把仁爱之心推广到其他人,显然是不可能的。这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仁爱”思想符合人性的一面。但是在以公共性为特征的现代社会里,客观上要求打破传统的血缘亲情局限去讲“仁爱”,这样,如果过多地强调差序性的交往,显然不利于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基础之上形成一种健康的和谐人际关系。今天,我们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就是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仁爱”思想积极性的一面,同时注重自身道德修养,以达到化解社会友善弱化的目的。

最后,要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推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第一,要注重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与孩子有着最亲密的接触,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友善观念的培养,可以通过一些寓言故事、社会榜样性新闻等等教育孩子,让他们从小体会到友善的积极作用,让孩子们注重关怀心灵、与人友爱相处、做力所能及的社会帮助活动、热爱大自然等等。当然,这里最重要的是父母要能够率先垂范,为子女树立起友好的榜样,使子女自觉形成正确的友善价值观。第二,要注重学校教育的塑造性作用。充分意识到学校教育在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各级各类学校应该将友善教育贯穿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针对学前、小学、中学、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不同阶段、不同年龄、不同层次进行富有针对性的教育,提高教育的有效性,要使友善的科学内涵深入人心。这意味着不仅要加强友善价值观理论知识的灌输,更要在开展友善教育的实践活动中让孩子们潜移默化受到熏陶。同时,学校应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及早发现学生队伍中的友善弱化现象并做出及时的反馈,齐心协力减少甚至杜绝校园中的友善弱化现象。第三,要注重社会的教化作用。建立行之有效的道德回报机制和友善回应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法治保障友善观念和友善行为成长的土壤。当前,我国的社会体制亟待改革,要建立和完善友善回应机制,让国家、社会都起来保护每一个施善者得到应有的“友善”回报,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做到扬善惩恶、公开透明、赏罚分明。要对友善行为者不仅给予物质回报,还要给予精神鼓励,在全社会树立友善楷模,利用友善楷模的感召性化解社会中存在的友善弱化现象,促进社会和谐。同时,要将道德和法律相结合,既从道德高度表彰友善行为者,又运用法律法规保障人们的友善行为,严厉惩罚各种不友善的行为,坚定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培育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在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存在着精神空虚、道德冷漠、社会信任危机、生态危机等等社会友善弱化现象,究其原因,与资本逻辑下人们生活物质化、不健全的友善回应体制、网媒丑化友善关系等等息息相关。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今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决不允许友善弱化现象恶化下去,这也使得弘扬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更具紧迫性和现实意义。因此,要通过挖掘友善价值观的传统底蕴和现代内涵,结合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教育来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以化解友善弱化现象,构筑人们美好的精神世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黄明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友善篇[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李建华.友善何以成为一种核心价值观[J].伦理学研究,2013,(2).

[4]艾国,刘艳.从四个维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的内涵[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5,(10).

〔责任编辑:崔家善焉涵〕

2016-07-11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儒学精髓融入机理研究”(15BKS096)

许荣(1993- ),女,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D64

A

1000-8284(2016)09-0005-05

猜你喜欢

弱化冷漠弘扬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突然之间
东霞
新广告商:广告业周期性在弱化,而集中度在提升 精读
长大不是变得冷漠,而是变得温暖
回答
如何解决果树盆景弱化的问题
基于ANSYS的硬塑气囊盖板弱化研究
自然主义是一种需要弱化的社会科学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