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2016-02-14泰州市姜堰区马庄幼儿园夏艳

早期教育 2016年12期
关键词:同伴游戏幼儿

泰州市姜堰区马庄幼儿园 夏艳

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泰州市姜堰区马庄幼儿园 夏艳

“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陈鹤琴语)。游戏作为幼儿最为喜爱的活动样式,是幼儿园实施教育的基本活动。然而,我们常发现,幼儿之间时常因为争抢玩具或抢先占领某个活动区域而发生争执。幼儿不但缺乏合作意识,还缺乏相互合作的能力。不懂协商,不会分工合作,在游戏的过程中,一旦发生了矛盾,要么是哭闹不止,要么是找老师告状,甚至直接以攻击性行为解决;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难题,也往往是直接寻求老师帮助,不知道如何从同伴那里获得协助;发现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主动协助解决。究其原因:一方面,从幼儿心理学的角度,学前儿童的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大多不会进行主动交往,即使主动交往也缺乏正确的交往方法。另一方面,幼儿在家庭中往往受到过度的宠爱,极有可能造就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很少顾及他人感受的性格特点。然而,合作能力是幼儿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素质,也是幼儿未来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关键条件之一。我们必须注重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帮助他们学会合作,主动合作,形成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

一、创设游戏环境,营造合作氛围

在幼儿园教育中,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因此,幼儿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首先要学会用心创设适合幼儿活动的整体环境,提供有效的活动场所,让幼儿能够在自由、愉悦的环境中展开游戏活动。创设游戏环境,要有利于幼儿个体充分发展,让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能力、水平自由选择,不受局限。只有游戏环境让他们产生足够愉悦感,才能增进幼儿之间交往,进而培养交往能力,发展其社会性和健康人格。

游戏环境还应充分发挥综合教育功能,既能成为幼儿快乐活动的场所,也便于教师针对个别幼儿进行教育。一区多用,规范幼儿的行为,避免出现干扰游戏的破坏性行为等不良现象。比如,在每个班级的活动室内创设有利于幼儿开展合作游戏的活动区或活动角,像娃娃家、小医院、超市、理发店等社会活动区,幼儿可以在这里进行游戏,通过观察、模仿、想象,去创造性地反映生活经验,发展社会交往能力。在相应的外部环境创设上,也可以相互呼应,产生不同层次的递进和内容上的联系,如草坪周围的围墙上,可以绘制一幅幅合作场景的画面,旨在通过一个个画面或场景的凸显,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幼儿的合作意识;在走廊上、教室内悬挂幼儿合作游戏的照片,幼儿容易在看看、摸摸、说说、做做中受到教育,唤起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应特别重视精神环境的创设,要给幼儿一种安全、温馨、轻松、愉快的优良环境。教师还可以与幼儿一起进行环境创设,让他们参与到场地的布置、整理中,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这样需要相互协作的过程,极大地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教师的举动也能为幼儿起到示范作用。

二、提供游戏材料,创造合作机会

其实,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孩子们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很多,教师要抓住这些机会,不失时机地传递给幼儿合作的概念和正确的合作方法。例如共搬玩具筐、共抬桌子、互系扣子、互叠被子等情境,教师都可以因势利导。作为教师,不要放过每一次让幼儿合作的机会,更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合作的机会。比如,经常组织体育活动中的小组竞赛活动,为了获得小组的荣誉必须共同完成任务,幼儿就需要协商协作、互相帮助、互相鼓励,逐渐明白合作的道理,提高合作能力。在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中,幼儿间更是必须通过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

游戏材料是幼儿进行游戏的物质条件。因此,教师在游戏中可以有意识地增加让幼儿主动进行合作的各种材料,比如,在专用活动室投放利于幼儿进行合作游戏的材料,传声筒、颜色变变变、沉浮材料,等等;自制必须两个或两个以上幼儿参与的户外合作游戏的教玩具,在晨间活动中让幼儿自由选择,充分利用不同器械的功能进行合作游戏;在户外活动时间,增加结伴分组游戏的时间,让幼儿开展自由结伴分组游戏;给幼儿设置各种“障碍”,激发幼儿合作游戏的心理需求;减少器械等成品材料的供给量,形成“供不应求”的局面,促使幼儿进行合作游戏;在区角活动的时间,让幼儿自己挑选主题,自己挑选同伴,自己挑选材料,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等等。此外,还可以利用一些半成品材料,如吸管、变废为宝的小物品、橡皮泥等,让幼儿利用这些材料,通过相互间的合作,为游戏提供更加丰富的材料,促使游戏活动更加有趣地进行下去。在半成品材料的加工、制作过程中,幼儿充分体会到合作的成效,更有成就感,也会更受鼓舞,愿意投入到接下来的游戏活动中。投放材料还要根据游戏的进展不断调整,随时增减。幼儿在教师预设的情境下开展游戏活动,教师实施有效的干预策略,引导幼儿循序渐进,逐渐由两人合作向多人合作过渡,再到小组与小组之间的集体合作。

三、教师巧妙介入,培养合作意识

对于自我认知处于发展中心的幼儿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中即使出现了共同的目标或共同的利益,他们也不会在这种需要合作的情境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的行为,更不能做到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调关系以解决问题。即使有了合作意愿,他们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做,有时甚至因为一件很小的事件干扰游戏的正常进行,致使活动暂停下来。这时,就需要教师巧妙地介入,引导幼儿产生合作行为。

首先,教师可以以游戏伙伴的身份介入到幼儿的游戏中。在游戏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以指导者的身份引导幼儿选择活动。比如,为幼儿介绍材料、提示或建议活动的方法,启发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并提出行为要求,提醒游戏规则。这样做不但可以规范幼儿的游戏行为,还能有效避免出现有些幼儿不知道玩什么,无所事事的情况。在游戏活动开始之后,教师就成为幼儿的游戏伙伴,和他们共同游戏,而不是站在“上帝”的位置上袖手旁观甚或指手画脚。在幼儿的游戏中,一定要让幼儿发挥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一旦出现问题,也应多加鼓励让幼儿自己去解决。只有当幼儿成为游戏主体时,才能形成良性互动,开动脑筋解决问题,获取更加愉悦的游戏体验。此时,还会产生“幼儿教幼儿”的有趣效果,他们之间相互了解得更为透彻,相互鼓励的效果也更为明显。

其次,作为指导者的教师,要在游戏活动之前尽可能地进行预设、判断或是预演、示范,教给幼儿所需的合作方法,指导幼儿怎样正确合作,帮助幼儿学会在情境中探索与同伴合作游戏的策略。比如,游戏前大家一起商量需要做什么、如何分工;当玩具或游戏材料不够用时,让幼儿明白他们需要遵守规则,轮流使用或共同使用;当同伴遇到困难时,幼儿可以主动用动作、语言等去帮助;当自己遇到困难,一人无法解决时,除了求助老师,还可以在同伴中寻求援手;当游戏中发生冲突时,可以通过协商、谦让或制定游戏规则(如黑白配、石头剪子布等)来解决。对缺乏合作意识的幼儿,教师可以直接提出建议,如“你跟他说说,你们两个一起玩”“他遇到麻烦了,你去看一下”等示范性的语言,帮助幼儿逐渐学会合作。孩子们很快就能学会用语言表达思想、解决各种矛盾。如用邀请语“你愿意和我一起玩吗”,用商量语“可以吗”,等等。幼儿用某一个共同话题或任务交换意见,展开讨论,通过语言去解决矛盾,通过语言有意识地学习如何向别人展示自己的观点,如何统一意见。

四、采用多元评价,提高合作能力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反馈,对幼儿多加鼓励,让幼儿产生信心,体验合作乐趣。对于幼儿做出的每一个合作行为,如与同伴合作学习,与同伴有商有量,主动询问同伴是否遇到困难,询问同伴的游戏进展,提出一个建议,和同伴共享自己好的做法等,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许。一个微笑,一句称赞,都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感受到合作带来的成功和快乐,进一步强化其合作的动机和内因。

在游戏结束时,教师应对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及时评价。教师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一是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目标,把幼儿表现出来的主动合作、相互协商、责任意识、是非判断等各方面的能力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二是同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改变以老师评价为主的模式,让幼儿成为评价的主体,把自评和同伴互评相结合。

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是幼儿社会性培养和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游戏活动设计,应真正为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服务,帮助幼儿学会合作,主动合作,全面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猜你喜欢

同伴游戏幼儿
红薯会给同伴报警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寻找失散的同伴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