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型博物馆未来发展趋势浅析

2016-02-04杨丹华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11期
关键词:红河州哈尼少数民族

杨丹华

(红河州博物馆,云南 红河 661100)

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型博物馆未来发展趋势浅析

杨丹华

(红河州博物馆,云南 红河 661100)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文化自信已成为继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博物馆集中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风貌,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性的中小型博物馆作为最贴近广大民众的公共文化服务窗口,必须坚持“挖掘本土、升腾本土”的发展理念,在突出民族性、地方性方面进行更加专业化的提升。笔者以多年来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文博工作实践以及对地方性中小型博物馆的研究经验为基础,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做出相应的分析研究。

民族地区;中小型博物馆;未来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是我国博物馆迅猛发展的时期,博物馆的数量以超过10%的高速度逐年递增。作为13亿多人口的中国,现有4500余家博物馆,平均约30万人一座博物馆,尽管与西方发达国家平均5万人一座博物馆相比差距甚远,但 2013年以来,每年到博物馆参观的观众却达到六亿人次以上,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地方性中小型博物馆的数量占据了全国博物馆总数的80%以上,对地方性博物馆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和研究,极具必要性、重要性和现时意义。本文仅结合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实际,对民族地区地方性中小型博物馆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如下分析。

一、红河州中小型博物馆的现状

地处滇东南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与越南接壤,国境线长达848公里,有10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超过60%。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民族文化、中原文化、边地文化和近现代工商文化在红河大地相互交融、交相辉映。勤劳智慧的红河各族儿女打造出了千年哈尼梯田、千年临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百年滇越铁路、百年开埠通商、百年过桥米线等亮丽的“三千四百年”历史文化名片,孕育出了雄浑古朴的哈尼芒鼓舞、热情欢快的彝族烟盒舞、享益海内外的阿细跳月、宛转悠扬的哈尼多声部民歌,各民族的语音、文字、史诗、传说、故事、谚语、各种节日庆典礼仪、传统技艺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地方性中小型博物馆是一个地方、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集中反映和载体,是普及教育、启迪民智知识体系中的重要阵地,对发挥文化育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却普遍存在着经费紧、藏品少、展厅小、专业工作人员紧缺等诸多问题和困难。红河州现已开馆的12个国有博物馆、纪念馆同样面临着上述发展困难的问题。

令人可喜的是,随着国家对博物馆发展的重视和投入,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红河州博物馆、个旧市锡都博物馆、蒙自西南联大旧址纪念馆、泸西县博物馆等红河州域内的各中小型博物馆,在突出文物征集、收藏、陈列的多样性、地方性、民族性等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在这些国有中小型博物馆中,众多藏品里多为反映地方民族特色的农业农耕文化、风俗礼仪、民族服饰、生活用品和艺术精品,而且,馆藏文物的涉及范围非常广泛,更新速度也很迅速。尽管文物的数量和级别无法与大型博物馆极为珍贵的藏品和艺术品的“高、大、上”相提并论,但博物馆的陈列布展所呈现出的浓郁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同样令观众特别是外地观众耳目一新,流连忘返。

二、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注重地方性中小型博物馆的特色发展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一些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中小型博物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在地域文化特别是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地方性中小型博物馆有着广阔的发展潜力和极大的发展前景。

以云南省红河州博物馆为例,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性的综合性博物馆,如何集中展示红河州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成为极具特色的地方性博物馆。笔者认为必须致力于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确立突出地方性、民族性特色的发展方向不动摇,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稳步推进实施;二是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大州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让绚烂的民族文化具体而又生动在

博物馆得到充分的展示,让每一个走进红河州博物馆的当地或是外地人,都被浓郁的地方民族文化所吸引;三是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巧妙结合,选择 “哈尼十月年”“彝族火把节”等海内外关注度很高的民族节庆日,充分利用博物馆的机动展厅以及室外广场等有效空间,活态呈现哈尼长街宴、彝族海菜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人们在感受浓郁地方特色文化的同时,增强了保护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四是加强馆际交流互动,在经费允许的条件下,充分利用与国内外馆际交流互动的机会,取长补短,扩大外宣。

再如即将建成的元阳县哈尼梯田博物馆,从规划设计方案到陈列大纲始终坚持 “以地方性、民族性为本”的原则。不但外观巧妙地与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有机地融为一体,还在展厅功能设置上兼顾了遗产区监测、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等独具特色的功能区设置,不仅能让人们在展厅内感受到古老神奇的哈尼文化,还能在室外展示区领略到哈尼古歌、哈尼多声部、哈尼芒鼓舞、四季生产调、乐作舞等淳朴的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多措并举,挖掘潜力,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型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型博物馆普遍存的经费紧、藏品少、展厅小、专业工作人员紧缺等诸多问题和困难,应扬长避短,多措并举挖掘潜力才能不断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型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把加强内部人员素质提升与外来人才引进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工作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博物馆各部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其次,充分挖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依托文创产品开发平台资源,深度开发群众喜爱的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创产品,为博物馆注入新的活力。

再次,充分利用有限的工作经费,在地方民族文物征集的选择上多下功夫,在展厅陈列布展提升改造的特色上精益求精,力求做到“一县一精品”“一馆一特色”。

最后,以哈尼梯田的申遗成功为契机,加大对地方民族文化、民族文物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力度,不断扩大对外宣传力度,让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关心、支持甚至参与到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型博物馆的建设中来,势必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型博物馆的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

四、结束语

文化是民族的根源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和食粮。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文化自信包括着55个少数民族的文化自信。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性的中小型博物馆,作为集中反映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历史 和文化发展风貌的重要窗口,势必将受到全社会越来越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方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注重地方性中小型博物馆的特色发展,多措并举,挖掘潜力,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型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切实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性中小型博物馆的建设,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1]曹正茂.中小型博物馆发展的几点思考与分析[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11):246-249.

[2]梁玮晏,王茜.新形势下中小型博物馆发展的思考[J].黑龙江史志,2014(18):110-111.

[3]杜慧娥.中小型博物馆发展的几点思考[J].文物世界,2010(1):79-80.

G269

A

杨丹华(1981-),女,哈尼族,红河州个旧人,本科,文博馆员,主要从事博物馆讲解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红河州哈尼少数民族
我眼中的哈尼十月年
创享空间
新时代红河州法治政府建设研究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说谎和开玩笑
特朗普放话要会鲁哈尼
哈尼幸福万年长
哈尼之心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