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居民子女的就学适应性研究——以温州市龙湾区为例

2016-02-11邵赛慧

中国共青团 2016年8期
关键词:龙湾公办子女

文 | 邵赛慧

新居民子女的就学适应性研究——以温州市龙湾区为例

文 | 邵赛慧

随着龙湾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非公有制企业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新居民来到龙湾工作、学习、生活。目前,龙湾区新居民比例已占龙湾区总人口的60%以上,在部分街道,已达到五分之四以上;再加上近几年的流动主体由“一个人”变成“一家人”,甚至“一个家族”“一群人”,除了亲戚,朋友、邻居都统统带上,使得龙湾新居民队伍日益庞大起来,新居民集群现象日益凸显。新居民人口的不断攀升,不仅给龙湾区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随之也带来了他们子女对新环境的适应问题。

新居民子女就学的基本现状

据龙湾区新居民局最新数据显示,全区共有流动人口36.7万人,这其中达到九年制义务教育并在校就读的新居民子女数共1.8万人。

调查中,选取了龙湾区所辖4个具有代表性的民工子弟学校,即永昌三小和黄山小学两所公办学校,利民学校和友谊学校两所民办学校。调查资料比较客观地反映出龙湾区新居民子女的基本情况。从调查明显得知,最为突出的是新居民子女“喜欢在新学校里就读”占比36.97%,“不喜欢”就读的占比21.37%,还有41.66%选择中间态度,可以看出新居民子女在异地学习的适应性存在较大的问题。另外,笔者还做了大量的基础性调查,在758份有效问卷中,永昌三小、黄山小学、利民学校和友谊学校的新居民子女分别有233人、108人、246人和171人,分别占总数的 30.74%、14.25%、32.45%和22.56%;学龄期(6~12岁)和青春期(13~18岁)分别占比75.59%和24.41%;一至九年级分别有109人、102人、90人、90人、97人、95人、65人、54人 和56人,分别占比14.38%、13.46%、11.87%、11.87%、12.80%、12.53%、8.58%、7.12%、7.39%;问卷对象中,非独生女有686人,占总数的90.50%。

新居民子女就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校的接纳能力十分有限。目前,从龙湾的客观情况来看,公办学校的资源比较匮乏,不足以承担新居民子女教育义务。据龙湾区教育局2012年9月25日《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情况调查表》显示,在公办学校就读学生中,符合条件的区外新居民子女数有9884人,其中省外流入人数占总新居民人口数为79.86%,新居民子女在公办学校的就读人数占小学教育学校在校生人数比例已达到了43.59%。另外,龙湾区民工子弟学校的情况来看,经区教育局审批承认的民工子弟学校中公办的是13所,民办的是11所,根据2013年3月龙湾区教育局调查统计数据,未经审批的新居民子女办学点有5个。在对龙湾区现已就读的中小学校的新居民子女数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后得知,三分之一的新居民子女现就读于公办学校,其余大部分新居民子女就读于民工子弟学校。

同伴之间的相处存在隔阂。在新居民子女的学校生活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这一特殊群体更喜欢与自己同乡的小伙伴交流,而和本地孩子的交往会有一定的隔阂。调研发现,新居民子女普遍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他们大多比本地的学生懂事得早,肯吃苦耐劳,生活俭朴。但由于地域、经济、文化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距,他们的身上也有许多与本地学生格格不入的地方。笔者从同伴关系这一方面着手,就新居民子女和同伴交往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数据显示,新居民子女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大部分能与人和睦相处,也有意愿与本地学生谈心交朋友,但交往障碍与困难依旧存在,交往的主动性还有待加强,缺乏合作意识,与人沟通的能力也有待进步。

师生之间的相处缺乏沟通。从新居民子女的构成来看,主要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缺少必要照顾,同时也很少与人交流,感情交流也很缺乏。据调查,与老师关系良好的占53.03%,一般的有36.68%,关系不好的也有10.29%;有24.27%会常常和老师沟通,56.99%的学生选择不会,剩余18.74%的表示不知道。在访谈中,一部分新居民子女表示,教师不会经常主动找自己谈心,只是偶尔问一下学习成绩,如成绩不理想会被责骂,这会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和破裂,出现叛逆,进而出现逃学、厌学等各种学习中的不适应状况。另外,据龙湾区教育局调查显示,龙湾的民工子弟学校里教师很多都是非正式的,有一大部分还没有教师资格证。工作的不稳定、教学水平不高让教师们疲于应付,无法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很少有时间与孩子谈心沟通。

新居民子女就学中存在问题分析

教育资源供给相对不足。由于公办学校的学额有限,承载不起超容量学生数的运转。龙湾区公办学校是在充分考虑龙湾地区户籍人口规模数的前提而设,但新居民子女流动性很大、又高度聚集,学校设置如将这一部分人考虑在内,则不具可操作性。公办学校在招生中,以龙湾区户籍或父母有龙湾区房产证的适龄青少年为主,所以在完成接受户籍青少年入学任务后,对新居民子女的吸纳能力就变得很有限。在那些软硬件稍差的公办学校里,只有当施教区孩子流到其他街道或本街道其他学校就读后,才有可能留出一部分空缺名额。虽然民办学校作为公办学校的重要补充力量,起发挥的作用不可或缺,但是民办的学校部分暴露出安全隐患多、教学质量低等问题。经过调查,未经审批的民办学校,学校环境卫生堪忧,校园文化建设空白;班级班额超标,导致教学质量与安全问题堪忧;学生流动性大,管理难度大;师资质量低下,课程开设不规范;办学场所、教室狭小,且大都民房改造,消防通道狭窄、缺少安全设备,安全隐患严重。

主观认识上存在障碍。新居民子女比起本地学生来,交往中往往存在一定的障碍。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统观,发现这种障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层面,主要是新居民子女缺乏基本的农业生产技能和乡村生活技能;二是社会层面,主要是新居民子女在移出地农村的社会关系网络狭小和“陌生化”以及同龄群体支持网络的缺失;三是心理层面,主要是合法性的规范压力和新居民参照群体的改变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失衡。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在于主观原因。表现在新居民子女内心还没有真正对第二故乡产生归属感,自我社会定位与认知和本地孩子不同,内心有被孤立感,会不自觉得把自己和本地青少年进行对比和划界限,即使本地的孩子并没有这种生分的想法。

教学水平与强度造成影响。教师的教学水平、工作强度会影响到师生相处效果,继而对新居民子女的学校适应性产生影响。教师的自身素质差异性决定了他们教育观念的不同,进而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也受到影响,最终影响了新居民子女的学习适应性。从访谈中了解到,素质较好的教师倾向于采用情感交流、理解、沟通、民主决策这类积极的教育方式,而素质一般的教师教育方式中常常伴有严厉的斥责、惩罚和过度的干涉、限制、保护。理解与温暖带给孩子勇气探知世界,少一分干涉、多一分民主,可以让孩子多一点独立性,有助于增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从工作强度情况来看,工作强度大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投入也十分有限,因为时间少等客观因素,教师常常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希望给予新居民子女更多,但常常事与愿违,孩子们的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继而影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提高新居民子女就学适应性的对策

新居民子女就学的适应性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在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公平的同时,团组织要进一步深度介入,引导学生个体正确看待自身存在的适应困境与问题,及时摒弃不良思想,调整不良心态,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团组织密切联系青少年的优势,注重调整服务对象与学校、家庭、同伴、师长之间的关系,充分感知社会、学校给予的关爱,促使新居民子女在新环境中找到归属感。

优化配置,重视教育公平。要把“教育事业振兴”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政府财政要倾斜于教育投入,加大办学力度,要积极引导民办教学,加强对教育薄弱学校的管理与整合。另外,还可以通过优化招生政策来促进教育公平。前几年,龙湾区认真贯彻落实政策、法规精神,积极推行“阳光招生”,在优先满足施教区适龄青少年入学的前提下,部分学校剩余学额“摇号”产生,面向全区招收有各种特长潜质的适龄青少年,包括符合条件的新居民子女,在政策上体现新居民子女教育公平化。团组织要发挥沟通联系作用,及时把青年对教育配置的需求和期盼反馈给教育部门。

引导舆论,尊重个体差异。引导社会舆论对新居民及其子女多以正面宣传报道,多树立先进典型。用一颗公正之心去看待新居民子女,注重他们的感情变化,尊重每一种地域文化的特色,借力学校各类团队主题活动,引导师生学会欣赏,尤其是本地孩子和新居民子女在交往的过程中要学会取长补短,发现并赞美他们的优点,培养他们的成就感。建议学校团组织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团学活动,积极协助消除新居民子女进入公办学校的心理门槛,消除对新居民及其子女的歧视,营造民主、包容的校园氛围,促进新居民子女在校园小天地里健康、快乐地成长。

搭建平台,架起沟通桥梁。可以通过建立新居民子女心理个人资料库,健全心理辅导组织网络,依据新居民子女的品行个性进行个案跟踪,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要及时遏制住苗头,及时做好沟通和疏导工作。另外,可以通过一些活动平台加强沟通,积极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和志愿者的作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2015年,龙湾共青团开展“七彩爱心屋”“阳光手拉手”“青联委员结对助学”“暖冬爱心行”等爱心帮扶工作,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支持希望工程事业,一起加入关爱新居民子女的队伍,发挥了积极作用。

社工助力,加强家校联动。青少年专职社工要注重对家长进行正确引导,发动社工力量参加,共青团和教育部门联合成立全区性的新居民家长学校,加强对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的指导,创建一个新型的家校合作模式。若有条件,社工可与新居民子女每周进行至少一次的思想交流及学习、生活情况汇报,然后可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解决他们学习的后顾之忧。尽可能地与新居民子女的父母每学期进行见面交流,以便加强联系。引导新居民家长在孩子课余时间,定期开展亲子活动,加入一些以成长性和发展性为主的小组活动,促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往。

(作者系团温州市龙湾区委办公室主任)

猜你喜欢

龙湾公办子女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诗情画意龙湾美
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龙湾玛珥湖水华爆发成因初探
亚运城再添一所公办学校! 广铁一中天峰中学落成启用
益阳: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神数据
幸福老袁家
吉林省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食(药)用真菌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