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芬黄梅的艺术传承与人才培养

2016-02-03

黄梅戏艺术 2016年3期
关键词:黄梅黄梅戏剧目

○ 何 培

2005年,安庆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整合优质黄梅戏资源,为充分发挥韩再芬品牌效应,在原安庆市黄梅戏二团基础上,成立了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这是新时期以来,第一家以艺术家名字命名的国有戏剧院团。

经过十年的真诚磨合与创新发展,今天的剧院所取得的业绩与成就令人瞩目、令人惊叹。这些业绩与成就的背后,记录着再芬黄梅十年拼搏前行的艰辛之路,印证了韩再芬从零开始,白手创业,坚持走传承与创新之路是正确和成功的战略决策。

传承,在中国数千年社会发展史上,一直是知识和技能最为有效的广义上的教育手段。

黄梅戏,作为当代最具活力、最具市场发展前景的中国戏曲剧种之一,在其百多年的形成与发展史中,从最初的乡村科班到师徒间的口传心授再到今天专业院校的艺术教育,都是十分尊崇和恪守传承之道的。

传承当然是指对前辈艺人所创造和积累下的黄梅戏文化遗产的学习和继承。黄梅戏的文化遗产拥有有形和无形的两个部分,有形遗产指已成型的剧目、音乐、表演技艺等。无形遗产是艺人的人品、艺德、创作理念和这种剧种百年来形成的特有的专业素养。再芬黄梅在盘点和梳理后,选择了从人品与艺德上的学习与传承开始,迈开了传承之路的第一步。

中国戏曲界素来就奉行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在黄梅戏最初形成之时,“不得欺师卖友”就被立为十大班规的第一条。师傅保护徒弟,学生报答老师,同道相助,同仁互帮的事例比比皆是,感人至深。

黄梅戏的前辈艺人在选择徒弟、教授技艺时,无一例外的是先树德、后传艺,在优胜劣汰、强者生存的市场法则运行中,一批批人品好、艺德高、技艺精的前辈先贤脱颖而出。有些艺人虽终生未成名角好佬,但他们甘当配角,无悔奉献,使早期黄梅戏班社人气旺盛,各行当都人才济济,是这样一个在当时社会地位极其低下,但行为举止令人肃然起敬的艺人群体,才能承前启后地发展和繁荣了黄梅戏艺术。

旧时的黄梅戏谚云:不怕班子丑,就怕合不久。这是说好艺人必须是好人,只有具备优良人品和艺德的人才能结社成班,合作长久。因此,不论是早期的班社还是当代的院团,同心同德,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要恢复和发扬传统美德,韩再芬选择了从我做起的方法,只要是高尚的、美好的、对黄梅戏事业有益的,她就去倡导,她就去做,她就去担当,她就去坚持将它做成功。

麻彩楼是黄梅戏早期最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之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她担任再芬剧院的前身——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团长时,即倡导“戏比天大”的职业操守和“师道传承”的行为准则,迅速化解了“文革”浩劫所带来的积怨与积弊。团里老同事的关系渐趋和谐,对新进团的年轻学员爱护有加,悉心传授,这些都对当时进团的十岁小学员韩再芬留下了终生难以磨灭的印象。今日的韩再芬和再芬剧院对当年的师长,前辈关怀尊敬,虚心求教,来往真诚,亲如家人。许许多多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普通小事深深地感动着老同志们的心,他们怎么能不深爱着再芬黄梅,眷顾着再芬黄梅,以能为再芬黄梅贡献绵薄之力为幸事。

已故著名黄梅戏音乐家程学勤和当今黄梅戏界资深鼓师夏积成都不是再芬剧院的职工班底,他们把平生所学和所创的音乐经典,点点记录,累积成书,就是这样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在出版付印时因无有资金支持而竟陷入困境。韩再芬得知后,毫无门户之见,一力承担。只要对黄梅戏有益的事,再芬黄梅就愿意做。2014年,程学勤著《程学勤黄梅戏唱腔精选》、夏积成著《黄梅戏锣鼓经》出版发行。这一珍贵的黄梅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传承。逝者安心,生者感动,真的是功德无量。

再芬剧院的青年演员方崇俊,不幸于2011年6月份被诊断患上尿毒症晚期的重病,每年透析费就超过10万元,换肾则需要40万元以上。重情重义的再芬剧院全体职工纷纷捐款救助,并为之举行义演,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方崇俊的治疗。对老同志的尊重,对新团友的关爱,在再芬黄梅已形成一种文化习惯,一种团队精神,这样的艺术和生存环境是能够激发强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的。

抓好班子建设似乎是老生常谈,但这的确是所有团队工作的重中之重,再芬剧院的领导集体所受到的职业操守要求和制度约束极为严厉,必须具备专业优秀、廉洁高效、遵章守制等诸多优秀品质才能担当此任。若有触犯,平日里,性情温柔、极为情义的韩再芬立刻会铁面无私,毫不容情。就这样,十年来再芬剧院磨砺打造了一支十分过硬的管理团队,他们以身作则,克己奉公,以“戏比天大”为理念,把正能量与好作风传递到每个行当部门和从业人员的身心之中。持久成习,今天的再芬剧院只要是心系黄梅,勤奋工作的人都能得到尊重,享受相应的待遇,而想投机取巧,不务正业之徒,在这里无立足之地。再芬剧院十年的真诚磨合,在领导集体的身体力行下,几乎化解了所有的宿怨和矛盾,人与人之间是那样的和谐与亲切。人人都有安全感,个个都有上进心。人品和艺德的建设和建立,使再芬黄梅渐渐显露和形成了一种年轻、健康、自信、快乐的特有文化气质。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制度保障下,每个从业人员都尊重团队,相信团队,依靠团队,都渴望和愿意为这个团队出力和奉献。

无形遗产的继承与发扬,能够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职业素养,而有形资产中的专业技能则需要周密的计划和大量的投入以及艰苦的训练才能取得成效,这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中之重。

黄梅戏在多年的生存发展中,其传承方式一直是师傅与徒弟以口传心授的教育方法来进行的。戏曲表演的全部法则、程序、范式以及技艺、技巧都蕴含在一个个具体的剧目里,一个个的行当角色中。得由师傅一一剖析,一一教授,常常能够培养出本剧种的好演员和大名角来。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严格意义上的师徒制在戏曲界已基本废除,但各专业院团前辈艺人悉心教授新人的传统还得以保留,如再芬剧院的老一辈艺术家王鲁明、麻彩楼、姚美美、王凤枝、万迪汉、张文林、万玉生等,他们在表演艺术上的薪火传承贡献巨大,青年演员受益匪浅。对传统的坚定传承,在传承中大胆创新,是再芬剧院始终坚持的艺术法则。

再芬剧院成立之初,即聘请技艺精良的老师训练青年演员的基本功,从零开始,云手、台步等最简单的程式动作都得练。

新学员进团,再芬公馆的小剧场给他们提供了历练的舞台,老演员们会根据各个剧目、各个角色,逐字逐句的指导,传承技艺。

2006年,再芬黄梅携手安庆师范学院联办黄梅戏本科班,除本科生必修的专业课和表演课以外,还要学习大学语文、美学、戏剧史、黄梅戏理论课,为培养黄梅戏艺术高端人才做好储备与准备。第一批毕业生供不应求,现在都在各院团崭露头角,他们必将是黄梅戏的明日之星。

2009年,韩再芬黄梅艺术基金会编辑出版《黄梅戏音乐教材》中、小学版,提供给安庆城乡各小学,让孩子们从小熟悉、热爱家乡的旋律、家乡的味道。

2010年,再芬黄梅青年团正式成立,来自安徽黄梅戏职业学院和安庆师院本科班的十几名优秀毕业生,正式成为该团的首批学员,如何迅速提高这批青年演员的专业技能?怎么练?以戏学艺,以戏练人,再芬剧院举全院之力,为青年团量身打造了一部优秀的移植剧目《五女拜寿》。老演员除悉心传艺、精心教授外,还甘当绿叶,在剧中跑龙套、当配角,确保了这台剧目的演出成功,更重要的是通过了挑重担磨砺新学员的意志与修为,使他们技艺的提高与基功的夯实更为有效与快速。

2013年,韩再芬黄梅戏基金会成立了“黄梅戏艺术传承委员会”,聘请了一大批有成就的老艺术家担当此任,在黄梅戏发展史、剧目、音乐、导演、表演、化妆、道具等各个方面进行挖掘、梳理,以利于更加有序有效地进行传承。

经过十年的学习与训练,今日的再芬剧院与十年前相比,舞台艺术呈献的质量提升是显而易见的,不管是经典剧目《天仙配》、《女驸马》,移植剧目《春江月》、《五女拜寿》,新编古装戏《桃李无言》、《孟丽君》,各行当角色的表演都能中规中矩,颇具大团风范。

十年征程,十年拼搏,再芬黄梅的前行之路是既艰难又顺畅的,由此可见,决策和方法的正确是何等重要。纵观再芬黄梅团队今日整体风貌以及所创造的辉煌成就,可以想象出他们付出了多少心智和体力上的劳动。正是他们重传统、重人才、重创新的发展理念,使再芬黄梅的品牌戏剧声名远播,未来之路必然会越来越宽广。

猜你喜欢

黄梅黄梅戏剧目
新编黄梅戏《鸭儿嫂》舞美设计
黄梅之星 范璇璇
舞台剧目
黄梅之星 朱婷婷
黄梅戏《中国梦》
黄梅之星 赵长玖
黄梅戏《祝福》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