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脉相承——建水陶之“窑变”

2016-02-04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云南建水654300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1期
关键词:窑变技艺传统

张 兴(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云南 建水 654300)



血脉相承——建水陶之“窑变”

张 兴
(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云南 建水 654300)

【摘要】建水紫陶在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后,已从最初的生活实用型向艺术型转变,今天的建水紫陶,已成为诸多文人雅士追捧的艺术品。笔者多年一直参与建水紫陶的制作与装饰,亲眼目睹和见证了建水紫陶业近十来的发展,纵观其历史,试图将今天的制陶业与传统民窑相比较,最终发现其文化核心(文化特点和艺术风格)的变迁。

【关键词】建水陶;民窑业;传统;文化;“窑变”;技艺

笔者自2003年起至今一直参与建水紫陶业的生产与装饰活动,亲眼目睹和见证了建水紫陶业近十来的发展历程,我深刻地体会到,随着新技术的开放、引进以及整个社会的迅速发展,建水紫陶在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方面的优势已越来越成为过去。但它的另一个优势,也就是几百年来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陶文化历史,精湛而独特的手工技艺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人文环境等,在社会中越来越明显地凸显出来。那么,新兴的建水制陶业与传统民窑在表面上和本质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它对建水制陶业未来的发展会有哪些方面的折射?笔者试图从其生产组织形式、生产方式和产品形式等几方面寻找文化核心的变迁。

一、建水陶的历史背景及发展现状

建水紫陶,以其“亮如镜,质如铁,声如磬,洁如玉”的独特品质和“书画装饰、彩泥镶填、无釉磨光”的工艺闻名于世,经历数百年的发展,建水紫陶制作一直薪火相传,成为了建水工艺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到建水制陶业我们还得从建水古窑说起,相传早在宋代碗窑村就开始烧造瓷器,而后由于窑业的兴旺发达,建水窑产品大量销往全省,且通过唐代开通的“步头路”经越南远销东南亚一带,成为我国享誉海外的“国瓷”的一部分。清代末期,由于战乱,经济萧条,影响了建水窑产品的销路与生产,不少窑工改烧廉价的粗陶产品,致使建水瓷窑业日渐衰落。

由于历史的原因,建水制陶业的发展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民间传统手工业生产模式。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得以快速发展,专门从事紫陶设计、生产、销售的企业及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在建水涌现,并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2011—2012年,建水县成功申请注册了“建水陶”和“建水紫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建水紫陶”这一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品牌成为受法律保护的品牌。建水紫陶作品连续多年参加西博会、文博会、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等国内国际大型博览会,多次荣获金、银等奖项,使得“建水紫陶”在国内、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通过《红河州文化建设“1046”春天工程(2015—2020)》和《建水县紫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等举措,红河州正全力打造中国紫陶之都和“千年建水紫陶”文化名片,建水紫陶正向着集群化、规模化、产业化大步迈进。

二、建水陶新时期的“窑变”

(一)生产组织结构的变迁

生产组织的家庭化、血缘化是建水制陶业的一大特点。任何社会的生产都是一个有组织的过程。它是由具体的生产单位执行的,这些生产单位的性质在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特点,如在工业社会中基本的生产单位是企业,家庭通常只是消费单位,而不是生产单位。而大多数的前工业社会中还不存在企业,基本的生产单位通常是家庭和家庭群体。在建水碗窑村虽然有众多的生产陶的个体户,但基本上都不是企业,而是属于由家庭式的血缘群体所组成的手工业作坊,尽管由于技术的引进,新兴的民窑业已发生了种种变迁,但在这一点上,新兴民窑业与传统建水民窑的生产组织形式还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当然,这里面还是有一点微妙的区别,那就是一些纯粹的体力活,如:搅泥等已由机器所代替,使得现在的这些手工作坊比传统的手工作坊更加小型化和分散化。

(二)生产方式内核的变迁

生产方式的变迁中知识与智慧的含量增大,是建水制陶业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在工业社会中,资本是生产方式最重要的变量,而在前工业社会中,劳动力的投入则是最重要的决策。在建水碗窑的这些新兴的陶艺手工作坊中,生产方式最重要的因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劳动力,而是他们与众不同的制陶或绘画的技艺以及对古陶瓷历史的认识、理解和对市场的把握、了解的方面的知识,其中还包括市场的信息、个人的经验、价值观等。总之,这一切都与设备和资源的关联性较小,却和个人的知识与智慧有着极大的关系,而这些东西正是和劳动力本身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现代社会中出现了越来越多从事创造“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人。自2004年以来,建水碗窑由原来的前工业社会体制下的老厂中逐渐分离出部分劳动力,而这些分离出来的手工业者与文化人及新进的生产工具进行重组,以全新的生产方式融入了“后现代工业”的新市场。在此期间,借政府打造“文化产业”之东风,又搭车“经济建设”之快船使建水紫陶产业得以劈波斩浪迅猛前行。2012年伴随着原集体所有制工艺美术陶厂解散,新型的制陶作坊及企业已经迅速发展到数百家,而这些新建的作坊和企业,无论是从它们生产组织关系,商品营销方式,还是产品广告及个人包装等无不隐射着“后现代工业”的声影。

(三)产品价值观念的变迁

在建水制陶业里,产品的价格和成本没有必然的联系,这是新兴民窑产业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也就是说,同样多的陶土和同样多的工序做出来的产品价格往往相差很大,同一件东西由于平台不同价格也相差甚远。如同样是一把壶,有人制作的壶可以卖到几万块一件,而有的只能卖几百。又如:花瓶和茶叶缸,同样大小、同样的工序、同样的装饰,由于用途不同价值取向不同价格也会相差甚远。这和日本著名政治学家、经济评论家堺屋太一在其书《知识价值革命》中提到的和生产成本没有必然联系的包含着“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商品,其价格是由消费者的“价值观”所决定的说法有许多共同之处。

(四)产品制作形式的变迁

产品生产的“多样化”是当下建水陶制作工艺的发展态势。产品生产的“多样化”就意味着产品是否符合自己的嗜好这一主观价值,比体现在数量上的价值还重要。“多样化”的发展就意味着人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和文化领域中的“后现代”思潮是同一种社会现象。无论任何时代、任何地点,人的美学意识与伦理观念始终发挥它的能动作用。基于这一点,堺屋太一认为,未来社会的人,由于有足够的时间和丰富的知识,他们的消费需求会进一步多样化。未来社会的人购买物品时,与物品本身的普遍使用价值相比,将更加重视它是否符合自己主观上的需求与爱好。建水制陶人似乎从消费者的购买欲中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点“后现代”市场的信息,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顺应着市场的需要,在短短10年间,无论是在器物的工艺造型还是艺术的装饰手法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五)产品发展常态的变迁

产品的“瞬态化”是建水陶在市场经济作用下的新常态。产品的多样化必然导致“瞬态化”发展的现象,事实上,紫陶的发展过程也是如此。远的不说,就现在市面上的很多器物还延续着民国以来向逢春等老一辈艺人传承下来的风格。但在最近几年,正如艺术家阿罗德·豪塞在描述艺术风格的转变时所写的:“因为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加快了风尚的改变,而且给审美标准带来了重要的变化,日常运用的物品连续不断地、日渐加快地被新物品取代……”这里虽然说的是艺术瞬息化的问题,但作为建水碗窑村作坊中生产的,只有观赏性没有实用性的陈设陶来说,它也有了很多和艺术品相似的特点。虽然作为商品,但它也随着瞬息化节奏的加速,使产品的品种越来越多,批量越来越少,甚至为了追求高附加值,像艺术品一样出现了单件的孤品。而建水陶的工艺,由于本身的不可复制的特点,使其艺术价值得以大大提升的同时也因其自身的特点,使其对艺术附加值的要求越来越高。

(六)技艺传承方式的变迁

作为一门传统技艺,建水陶艺通过前辈艺人的口传心授,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至今,因其独特的工艺为“后现代”社会的人们所钟爱,但在全球一体化浪潮的洗礼下,它注定会发生“窑变”,新一代制陶艺人在思想意识上、文化观念上,甚至集体表现上都与他们的父辈产生了根本的区别。因此,那种传统的由父亲向儿子传授技术、传授生活经验的时代似乎正在慢慢地过去。

建水紫陶的发展和变迁给了我们诸多启示:随着建水紫陶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陶艺的传承正逐步走入学校教育的轨道,当地的职业技术学校,如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红河学院、云南省工艺美术学校等相继开办了与建水制陶产业相关的配套专业,为建水紫陶业今后的发展培养人才。与此同时,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注定不会再走“前工业社会”的老路。建水制陶业无论如何朝向现代化迈进,建水的手工业制陶都是不会消失的,它将是建水千年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的储存库,它的文化意义远远大于它的经济意义。

参考文献:

[1][美]布罗代尔著.资本主义的动力[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

[2][日]堺屋太一著.知识价值革命[M].东方出版社,1986,12.

[3][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新华出版社,1997,8.

作者简介:张兴(1972-),男,汉族,云南建水人,高级讲师、工艺美术师,现工作于云南省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研究方向:中国画、水彩画、陶艺。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窑变技艺传统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斑斓釉画的美丽窑变
窑变刻瓷,工巧合一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特色窑变组壶
西门亚军作品精选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老传统当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