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经济视角看土族文化传承

2016-02-04邵馨禾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土族花儿技艺

邵馨禾

(东北育才双语学校,辽宁 沈阳 110179)

从经济视角看土族文化传承

邵馨禾

(东北育才双语学校,辽宁 沈阳 110179)

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传统的土族是中国西北的一个少数民族。土族是青海省独具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之一。本文在对土族文化简单介绍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土族文化所面临的问题并提供了解决方案。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介绍土族的由来,分布,信仰等。第二部分,作者描述了亲身体验土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出的感受,以及发现的土族所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作者在互助县彩虹部落附近所做的调查问卷,以具体化数字的形式让读者更加清晰土族的现状。第四部分,解决方案。作者从经济角度针对土族所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询问了有关传承人以及普通的土族人民对相关方案的可行性打分。

土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传承;宣传发展。

引言

文化不仅仅是人类的精神支柱,同样也是不同民族中最为核心的东西。文化的存在与传承才使得我们的思想不断成熟,民族不断进步。所以文化对于我们来说是宝贵的,独一无二的,失去文化可能会让我们遗憾与惋惜甚至会导致我们的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然而,现在人数本就少于其他民族而显得愈发珍贵的土族正面临着民族文化逐渐消失的危机。

一、背景文化介绍

(一)土族名称的由来

提到土族,很多人许会认为其是土家族的简称。但事实并非如此。土族相比于土家族是人口更加少,更不被人了解,更处于文化危机中的民族。土族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但是现在最被广泛接受的是,土族的祖先吐谷浑带着牛羊子民往西走,之后建立国家并以自己名字命名。原本迁徙的人加上后来各个时期融入进来的人(蒙古族,藏族,汉族)形成了土族。土族这个名字起源于1952年,在那之前人们一般叫这个民族土人,藏族人称其为胡尔。

(二)土族地理分布

青海有唯一一个拥有纯土族人的互助县。土族人口约有29万,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等,部分散居于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门源县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其中青海省内的土族约占全国土族总人口的85%。

(三)土族语言和文字

土族是一个比较奇特的民族,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文字形式,这也为申请土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获得保护增添了许多的难度。土族属于阿尔泰语系,并且与蒙古族语言有将近70%的基本词汇是相同的。为了不让这种语言消失,一些土生土长并且专门研究过自己民族的土族人正尝试用拉丁文、蒙古语、中文等文字去表达出土族的语言。

(四)土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土族文化吸引人的地方不止在他们独特的语言方面。土族拥有着八项国家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土族服饰,土族婚礼、土族盘绣、轮子秋、安昭、丹麻土族花儿会等。作为文化丰富的民族,土族同样拥有九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土族宴席曲、背口袋、布柔哟、棒棒舞、二月擂台庙会等。来到土族必须要看的就是他们的轮子秋。轮子秋是土族传统的娱乐节目。每逢佳节,土族青年将大板车改装成融秋千、转盘为一体的吊车,然后会有两名身着彩妆的姑娘在上面飞舞,以祈求来年幸福平安。

二、文化传承面临困境

土族因为独特的传统文化,2006年国家开始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投入资金以确保文化可以继续传承下去,以影响更多的人。但土族瑰丽的民族文化仍然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困境。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类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土族青年不愿意再去继承祖辈留下的文化,技能。取而代之的是向往着大城市的高科技生活。同样,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存在,相比于过去女孩子只需要在家里面学习盘绣、花儿等,男孩子去做农耕,现代的土族孩子们需要上学,因此错过了最佳学习传统文化的年龄。过去视为基本要求的内容,现在已变成选择性学习。

土族文化相比于之前已经消失很多,并且这种情况还在持续。

三、以花儿和盘秀为例浅析土族文化传承困境的原因

花儿又名少年,是流传于西北地区的多民族民歌,因歌词中将青年女子比喻为花儿而得名。花儿文学艺术价值很高,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盘绣也是土族最具特色的文化,在独特的布上用他们独特的针法绣出他们象征着美好的图腾。绣盘绣需要两根针两根线,一根长针,一根短针。这样绣出来的作品会使得其更有立体感。盘绣在土族人民心目中的地位通过他们服饰与配饰就可以看出来。土族妇女的衣服上布满了盘绣,男人的烟袋、腰带和鞋上同样布满了盘绣。

通过以花儿和盘秀两种传统的土族文化为例,可以浅要分析得出目前土族文化传承面临困境的原因。

(一)缺乏行之有效的记录形式,导致传承困难

花儿的歌词和音调都是通过世世代代口口相传,这种情况导致无论是时代的变迁还是传承人的问题都可能对花儿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所以当今现存的花儿只是之前土族拥有的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古今如此悬殊的对比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保护文化的急迫感。传统技艺的传承大多数只能通过极个别传承人的坚持来进行传承,而大部分的传承人目前都已年过古稀,一旦离世,那么许多只有传承人才知道的传统文化和技艺,也将随之逝去。2016年4月份,一位德高望重的花儿传承人去世,一些传统的花儿曲调还没来得及被文化局收录。

(二)社会的发展导致人们的选择增加,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减少

过去土族人民几乎全部的休闲娱乐都来自于唱花儿、玩轮子秋、酿青稞酒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们都接触现代教育,相对于传统技艺,手机、电视、网络等对于他们的吸引力显然有绝对优势。青年一代不再愿意学习古老的技艺,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多为上了年纪的老人。

(三)当地人传承意识不强,政府保护措施滞后

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逐步增加,政府也在逐渐加大力度来保护这些正在消失的中华瑰宝。但保护的速度总是不及消失的速度,正如前文所述,许多文化还没来得及被记录就已经失传。对于当地人来说,被我们当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对他们来说都是司空见惯,缺乏保护的动机和意识。

(四)传统技艺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薄弱

许多传统的技艺,都是当地人们为了生计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比如土族的盘秀技艺。但由于手工技艺的局限性,无法将之量化生产扩大经济效益,导致人们无法再靠这些古老的技艺维持生计,许多人逐渐放弃,另寻出路。例如,在土族村落中,一件盘秀作品往往需要传承人7~8天才可以完成,但出售价格不到100元,然而在景区内,裱装好的同样作品却可以卖出400元的高价。另外,盘绣需要人工缝制,不能使用机器帮助生产,所以往往因为生产周期过长导致失去一部分与厂家合作机会。国际知名内衣品牌爱慕曾在一次展会上看重盘秀的技艺,但因为人力匮乏,导致没有能力去承接工程量如此巨大的项目,高端定制路线因为无法保证产品数量,利润得不到保障,最终不得不放弃合作。

四、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对传统进行改变和发展,融入现代社会

任何传统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改良,逐步适应新的生活。针对现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的情况,可以对传统进行适当改进,使其更贴近现代生活。例如,将土族图腾等传统元素融入到现代服饰中。

(二)将传统文化纳入必修课,从小培养孩子的民族意识

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民族意识需要从小开始培养,既然每个孩子都会接受义务教育,那就将传统文化纳入到义务教育中去。一方面国家寻找文化传承人帮助编辑教材,另一方面,大力培养研究民族文化的师范学生任教。当然,其中涉及到的问题较多,本文篇幅所限,暂不深入讨论。

(三)利用现代网络,加大宣传力度

普通游客对少数民族一般都有一种敬畏感与好奇心,但了解渠道并不畅通。民族村落由于发展落后,信息流通不畅,其信息也没有途径传播出去。这样就形成了双向的沟通不畅。国家应该加大发展民族村落的网络建设,引进现代化的宣传途径,一方面政府通过官方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土族的年轻人也可以利用网络传播本民族优秀的东西。其次,可以尝试老少结合的方式,老一辈传承人负责生产与制造传统手工艺品,年轻人利用电子商务进行销售,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既可以解决生计问题,又可以起到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作用。

[1]白锦秀.青海土族文化资源与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2006.

[2]鄂崇荣.青海佛教文化与多民族民间信仰间的互动与共融[J].青藏高原论坛,2016(3):90-94.

G03

A

邵馨禾(1999-),女,汉族,辽宁省沈阳市人,东北育才双语学校高三在读学生。

猜你喜欢

土族花儿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技能的改进与资源的获取——以土族《格萨尔》中的传统手工业为例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土族聚集区传统常用野生植物及相关传统知识的研究
春天的花儿
把“花儿”留下
神秘的土族人
《花儿与少年》的搞笑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