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泰伯》第三章探解

2016-02-13卫彦慧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泰伯曾子弟子

卫彦慧(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论语·泰伯》第三章探解

卫彦慧
(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摘 要:由于历时久远,《论语》中一些语录经传抄、口述后难免有失真实;加之读者的思想因时代的变化而与当时有所不同,这就使得学者对某些语录产生不同的解读。通过联系曾子本人的思想,结合写作背景,从解读字句和疏通文意两方面对《论语·泰伯》第三则做出新的解读。

关键词:《论语》;疾;启;孝;慎

《泰伯》第三章: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读者对这则解读向有争议,本文本着尊重曾子思想的原则,结合语言背景和相关作品,对有争议的字句加以解读,进而疏通文意。

一、对字的解读

(一)疾

《说文解字》:“疾,病也。”对此篇“疾”字的解读大体有两种:一种作“病”,另一种作“重病”。

徐锴认为病来急,因此“疾”字从矢;段玉裁谓:“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1,p1569]籀文从知,病半愈曰“知”[2,p317]。杨伯峻将“疾”译作“病”。这几种说法均认为“疾”并非大病。与之不同,钱穆《论语新解》、金良年《论语译注》、李泽厚《论语今读》及夏传才《论语讲座》等,将“疾”解作“重病”。

据统计,《论语》中“疾”字共出现15次,“病”出现6次。笔者将通过对《论语》中“疾”“病”用以表示“身体有碍”篇章的分析,试看这两个字在当时的常用意,以求对“疾”有更为贴切的理解。依照《论语正义》版本,这些篇章包括:《为政》第六章、《雍也》第十章、《述而》第十三章、《泰伯》第四章、《乡党》第十六章、《阳货》第十七章、《卫灵公》第二章、《述而》第三十五章、《子罕》第十二章。

“病”字在《论语》中单独出现并表示“身体有碍”的句子,仅《卫灵公》第二章1例。此处的“病”用来表述由饥饿导致的身体不适,包含了人为因素,是可以被预测到的。

若将“疾”作“小病”讲,《论语》所记载的一些事件就显得不太合理——伯牛有疾,孔子为何仅隔窗相见?曾子为何自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孔子又怎么会以“小病”为由拒绝接待孺悲,之后又“取瑟而歌”从而达到暗示不愿接待的效果?“疾”让父母担忧他们的孩子,甚至孔子都为其所慎,可见“疾”并非简单的“小病”。值得肯定的是“疾”“病”连用表示病的程度加深,如《述而》第三十五章、《子罕》第十二章。

由此推测,“疾”在表示身体受损程度上并不弱于“病”,并且是客观的、不由人控制的。结合徐锴的理解,笔者将“疾”译作“急病”,强调其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

(二)启

文本中出现的“启”字有“启”“啟”和“啓”三种写法。《说文解字》中仅有“启”字:开也,从口从户。章太炎认为:启,开;啟乃训教,启发后人[2,p66]。现代学者对“启”字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说法译为“开衾而视”,即掀开被子来看,金良年和夏传才均采用这一说法。郑玄注:“启,开也。曾子以为受身体于父母,不敢毁伤,故使弟子开衾而视之也”[3]。第二种说法将“启”作“视”讲,即“看看”。王念孙《广雅疏证》引《广雅释诂》的说法,认为“啓”是误写,应作“视也”之意[4]。此外,杨伯峻也将“启”译为“看看”。第三种说法以李泽厚为代表,他认为“启”,开也,以意忖之,可能是叫学生们拿来从而“摆正”他的手脚。第四种说法根据《说文解字》对“启”字的释义,将其解读为“打开”。黄怀信认为“啓,开也,谓打开、展开。曾子生平谨慎小心,养成习惯,临终未免手足蜷曲,故使啓之。引《诗》以明其蜷曲之故”[5,p680]。

本文认为,第一种把“启”解读为打开被子然后看看手足这两个连续的动作,从字面看来有无中生有之嫌。第二种将“启”视为别字之误,与第三种说法均无从考证。比较而言,第四种将“启”作“打开”来讲更为贴切,但黄怀信认为曾子生平谨慎小心才使得临终手足蜷曲,这样的解释未免有失偏颇。由《论语》可见,曾子重慎独与自我修养,倡导孝与仁,但并非是小心谨慎、终日握手蜷足。

综上,笔者认为“启”应作“打开”。曾子一生注重孝道,将身体发肤视为受于父母,因此终日谨慎,不敢使身体受到毁伤。但因患疾病,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手脚难免有所蜷曲。所以将死之前让弟子打开自己蜷曲的手脚,这既是孝道,也是借“检查”结果向弟子证明身体并无损伤。

(三)免

对“免”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以钱大昕为代表,认为“兔免当是一字”[1,p2073]。原因在于《说文解字》中无“免”有“兔”。但“兔”为兽名,显然并不适用于本文。第二种认为“免”是袒絻字,作冕。《说文解字》释“冕”:“大夫以上冠者,邃延、垂鎏、紞纊”“古者黄帝初作冕”。曾子将“礼”奉为圭臬,认为君子思不出其位,更不会有越礼的言行。从释义看,“免”并非“冕”。第三种说法认为“免”属于借字,作“勉”,取勉励之意,原因是《说文》无“免”有“勉”。《说文》释“勉”为“彊也,从力,免声”。可见“免”字在当时应该是存在的,因遗漏或其他原因才未保存在内,仅作了其他字的一部分。下文将结合句子对“免”加以解读。

二、对句子的解读

(一)《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为了更加准确地理解本篇的含义,我们将此句还原到《诗经》原文中加以理解。

《毛诗注疏》释义:“战战,恐也;兢兢,戒也;如临深渊,恐坠也;如履薄冰,恐陷也。”[6]这一解释为大众普遍接受。将其还原到原文:“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毛诗注疏》解:“冯,陵也。徒步曰冯河,徒搏曰暴虎。一,非也。他,不敬小人之危殆也。笺云:人皆知暴虎、冯河立至之害,而无知当畏慎小人能危亡也。”[6]《诗集传》注:“众人之虑,不能远及。暴虎冯河之患,近而易见,则知避之;丧国亡家之祸,隐于无形,则不知以为忧也。故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惧及其祸之词也。”[7]程俊英认为“人知其一,不知其他”的言外之意[8,p593],是“暴虎冯河仅危及一身,而谋犹回遹则祸及全国,人们反而不知”。“‘战战兢兢’三句是诗人看到朝廷的谋犹回遹,恐怕国将败亡,产生了如临深履薄之感。”[8,p594]

综上,笔者认为曾子所说并非是身体的谨慎,而应包括为人处事的各个方面,是一种主观上的精神态度。此句可译为:“《诗经》说,做事应警戒谨慎,好像面临着深渊一样,好像行走在薄冰上一样。”

(二)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而今而后”译作“从今以后”,“小子”译为“弟子”,对这句话的不同理解在于“免”所指的是什么。

第一种说法是“避免身体遭到损伤”。黄侃义疏:“免,免毁伤也。既临终而得不毁伤,故知自今日以后全归泉壤,得免毁伤之事也。”邢昺注:“曾子之孝,不敢毁伤也。曾子以为受身体于父母,不敢毁伤,故有疾恐死,召其门弟子,使开衾而视之,以明无毁伤也。”[5,p678]据《史记》《世说新语》等书,曾子重孝道,由曾子的思想来看,这一解读有其可取之处。

第二种将其译为“避免身体受到祸患(刑戮)”。钱穆、杨伯峻及金良年均支持这一说法。从史料来看,曾子重孝,但并未有充分的材料证明“战战兢兢”或身体损伤会使人遭受刑戮祸患;从思想上看,曾子也不会因害怕遭受刑戮而终日“战战兢兢”。因而,这一看法并不贴切。

第三种说法认为“免于战战兢兢”。依《论语今读》译文的字面意思,李泽厚认为“免”的应是“战战兢兢”。那么曾子对待“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会是极力避免吗?曾子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君子思不出其位”等言论,倡导慎独且日常三省其身,内在的思想面貌使他对待事情小心谨慎。因此,曾子并非想要避免“战战兢兢”。

《曾子大孝篇》记载:乐正子春引曾子曰:“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9]认为人将死之时所免,即全而归之。慎终是曾子的人生态度,他认为应该以此教诲门下弟子,所以在将死前借对身体的谨慎再次教导弟子应该谨言慎行,劝教弟子应学习“慎独”。可以推测,“吾知免夫”强调的应是曾子对慎独而终的满足,并不是告诉弟子自己死后终于要免于“慎”。对“慎”的倡导与“仁”“礼”“孝”等核心思想密不可分,是周礼下的君子必不可少的品质。由此看来,将“吾知免夫”译为“全而归之”更为恰当。

三、总结

结合曾子的思想与《论语》中相关篇章及时代背景,本文对《泰伯》“曾子有疾”一则存疑字句进行解读和文意疏通。认为此则应作如下解释:曾子患了急病,召集他的弟子,说道:“打开我的脚,打开我的手,《诗经》说:‘做事应警戒谨慎,好像面临着深渊一样,好像行走在薄冰上一样。’从今以后,我将全而归之于慎,弟子们!”

[参考文献]

[1] 蒋人杰,编纂,刘锐,审定.说文解字集注(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 章太炎,讲授,朱希同,钱玄同,周树人,等,整理.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 刘宝楠.论语正义(上)[M].北京:中华书局,1990:291.

[4] 程树德.论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3:597.

[5] 黄怀信.论语汇校集释(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6] 毛亨,传.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毛诗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062.

[7] 朱熹,注.赵长征,点校.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1:182.

[8]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9] 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九州出版社,1983:228.

(责任编辑、校对:郭万青)

A New Interpretation on Chapter 3 of Confucius Analects Tabor

WEI Yan-hui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China)

Abstract:Considering its long history, some quotations in Confucius Analects have lost its authenticity because of private copies and oral accounts. Scholars hav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n some quotation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thoughts which due to the change of era. A new interpretation on chapter 3 of Confucius Analects Tabor is made based on two aspects which are words interpretations and meaning interpretation, together with the thoughts of Zengzi and the writing background.

Key Words:Confucius Analects; illness; open; mourning; prudent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6)03-0012-03

DOI:10.3969/j.issn.1009-9115.2016.03.004

收稿日期:2015-05-13

作者简介:卫彦慧(1990-),女,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泰伯曾子弟子
哪吒失手
曾子杀猪
李泰伯:世间磨难,皆是砥砺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弟子规
三让遗风百代扬
———无锡泰伯墓联
弟子规
曾子杀人
扫净心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