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老新路:存取爱心的“时间银行”

2016-02-04本刊编辑部

新传奇 2016年3期
关键词:时间银行会员志愿者



养老新路:存取爱心的“时间银行”

时间银行自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惠及了一些人,但有更多人游离在这种特殊的银行之外。时间银行究竟是如何运营的?普通百姓到底能从中获得怎样的恩泽?本刊为您揭开时间银行在中国的神秘面纱。

2015年11月27日,荆楚网上一条题为《老人去世6年无人知,被发现时只剩一堆骨头》的消息刺痛着很多人的心:湖北一位老人终生未娶、独自居住。2009年,老人失踪后,其侄子、民警多次进屋寻找无果。2015年11月24日,亲友清理老人生前所住房间时,在洗衣机背后发现一堆骨头,这才得知老人早已离世。

著名歌手汪峰在《春天里》唱道:“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这春天里……”歌词激昂却让人心酸:每个人都会老去,但我们都不想老无所依,更不要孤苦无助地行走在春天里。然而,在不增加经济负担的情况下,我们如何保障老来幸福、老来不孤独?

一种名为“时间银行”的特殊银行为我们探寻到一条养老新路——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在我们力所能及之时,为他人提供服务,按小时计时,这些为他人消费的光阴可以存入时间银行,从而获得时间币。时间币永远不会贬值——当我们孤独或遭遇困难时,支取存在时间银行的时间币,就可以得到他人给予我们的服务。在时间银行,大家存入和支取的都是“对等的光阴”。

以时间为货币,等时交换

2013年夏天,70多岁的姜立才老人有些不幸,他和老伴从位于重庆市区的家去郊区大足县游玩,下山时不小心摔倒在地,脑袋当即就出了血。在重庆市区一家医院,姜立才住院18天。儿女们工作忙,老伴年事已高,他们都不可能整天在医院陪伴、照顾姜立才,但老人并不孤单。社区时间银行的志愿者轮流去医院照顾他,从早晨8点到晚上8点,18天里从未间断。

姜立才老人无需向这些给他提供服务的志愿者支付报酬,他需要付出的是他存在社区时间银行的时间,一小时换一小时,公平合理。

在重庆市沙坪坝区天星桥街道小正街社区的时间银行,姜立才老人是资格最老的志愿者之一,也是“储蓄大户”,在意外发生前,他储存在时间银行的时间已达数千小时。

无论是住院期间还是出院后在家休养,姜立才老人都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他人对自己的“伺候”,因为此前他多次如别人照顾他一样地照顾别人。最感慨万千的是他的儿子、儿媳。当初他去社区时间银行报名做志愿者,儿子、儿媳曾嘲笑他“吃饱了没事撑的”,而今,其他志愿者对自家老爷子实实在在的关爱与照顾,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减轻了自己的负担,解除了后顾之忧,否则他们不累趴下才怪。

时间银行,一种新兴的公共福利和慈善事业,储存和支取的是时间、爱心和服务。最早提出时间银行这一概念并倡导施行的是美国人埃德加·卡恩。1980年,46岁的卡恩突发大面积心肌梗死,这次死里逃生的经历让他对生命和生活有了全新的理解。作为伦敦经济学院的资深研究员,他创立了时间银行:志愿者将参与公益服务的时间存进时间银行,当自己遭遇困难时就可以从中支取被服务时间。卡恩希望这种模式能为社会变革带来一些经济和社会效益,他亲自设计了时间银行系统,通过电脑把每个工作者的工作时间和接受服务的时间按小时记录下来。这一创新的服务模式很快在全世界推广开来,北美、欧洲和亚洲等数十个国家在推广、使用时间银行。

中国的时间银行始于1999年,广州寿星大厦率先在其入住的老人中推行这种模式。在寿星大厦党支部书记、常务经理梁悦看来,当今中国男性60岁退休、女性55岁退休,从退休到70岁的这10多年间,老人们的体力和精力大多能保持得很好,并且很多人依旧有着自身价值被社会承认的渴望,在这个群体中推广时间银行大有裨益。他们能够照顾比自己年长或是体弱多病的人,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也能够得到别人的照顾。进入这个体系后,无论老人退休前身份地位如何、从事何种工作,退休后他们都是社会的宝贵资源,而不是包袱或负担。寿星大厦的时间银行成立10多年来,接纳因帮助他人而储蓄时间的老人达4000多人次,累计储存时间超过15000小时。

爱心与信任是时间银行最宝贵的基石

时间银行的“货币”是时间,与以管理金钱为标的的国有银行、商业银行不同,管理手段有着更大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重庆市小正街社区党委书记冯克雄告诉记者,在他们社区的时间银行,储户可以透支、预支、超支,比如一个志愿者只存了几十小时的时间,但在遭遇困难的时候,他可以透支一两百小时。

“会不会有人只透支而不储存?”采访中,记者与冯克雄探讨这个问题。

“别把事情想复杂了,人与人之间会相互建立信任、建立感情。时间银行提倡的是爱心的奉献,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和谐氛围。起码到目前,我们还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冯克雄说。

与重庆市小正街社区一样,创立已逾10年的哈尔滨烟厂社区时间银行也属于“资深时间银行”,创新的步伐从未停止。为了鼓励更多志愿者参与到时间银行的储蓄中,他们推出“时间利息”制度,即累计服务储蓄10小时,可获得一小时利息。

与当今中国一些时间银行依附社区创立不同,广州南沙区时间银行在设立之初起点就高出很多:面向全区,辐射周边;摒弃依靠人口登记储存、支取时间的传统模式,借鉴淘宝的操作模式,时间银行作为第三方平台,储户(志愿者)储存和支取时间全部在互联网上进行。

2015年9月初,在南沙区时间银行发展管理中心主任费振宇的演示下,记者现场感受了“时间币”在这个平台上的存取、流通服务。

会员甲家里的下水道堵塞了,他需要借助时间银行交易平台得到服务,于是在平台上发布信息,标明服务价格:愿意花两个时间币来寻求疏通帮助。与该信息一同显示的还有其具体位置。这时,会员乙和会员丙都看到了这条信息,正好都有时间,都点击表示可以接这个活。会员甲此时看到的不是会员乙和会员丙的具体名字,只是他们的账号和信誉等级。这个信誉等级就是会员以前的工作记录。

在对信誉等级进行比较后,会员甲觉得会员乙的服务水平更高些,于是点击选择他,会员丙就被系统自动屏蔽。会员甲和会员乙能互相看见对方的联系方式,然后会员乙按照约定时间上门维修。工作完毕,双方都要给予对方评价,如果一切顺利,会员甲提供的两个时间币就会自动进入会员乙的时间账户。

如果一方对另一方的服务不满意怎么办?由时间银行系统进行仲裁。根据双方上传的照片,如果确实还堵着,可以判定会员乙输了;如果已成功疏通,则判定会员甲“无理取闹”。仲裁的功能不仅限于此,还将记录在案,作为会员下一次提供服务或索取服务的信誉参考。

费振宇告诉记者,让人欣慰的是,时间银行交易平台自上线以来,目前还没有遭遇一起仲裁事件。“信任是时间银行最宝贵的基石,大家没有理由不好好珍惜。”

公共时间银行已呼之欲出

尽管全国已有多个城市、社区创立了时间银行,但它们在现阶段都存在一个尴尬之处:无法实现全国联网,几乎无法异地享受。

尽管如此,我们发现一个令人惊喜的现象:时间银行渐渐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早在2012年,安徽省民政厅就在《安徽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 2015)》中载明,将探索建立一批“爱心时间银行”,加快培育从事养老服务的志愿者队伍,实行志愿者注册制度,形成专业人士引领志愿者的联动机制。

在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金融学院陈耕云教授看来,时间银行若要长期有效运转,既需要政府介入,为其提供信誉保证,提高统筹层次,解决“通存通兑”和“转移接续”问题;更需要建立统一的时间银行信息平台,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储户迁居和存折遗失导致的无法支取等问题,还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加入时间银行,产生规模效应;也需要吸纳更多的志愿者社团、企业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和资源,共同建立长效公益机制。

公共时间银行如果有政府的信誉担保和资金支持,那么就可以发挥巨大的“养老杠杆”作用,即花不多的“养老资金”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养老时间”和“养老服务”,甚至换来大量的“养老捐赠”。

公共时间银行已呼之欲出,所有为时间银行奔走努力的人都在期待,期待某个地方能站出来,发起并主办“中国第一届时间银行大会”,邀请全国各地的时间银行派代表参加大会,总结经验和教训,发起成立全国性的公共时间银行。

如果使用时间银行能真的像使用淘宝一样方便,我们每个人将无需再为自己不可预知的未来担忧,我们的幸福指数必将提高许多。

(李金玲荐自《家庭》2016年第3期)

猜你喜欢

时间银行会员志愿者
志愿者
我是志愿者
会员之窗
会员之窗
会员之窗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山东推出“时间银行”应对老龄社会
在瑞士,“时间银行”能“养老”
瑞士的“时间银行”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