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中的治疗疗效观察

2016-02-06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年5期
关键词:疝环疝囊修补术

韩 巍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中的治疗疗效观察

韩 巍

【摘要】目的 探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将130例腹股沟疝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行传统修补术,观察组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在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效果理想。

【关键词】腹股沟疝;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临床疗效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lug mesh hernia repair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inguinal hernia. Methods We divided 130 patients into two groups.The control group used traditional hernioplasty,and observation group used plug mesh hernia repair,comparing efficacy of two groups. Results The getting out-of-bed time,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the complication incidence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plug mesh hernia repair in the treatment of inguinal hernia is ideal.

【Key words】 Inguinal hernia,Plug mesh hernia repair,Clinical effect

腹股沟疝是临床中外科较为多见的疾病,近几年,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临床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本研究选择130例腹股沟疝患者,探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将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30例腹股沟疝患者分为两组,每组65例。两组患者均为男性。其中观察组年龄:44~70岁,平均年龄(56.7±2.3)岁;58例单侧腹股沟疝(左侧30例,右侧28例),7例双侧腹股沟疝;分型:55例斜疝、10例直疝;对照组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57.0±2.5)岁;58例单侧腹股沟疝(左侧29例,右侧29例),7例双侧腹股沟疝;分型:54例斜疝、11例直疝。两组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均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常规消毒等。(1)对照组行传统疝修补术进行治疗,麻醉起效后,患者取平卧位,于腹股沟行一切口,暴露腹股沟韧带并游离睾提肌及及精索,确定疝囊位置,结扎、切断疝囊颈部。并通过疝环受损范围、附近腹横筋膜张力等方面而选择相应方法实施修补,修补结束后,观察是否伴有出血情况,止血后缝合切口。(2)观察组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进行治疗。于腹部沟韧带上部与耻骨结节交界位置行一切口,暴露腹股沟盒,游离精索及疝囊(疝囊颈部应避免结扎),如果疝囊体积较大,则于其颈部行中部横断并缝合,如果疝囊体积较小则不需截断疝囊,伴斜疝者可直接将其推入内环口,伴直疝者可将其推入疝三角。将疝囊推向腹腔,并于疝环内部填入充填物,于腹横筋膜位置进行缝合固定。游离精索,通过腹股沟管后壁等方面修剪合适补片,同时将平片补片置于精索后部,最后放回精索并缝合伤口。

术后,两组均采用沙袋压迫切口,达到预防渗血的目的。并建议患者选择合适体位以利于切口的快速愈合。术后2 h,若患者生命体征无异常则可于床上适度活动。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手术情况分析研究

观察组手术时间(37.8 ± 3.2)min与对照组(37.0 ±3.5)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床时间(2.2±1.0)h、住院时间(5.8±1.4)d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7±2.5)min、(8.0±2.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术后情况分析研究

观察组止痛药应用率(1/55;1.82%)、疝复发率(0.0%)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55;14.55%);(2/55;3.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2组并发症发生率分析研究

观察组2例尿潴留、1例低热、3例术后疼痛,并发症发生率为10.91%;对照组4例阴囊水肿、5例尿潴留、4例低热、10例术后疼痛,并发症发生率为41.8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主要病因是腹壁肌肉强度低,结构薄弱及腹内压力增高。有资料显示[2],此病患者腹壁结构薄弱,主要与其腱膜中羟脯氨酸含量不足,存在异常增生腹直肌前鞘成纤维细胞,不规则微纤维含量较多所致。腹股沟疝多发生于老年人,原因主要是老年患者腹壁肌肉强度降低[3]。

腹股沟疝的主要治疗措施为手术治疗,以往疝修补术创伤面较大,往往需要进行高位结扎疝囊,从而导致局部组织张力过大,进而引起较高的术后复发率[4]。常规术式往往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且患者下床活动时间较长,极大影响了肠道功能的快速康复,大大增加了感染率[5]。近几年,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用于治疗腹沟疝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该术式不需要进行高位结扎、张力腹壁缝合等操作,从而极大缓解了患者的疼痛,降低了术后复发率[6],确保了远期效果,同时也降低了低热、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出现,有利于患者的快速恢复[7-8]。实施该术式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操作者应有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手术水平,详细了解患者病情,最大程度地提高手术成功率;(2)手术过程中,若疝囊体积较大,应尽量避免完全剥离,从而预防感染;(3)置入网塞充填物时,应注意掌握深浅程度;(4)补片应通过具体情况进行适当修剪;(5)置入补片、网塞充填物后,应注意牢固缝合以免导致复发。本研究发现,观察组下床时间、止痛药应用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该术式治疗腹股沟疝的效果优于传统术式,可有效降低患者恢复。

参考文献

[1] 王铭.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116例[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34): 4443.

[2] 丁新敏.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 96例治疗体会[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3,34(1): 15-17.

[3] 杨向前. 手术治疗腹股沟疝气患者临床疗效研究[J].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3): 110.

[4] 郭勇.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128例分析[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 57.

[5] 张建华,张永根.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切口疼痛的原因分析及防治[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7): 69-70.

[6] 陈超,高汝晏. 常规疝修补术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对比[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27):73-75.

[7] 熊勤涛. 传统疝修补术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6):1254-1255,1257.

[8] 朱江,尹永召,周意,等. 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疗效分析[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3(9):1344-1346,1350.

The Application Experience of Traditional Hernioplasty and Plug Mesh Hernia Repair in the Treatment of Inguinal Hernia

HAN Wei Zhaoyuan County Super Mongolia Nationality Township Hospital,Zhaoyuan 166513,China

【Abstract】

【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16(2016)05-0028-03

doi:10.3969/j.issn.1674-9316.2016.05.021

作者单位:166513 黑龙江省肇源县超等蒙古族乡卫生院

猜你喜欢

疝环疝囊修补术
不同假疝囊处理方法对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比较
胎儿疝囊型膈疝的磁共振诊断与鉴别诊断
疝环填充式和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临床对比分析
于腹股沟斜疝患者中分别应用有张力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实施治疗效果对比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手术中的应用
Lichtenstein修补术并发症的防治体会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中采用疝囊剥离与横断处理治疗Ⅲ型腹股沟疝的对比研究
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研究
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与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
3种无张力疝修补术疗效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