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当代公益性歌曲发展现状思考与评价

2016-02-06祁修雯

音乐传播 2016年4期
关键词:公益活动公益性公益

■祁修雯

(北京市大兴区采育镇第二中心小学,北京,102606)

我国当代公益性歌曲发展现状思考与评价

■祁修雯

(北京市大兴区采育镇第二中心小学,北京,102606)

“音乐传播与慈善公益”专题栏目

本文关注了20世纪90年代至今在传播过程中得到广泛认可的救灾类、体育类、医疗保健类、社会关爱类、环保类共五大类公益活动中的公益歌曲,试图对它们的社会功能等问题进行探讨,同时指出我国公益性歌曲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此类歌曲的创作提出相关意见,为我国未来公益性歌曲的良性发展贡献出绵薄之力。

公益歌曲 歌曲传播 救灾歌 曲体育歌 曲医疗保健歌曲 社会关爱歌曲 环保歌曲 公益歌曲创作

20世纪90年代,随着电视媒介对“希望工程”公益项目的报道,“公益”二字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二十多年来,我国公益事业发展如火如荼,各类公益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公益事业的活动大潮中,一些歌曲作为宣传公益理念、传播公益理想、践行公益行为的载体,发挥着它们的激励作用,承担着激发公众热情的职责。人们习惯称这些歌曲为“公益性歌曲”。

笔者在本文中主要对我国公益性歌曲的发展进行思考,包括公益性歌曲的功能及价值、公益性歌曲发展现状的不足,并对今后我国公益性歌曲的创作及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公益性歌曲的功能与价值

在公益活动中,歌曲强化了公益活动的艺术性和社会影响,这是公益性歌曲的社会功能。具体说,它还有审美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宣传功能。公益性歌曲的上述这些强大的社会功能,保证着它在公益事业中的独特价值。

(一)公益性歌曲的功能

与一般歌曲不同,公益性歌曲的第一功能必然不是娱乐功能,它的创作与使用更不是为了陶冶人的情操。它一定承载着某几项具体的社会功能,发挥着它在此本该发挥的作用。不同类型公益性歌曲的主要功能侧重各不相同,如救灾歌曲、医疗保健歌曲、社会关爱歌曲、环保歌曲侧重音乐的教育功能,体育歌曲侧重音乐的宣传功能。

审美功能公益性歌曲可使人感到身心愉悦、心旷神怡,从而精神放松,同时使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得到提高。这里的审美功能不等于娱乐功能。娱乐功能是任何一种音乐形式具备的最基本的功能,它主要是指生理上的满足,是机械的、被动的。而审美功能强调心理满足,是灵活的、主动的。随着近些年公益活动的增加,产生了大量公益性歌曲,这些歌曲有的是已有的创作歌曲,以特定的歌曲内容与公益主题完美结合,如在救灾公益活动中唱起的《阳光总在风雨后》(陈佳明词曲)、用于环保公益活动中的《春天花会开》(任贤齐词曲)等,也有的是专门为公益活动量身定做的歌曲,如,为抗击“非典”行动创作的《手牵手》(王力宏、陶喆等词,王力宏、陶喆曲)、为北京奥运会创作的《我和你》(陈其钢、常石磊等词,陈其钢曲)。这些经典作品是公益性歌曲创作的有益尝试,它们创作的成功,提高了公益性歌曲作品的整体品质,增强了它的审美功能。

认识功能人们可以通过公益性歌曲认识目前社会生活所处的状态,还可通过歌曲内容了解歌曲创作者的审美倾向及对公益事业的观点和态度。多数歌曲作品是通过暗示或象征的手法,抽象地概括出作者想表达的主题的。而与这些歌曲不同,公益性歌曲具有与公益事件相关联的特性,它的内容指向性较强。这种指向性不是歌曲本身内容所具有的,而是公益事件的主题赋予的。也就是说,在特定的主题氛围内欣赏公益性歌曲,自然而然就了解了公益性歌曲想要表达的目的和意图,从而能更准确地理解歌曲抒发的情感。而且,抛开个别在特定的背景下创作的歌曲,几乎任何一首歌曲都不能表现“所指”的内容,只能表现“能指”的内容。在特定的语境下,公益性歌曲的“能指”恰恰变成了“所指”,且它的“所指”非常具体,人们通过收听、欣赏,能充分认识到目前某项公益活动的主题及活动倡导的精神。

教育功能任何一类公益性歌曲都具有这项功能,体现在作品中即是歌词所承载的教育意义。大众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认识、体会歌词的含义,在这个过程中无形地接受歌曲的教育和影响。在目前笔者所掌握的资料中,公益性歌曲多以流行歌曲为主,仅有少数民族、美声歌曲。非主流意识形态表达的文化属性虽然是流行音乐的一个主要文化特征,但是,我们仍不应该忽视在数量众多的流行音乐作品中,那些与主流意识形态发生联系的流行音乐作品的存在。①参见王思琦《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文化功能研究》,载《中国音乐学》2007年第2期,第38页。公益性歌曲就是那些与主流意识形态发生联系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在实际生活中起到的教育作用不可忽视。如救灾歌曲体现的是灾难发生后广大人民的坚强意志,以歌曲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告知大众如何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建立起互相帮助、奉献社会的价值观念,正像韩红演唱的《生命不言败》(徐建、韩葆词,王晓锋曲)中唱的,“我们在这里诞生,我们在这里懂得,懂得生命的意义,当灾难侵蚀母亲的肌体,我们依然爱你永不分离”。医疗保健歌曲和社会关爱歌曲更多是教育和激励大众关注健康、热爱生活、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环保歌曲则是从环保与自然环境、环保与个人心理环境、环保与社会环境三个层面,教育、启发人们关注环境,树立环保意识。环保歌曲将环保意识贯穿于每一种歌曲体裁中,在儿童歌曲、艺术歌曲、通俗歌曲、民歌等体裁中都能起到传播环保意识的作用,而传播的具体手段主要体现在歌词的运用上。②参见刘林利《环保歌曲刍议》,载《音乐大观》2013年第2期,第164页。

宣传功能宣传功能主要体现在体育歌曲中,多以宣传体育精神、介绍体育赛事为主,一首优秀的体育作品甚至可以起到宣传城市乃至到宣传国家的作用。如1990年亚洲运动会产生的歌曲《亚洲雄风》(张藜词,徐沛东曲),以高亢激昂的旋律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富强及其同亚洲各国人民间的友谊。其实,该歌曲的创作意图就是用来宣传国家的,最初命名是“亚洲雄狮”,用“雄狮”来暗喻中国本身,但最后多名专家认为歌曲的名字有太强烈的自我色彩,最终将曲名改为“亚洲雄风”。2005年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主题歌《让时代为我们喝彩》(石顺义词、王咏梅曲)以“当胜利来临的时候,得到的何止是金牌,是生命的竞赛,力量的竞赛,是希望的竞赛”的歌词,道出了全运会倡导的体育精神。又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倒计时100天歌曲《北京欢迎你》(林夕词,小柯曲)都以富于民族特色的旋律、简洁大气的歌词、丰富的内涵,博得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的喜爱。歌曲抒情温暖、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的同时,又不失国际化的大气。《我和你》传递的是“世界和平”的人本理念,又搭载着“中华符号”,在表达人类和谐、团结的主题同时又符合奥林匹克的精神,当时人民音乐出版社也专门出版了铜版纸的《我和你》单声部曲谱。

图1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我和你》曲谱封面

此外,公益性歌曲还有安慰大众内心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救灾歌曲与医疗保健歌曲中的部分作品中。面对灾难、疾病,多数人的内心承受力有限,往往会出现抑郁、自闭等心理问题。歌曲成为解决人们这些心理问题的良药,其创作者从多个角度切入,给人们以慰藉和力量。如励志型歌曲《我们众志成城》(朱海、李东宇词,张宏光曲)、《生死不离》(王久平词,舒楠曲)、《中国加油!四川加油!》(王持久词,刘青曲),温暖型歌曲《因为爱》(文雅词,董赫男曲)、《与你同在》(晓光词,徐沛东曲)、《有难同当》(王平久词,何沐阳曲)等。

这些歌曲把处在灾难中的人们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用歌声将温暖汇聚成爱的海洋,使大家共同面对困难,然后努力克服困难。歌曲填补了人们内心的苍白,让人们进一步感受到了人间美好事物的存在,以及生命的弥足珍贵。

(二)公益性歌曲的价值

卓菲娅·丽萨在《音乐美学问题》中说:“音乐作品始终只对一个时代的、一定文化范围内的人才具有它的价值。”歌曲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产品,不仅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慰藉品,也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歌曲一定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人文背景下产生的,同听众的审美乐趣和审美需求息息相关。因此,歌曲的体裁形式无论是在目前还是在未来,应始终会被大众喜爱。

然而,评价歌曲的价值应始终遵循“是否适应目前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原则。歌曲是否流传,是否为千万人所喜爱,除了作为主体的歌曲本身要具有利于流传和被喜爱的条件外,还需要具备一个客观因素,那便是“一定时代的、一定文化范围的人”的普遍性精神追求。①参见刘舒妤《歌曲的价值及演唱刍论》,载《音乐探索》2006年第3期,第94页。这种适应性大到适应全世界,小到适应社会中某类具体人群。公益性歌曲恰恰吻合了这种适应性。

公益性歌曲的核心价值是歌曲在传播过程中散发出来的“审美正气”②参见曾遂今《关于歌曲传播中的审美正气》,载《音乐传播》2014年第1期,第115页。所谓歌曲传播中的审美正气,是指贯穿在歌曲传播的所有环节中的一种气场、一种价值取向、一种认同感、一种整体的和谐感。它们覆盖着歌曲的传播源、传播源的品质、传播内容、传播内容的质量以及受众的情绪状态和审美反馈等多个方面。。它是指在正确的价值观基础上唤醒人们展示人性美好的一面,从而引发人们情感的碰撞和心灵的共鸣。另一方面,公益性歌曲注重的是精神的捐献。在灾难、困难发生的时候,它是全体人民克服困难的动力源泉。与其他歌曲不同,无论是专门创作的歌曲还是已有的创作歌曲,只要用在具体的公益活动中,就承载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它的演唱目的是明确的。它作为一首歌曲,参与到社会公益行动中,用旋律及歌词激发人性中最温暖的一面,再把这些温暖汇聚成一种力量。它不仅仅为人们提供了感官的享受,最终带给人们的是真正的物质或精神上的帮助。

二、当代公益性歌曲的发展现状及不足

根据已掌握的资料,下面笔者重点讨论公益性歌曲发展现状中的不足,主要从公益性歌曲的创作、使用现状,普及力度,传播媒介等方面展开。

(一)专门创作的歌曲数量少、针对性强

笔者研究的60余项公益活动中,专门创作歌曲和已有创作歌曲的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③这些公益活动的具体名目可参看拙文《我国当代公益性歌曲分类研究》,载《音乐传播》2015年第3期。其中的图4,为读者便利起见,本文再次援引,编为图2。其中,除体育歌曲为全部原创外,其他类型的公益性歌曲的原创作品(专门创作歌曲)远少于非原创作品(已有创作歌曲)。其中,社会关爱歌曲和环保歌曲的原创作品数量非常少:社会关爱歌曲笔者总共收集101首,其中原创8首;环保歌曲总共收集88首,其中原创14首。所有这些公益活动产生的636首歌曲中,原创歌曲共244首(包括重复演唱的作品),非原创歌曲共392首(包括重复演唱的作品)。

图2 各类公益活动中的专门创作歌曲、已有创作歌曲及歌曲总数的堆积统计图(原载《音乐传播》2015年第3期)

其次,原创公益性歌曲的创作基本是基于某个社会性大事件发生后的“扎堆”创作,针对性非常强。目前社会上流传的原创公益性歌曲大部分是在各种自然灾害(如非典、汶川地震)或各类体育赛事中产生的,多数是为了“应景”、“应策”才出现的。仔细观察这些作品,真正被很多人记住并广泛传唱的并不多。从创作者的角度看,一些作者抱着只为完成任务的态度而创作出来的作品质量并不算高,而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好的作品越来越少。

再次,公益性歌曲的创作是非商业性行为,但国家的投入也非常少。的确,公益性歌曲的创作不能夹杂太多的商业利益,动机也一定要明确,但国家也应对公益性歌曲的创作给予相应的投入。目前公益性歌曲的创作与制作大部分都是作者自掏腰包义务付出,笔者认为这种机制不足以刺激歌曲创作者创作出好的作品,借用词作家郭宇轩的话,“公益歌曲,是让公众受益,但绝不能对音乐家无益”。①翁小筑、郭珊《公益歌曲:不要再大灾大难时才想起》,载《南方日报》2010年9月12日,第9版。

(二)已有创作歌曲使用不贴切、宣传目的强

在目前的大部分带歌曲演唱的公益活动中,歌曲的选择一半以上是非原创作品,这些作品中当然有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并得到大众认可的歌曲,如《我的未来不是梦》(张雨生词曲)、《真心英雄》(李宗盛词曲)、《红旗飘飘》(又名《五星红旗》,乔方词,李杰曲)等。但也有不少是专门为了商业目的做的新歌宣传,这些歌曲的数量占的分量并不小。其中,一部分歌曲作为一般歌曲在当时社会中几度风靡,如潘美辰演唱的《我曾用心爱着你》(潘美辰词曲,1988年发行),1991年用在华东水灾“风雨同舟·情暖人间”活动中;林忆莲演唱的《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丁晓雯词,陈志远曲,1990年发行),1993年用在“扶贫减灾创明天”的义演中。这些歌曲最多只能算是经典的流行歌曲,但绝对不能算在公益性歌曲的行列中。另一部分歌曲的传播则几乎是一次性的,唱唱就过去了。所有这些歌曲有个统一的特点:无论是曲调、歌词内容,还是歌曲的标题,都与公益活动的主题毫无关系——这个特点在进入21世纪以后的公益活动中越发明显。

笔者认为,公益活动中演唱的歌曲绝不仅限于原创作品,一首歌曲表达的思想内容只要能与公益活动的主题密切相关,就可以用在公益活动中并可以被称为公益性歌曲。然而,有些歌曲的内容永远与公益性歌曲这个词“平行”,没有交点。

(三)较单一的歌曲表现形式

从目前公益性歌曲的发展现状看,公益性歌曲的形式以流行歌曲居多,占到全部公益歌曲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民歌次之,美声歌曲最少。这会造成公众对公益性歌曲的理解偏颇,认为公益性歌曲是流行歌曲的一部分。其实不然,公益性歌曲可以用任何一种唱法唱出来,可以以任何一种歌曲形式表达出来。只不过,流行歌曲以内容通俗易懂、曲调朗朗上口成为公益性歌曲选择最多的表现形式,是当仁不让的。同时,由于公益性歌曲承载的是公益理念、公益理想,它的最终目的是推动人们践行公益行动以实现公益目标,所以公益性歌曲是应该有气势、有力量的,是应该能以足够的冲击力直入人们的内心的,这种情况下流行歌曲可以通过合唱、齐唱的形式解决这个问题,但不能每首歌曲都千篇一律地使用合唱或齐唱的形式,所以美声、民族歌曲应该以其特有的唱法、宏伟的气势,弥补流行歌曲表现形式的不足。

2010年中央歌剧院举行的《绿色畅想》大型环保情景交响公益晚会中,整场的所有歌曲都用民族、美声唱法演唱,恢宏大气的交响乐队的伴奏、歌唱家精彩的演绎,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晚会除了选取流传已久的中外名曲如内蒙古民歌《牧歌》、德里布歌剧《拉克美》选段“花之二重唱”、德沃夏克歌剧《水仙女》选段“月亮颂”等外,还专门创作了两首美声唱法的作品,即戴玉强等人演唱的《美丽家园》(安成信、蒲寅词,邹世东曲)和幺红演唱的晚会主题曲《地球我们的母亲》(安成信词,龙伟华曲)。这两首作品,前者诠释了地球与国家、国家与家庭的关系,后者呼唤我们要保护地球的环境。晚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首站演出后进行了全国巡演,并赴美国等几个国家做了国际巡演。这台晚会的成功得益于形式的创新,改变了以往公益晚会以流行歌曲为主导的局面。

笔者认为,公益性歌曲的形式应在以大众喜爱的流行歌曲为主的同时,尽量多一些民族、美声歌曲。否则,随着大众审美能力的提高,过于单一的艺术形式最终会带给人们审美疲劳感。

(四)宣传力度弱、传播范围小

笔者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公益性歌曲之所以传播范围小是因为宣传力度不够。其实,在公益活动中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专门创作歌曲,但这些歌曲大都没传播开来,比如柯以敏演唱的《中国我的爱》(冯菊枝词,刘家昌曲)、谭晶等人合唱的《同行》(宋晏词,丁伟斌曲)等。

究其原因,其一,媒体没有重视歌曲的宣传,多数歌曲在活动、晚会中唱一唱就过去了,很多优秀作品没有进入MV的制作和发行阶段,也就是说,还没有进入到真正广阔的传播环节中,传播行为就中止了。其次,传播媒介相对单一。公益性歌曲的媒介传播,大部分情况下还仅停留在电视媒介的一次性传播上。就纸质媒介来讲,目前笔者没有找到一种专门记录公益性歌曲的曲谱书籍,大部分曲谱都是在各类期刊中记载的,这说明我们对公益性歌曲的系统化书面记载、整理工作还很不够。就录音磁带、CD唱片等来讲,它们在20世纪90年代对公益性歌曲的发展、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就目前掌握的资料看,20世纪的这最后10年里发行了近十张公益性歌曲的专辑。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录音带的价值逐渐更多地体现在它的收藏价值上,而作为传播媒介的价值逐渐降低。虽然CD唱片作为歌曲传播的载体还在发行、出售,但它也不再是歌曲传播的中坚力量。人们的听赏习惯在改变,主动购买CD的音乐爱好者的人数已经显著下降。

笔者认为,当今公益性歌曲传播的中坚力量应该是电视、网络媒介。不过,恰恰是这两个媒介对公益性歌曲的传播力度明显不足。电视媒介对公益性歌曲的传播停留在公益节目的直播、转播阶段,大部分歌曲在活动中演唱一次或几次后就不了了之。而网络媒介是开放性的,其信息量巨大,很多歌曲会被淹没在视听大潮中难以被大众发现,加上几乎没有专门的网站去系统地推广公益性歌曲,其传播境遇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公益性歌曲的创作及发展建议

下面,笔者将从公益性歌曲的创作、发展等方面展开论述。就公益性歌曲的创作,笔者会从一度创作、二度创作两个层面进行讨论;就公益性歌曲的发展,笔者将重点从它的宣传、推广角度进行讨论。

(一)公益性歌曲的创作

公益性歌曲创作的最终目的是发挥其社会功能、实现其社会价值。随着公益事业的发展,公益性歌曲的创作虽然整体上越来越受重视,但作品的规模及社会关注度还是远远不足。目前我国公益性歌曲的创作多与公益活动、公益事件挂钩,作品的出现往往都在大灾大难过后,导致创作出来的作品局限性较强。笔者认为,公益性歌曲不应是盲目的创作,要追求质量而不是数量。它的创作应是被公益题材对创作者的真正的情感激发所催生的,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机械地创作出来。其次,优秀的公益性歌曲应具有普适性。公益性歌曲的创作不应被条条框框所限制,一首优秀的公益性歌曲往往可用在任何类型的公益活动中,如《让世界充满爱》多次被用在救灾、环保、医疗保健、社会关爱方面的主题公益活动中。

一度创作原创作品即专门创作的歌曲。第一,公益性歌曲应以抒情、大气激昂的旋律为主。抒情的旋律具有缓解压力、安抚的作用,大气激昂的旋律具有振奋人心的号召力量。对公益性歌曲来说,旋律的基调一定要参考歌词所要表达的内容,要发自内心、感人肺腑。第二,歌词的创作要符合真心的创作初衷,有明确的主题内容、足够的感染力和感召力。歌词的写作应介于写实和诗意之间,把握这个“度”非常重要。写实是将具体的公益理念、公益主题融入歌词中。歌词的创作不像文章的写作,它讲究对称、排比,强调隐喻的含蓄表达。创作了多首优秀公益性歌曲的词作家张藜说:“歌词学诗的构思,但又必须使歌词的语言有别于诗,含蓄与明快、深邃与易解结合,不能使歌诗的语言,越来越晦涩难懂。”①张藜著《音乐里的文章事——张藜谈歌词创作》,中国人民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152页。另一位著名词作家阎肃则说:“平淡中见真情,小处着眼勾人心。”②见毕春泽编著《歌词写作入门与提高》,九州出版社2013年版,第118页。两位词作家的话很好地概括了公益性歌曲歌词创作的基本准则:寻找到切入点后,歌词应是诗情与易解的结合。第三,目前我国公益性歌曲基本上是流行歌曲,笔者认为还应有所突破。作品的最终创作目的是向更多的人宣传公益理念,那么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尤为重要,不妨尝试创作一些美声歌曲、民族歌曲,甚至可以创作一些由几首歌曲组成的短小音乐剧。换换形式,给大众带来新的体验,或许更利于公益性歌曲的发展。

从目前公益活动中产生的歌曲中不难看出,部分歌曲有比较明显的商业化倾向,有的作者急于凭借公益性歌曲提升自己的形象和在业界的知名度,由于创作动机不纯,真情投入有限,作品也很难被大众铭记。这种情况应引起歌曲创作者的反思。

二度创作公益性歌曲的二度创作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已有创作歌曲在公益活动中重新编排使用,一般都是将独唱歌曲做合唱、齐唱或轮唱的编排,在增强原有歌曲的气势的同时,发挥“明星”的宣传力量。第二,将已有歌曲的曲调或旋律片段填上与公益活动主题相关的歌词后演唱。公益性歌曲的最终目的是表达公益理念,所以歌词第一,旋律第二,旋律符合歌词的表达即可。显然,用大众最熟悉的曲调填词演唱,是公益性歌曲创作的良方,这种创作方式作为公益性歌曲原创音乐作品的补充,丰富了公益性歌曲的创作形式。虽然在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中,这样的作品仅有两首,但它们都在传播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首是表达抗击艾滋病主题的《爱在阳光下》,作为2003年同名主题公益晚会的宣传曲,它采用《斗牛士之歌》、《致爱丽丝》等经典音乐片段,配上与预防和抗击艾滋病有关的词,以短小的音乐剧的形式表现出来,让观众眼睛为之一亮。其MV的主要演员都在片子刚开始的时候亮相,出现在一个盛大的宴会之上,这让全场观众都投入地观看这部影视明星云集的音乐剧短片。这些明星还都以搞笑的造型出现,并在词中唱出了自己的观点。另一首是产生于2008年汶川地震后,由刘德华以Beyond乐队的《海阔天空》曲调填词创作的《承诺》。其填词创作仅用了一天的时间,歌词分为香港地区和内地两个版本,由刘德华召集来自内地、香港地区、台湾地区的多位歌手一起演唱,表达了对灾区人民的慰问。

创作理念公益性歌曲的创作是非营利的,甚至有的作品需要作曲家自费完成,而公益性歌曲的创作又要持之以恒,显然这两个方面是有所抵触的。合理地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创作者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创作理念。公益性歌曲不像商业歌曲那样追求利润回报,因此要在缺乏足够商业支撑的情况下实现公益性歌曲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创作者对公益事业有足够的真心与耐心。公益性歌曲创作的投入和回报其实是一个长远的过程,它不可能像商业歌曲一样即刻看到回报,特别是经济回报。应该看到,由于公益性歌曲的作者在创作公益性歌曲的同时也会创作相应数量的商业歌曲,所以如果公益性歌曲创作的质量高,也会给作者带来商业歌曲的创作机会,从而带来可观的经济回报,以利于下一次的公益性歌曲创作。中国唱片总公司广州公司音乐总监王厚明说:“我做公益的回报远远大于我做商业歌曲的收获。举个例子,当我得知汶川发生地震时,曾连夜制作了以抗震救灾为主题的歌曲《让爱满天下》、《心心相连》,MV播出之后,反响很大,后来就不断有企业找我,希望我为他们写歌,包括宣传企业文化的,或者企业开展某项慈善活动的主题歌曲,这就是一种回报。”①《公益歌曲:不要在大灾大难时才想起》。因此,公益性歌曲的作者要树立正确的创作理念,这点对公益性歌曲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

(二)公益性歌曲的宣传推广

公益性歌曲进入公众视野,离不开媒介的宣传与推广,宣传推广的力度几乎直接决定公益性歌曲的传播范围。优秀的公益性歌曲都是在各类媒介传播过程中被大众认可的,再优秀的作品不进入宣传推广环节也无优秀可言。因此,对公益性歌曲的宣传推广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目前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公益性歌曲的传播自然应该广泛借助这两类媒体,以更好地实现其最终的社会价值。目前,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来自属于新媒体的网络媒体及手机媒体,所以公益性歌曲的推广在利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也应格外重视新媒体的运用。

传统媒体公益性歌曲在传统媒体上的宣传推广主要依靠报刊、无线电广播、电视这三种媒体。报刊对公益性歌曲的宣传推广应侧重歌曲的介绍和曲谱的刊载等方面,无须多言。比这更重要的是,目前公益性歌曲的宣传没有利用好无线电广播。这首先可能是出于无线电广播自身的局限性:它转瞬即逝,不具备像报刊那样的储存功能,要想达到一定的传播范围,歌曲绝不能只播放一次,而是要反复播放。当然,公益性歌曲可参与各大广播电台音乐排行榜的打榜活动,提高传播次数。其次,在各大音乐广播电台的整点、半点报时后紧接着播放,是提高公益性歌曲收听率的良方。人们听广播的习惯大多是在自己喜爱的节目播出前几分钟打开收音机,而大部分节目是在整点或半点报时后开始的,利用这个有利的时间段,有望提高公益性歌曲的收听率。关于电视传播方面,笔者将在新媒体部分进行连带论述,因为电视在某种意义上横跨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个领域——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很多人家里安装的已不再是传统的模拟电视,而是有新媒体因素的数字电视。②所谓数字电视是相对于模拟电视而言的,是指从拍摄、编辑、制作、播出、传输等电视信号播放和接收的全过程都使用数字技术的电视系统。它能够提供个性化、互动性等服务,并提供六倍于模拟电视的节目量。参见张敏《数字电视的概念与发展前景》,载《金属世界》2009年第S1期,第23页。

新媒体公益性歌曲的新媒体推广应以传统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三方面为主。第一,传统互联网推广。就笔者为本文搜集音乐资料的过程看,大部分资料的来源是传统互联网,由此可见传统互联网应是宣传推广公益性歌曲的一个重要平台。公益性歌曲网络宣传推广的现状,目前停留在以新闻的方式对公益活动中产生或使用的公益性歌曲进行描述的阶段,这样的新闻散落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是分散的,需要大众花费一定的时间找到新闻后按照新闻内容搜索歌曲。对于公益性歌曲在传统互联网上的传播,笔者认为,各大主流的网络音乐平台,如百度音乐、QQ音乐、虾米音乐等,应对公益性歌曲更加重视,考虑为公益性歌曲建立专门的板块,提供公益性歌曲的相关内容介绍及音频的下载服务(如出于商业因素无法实现免费下载,可设置付费)。这样做一方面能为大众了解公益性歌曲提供确切且权威的资源,另一方面也会使公益活动的主办方受益,提高带有歌曲演唱的公益活动的质量,为公益活动的选曲提供相应参照。

第二,手机推广。目前,我国许多手机用户使用的都是智能手机,具备软件下载功能,人们可以到对应的网络商店自行下载需要的软件,而软件的数量是极为庞大的,可满足许多种不同的生活需求。所以不妨考虑制作相关公益性歌曲软件并在网络商店上架供大众下载,扩大公益性歌曲传播范围。笔者试图在手机网络商店搜索“公益”二字,发现已有相关的软件上架在售,如图3。此外,手机专业音乐试听软件也可以对公益性歌曲进行推广,其方法和专业的网络音乐平台对公益性歌曲进行推广的方法相似,故不再赘述。一般专业的网络音乐平台都有专门对应的手机软件。

第三,数字电视推广。这里主要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电视频道的推广。数字电视的发展可使现代家庭中的电视机收到超过100个频道,这为公益性歌曲的传播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它虽构不成一档电视节目,但可以以音乐电视的形式出现在相关频道中,如以与央视“著名企业音乐电视展播”类似的形式在相关频道循环播放。另一部分是网络电视的推广。目前来说,家庭电视机中大部分都有网络电视功能,即将电视连接上互联网,通过相关视频软件回看或者选看任何一档节目或其片段,这和公益性歌曲的互联网传播有相似之处,只是画面和声音的呈现从计算机转移到了电视机。

图3 苹果手机App Store搜索“公益”一词的相关软件截屏

可见,公益性歌曲的宣传推广应从大众喜爱并经常追随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入手,利用好互联网媒体和新旧媒体融合的优势,形成以新媒体为主、传统媒体为辅的格局。

结语

笔者对公益性歌曲的研究植根于公益活动的发展,并阐述了公益性歌曲的概念。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带歌曲演唱的公益活动的抽样,选取了60余项公益活动并将活动中演唱的专门创作歌曲和已有创作歌曲全部提取、归类,分析了我国当代公益性歌曲的现状及特点,①相关成果除前述《我国当代公益性歌曲分类研究》一文外,另可参见拙文《我国当代公益性歌曲的内容与传播特点》,载《音乐传播》2015年第4期。并结合现状对公益性歌曲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此,笔者总结自己的观点如下。

第一,沿着前人已有观点,可对公益性歌曲的概念进行广义与狭义的界定,并将广义的公益性歌曲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同时,我们可以用两种方式将公益性歌曲分类:按公益活动类型,可将公益性歌曲分为救灾歌曲、体育歌曲、医疗保健歌曲、社会关爱歌曲、环保歌曲五类;按创作性质,可将公益性歌曲分为已有创作歌曲和专门创作歌曲两类。

第二,从我国公益性歌曲的现状看,专门创作的歌曲对社会事件的依赖性较强,但近年来随着公益事业的发展,自发性的创作行为越发显著。已有创作歌曲中,经典歌曲和当红歌曲的使用率较高,超过专门创作歌曲的数量。其中,通常当红歌曲参与公益活动的宣传目的性强,其思想内涵和公益活动的主题不相干的情况值得注意。

第三,通过对公益性歌曲的现状、传播特点和思想内容特点的分析,可试归纳总结公益性歌曲的功能:认识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宣传功能。公益性歌曲在发展中尚有不足,由此对公益性歌曲的未来发展做展望,可提出相关建议:公益性歌曲应通过各类媒介采用合适的技巧宣传推广,这样才能进一步扩大其传播范围,在社会中更好地实现其价值。

最后,通过对公益性歌曲的研究,笔者认为,公益性歌曲的良性发展需要创作者树立正确的创作观念,也需要公益活动的主办方树立正确的选曲观念,只有这样,公益性歌曲的发展最终才能走上更加科学、健康的轨道。

(责任编辑:曾遂今)

祁修雯,艺术学硕士,北京市大兴区采育镇第二中心小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传播。

猜你喜欢

公益活动公益性公益
公益活动证书
手拉手,献爱心公益活动
山西确定20家省级公益性农产品市场
公益
公益
公益
做好公益性报道让温暖在城市流淌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一家医院的“公益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