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5,中国与各大国关系

2016-02-05本刊编辑部

新传奇 2016年4期
关键词:中俄关系印中中美关系



2015,中国与各大国关系

2015这一年,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四国同中国的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各领域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度解读。

中美:经过风浪,暂归平静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所长达巍表示,2015年的中美关系,上半年处于紧张态势中,南海问题、网络议题、美国对华战略的讨论等骤然升温;下半年,尤其是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访美后,这种紧张气氛有所变化,趋于缓和。

总结近两年来中美关系的波折表现,有几点启示值得思考:

首先是中美两国的领导核心,即中南海和白宫都希望稳定中美关系:2013年11月- 2014年5月,从中国防空识别区问题到美国以网络间谍罪起诉5名中国军人,中美关系急转直下,但当年11月奥巴马访华前,两国高层不断互动,用各种力量将双边关系拉回到一个良好的气氛上,之后奥巴马的访华也取得了很多成果;2015年上半年,南海问题和网络安全问题再次使得中美关系由平稳陷入僵局,但在9月习近平访美之前,中美双方同样互派特使最终缓和了关系,从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低迷甚至敌对气氛。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两国最高领导人在推动或稳定中美关系向前发展的方向上是一致的。

其次,只要双方肯费心思投入更多,中美关系就会变得更稳定。以习近平的访美为例,可以看出来其准备得非常充分,在多个场合准确回应了美方关切的核心问题,对美方的担心和焦虑也进行了有效安抚;习近平在发言中对中美关系进行了定位,说“美国是中国对外政策的优先发展方向”,这让中国国内对本国外交的走势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再者,中美舆论也对双边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良好的舆论引导有利于两国关系的发展,而不是鼓吹和煽动更多民意向好战和交恶的一头去发展。

中美关系的状态就像是一个同心圆,里面的内核是中美高层的领导力,外面一圈是围绕两国的各种动态化、延展化的议题。两国关系的稳定则需要依赖于两个圆的稳定。

中俄:高调前行,道路曲折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任李新认为,2015年的中俄关系继续延续了两国领导人高频率会晤。整个2015年的中俄关系,有两件大事值得历史特别铭记:一个是两国都举办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另一个是中俄两国元首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这对于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中俄关系持续快速发展,两国领导人几乎每年都会宣布“中俄关系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双方合作的领域、范围和深度都在不断扩大和提高”。

不过2015年1月- 10月中俄贸易比去年同比下降29.1%,这给政治关系浓郁的中俄关系带来阴霾。实际上,中俄从贸易结构上一直存在问题,俄罗斯向中国出口主要还是原材料和能源产品,中国向俄罗斯出口的商品则集中在轻纺工业产品和机电产品。这样的结构下,中俄经贸关系表现出来的是量很大,但价值很低。要想把贸易额提升上去,必须要增加附加值高的一些产品。此外,中俄出口也受到国际经济形势以及西方对俄制裁的影响。

如果想避免这种影响,恐怕要改变两国目前的贸易结构。近几年中国对俄投资虽然不断增加,但中企的积极性还不太高。这需要两国高层的推动。

如今俄罗斯为了开发远东,出台了很多优惠措施,特别在不久前还举办了“东方经济论坛”。当然,远东开发的优惠政策措施也不是仅仅面向中国的,而是面向整个亚太地区。相比较而言,中国先进的技术不及日本、韩国,但优势是更有钱。同时不能忽视的是,俄罗斯对中国人在远东的忌惮在短时间内确实难以改变。

中日:关系回暖,仍有摩擦

东京大学大学院法学政治学研究科教授高原明生认为,2015年是二战结束70周年,年初时许多日本学者都预测,可能会迎来“民族主义爆发年”,日中关系将承受考验。如今全年已经过去,结果却与预测截然相反,现在国内外的舆论都感受到了日中关系回暖的气氛。

两国政治层面,2015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雅加达应约会见了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两人进行了友好交流。这应该是日中关系回暖的重要信号。此后日中两国高层官员频繁见面,特别是5月,日本自民党总务会长二阶俊博率领3000名日本旅游界人士访华,放在前几年难以想象。似乎自2012年开始,只要对日本示好,在中国国内都会被认定为“政治不正确”。

11月初,日中韩三国成功举行了阔别已久的首脑会议,当时的会议氛围十分融洽,也是2015年三国关系实质改善的果实。日本学界普遍认为,日中关系慢慢升温,总体来说向着好的方向,但不够稳定,仍有很多对立因素和爆发点。

虽然日中韩首脑会谈时三国领导人避免谈及领土争端问题,但一个新的情况是,南海问题日益成为日中摩擦的新舞台。最近日本修改了安保法制的内容,但以作战为前提的南海出兵在法律上还是难以通过。因此,日本政府可能选择支援菲律宾等国,比如培养该国的沿岸警备队或者提供防御武器装备等。

中印:政治商贸,双向合作

在《今日印度》驻京记者阿南特·克里希南的眼中,2015年中印关系迎来了许多“第一次”。2015年5月,印度总理莫迪任内第一次访问中国。

在莫迪访问前两天,今日印度集团首次在华组织一个由印度媒体单方面主办的中印圆桌会议。这次全球圆桌会议汇集了来自印中两国政府、智库、商业和媒体等各个行业致力于印中关系的精英。

会议上,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党秘书长表示,印中双边关系将有新动力注入。而曾经在印度工作过的前中国外交官毛四维则称,两国关系的新模式已经达成,这是印中关系2.0时代,大家将关注在印的中国投资和制造。

有迹象表明,过去一年两国关系已在这方向上发生了一些变化。莫迪政府在2015年大力推动标志性的“印度制造”计划,旨在吸引外国大型企业来印度生产制造。到目前为止,印中贸易模式一直是买卖交易型的:中国制造商向印度公司出售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设备,主要集中在电力和电信行业,而后从印度购买铁矿石和其他商品。随着中国对铁矿石需求的减少,这个贸易模式日渐式微。两国目前努力的解决方案是让中国公司直接在印度生产和投资,而不是仅仅出口设备。

这些努力也取得了一些进展。2014年9月习近平访问印度之前,中国表示将斥资超过50亿美元分别在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和古吉拉特邦建立两个工业园。印度政府也开始放宽对中国企业的限制。此次访华期间,莫迪宣布中国公民将被纳入政府的电子签证计划,这样他们就不必亲自前往签证办公室提交申请了。

(环球网2016.1.6)

猜你喜欢

中俄关系印中中美关系
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下的中美关系走向
中俄关系迎来美丽时刻
印度期待印中领导人会晤
莫迪:印中边界40年没开过一枪
浅析中俄能源合作的问题及对策
俄罗斯欲在南海有何作为?
中俄关系现状及发展前景展望
中美关系向何处去
从积极推动到保守谨慎——美国国务院在中美关系缓和中的角色(1969—1972)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