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的几个基本问题

2016-02-05李正华

安徽史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基本问题学科发展

李正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 当代中国研究所,北京 100009)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的几个基本问题

李正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北京100009)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的研究对象、内容、目的、意义、思路与框架等基本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绝不是对中国共产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内容的简单裁切,而是从政治的角度,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全过程。本文认为,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既要从国史的大背景出发,又要特别注重从政治史角度反映国史发展的大脉络、主题主线、各个时期阶段性特征;既要对新中国重要政治人物、重大政治事件有客观论述,又要注意历史的联系,对客观史实进行概括和提升,注意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突出政治发展的时代性、规律性。

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基本问题;学科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逐渐成为一门新兴学科,进一步明确其研究对象、范围、重点、难点等基本概念,进一步深入探讨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外交史等相关学科的区别和联系等,对于学科的发展和国史研究的深化,意义重大。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中国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以此为标志,中国政治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须首先明确“政治”的确切含义。《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政治”的释义是:“政治”一词,最早出现于希腊荷马史诗中,是指城堡或卫城而言。英语将其本意译为城邦,并把内涵扩展为城邦中的统治、管理、参与、斗争等公共生活的总和。中国古代文献中也有“政治”一词*如《周礼·地官·遂人》:“掌其政治禁令”。,但通常是“政”、“治”分用。“政”主要指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主要指管理、教化民众。到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将“政”“治”合用,对之作了简洁明了的解释。1924年3月9日,他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演讲时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92页。

学术界对“政治”也有专门的解释。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学界对“政治”的定义主要有四种:其一,政治是各阶级为维护和发展本阶级利益,处理本阶级内部关系以及同其他阶级、民族、国家的关系采取的策略、手段和组织形式;其二,政治是一定阶级或集团为实现其经济要求,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活动,以及实行的对内对外的全部政策和策略;其三,政治是由政府推行的、涉及各生活领域的、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占主要地位的活动;其四,政治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阶级社会的上层建筑,集中表现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分配和使用等*《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8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3页。。

根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治发展的客观实际,结合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的研究对象作如下理解:概而言之,它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治领域发生的一切变化及其相关的人与事。具体言之,它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及其与之相适应的国家权力、组织结构形式和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健全、改革与发展的规律。在思想层面,它包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阶级阶层和政治集团对社会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组织以及各阶级、阶层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观点和理论体系,各种不同政治思想流派之间的斗争、演变和更替的具体历史过程,各种不同政治思想对现实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最主要的就是各个阶级、阶层对待国家政权的态度和主张。在实践层面,主要包括社会变革时期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治斗争、新的政治制度的确立,社会相对稳定时期政治制度的运用,政治体制的改革、发展,政治决策的实施,以及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研究的内容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析。宏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包括的内容很广,涉及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及其有机联系的发展演变过程为核心内容的理念、制度、人物、事件等。中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涉及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政治过程、行政管理、法治建设、人权保障等方面,涉及政治民主、政治效率、政治秩序、政治廉洁等目标,中国当代有关重要政治人物、重大政治事件以及政治思想史、政治制度史、民主与法制建设史、党际关系史、公共行政管理史、国防史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微观层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主要围绕政治制度为中心展开。

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从中观层面入手,似更便于凸显政治史的学科特色与学术功能。因为从宏观层面研究,难以把握政治史与通史的区别,容易将二者混为一谈,不易突出政治史自身的特色与功能;从微观层面研究,则易陷于政治制度史即是政治史的误区,不足以反映政治史的全貌。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就是要客观地研究和把握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权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过程,以及适应这种政权需要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健全、发展与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准确地揭示这一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要求,努力促进符合中国实际、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深入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对于深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帮助人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1、对于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与实质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发展道路是一个国家政治发展所选择的路径和模式,它明确政治发展的战略目标、根本要求、制度架构、重点任务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巨大的政治变革。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探索的伟大实践,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更好地保障和发展人民民主,其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是,坚持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实质,就是坚持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归根到底是由这个国家的性质和国情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端、奠基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历经探索、曲折过程,形成、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经过长期探索实践逐步开辟和形成的,是中国近代以来100多年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新中国60多年历史性巨变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结果。

政治发展道路是否正确,对一个国家的盛衰兴亡具有决定性意义。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应当是符合本国国情和实际、能够团结人民朝着实现国家发展目标不断前进的道路。是否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顺应时代潮流,能否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提供根本政治保证、指明正确政治方向,是衡量中国政治发展道路是否符合中国实际的重要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能够凝聚中国亿万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的事实证明,这条道路不仅具有历史发展的逻辑必然性,而且具有坚实的政治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社会共识,是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的正确道路。

2、对于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与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既是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又是推动这一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完善的强大动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执掌全国政权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又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不断探索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随着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阶段式向前推进的过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两次飞跃、两大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毛泽东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并不断丰富的,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只有认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历史过程,才能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指引中国政治发展的科学理论的准确内涵。

3、对于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与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它是通过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来体现和实现的。坚定不移发展人民民主,切实保证广大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是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保证。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新中国确立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中国的实际总体上是适应的,符合中国国情,有利于坚持党的领导,有利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政治制度保障,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广泛认同和坚定拥护。在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激烈国际竞争中显示了旺盛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一社会制度符合中国国情、体现发展规律。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正是在这两个最基本的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与现实相统一。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坚持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长期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只有认清和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本质,才能坚持制度特色,坚定制度自信。

4、对于深入研究和总结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执政能力不断提高,执政地位不断巩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政治发展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绝不能偏离或妨碍这个中心。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来,取得了许多治国理政的经验,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时说:“65年来,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开创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这一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变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成功道路和制度体系。这不仅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而且为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提供了具有充分说服力的道路和制度选择。”*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日。这条道路的要点就是: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出发。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是中国最大的政治问题,政治建设必须围绕中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展开,服务于这个中心而不能干扰和妨害这个中心。

政治发展必须有利于巩固、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民主,以保证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是人民民主。它以最终实现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以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相结合为本质特征,以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建设为实践路径,努力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它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根本性质。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政治发展必须适应客观实际的需要,不断开拓新局面。中国的政治发展过程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最根本政治制度下的制度发展和制度创新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一个突出贡献在于,既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基本的方面不动摇,又对制约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发挥的制度与体制弊端进行改革,同时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有力促进政治文明等各方面制度的成熟、定型。在政治发展进程中,一方面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另一方面也不迷信世界上存在的所谓“普世”政治模式,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三权鼎立”和两院制,不放弃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丰富民主实现形式过程中,把政治体制和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深入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全面反映人民政权的确立、巩固、运行过程,不仅有助于克服政治制度史、政治思想史等有关专门史只就政治史某一方面研究的局限,能以更加广阔的视野认识新中国政治的变迁,而且它也是深入总结经验的过程,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新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认清中国当代政治制度的优势,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助于提高人们当家作主的历史责任感、时代使命感;有助于激励人们积极自觉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改革,做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开拓者。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构架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大背景出发,根据新中国政治发展的客观实践,借鉴国史和党史等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系统反映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当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立足基本国情,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历史主线,突出各个历史阶段政治发展的不同特点,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发展演变的基本过程。特别是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发展过程,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确立、完善和发展过程,执掌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中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过程。这三个过程,是贯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的主要内容。

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毛泽东在《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中阐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优劣时强调:“根本的问题是制度问题,制度决定一个国家走什么方向”,“社会制度变了,这个国家走的方向就要随着改变”*毛泽东:《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下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1998年印,第775页。。制度基础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和执政之基。新中国成立之前,在“国家走什么方向”的根本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就领导全国人民坚定地选择了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至关重要的制度选择,夯实了新中国立国、兴国、强国的根基。60多年来,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一脉相承的,它构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的基本框架。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就是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等主要制度,以及政治领域的各项具体制度,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和解读,为探索制度完善的路径提供历史根据;就是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作全面系统的论述和阐释,指明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体系包括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完善过程,阐述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三者的关系,全面客观地反映新中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和实现内容广泛的人民当家作主;就是要对比中外政治制度,系统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优势和开放性。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60多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力地促进了新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整体基调,落实了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顶层设计;强化了政党法治,确立了国家价值与人权文化。宪法不仅是政治实践的产物,同时其自身还蕴含着价值取向,决定了国家法治建设的价值取向。形成和完善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确立和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中的重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努力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以便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功实践,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遵循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则。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只有坚持这三者的有机统一,才能保证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坚持正确方向,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需要。历史一再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关键。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和坚定维护者。这不仅体现在党的理论、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上,而且体现在党的各项实际工作中,体现在宪法和法律的制定、修改或废除上,体现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上,体现在对经济工作和思想文化工作领导等诸多方面。坚持党的领导,必须相信、依靠人民群众,始终为广大人民群众谋求利益和福祉,永葆党的性质、宗旨和先进性;必须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理论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领导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是互为条件、互相影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绝不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内容的简单裁切,而是从政治的角度,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全过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思想助力和历史支撑。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分支学科,既要从国史的大背景出发,又要特别注重从政治史角度反映国史发展的大脉络、主题主线、各个时期阶段性特征。既要对新中国重要政治人物、重大政治事件有客观论述,又要注意历史的联系,对客观史实进行概括和提升,注意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突出政治发展的时代性、规律性。

责任编辑:汪谦干

On the Fundamental Issues in the field of Political History of PRC

LI Zheng-hua

(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009,China)

Abstract:The paper focuses on some fundamental issues about in the field of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PRC.The fundamental issues involve the research objects,connotation,purpose,the methodologies,and significance of political history of PRC.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PRC is not a simple replica of CPC history or a political aspect of PRC’s history.Political history of PRC is a historiography of PRC’s history under the politic science.The paper suggests the study on political history of PRC should keep balance between the macro-framework of the PRC’s history in a whole and the characters of the PRC’s history in each different stages.The objective descriptions on the vital statesmen and significant events are the basis for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PRC.Furthermore,the paper advocates the study on political history of PRC should explore the regular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C’s History and draw some lessons from the PRC’s History.

Key words:Political history of PRC;fundamental issues;discipline construction

作者简介:李正华(1964-),男,湖南衡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5X(2016)01-0100-06

猜你喜欢

基本问题学科发展
我国新闻学的学科地位及学科发展研究
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建设基本问题探讨
浅谈测绘工程常见问题的解决对策
学习的完成
建筑学建造教学探讨
提高学科发展质量下高校项目预算管理模式探讨
项目引领教学中基本问题的确定
中外公共政策学科发展情况对比研究
有关音乐美学的基本问题论述
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科发展的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