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前国内博物馆针对儿童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2016-02-04张晓飞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博物馆儿童教育

张晓飞

(王羲之故居,山东 临沂 276000)

目前国内博物馆针对儿童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张晓飞

(王羲之故居,山东 临沂 276000)

儿童阶段是人类一生中智力、性格、语言、潜能和性格开发的关键时期,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的机构,目前在国内却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与国外博物馆儿童教育项目相比较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目的是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找到解决之道,使其成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益延伸和补充。

博物馆;儿童教育;问题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对少年儿童的能力塑造、智能培养和素质的养成可以说与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而一个国家儿童教育的程度也可以昭示出该国未来所可以企及的高度。儿童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也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博物馆教育就属于社会教育的范畴,这也是博物馆的主要社会职责之一。而目前的现状是我国有3亿儿童,专门针对儿童的博物馆却屈指可数,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借鉴国外博物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管窥国内博物馆在儿童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博物馆专门针对儿童教育开展的空间没有或很小

国内的很多博物馆没有专门举办儿童教育项目的教室或者房间,所以也基本上不开展专门的儿童项目,虽然也有一些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博物馆,开始开辟出一些专门进行教育的空间,但这种空间往往除了提供儿童教育项目使用之外,还提供其他所有教育项目使用,如上海博物馆的“观众活动中心”就是馆内几乎所有教育项目的共用场地。还有的博物馆虽然有专门的场所,但面积较小,儿童项目的规模也很受限制,如北京自然博物馆的“探索角”,由于受到面积限制,教育项目一般都限制不能超过30个人参加。像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将6000平米的地下一层全部作为教育场地,目前国内的博物馆是不可想象的。

二、制度建设的缺失

制度缺失是国内儿童教育项目出现问题的关键原因之一,尤其是由于没有项目的策划和评估机构,就导致实施过程无法完美呈现。一是国内目前处于探索和初步发展阶段的儿童教育项目,甚至根本就不撰写策划方案,或仅仅撰写只有关键词的策划方案。比如河北省博物馆的“国之瑰宝——河北文物精品图片进校园”项目就没有预先撰写的方案;上海博物馆的“欢欢喜喜过大年”项目,虽有方案,但简单到只有关键词;北京自然博物馆的“科普小课堂——人体漫游记”项目,同样也没有详细的策划方案。而相比较国外的艺术博物馆一般的策划方案都动辄数十页。二是儿童教育项目也没有设置行之有效的评估机制,大部分还是采取员工自己反省和总结方式,受众不参与评估,有的就算用问卷调查或者访谈方式进行项目评估,但由于缺少规范的评估方法、流程和指标,所以也很难得出结论,并以此进步。三是国内没有成熟的志愿者队伍建设制度,而这恰恰在博物馆教育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国内对志愿者群体缺乏规范的管理,而且关注程度不高,没有系统的培训规划,奖励也一般只是参加培训、聚餐、听报告等,无法有效地调动志愿者们的探索意识和积极性。

三、对儿童的受众对象没有进行分龄分众

一是教育项目不分众,也就是将儿童教育项目混同于一般的教育项目,所有的教育项目儿童群体都可以参加,但是别的年龄群体也可以参加,比如河北博物馆推出“国之瑰宝——河北文物精品图片进校园”项目,但实际上不仅仅走进了学校,还走进了企事业单位和厂矿单位;二是虽然进行了分众但分龄比较模糊。有的儿童教育项目虽然独立出来进行了分众处理,但是年龄界定的比较模糊,如笼统地界定为“小学高年级”等,给家长造成了判断方面的困难。三是分龄错误。儿童的心理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有独特的阶段性特征,年龄如果划分不当,很可能导致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被参与到不太合适的统一项目中。例如北京自然博物馆的“科普小课堂”项目,其规定的参与对象是5-8岁,但实际上5-8岁包含了两个儿童心理认知阶段,科学地说不能视作同一项目的参与对象。

四、宣传渠道单一

国外的博物馆一般会将项目内容设计成宣传单页放在前台,提供参观者免费领取;或者将项目邀请函直接通过邮寄的方式寄送到家庭和学校;或者在开展同类项目的同时派送一些宣传资料;或者在节目开始之前,在展区范围内由志愿者通知现场观众,并鼓励他们参与;或者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给其会员用户,可以说他们用于宣传项目的电子材料和纸质材料非常丰富。而有些优秀的博物馆甚至连宣传材料都进行了分众,比如专门供给儿童使用的网上文化包、宣传单页或者导览地图等。而国内的教育项目却基本不开展多渠道宣传,国内儿童教育的通病是未对网络资源加以有效利用,博物馆对网站建设这方面一般比较不在意,内容比较混乱,不做归类整理;有的虽然栏目齐全,但是展示的内容比较成人化,讯息更新缓慢,也没有互动展示,更没有专门面向儿童的版块;有的虽然有儿童版块,但是却没有设置在网站首页,查找困难,有的时候内容更新非常滞后。

五、重视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缺乏互动成分

这个问题一般和博物馆的儿童教育水平有关,国内一般的儿童项目常常一味关注知识的传送,主要手段是通过讲解的方式进行单向信息传播,至于受众能够接受多少,博物馆方面就不关心了。如河北省博物馆的“国之瑰宝——河北文物精品图片进校园”项目将30多件文物的情况介绍制作成20多米长的展线,知识量爆棚,一般智力水平的儿童观众根本就无法掌握如此巨大的知识量。而国内也有一些成熟的博物馆儿童教育项目已经开始关注对儿童能力的培养,会有更多的互动成分。比如北京自然博物馆的“环球自然日——青少年自然科学知识挑战赛”项目,不仅对主题进行了预设,还以团队表演形式和策划展览进行考核,为儿童搭建了自我的舞台,也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但目前来说,这种成熟的教育项目凤毛麟角。

六、缺乏社会合作,教育手段较少

这是国内博物馆儿童教育项目的软肋,其很少与教育或文化机构展开深度合作,也没有形成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即使有合作(比如北京自然博物馆为学校提供免费标本;上海博物馆举办了“讲座进校园”活动;河北省博物馆则是在校园举办图品展览)方式也非常原始。尤其是对教师的培训项目更是博物馆教育的一个瓶颈。而博物馆常用的教育手段一般是传统的口头讲解,手段非常单一,和国外博物馆往往集音乐、绘画、讲故事、舞蹈于一体的教育手段相比,国内没有将多元化的教育手段融入到博物馆的教育项目之中。

七、缺乏亲子理念

“亲子理念”是国外很多博物馆较为流行的一种做法。他们的通常概念是低龄儿童项目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家庭项目,如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中就没有低龄儿童项目,往往取而代之的是家庭项目。只有将家庭这个整体概念纳入项目范畴,这类教育项目才有可持续性,而同时,家庭成员的参与也会产生比较好的亲子效果,如印第安纳波利斯的儿童博物馆举办的“机器人表演”项目,整个展览大厅座无虚席,家长和孩子们共同享受这种表演盛宴,场面温馨、其乐融融。而国内的博物馆却经常把家长和儿童隔离开来,低龄儿童项目往往让幼儿独自参与。

八、没有对馆内外的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整合,项目缺乏创意

这个问题在国内是非常普遍的,也即各类专门针对儿童的教育项目全都大同小异。国内的儿童项目通常包括夏令营、讲座、小讲解员、手工等,不仅是互相模仿国内的做法,有的博物馆甚至照抄国外博物馆的做法,比如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博物馆奇妙夜”教育项目就是抄自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其实这些同质化严重现象的背后所反映出的深层次问题是国内博物馆从业人员在教育项目主体和内容方面主观创意的匮乏,而往更深层次挖掘,可以看出自然博物馆馆藏资源的匮乏。而国内博物馆通常也就是通过展览图片或者文物这种形式对馆藏资源进行利用,与国外相比,其对馆内外资源的挖掘深度和广度都远远不够,更缺乏独特的创意。如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举办的融合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派对嘉年华,Please Touch Museum则举办博物馆聚会,邀请观众协同家庭成员共同身着自己喜欢的故事人物的衣服,这些项目形式都是国内从来没有举办过的。

尽管近年以来,国内的图书馆理论界对儿童教育议题的讨论非常热烈,行动派也开始将更多地把文化娱乐、参与体验等融入到教育项目之中来,开始更多地关注这些项目的教育效果。然而,很多博物馆因为重视程度不够,仍然停留在光喊口号、流于形式的阶段。当然,诸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我认为我们博物馆从业人员应继续在如何努力将博物馆纳入到我们国民教育体系之中,更多元化地选拔人才,引导政府投入和建设儿童博物馆,为儿童和青少年开辟更适合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教育独立空间,如何改革博物馆的现有体制、盘活自身的优质资源等方面还要做出不懈努力。我相信,通过不断的扬长避短,坐拥丰富实物藏品的博物馆,如果再辅之以别具一格的手段和科学有序的组织,儿童必将在博物馆的美好体验中主动探索,并激发出无尽灵感、调动出内在潜能,随着博物馆将自身教育职能不断发展壮大,“儿童享用的公共游戏场所”将迎来真正的博物馆时代。

[1]甄朔南.甄朔南博物馆学文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

[2]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Museums for a New Century:A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Museums for a New Century [ R ].Washington DC: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1984.

[3]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Programs [EB/OL].http://www. metimiseum.org/events,2011-4-2.

[4]北京自然博物馆.“科普小课堂”7月活动《人体漫游记—— 只 我 们 自 己》[EB/OL].http://www.bmnh.org.cn/Html/ Article/20110603/1989.html,2011-6-3.

G260

A

猜你喜欢

博物馆儿童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博物馆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